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6-03-16 03:32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嘉庚祖国国家

李 珍

论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 珍

陈嘉庚是中国侨界永不褪色的一面光辉旗帜。毛泽东盛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称他为“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这些饱含真情的评价,是对陈嘉庚历史功绩的高度概括与肯定,也是对嘉庚精神的高度凝练与赞扬。嘉庚精神扎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在相通,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嘉庚精神;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陈嘉庚诞辰140周年时,曾去信集美校友总会明确指出,陈嘉庚“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这些话,充分肯定了嘉庚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陈嘉庚热爱祖国,倾心家乡发展,尤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的一生将几乎所有财产全部投入到教育事业。这种“毁家兴学”的胸襟与气魄,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是很难想象的。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倾资办学?他说:“我要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也恰恰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也恰恰是嘉庚精神的核心与精髓——爱国主义的直观表达。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跨越时空,至今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激励着后来者为国家、为民族恪尽职守、自强不息。

一 信念坚定 矢志不移

陈嘉庚“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信念始终坚定、矢志不移。他以自己毕生的行动,诠释了海外赤子对“爱国”一词的深刻理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陈嘉庚极好地践行了这种精神,并为它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他的爱国思想,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升华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其本质属性从未改变,那就是对外坚守民族气节、对内致力于民族复兴,一切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

陈嘉庚17岁时即出洋谋生,虽然生意成功、家境富裕,但却摆脱不了帝国主义的打压、欺凌与逼迫,摆脱不了“海外孤儿”的悲凉境地。深受祖国贫弱之苦的海外华侨,对于祖国的统一、强大,有着更为深切的渴盼与希冀。所以,陈嘉庚倾其所有支持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而不求任何回报。他曾在一次集会中说:“我海外侨胞对国内任何派别,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我国政治如能办好,华侨人人心理中之愉快,比之霎时获利数十万元当更狂喜。”“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刻画出他对祖国、对民族毫无保留的赤诚之心。

(一)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陈嘉庚始终恪守的原则。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迅速号召东南亚侨民举行大会,宣布要“多量而持久”地进行筹款,提倡华侨义捐,并带头捐款。后来,他又利用新成立的南侨总会,发挥自身影响,响应祖国号召,团结、动员、组织广大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无条件支持祖国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南亚被日军占领前的五年间,华侨汇款和义捐总额达五十余亿元,是国民政府1939年军费支出的3倍多,“政府所倚赖全属华侨外汇”。1940年回国考察之后,他转而把中国革命与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不畏国民党的打压,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政治主张。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之邀,抱着“凡事只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依归,个人成败应在所不计”的信念,回归祖国,为国家、民族的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陈嘉庚在这些关键时刻的历史抉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精神。

(二)坚守民族气节

坚守民族气节,是陈嘉庚最突出的性格特征。1928年,由于坚持宣传抵制日货,陈嘉庚的胶品制造厂被人焚毁,遭受重大损失。紧接着,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加上办学投入过多,陈嘉庚的企业经营每况愈下,资金周转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有英国商人要以包销为条件订购他的商品,提出“我英国的权利不容他人染指”。虽然这笔生意利润可观,翻身可望,但他从中看到了外国资本的贪婪无情,认为受其钳制必无前途,遂决定企业全部“收盘不干”,宁可“商业完全失败”也不愿受制于人。抗日战争期间,他对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论极为愤慨,把这位昔日旧友毫不客气地比作秦桧、张昭等卖国贼,并为国民参政会提出了被称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即“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此案一出,国人精神为之一振,汪精卫迅速陷入四面楚歌的孤立境地。作为商人,他没有屈从强权、奉迎“潮流”,而是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体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格。

(三)毁家兴学

毁家兴学,是陈嘉庚一生坚持的事业,也是他救国救乡的重要途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政混乱,外侮日深,国几不国,陈嘉庚忧心如焚,大声疾呼:“吾国今处在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他认为,为使国家避免覆亡厄运,就必须发愤图强、振兴教育、启迪民智、改革政治。这样才能促使国家富强,抵抗外国侵略。因而,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教育事业,“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在经商顺利、资金充裕时他慷慨解囊;在受到打压、公司关门的困境中,他依然坚持“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百折不挠,竭尽全力,以致达到了“毁家兴学”的地步。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有了更好的保障,他仍然放心不下学校事务,婉拒周恩来定居北京的建议,而把大量精力放在亲自督办校舍扩建、设备补充上。陈嘉庚去世之前,仍念念不忘“最紧要的是国家前途”,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用一生的时间不计代价地做一件事,对陈嘉庚来说,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就是改造社会、振兴国家的宏伟理想。

二 高瞻远瞩 与时俱进

陈嘉庚的“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具有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突出特点。与时代同前进,与国家共命运,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他常说自己“不懂政治”,但是他对历史、对社会发展大势,却往往有极高明的认识及判断。这种判断,来自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来自于他以祖国前途为己任的历史担当,还来自于他对正义事业的矢志追求。这一特点,是陈嘉庚的爱国情怀得以升华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有人曾向陈嘉庚请教经商经验。他给出了两个建议,一要有祖国做靠山,二要有经济的眼光和政治的眼光。两条经验中“经济的眼光”这个看似“扣题”的答案,只能算半条。而在陈嘉庚的心目中,经营工商业的前提条件,即“祖国强大”,“祖国做靠山”是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没有这个前提,再高明的经营手段都难有作为。因而,他把经商作为从事社会事业的一种手段,认为自己的最终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大局观,他看问题、想事情总能跳出个人得失,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最终成就其一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事业。

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陈嘉庚最大的理想与信念。为此,他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与清政府划清界限,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走上了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显露后,他在1928年即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后来又支持国民政府,高举抗日旗帜,为祖国抗战大业奔走疾呼、殚精竭虑。1940年,他为了解国内抗战的实际情况,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亲自赴延安考察,最终得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实现了一生中里程碑式的转折。围绕这些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虽然几经改变,但决定这些改变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利益。凡是对国家前途有好处的事情,他就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凡是有损于国家前途的事情,虽然对一时的名利有益,他也坚决不做。追随孙中山先生,是为了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坚持抗战救亡,是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赢得抗战最后胜利,实现政治清明。对这些历史“关节点”的准确把握,充分体现了陈嘉庚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历史洞察力。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时刻关注,使陈嘉庚心怀天下,对大趋势、大变化了然于胸。据其身边的人回忆,他在日常言谈中,很少说及私事,所谈大都是爱国爱民的大道理,关切的是战事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对个人的险难处境,他泰然自若。面对日军的追捕,早早做好了“一死以谢国家”的心理准备。但是,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战争发展趋势,他却非常敏锐,看得很准。避难爪哇期间,日军猖狂,不可一世。他利用敌报中一鳞半爪的消息进行探究推敲,得出了盟军必胜、日军必败的结论。后来的历史发展,果然证明了他的判断。抗战结束后,他很快洞察了蒋介石的独裁图谋。1945年10月,国共两党“双十协定”签订,很多人为祖国统一在望而欢欣鼓舞,唯陈嘉庚根据自己对国共两党的了解,用“还政于民,谋皮于虎”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内战爆发之后,他又很快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战争发生和扩大的根源直指美国的武装干涉,指责他们“多方援助贪污独裁之蒋政府以助长中国内战”,“长此以往,中国将视美国为日本第二”。同时,他又满怀信心地指出,“美国援蒋必败”、“蒋府必倒”、“祖国光明在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观察问题,判断大势,需要智慧与谋断,更需要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这一点上,陈嘉庚堪称后世楷模。

陈嘉庚善于观大局、识大势,却从不利用这一点为个人谋私利。舍利取义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在明知削减办学经费就能使企业渡过难关、东山再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把维持学校用度放在第一位,认为“自己误青年之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把“个人之荣枯”置之度外,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在国共两党军力、财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他坚持从道义良知出发,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不违心地为他们说好话,而是决定“凭余人格与良心,决不指鹿为马”,如实向外界讲述延安故事。他个性严肃耿直,对错误的东西直言以陈,不假辞色。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老朋友共产党人的错误,都是如此。胸怀天下而不谋私,顺势作为而不谀世,在他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三 紧跟革命 追求进步

陈嘉庚的“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事业息息相关。爱祖国与真诚拥戴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在他看来是密不可分的。陈嘉庚早年即怀报国之志,曾经尝试过各种救国途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乃至直接支持辛亥革命和国民政府抗战,然而却屡遭挫折,时感失望,他深感“对国事忧虑悲观,无时或已”。在对延安作实地考察之后,他一扫胸中抑郁之气,感到豁然开朗,从此决定了救国报国的方向。当时,陈嘉庚已经66岁。但是,晚年的这次历史性转折,却使他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升华,散发出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耀眼光芒。

从拥护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为“正统”,到认定“延安共产党必胜”,是陈嘉庚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必然结果。陈嘉庚支持蒋介石,认其为抗战领袖、国家元首,是为了团结抗战。但是,对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始终深恶痛绝,即使是蒋介石亲自劝说,也不肯加入国民党。1940年5月底到6月初,陈嘉庚在延安考察,共停留了9天。9天的耳闻目睹,使他的思想认识发生巨大变化。后来,他在《陈嘉庚言论集自序》中回忆说,“到延安后,所见所闻,不论政治与军事,大出我之意外。军事则与民众合作,联络一气,同甘同苦,推诚相待。至政治方面,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公忠耐苦,以身作则,纪律严明,秩序整然,优待学生,慎选党员,民生安定。其他兴利除弊,都积极推行。”这些崭新的观感,让陈嘉庚“无限兴奋,喜慰无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由此不难看出,延安进步、民主的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使他认为共产党实行的是真正的三民主义、坚信抗战“最后胜利可期”的关键因素。

从服膺三民主义到衷心拥戴社会主义,是陈嘉庚爱国情怀的伟大升华,更是他“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伟大事业新的历史转折。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办教育、办实业,一心一意为祖国建设出谋划策,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可、拥护直接相联。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三次在全国范围作旅行考察,祖国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感奋不已,更进一步拉近了他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情感。1949至1950年,他到全国14个省40多个城市参观,认真思考,回来后写下《新中国观感集》一书,认为“中国得救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已经出现”,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国“定可与列强并驾!”豪迈之情,跃然纸上。1955年,他以82岁高龄再次出行,行程万里,到16个省55个工厂企业考察,回来后又撰写了题为《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的长文,热情洋溢地指出,“我的总观感是: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前人从没有做过极其光荣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从此,陈嘉庚为之奋斗终生的爱国救国事业,就与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和侨联的带领、号召下,广大海外华侨积极投身祖国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陈嘉庚一生追求进步,取得了卓越的历史成就,为后人所景仰,这与他秉持正义、信念坚定,善于透过复杂的历史表象明辨是非有直接关系。陈嘉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刚直无私、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对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抗战、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平等待人等政治品质高度赞赏与认可。在《南侨回忆录》中,陈嘉庚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气度、胸怀,延安“平等无阶级”的上下级关系,以及共产党人对团结抗战、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任,都详加记载,倍感振奋。他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好领袖”,“和蒋介石的为人,完全不同”,“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由此,他因小见大、原始见终,认为“素蒙恶名”的共产党不仅不似外界宣传那般不堪,而且是“必能振兴中国”的中坚力量。在之后20余年时间中,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陈嘉庚重人品、重情感,却从不因私情而罔顾大局。“不得因私废公”,是他对待国家大事的基本态度。1928年,他为祖国统一的需要而表态拥护南京国民政府,指责汪精卫煽动的分裂行为。1940年回国考察慰问期间,国民政府对他多方照顾,各路要员轮番请见。在重庆躲避敌机轰炸时,蒋介石甚至把自己的手杖强行送给陈嘉庚,自己则“空手与蒋夫人握手同行”。对此,陈嘉庚是有所触动的,他说,“其待余厚意如此,私情之感,终身不忘”。然而,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却没有被“私情之感”所累,影响对政治是非的判断。抗战胜利后,他专门就“爱国”问题发表演讲,认为“爱国范围甚广”,仅就建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先认清是非,如是非不先认清,则政治上一切建设,都无从谈起”。这样的爱国观,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正统”思想,成为陈嘉庚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事业的思想根源。

陈嘉庚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但是他“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却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当前,中华民族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陈嘉庚“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事迹,一定会继续引领广大海内外同胞,凝聚起更多力量共同努力,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编辑:孙国伟)

李珍: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陈嘉庚祖国国家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