毋加加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关于我国腐败问题的根源性分析
毋加加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腐败问题的预防和惩治对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来说早已是老生常谈,而关于腐败产生的原因也存在很多说法,文章就腐败产生的源头,从个人、制度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对腐败的根源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个人和制度两个因素对腐败产生的不同影响。
反腐败;经济人;需要;薪酬;嵌入式腐败
腐败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都特别关注的问题。腐败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拖后因素,必须加以重视。一旦腐败盛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多少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腐败盛行,不仅社会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社会稳定也会遭受巨大的威胁。因此,一定要坚决遏制腐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反腐工作的重视从未减弱,尤其是近几年,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反腐工作上的成绩有目共睹,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领导人对于腐败行为坚决打击的决心。
反腐从来都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切实地做到预防腐败,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寻找腐败产生的缘由,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减少社会损失。
对于腐败根源研究,有大量的文献可以提供参考。那么腐败产生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从腐败产生的行动个体出发,从主观层面来研究我国腐败产生的个人动机;另一个方向从制度入手,将问题的根源归结到市场转型与制度结构不匹配,持这个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这和市场经济产生的各种诱导因素以及制度建设有关联。本文就腐败产生的源头,从个人、制度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试图重新反思我们对腐败的认识。
个人层面的动因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一个角度就是运用道德论的观点,批判地将腐败的动因归结为政治行动个体的个人动机。另一个角度就是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待腐败产生的主观动机,这个角度是相对辩证的,更加客观地呈现了个人产生腐败动机的原因,而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无可厚非的,这就说明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不能一味将矛头指向腐败人员,而应该做更深层次的反思。
1.1道德论的角度
道德论主要是借用20世纪60年代前期,西方学者以道德批判者的姿态对不发达国家政治腐败的评价,其代表人物为瑞斯和辛姆金斯。他们以西非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的政治腐败归结于“贪婪”。这种道德主义的观点在我国的腐败研究过程中同样有可取之处,从主观层面出发,腐败产生的最直接动机就是政治行动个体的个人动机,其中经济动机占到最大的比率,必须着重讨论;其他类型的个人动机如个人喜好、传统文化等,都应该进行辨别,不可一概而论。
1.1.1经济动机
经济动机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理念,将公职人员看作“经济人”。有学者认为腐败是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代理人凭借委托人授予的权力,利用不合法的途径和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即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是一种不正当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的结合体[1]。
收稿日期:2016-03-23
作者简介:毋加加(1989―),女,河南焦作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公共行政管理研究。
经济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一种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大厦的构建基石。经济学总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其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它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来被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关于经济人的解释有很多种,但其基本含义为:个人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经济利益,除非能够使个人受益,否则个人不会“主动”考虑他人或者社会利益;在存在许多行动方案的条件下,个人会根据成本与收益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个,从而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简而言之,经济人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腐败行为中,腐败的公职人员也是利用公权之便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与“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是吻合的[2]。运用“经济人”假设来研究腐败应该分为两种情况:完全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首先,完全经济人指的是在官员任职期间,利用自己手中的公权,最大限度地谋取个人利益,其中大部分都是经济利益,或者最终都以经济形式呈现出来,在具体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等。在近期一个非常火的网络新闻中,一个腐败官员在陈述自己的错误起因时谈到,一开始就是因为羡慕商人可以拥有豪宅名车,而自己则只能用微薄的薪水收入维持普通生活,所以就出现了后来一系列的腐败行为。这个案例中,腐败官员看似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实际上不难看出,他的动机就是非常典型的“经济人”行为,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利用职权进行“寻租”。另外就是有限理性经济人。西蒙最早将“有限理性”一词引入经济学,他认为人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引入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行为主体打算做到理性,但实际上只能有限度地实现理性”[3],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自控性,即使在不良的政治氛围中,公职人员也可以保持自己的初衷和信仰,不至于深陷腐败的漩涡,在公权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依然可以抵制腐败,保持理性。这也是我们从动机着手进行自律反腐教育的一个入口。但是该理论也讲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公职人员通过自律反腐也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根本途径。
1.1.2其他动机
腐败产生的主观动机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原因一并包括,当然经济动机是腐败最直接明确的动机。对于反腐败问题,当今许多国家都在不断探索,有些国家也取得了骄人成就,比如新加坡,一个新兴的国家,却在反腐工作中有着举世瞩目的成绩,高薪养廉是其打击腐败的一把利器。我国在反腐工作上一直秉承开放务实的态度,向世界各国学习,高薪养廉也是我们一直讨论的一种反腐措施。除了我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之外,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中发现,腐败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和众多人口的国家,我们必须正视所有腐败产生的动机,不能一味照搬他国经验。
腐败的主体是个人,除了经济利益外,一部分官员为了满足特殊的欲望,比如有腐败官员喜欢名人字画、某项运动等等,也许喜好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投机分子总是能将领导的喜好扩大化,变成贿赂的武器,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官员拖下水。我们在区别其动机时不能一刀切地全部归结为经济利益。还有一些我们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也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如不良的政治氛围和“熟人社会”的影响。在我国,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良文化渲染下,许多普通民众都将当官作为光耀门楣的大事,公职人员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享有特权的感觉。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下,腐败便有个看似“合理”的借口,许多老百姓也将托人送礼看成理所当然。另外,我们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百姓都被禁锢在土地上,很少流动,因此乡土情结表现就非常突出,在这种情结的熏陶下,熟人社会就延续存在下来。“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性质的经典描述,在长期比较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会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主流,家族亲眷间守望相助、互相依存[5]。而对于家族中培养的进入官场的子弟,就会成为整个家族的依托,腐败首先就在家族熟人间蔓延开来。
1.2需求的角度
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也可以解释为个人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结果,当然这些需求大部分是违法的、不正当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即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自我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套理论充分展现了人的需求从初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从生存到发展的过程。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将公职人员的行为动机放到不同层次的需求中进行讨论。
1.2.1生存的需求
生存的需求是指衣、食、住、行、性等生理方面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作为公职人员有稳定的收入和较完善的福利待遇,生存需求上可以满足。但是有部分官员经不住美色诱惑,进行权色交易,其实也是这种原始需求的体现。这种原始需求是人类的生理需求,原始而直观,人容易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对权色交易的打击和预防有一定的难度。
1.2.2安全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求,如收入稳定、强大的治安力量、福利条件好、法制健全等等,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4]。我国的公职人员最大的职业优势就是收入稳定,并且福利条件较好,安全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这也是很多人削尖脑袋想进入公务员行业的动因。但是在我国公务员收入普遍较低,在子女教育或者养老投入方面储备不足,这也使其个人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为其腐败埋下隐患。
1.2.3社交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指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际的一切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4]。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公职人员腐败的可能性较大。在我国,无论哪个行业或个人都想有尽量多的官场朋友,很多公职人员也想维护更多的朋友关系,其社交圈特别广泛。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给他人提供“好处”的同时不但可能获得经济利益,也可以满足自身在某一时刻的同等需求。在我国,许多公职人员就是在熟人社会的氛围下,为自己的利益团体或者朋友谋取私利。
1.2.4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需求,如名誉、地位、尊严等等。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获得名誉和地位。由于绩效考评制度的缺陷,造成一部分基层公职人员有能力无法施展,有成绩也没有奖励或升迁,他们的尊重需求无法满足。很多投机分子就抓住了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拉公职人员下水时,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彻底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
1.2.5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当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很多腐败官员并非是一开始就腐败的,他们中很多人在就职之初也是胸怀着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理想的,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一些原因,导致他们的个人理想无法实现,或者能力没有发挥的空间,因而走向了反面。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一些公职人员脱离群众,忙于应酬,忘记了个人理想和抱负,如果又缺乏监督、没有竞争,长期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就会养成应付了事的工作习惯。久而久之,公职人员就会走向利用职权吃喝玩乐、消磨时光甚至腐败堕落的道路。
腐败是社会发展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它的产生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腐败的源头主要还是国家的管理体制。在中国,我们正处在社会体制创新转轨和社会转型发育期。这个时期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大部分腐败现象也都存在着体制性特征。
2.1制度滞后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政府则要改掉计划经济的毛病,要尽力避免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许多政府权力直接干预市场的资源配置,比如在工程建设、土地使用转让等方面,行政干预依旧明显,这些领域也就成了腐败的重灾区。
2.2制度设定系统性不强
防腐机制主要从教育、预防、惩罚和监督四个方面来展开。我国在反腐机制建设和创新上也有所成效。然而,这些防腐机制都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大都是在问题产生后针对问题设计的,缺乏系统性。如以教育为例,多以文化宣传为手段,并在政治教育中追求不断强化唤醒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目的是让他们自觉远离腐败。而这个环节就没有同预防的“不能腐败”、惩罚的“不敢腐败”紧密联系起来。在制度建设上,应从全局着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防腐机制。
2.3制度执行不力
制度在制定之后,只有科学、明确、规范的程序才能确保制度的有力执行。但在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一直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执行。程序的模糊容易带来权力的异化和随意,腐败也就容易滋生[6]。同时,我国在政策贯彻方面,一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反腐败制度的落实,有些腐败分子更是千方百计地阻挠。
2.4监督缺乏独立性
监督是制度落实的保证,没有对权力强有力的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就会滋生腐败。监督机制一般包括两种,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目前,在中国这两类监督都存在着独立性不强的问题。
首先,就内部监督而言,我国反腐败的核心制度是纪检监察制度。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制度是分开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合署办公,实行党组(党委)、行政的双重领导[7]。作为行使监督职能的纪委和监察机构名义上与同级党委权力平等,但实际上存在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8]。这一制度背后的逻辑是,上级监察机关受上级党委领导,而下级党委也肯定要受上级党委领导,因此整个纪检监察制中的“双重领导制”,其本质还是党委领导制[9]。监督机构不能独立势必会影响监督的效果。同时,在我国起一定监督作用的审计制度独立性也不强。在世界范围内,审计机关的归属模式主要有四种:立法主导模式、司法主导模式、行政主导模式和独立模式[9],无论哪种模式,审计机关都应是独立的。在我国实际操作中,审计过程和结果总是受到各方面尤其是党政领导的过多干预,无法起到实际的监督作用。我国审计制度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被关注度不高也是影响其独立性的一个原因。
在外部监督方面,以媒体和大众的监督为主。我国的主要媒体在机构设置上就是隶属于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媒体工作人员大多都享受国家的薪资待遇,这就给媒体如实报道有关腐败行为制造了瓶颈。媒体的相对独立可以给大众监督政府提供一个平台,“阳光”才可以照向行政机构的各个角落,腐败才会无处遁形。
2.5公务员薪酬制度不合理
中国现行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确立的,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状况。
第一,公务员薪酬制度保留了较多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就造成了公务员的收入无论是在单位内部还是与社会大众相比都存在较大问题。在单位内部,公务员收入实行平均主义,收入差别很小;与社会上相同能力成员的收入相比,公务员收入过低,很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公务员的收入状况无法激励其保持“廉洁”[10]。
第二,虽然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收入较低,但是各部门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发放福利、津贴,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这些福利额度又大不相同,这就间接地造成了公务员间收入的不公平,很多公务员因此“受挫”,不甘于现状,有些甚至产生以权谋私的想法。同时,允许事业单位自己创收的做法,更是助长了单位在利益驱使下的腐败行为。
第三,在部门内部,不同级别的公务员收入差距不大,而且职位升迁比较注重资历,对于工作能力、贡献高低的考核相对模糊。因此,许多公务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对待工作主要以应付上级检查为主,对于老百姓的要求经常视而不见,工作效率低下。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中提出,“拿着俸禄不干事也是腐败”,而在中国广大的公务员群体中,不干实事的腐败也非常突出,必须严肃对待。
约翰斯顿最早将“嵌入论”引入行政学,提出嵌入式腐败的概念。按照他的观点,腐败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孤立事件,许多国家发生的腐败也不是缺乏制度和制度不成熟而产生的特定时期的混乱现象,腐败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深深“嵌入”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的交叉领域,并与之成共生关系的行动。我国学者李辉对这种共生关系做了具体的分析:
在政治层面,嵌入式腐败与各种形形色色的庇护网络相勾结,腐败活动嵌入在不同种类的地方庇护网络下,并且垄断当地的政治资源,加剧政治资源不平等,降低政府合法性。
在经济层面,其可怕性与严重性在于,它就像寄生病毒,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它可以达成一种均衡, 均衡一经形成,将使得打破均衡,也就是反腐败要付出高昂的成本[11]。
在社会层面,嵌入式腐败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自身以符合风俗习惯的外观,有很强的寄生性和共生性,败坏地方的文化和社会风气[12]。
很明显,我国当前的腐败已呈现嵌入式腐败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逐渐向地方放权,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管理地方经济的权力,在制定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取得了较多的自由裁量权。而权力一旦被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中,由地方保护主义而产生的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联合而产生的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治绩效,与企业间达成默契,相互利用,政府赋予企业一定的特权,并且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政治庇护,企业利用与地方政府的“友好”关系,以较低成本来发展自身,这就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均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嵌入式腐败,这种腐败是各方经过筛选而得出的最优结果,所以很难打破。
同时,在我国,尤其是基层,政府和社会间也存在着腐败滋生的土壤。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人情”文化一直经久不衰,我国有句古语,“来而不往非礼也”,朋友间的礼物往来是维系感情的基本方式。发展到今天,普通百姓要想求人办事,礼物先行就成了大家心中无须言明的“潜规则”。嵌入式腐败利用我国盛行的这些传统文化,侵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牢牢黏合在普通民众的潜意识里,一旦形成共识,反腐败就变得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反腐败过程中,个人和制度两个层面无论将哪面作为腐败问题的根源去探究,都是不全面的。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个体的人为动机只是最直观地将腐败表现出来,而究其根源,应将社会、国家、体制等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关于嵌入式腐败,它提醒我们,要以综合整治的理念,将腐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统一起来,针对不同的腐败案例进行细致研究,才能让反腐败工作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 杨文忠)
[1] 苏英,齐经民,李治义.政府失灵行为分析的预防腐败制度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7).
[2] 王圆圆.经济人理论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
[3] 何大安.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4] 连慧.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人力资源,2009(32).
[5] 宋丽娜.熟人社会的性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
[6] 吴玉英.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J].行政与法治,2009(6).
[7] 李辉.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8] 王茜茹.基于预防腐败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4(2).
[9] 公婷.问责审计与腐败治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0(2).
[10] 杨华枝.预防腐败视角下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探析[J].中州学刊,2010(6).
[11] 李辉.道德论、功能论与嵌入论——西方腐败研究的范式转换(1960-2000)[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
[12] 李辉.嵌入性腐败与政绩驱动的地方国家:一个国有企业集团兴起与衰亡的故事[J].公共行政评论,2010(6).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of the Corruption in China
WU Jia-jia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for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s already on corruption and cause a commonplace talk of an old scholar, there are a lot of argument, this pap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system from the sources of corrupti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of.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the main source of corruption in the two aspect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o discuss, explore the "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different effects of two factors on corruption.
anti-corruption; economic man; need; salary system; embedded corruption
D630.9
A
1008–2093(2016)03–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