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2016-03-16 03:52:52
关键词:学报特色科学

邹 琪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邹 琪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近十年对《论十大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论十大关系》与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道路的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以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新特点。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论十大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重视对《论十大关系》的比较研究,拓宽视野,避免重复,才能把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真正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新进展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创性理论成果。197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论十大关系》,此后在全国开展了对这一著作的学习宣传活动,学界也展开了相关研究。2016年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60周年、讲话公开发表40周年,本文对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以冀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研究概况

《论十大关系》讲话长期没有公开发表,只在党内有限传达。1976年公开发表之后才开始广泛传播。1977年,《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出现406次,而1957年到2000年,《人民日报》提到十大关系报告只有597次,可见当时对这一文献的宣传学习确实盛况空前。

在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以“全部检索字段”检索“论十大关系”,近十年共有专著46部,以“题名”检索,也是46部。在读秀数据库以“全部字段”检索“论十大关系”,近十年有专著282部。这些专著中,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是王晓波著《解读〈论十大关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其余的大多数是关于《论十大关系》的导读、学习体会、学习讲座、参考资料和辅导材料,等等。

近十年研究《论十大关系》的论文较为丰富,本文的述评主要基于发表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全文”检索“《论十大关系》”,期刊论文有2 198篇,以“主题”检索有2 010篇。其中综述类的文章很少,只有柳建辉、潘鹏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论十大关系〉研究述要》,而且该文对2004、2005和2006年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有必要对近十年以来《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述评。

二、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与之前相比,近十年对《论十大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取得了新进展,学者们更多地研究《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与《论十大关系》。

以前的成果多是从国内和国际方面研究《论十大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近十年来,在肯定毛泽东对《论十大关系》形成的贡献时,学者们也强调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对于这一经典文献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论十大关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高长武认为,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论十大关系》进行了阐释,并在具体应用中对其中的一些思想进行了细化、延伸和发挥。周恩来和朱德对《论十大关系》的理解和阐释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在坚持《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充实和发挥了其中的思想。[1]肖文学认为,《论十大关系》不仅镌刻着毛泽东的伟大英名,也凝聚着邓小平的一份心血。它是党的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考察,邓小平与《论十大关系》有三大关系:亲自关注《论十大关系》的正式发表;特别强调《论十大关系》的地位;努力完善《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继承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扬弃、修正了《论十大关系》的理论局限,才使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2]刘金田也认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内部传达和公开发表,是和邓小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3]

张凤翱、张范年认为,陈云在初步探索中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尽管有的还不成熟,有的还没有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陈云对十大关系思想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为全党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4]

孙佩认为,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转折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共同思考研究,集体讨论,逐步形成《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也是中共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5]

(二)《论十大关系》的意义。

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意义,近十年来学者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更强调其现实意义。

石振保、王丹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杰出成果,具有原创性的意义。近60年的实践证明,《论十大关系》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提出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在今天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宋叶叶认为,《论十大关系》所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仍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必将指引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7]

石红艳认为,《论十大关系》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到现在,历经50多年,尽管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8]

郭圣福、魏法谱认为,《论十大关系》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重新学习《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学习《论十大关系》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关系,有利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

梁柱认为,如果说《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重要思想,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那么,其中充满活跃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普遍的、长远的价值,是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学习的。[10]王诚安、侯建会认为,这一著作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其精髓和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方法论方面最重要的创新之一。[11]

王锐认为,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半个世纪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但是这篇文献仍然对现在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论十大关系》中所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指导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12]

贺全胜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和传承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的伟大卓越奠基之作,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和路线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和理论依据,标志着我们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先河,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序幕,由此奠定了它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崇高不朽的历史地位。[13]

(三)《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

《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关系,是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成果较多,是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学者们普遍强调,《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开端。

韩艳慧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我党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著作。虽然这一探索是初步的,却是比较系统的,它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石。[14]

柏春林、欧永宁认为,50年前,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理论成果,从《论十大关系》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15]

王韬认为,《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巨大贡献,并给予很多现实启迪。[16]

冯庆芳认为,《论十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理论的先河,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的必然的联系。当前的改革大潮使这一理论在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17]

王拓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代表作,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它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八大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作了很好的准备。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党在八大及其前后提出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形成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18]

杨宏伟认为,《论十大关系》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考,反映了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并在中共八大上被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和逻辑基础。[19]

王锐认为,《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而形成的,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初步成果。[12]

王东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构想和中国改革之路的最初源头,对今天深化改革仍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本突破苏联僵化模式束缚,走出一条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是《论十大关系》的思想主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主旨。[20]

(四)《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

近十年,学者们深入研究《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普遍认为,《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丁华乾认为,毛泽东同志是最早思考科学发展的中共领袖人物。科学发展观在我党建国以来的理论体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毛泽东同志建国后最早提出相关观点,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等著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探索中,开创了科学发展观的源头。[21]史亚洲也认为,《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些探索在今天看来贯穿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科学发展思想的源头。[22]

张浒认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保持了前后接续、高度统一,又体现了后者对前者的创新发展和深化丰富,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也正是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的缩影和写照。[23]

余春林认为,《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勾画出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苏联为鉴”,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思想,成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处理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关系,成为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24]

余宏檩认为,科学发展观与《论十大关系》一样,都是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普遍性的问题中概括出各种关系,都提出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都是从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并都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去阐述的,尤其都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和原则。[25]

杨国良认为,《论十大关系》蕴含着宝贵的科学发展思想:科学发展的哲学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26]

马远达认为,今天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论十大关系》中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过程中的“真想”与“假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思想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它们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更高层次的发展。[27]

王真认为,《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思想起点和理论来源。《论十大关系》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思想;《论十大关系》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思想奠定了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基点;《论十大关系》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哲理,提供了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也是党的科学发展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28]

陈民飞认为,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它提出的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所蕴含的深刻的科学发展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源头。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提出经济发展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体现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基本思想;提出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向外国学习,体现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的基本思想。[29]

(五)《论十大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论十大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研究,是近十年研究中的又一特点。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0]

冯佳认为,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但是他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论十大关系》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艰苦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1]

陈月兰认为,《论十大关系》讨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和谐思想,为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32]

胡德岭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文章所论述的十大关系大致划分为经济关系的和谐、政治关系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和谐、国际关系的和谐等思想。这些不仅是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33]

陶林认为,《论十大关系》是一部我党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光辉著作,其中深刻蕴含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和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建设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而应该独立自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论十大关系》内在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34]

马征、张明霞认为,《论十大关系》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积极探索,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标志着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论十大关系》充分体现了“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即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基础,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途径,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价值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的“和谐”思想体系。[35]

宋振文认为,《论十大关系》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初步探索的成果。毛泽东同志对阶级阶层的分析方法,提出的依靠力量、基本原则和方针,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创造一个更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6]

三、对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思考

如前所述,近十年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论十大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研究在多方面取得新进展。

1976年12月,《论十大关系》公开发表后,研究成果多为宣传学习的文章,与之相比较,近十年来的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在《论十大关系》与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道路的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以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较大进展,这使得近十年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也是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标志。

(二)需要重视对《论十大关系》的比较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比较研究显得较为薄弱。一是与毛泽东同时期的著作的比较研究存在不足,如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比较研究等;二是与中央其他领导人同时期的思想和著作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学者们一致认为,《论十大关系》的形成和发表,毛泽东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他领导人也作出了贡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是对其他领导人的思想及著作与《论十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还明显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这方面有待加强和深入。

(三)需要加强对《论十大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

柳建辉、潘鹏指出:“《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才刚刚破题,还很不全面,也不到位。有学者还尝试着探讨了《论十大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又都是初步的,亟待深入下去。”[37]这种状况在近十年的研究中有了很大的改观。学者们一方面继续研究邓小平理论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论十大关系》与“论十二大关系”的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多地研究《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近十年来,《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研究,可以说是比较深入、成熟,出现一批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成果。比较而言,《论十大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的研究较为不足,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不断深入。

(四)进一步拓宽视野,避免重复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论十大关系》研究的视野还不够开阔,部分研究者对已有研究成果重视不够,选题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研究,有些成果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缺乏创新,这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表现。学者们必须拓宽研究视野,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才能把《论十大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真正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研究《论十大关系》,既是学术界的责任,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高长武.1956年周恩来、朱德对《论十大关系》的阐释和发挥[J].党的文献,2007(3).

[2] 肖文学.邓小平与《论十大关系》的关系述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3).

[3] 刘金田.邓小平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J].党的文献,2007(3).

[4] 张凤翱,张范年.陈云与《论十大关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5] 孙佩.《论十大关系》的整理过程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

[6] 石振保,王丹.学习《论十大关系》札记——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7] 宋叶叶.浅析《论十大关系》的现实意义[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2).

[8] 石红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仍具重要现实意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9] 郭圣福,魏法谱.《论十大关系》的哲学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10] 梁柱.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方法论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7(12).

[11] 王诚安,侯建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起点——《论十大关系》的方法论特色[J].科学社会主义,2005(5).

[12] 王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肇始——《论十大关系》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兰州学刊,2006(7).

[13] 贺全胜.《论十大关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思想[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6).

[14] 韩艳慧.《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历史贡献[J].陇东学院学报,2010(3).

[15] 柏春林,欧永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再认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6] 王韬.《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

[17] 冯庆芳.浅析《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党史文苑,2011(11)下半月.

[18] 王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的宝贵经验[J].怀化学院学报,2007(8).

[19] 杨宏伟.从《论十大关系》到中共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J].江苏社会科学,2007(S1).

[20] 王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构想——纪念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五十周年[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3).

[21] 丁华乾.论毛泽东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性探索——兼谈《论十大关系》[J].科技咨询:科技管理,2013(8).

[22] 史亚洲.《论十大关系》中的科学发展思想史[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23] 张浒.从《论十大关系》和“科学发展观”的比较中看新中国两个三十年[J].新西部,2011(12).

[24] 余春林.试析《论十大关系》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5] 余宏檩.《论十大关系》历史意义及其影响[J].红广角,2010(12).

[26] 杨国良.科学发展视角下《论十大关系》解读[J].攀登,2009(1).

[27] 马远达.《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3).

[28] 王真.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科学发展思想探析[J].长白学刊,2007(1).

[29] 陈民飞.《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J].福州党校学报,2009(4).

[30] 胡锦涛.省部级重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31] 冯佳.浅谈《论十大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2] 陈月兰.浅析《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思想[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3] 胡德岭.《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思想[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4] 陶林.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论十大关系》的当代解读[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6).

[35] 马征,张明霞.《论十大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积极探索[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6] 宋振文.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37] 柳建辉,潘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论十大关系》研究述要[J].党的文献,2007(3).

责任编辑:仇海燕

A841.3

A

1007-8444(2016)06-0733-06

2016-08-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K710035)。

邹琪(1969-),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史学史、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学报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致敬学报40年
中医的特色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完美的特色党建
科学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科学拔牙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