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学兰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高职生消极学业情绪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的探析
阮学兰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及来自学生对提高学业情绪的个人书面反馈材料与低学业情绪高职生访谈的分析,探讨了高职生形成消极学业情绪的学校、社会、家庭等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提出了六点关于提升高职生积极学业情绪水平的教育对策。
高职生;消极学业情绪;教育对策
引言
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群体,主要职责是专业实践学习,积极学业情绪水平高的高职生,在学习中能调动更多的学习动机、保持积极的学习行为和正确的就业择业态度,这对于保证各行各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显示高职生的积极学业情绪水平总体不高,且比一般大学生水平还要偏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职生承受着比本科生更大的学习挫折与就业压力,体验着更多更强烈的后悔、迷茫和焦虑等消极学业情绪。消极学业情绪既会影响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状态、学业成就、专业学习等方面,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消极学业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为提升高职生积极学业情绪而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高职生学业情绪
参照俞国良、董妍(2005)对学业情绪的界定,将高职生学业情绪定义为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学业情绪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
(二)高职生消极学业情绪
结合俞国良、董妍(2005)对学业情绪的归类以及董会龙(2011)对消极情绪的界定,将高职生的消极学业情绪的概念定义为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消极情绪体验,包括颓废、焦虑、厌倦愤怒、羞愧、无助、沮丧、烦躁等,是学业情绪的一部分。
通过文献资料查询,收集、整理、分析学生自我评价和个人书面反馈资料,以及对部分低学业情绪者的访谈,发现高职生形成消极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因人因事而异,大致可分成两个大方面,即学校、社会、家庭等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是引起高职生产生消极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仍不够,普遍存在一味的抓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然而,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高中或中职毕业,而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因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往往被当成双差生升入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卑感强烈。
其次,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态度、 教学方法和教师的个性特征等对课堂学业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管束、死板、无趣、教学不负责任、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爱心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等消极学业情绪,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只是采取单一而重复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趣,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无奈、厌倦等消极学业情绪。
再次,教学内容与环境。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趣味性、实用性等会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业情绪。学习内容难度过高,学生无法完成学习活动,既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产生自信,进而产生烦躁、苦恼、无奈情绪。相反,学习内容难度过低,学习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厌烦情绪。另外,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学习过程中的重复,学习任务的无趣,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消极学业情绪。课程内容与性质是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普遍来说枯燥无趣的理论课相比实践课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厌恶、焦虑、苦恼等消极学业情绪。
最后,大大小小的测试或考试。高职生在没有测试或考试的时候,会感到很愉快,一旦要测试或考试时,他们不管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识,都会怕考试挂科,体验着紧张、焦虑、烦躁、害怕等消极学业情绪。考试过程中也会有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体验,考过了自然会充满欣喜、快乐与自豪,考不好则会很难受、不甘心、自卑等,甚至觉得无法向家人交代,产生愧疚感。
2、社会因素
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同感不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如高等职业教育仍属于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技工,高职生被贴上坏孩子标签,被定义为高考落榜生。因此,很多学生家长不愿送子女读高职院校,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大已成为越来越多高职生的困扰,特别是大三的学生更经常因就业困难而产生学习厌倦、茫然等消极学业情绪。
3、家庭因素
家庭对高职生产生消极学业情绪的作用不容忽视。90后高职生越来越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用心呵护,百般娇惯,甚至是溺爱,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不适应,使孩子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业。同时,也容易促使其形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承受能力弱等问题。有部分家长骨子里就认为高职生毕业后社会地位比较低,这样的观念容易使原本就缺乏自信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在高职生面对众多压力的情况下,若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而是过度期待、训斥、挖苦和否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容易产生厌烦、无助、焦虑、沮丧等消极学业情绪。
(二)个体主观因素
高职生个体主观方面产生消极学业情绪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学生工作、恋爱等,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个人的自控能力是影响学业发展的一个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如高职生本身自制力较差,迷恋网络,人际关系失调,与同学、老师产生冲突,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厌恶等情绪,都可能导致逃避学习的行为。
其次,没有充分的自信且定位不准确。高职生一般都是高考成绩不突出,或者高考失误后才填报志愿进入高职院校,这种失败感会伴随着学生进入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相对本科生而言,高职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更易产生厌学心理。加之在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未来没有把握,也更易产生消极学业情绪。
再次,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本科生而言更弱。高职生中大部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较低,久而久之,内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抵制情绪,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部分高职生对如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茫然,学习上付出较大努力却总是考不好,认定自己是怎么努力也没用,总是找借口和理由不学习,进而产生对学习完全放弃的颓废状态。还有些高职生,容易受到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而对不同课程或教师产生倾向性的喜好,进而出现针对不同课程或教师有不同的学业情绪。
最后,高职生对学校地位的认识出现偏差。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意识当中往往将高职院校作为最低高等教育层次的学校来看待,这就让高职生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在学习与竞争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自信,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根据对学生个人书面反馈资料的整理和低学业情绪者访谈的结果分析,了解到消极学业情绪的形成原因。据此,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高职生的消极学业情绪,提升高职生的积极学业情绪水平。
(一)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
学业情绪对专业承诺有重要的影响,并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专职心理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不良学业情绪,指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平日的教学与管理中,也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业情绪和专业承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二)教师应发挥情绪感染作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应对学生保持一颗热情、善良、博爱的心,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幽默、平等待人以及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学业情绪,使其对课程表现出兴趣进而在课堂上保持着开心、轻松的心理状态,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教师还应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有效的备课教学,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出发,改变呆板的填鸭式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思维。
(三)加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心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难度以及教学进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其次,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高职院校中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环境氛围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环境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最后,班主任、辅导员要主动促成学习团体,让学生在团体中感受到学习的氛围,进而主动学习,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要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积极促成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个互助、友爱、团结的班级体,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
(四)开展理性情绪教育,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首先,作为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情绪,善于引导和疏导。心理学认为情绪不能一味地压抑,而应通过适当的方式疏导,比如倾诉、运动、娱乐、书写等,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理性情绪教育教授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健康有极大地作用。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评价和成败归因。当高职生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考试观、成就观,养成考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改变不合理的信念,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具有的学习能力。再次,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加强学习目的、目标及意义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学习目的和目标,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是激发高职生积极学业情绪和情感的很好方法。
(五)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高职生对就业的恐惧来源于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宣传让学生知道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型,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正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正在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让继续学习的学生有顺畅的上升通道,让选择就业的学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指出:我们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应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只有让高职生理解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他们才能更好的对自己准确定位,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确定合适的成就期望和人生目标,就不会因心理落差而产生消极情绪。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班主任、辅导员应在新生入学后,及时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掌握学生在校的一贯表现,明确其优缺点,学生有情况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利用校讯通,实现学校与家长及时的电话交流,让广大家长及时获悉学生在校表现,并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专业的规范性建设,改善消极学业情绪现状,提升高职生积极学业情绪水平。
[1]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309(10):39-43.
[2]董会龙.高职生消极情绪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9):24-25.
[3]罗爱梅.高职课堂中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调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掌报,2012,32(12):40-41.
[4]冯丽君.高职学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2):94-96.
RUAN Xue-lan
(Minbe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Nanping Fujian 353000)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literature review,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 based on the written feedback materials from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emotions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low academic emo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bjective factors from school, society and family and the individual's own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ow academic emotion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ix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academic emotion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academic emotions;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2015-12-08
2014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A类课题研究成果(JAS141020)。
阮学兰(1984- ),女,教育学硕士,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讲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442
A
1671-3974(2016)01-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