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冰杨 张青媛 姬瑞丽
中共北碚区委党校
卢作孚“北碚实验”对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启示
许冰杨 张青媛 姬瑞丽
中共北碚区委党校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城镇问题的关键,但目前发展效应仍然有限。20世纪初期,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乡村建设的“北碚实验”模式,使北碚从一个小乡场迅速崛起为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市镇,其成功绝非偶然,其理念实践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理论核心不谋而合,对于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可以提供积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卢作孚;北碚实验;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新模式。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层次和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县域城镇化是解决城镇问题的关键。目前,县域城镇发展效应释放仍然有限,还存在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支撑明显乏力、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城乡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亟需深入探索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方式和推进路径。
20世纪初期,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推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中,始终以北碚为中心进行城市化建设,作为带动整个峡区乡村建设的核心经济圈和经济增长点,以此实现他“国家现代化”的愿景。他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建设模式,力图建立“一个大众公共享受的城市”,并取得了很大成功。短短十几年,就使北碚这个昔日偏僻贫穷、盗匪横行的小乡场,成为近代史上市镇建设的典范,被当时的海外媒体盛赞为“平地涌现出来的现代化市镇”,北碚也成为当年中国在世界地图上唯一标志出来的镇。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思想和“北碚实验”模式,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理论核心不谋而合,对于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可以提供积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 合理规划布局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
卢作孚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有计划、有安排,对在偏僻的北碚开展乡村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有自己一套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他“想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功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1],“准备将那一个区域布置经营成一现代乡镇的模型”。为此,他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绘制了未来的建设蓝图,要使北碚成为“皆清洁,接美丽,皆有秩序,皆可住居,皆可游览”的地方。
北碚完备的乡建规划不仅尊重了自身的实际,还“糅和了上海的现代工业技术,德国建设青岛的城市经验,日本建设大连的经验,以及张謇建设南通的经验”[2]。即使北碚被划分为迁建区后,城镇拓展也基本上按规划逐步进行,这形成了中国人自主经营城镇的典型代表。有外媒当时就称赞“北碚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最杰出的例子。”[3]
(二) 发展实业奠定乡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卢作孚认为中国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重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但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否则,一切皆感空虚,皆成问题”。
所以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除抓好农业发展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实业,奠定乡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有:1、兴办交通事业。卢作孚在1925年创办了民生公司,铺设了四川省的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并架设了重庆最早的乡村电话。2、工矿事业。卢作孚将邻近的煤矿与北川铁路、民生公司联合组成了天府煤矿公司,成为重庆最主要的燃料基地。3、纺织印染业。卢作孚创办了大明纺织印染厂,成为战后为数不多的大型织染企业之一。4、冶金和机械制造业。卢作孚与迁川的企业合作组成渝鑫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恒顺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为大后方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保障。5、服务业发展。随着迁都重庆的带动,大量的人口和资金涌入北碚,卢作孚借机创办了集工农商贸于一体的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碚一家大型综合性实业公司。
(三) 文化教育兴盛实现人的训练问题
卢作孚认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训练人能够掌握现代化所需的一切思维、行动、能力等,而这些要素构成的基础就在文化教育。
卢作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举办学校教育。卢作孚先后创办了北碚实用小学、兼善中学、瑞山小学等,并对学校教育进行革新。1936年,北碚已经有两极小学(即完小)4所,初级小学14所,学生1300人,到1945年,儿童入学率达到80%。2、举办社会教育。卢作孚根据职业特征,先后开办了力夫学校、妇女职业学校、船夫学校、三峡染织厂工人学校、农民学校等。据统计,1936年初到1937年初,共办有半日校和夜校25所,成年学生达1031人。[4]3、创办科研、文化服务机构。北碚建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北碚动物园,北碚图书馆,创办了《嘉陵江日报》、《新世界》半月刊等。北碚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也促成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于此。
(四) 民众参与公共事业培育集团生活形成
卢作孚认为人的训练问题的目标就是要进行“现代集团生活”。这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衍生出来的“两重集团生活”,即家庭生活及家庭生活扩大的亲戚、朋友、邻里关系而提出的。“两重集团生活”使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导致任何事业的成功只是在亲戚、朋友和邻里,而不能成就新的事业。所以,卢作孚提出要打破旧的集团生活,建设现代的集团生活,要“将人们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集团生活的荣辱作为最高价值的观念,改变成以事业为中心、以社会为单位的大集团生活的公共价值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依凭”[5]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化中社会关系和城市居民心理结构的变化。
所以在北碚乡建的过程中,卢作孚积极发动和组织民众,让民众自己解决公共事业的问题。要办民众学校,就有人捐助房屋;要建筑菜场,就有人捐助建材、工钱等。凡地方应该办的事,集大家众力,迅速把它搞起来。其中,最能体现的就是北碚的平民公园和北碚市场建设。
(一)统筹规划县域城镇的整体布局
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总纲和依据。卢作孚北碚乡村建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他制定的一整套城市化系统规划,是“一开始便多管齐下,举凡峡区内的经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事业,都有次序,有步骤地作了妥善安排。”[6]如前所述,这些规划本身已具足人本、集约、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化特征。同样地,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注重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统筹安排。
一是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卢作孚对北碚的建设,既有二十年的长远规划,也有近期的实施方案,但无论远近,都是在有序地、持续性执行。县域城镇规划不但要重视其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和务实性,还要强化规划约束力。城镇规划一旦出台,就必须按其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二是要突出人本内核,创造绿色生态宜居城镇。恰如卢作孚当年提出“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的理念和将北碚建设成一座“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的山水城市的事实,县域城镇规划要为人而设计,坚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彰显特色、方便生活,一切从人的需求、人的尺度、人的视角出发,科学确定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统筹考虑居住、商务、工业、生态、文化等功能,增强城市通透性、人情味和微循环能力,真正成为“一个大众公共享受的城市”。
三是要注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和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一样,卢作孚在统筹规划中十分重视各界意见。比如,他特别聘请北川铁路总工程师、丹麦人守尔慈设计了北碚街区的规划;不少建设方案不仅在峡防局讨论,而且通过市民大会,征求市民的意见。县域政府在城镇规划中要尊重公众,发动公众,没有经过公众讨论的城市规划不能得到上级部门审批,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这样才能让规划制定走向科学合理,从而使每项规划实施都很顺畅。
(二)强化特色优势产业支撑产城融合
产业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卢作孚正是在北碚建设中因地制宜,大力兴办10多个工业门类,同时走联合集约之路,拥有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化采煤和棉纺织联合企业,支撑北碚从一个小乡场快速崛起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中等城市。县域层面发展产业要依托其资源特色、环境条件,集聚要素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构筑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城镇周边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深加工链,有效解决农业种植的分散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产值,使农民从生产、采集、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获利。同时加强地方资源统筹,在财政资金、人口集聚、项目招引、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促进特色农业集约高效发展。
另一方面,致力于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打破原有行政边界的制约,将周边城镇、乡村地区纳入产业园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空间格局。同时,选择和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重要产业集聚区,重视产业园区和城区的产业衔接、生态建设、市政交通、社会文化建设等要素协调发展,融合现代产业与生态居住功能,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新区。
(三)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卢作孚北碚乡村建设以追求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大力施行扫盲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民众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实现“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为公众服务”的构想,无疑极具远见。本质上,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它绝不是简单的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改变,而是农民具有融入城镇的素质、能力和心理认同。
人的城镇化应当体现社会公正的理念,注重人的需要、权利、福利等的实现。一是推进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二是提高农民的市民化素质,建立农民基本培训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多元化的文化科技教育,提升其人文素养、生活知识、职业技能,以增强融入城镇的能力。三是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
(四)吸引聚集人才智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成就,非一人一己之力所能为。他主张“办事须尽力揽人才”,[7]为了延揽人才支持北碚建设,卢作孚曾遍访省内、国内甚至国外,并筑巢引凤,尽量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最终使北碚成为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与此同时,他开展社会工作的运动,引导峡区民众主动关心、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并以此培育地方自治的组织。这些理念和实践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是要构筑人才高地,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吸引智力移民,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使人才、智力资源聚合成创造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二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放开准入限制理顺价格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技术方面的引导和扶持,促进民众自主、广泛参与城镇化建设。同时,培育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实现政府和基层民众自治、社会组织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
[1]卢作孚.卢作孚文集(增订本)[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67、422、451-452.
[2]张瑾,权利.冲突与变革——1926-193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324.
[3]转引杨宇振.卢作孚的城镇建设实践和思想初探——一份近代城市史视野中的历史人物研究简报[J].华中建筑,2007,(12).
[4]周永林,凌耀伦.卢作孚追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479、481.
[5]王欣瑞,“组织”和“人”的现代化——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关于乡村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探索[J].科学经济社会, 2010(1).
[6]罗中典,卢作孚先生简介[C].卢作孚诞辰100周年纪念专辑, 1993,103.
[7]卢作孚,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C].卢作孚文集, 1999,59.
许冰杨,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张青媛,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姬瑞丽,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