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弹性路径研究

2016-03-16 02:13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弹性个体小学生

雷 丽

(江汉大学 城市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弹性路径研究

雷丽

(江汉大学 城市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心理弹性是个人面对压力、挫折、创伤等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会面临许多压力与挫折,导致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他们在应对压力、创伤、挫折等消极环境时不受伤害,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传统文化经典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通过对传统经典文化阅读的心理弹性资源进行挖掘,探索增强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弹性的对策,促进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对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典阅读;心理弹性;小学生

心理弹性也叫做心理韧性或者抗逆力,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是一种人格特质或能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积极品质乃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是发展、满意和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理论视野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扩展到更广阔群体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幸福感的培养上来,提升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积极应对学习、生活压力、创伤等消极事件的能力即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1]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其乐观态度从而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文化的弹性适应”的研究表明,个体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因素联合起来应对环境压力中[2],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应对和弹性起着潜在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人格修养方面的推崇虽然没有提出“心理弹性”这一名词,不过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汇合道、佛文化的诸子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中我们能发掘增强小学生心理弹性的文化资源,从而增进小学生的积极体验、构建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增强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面临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的心理弹性。

一、从个体因素方面来看

教育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量,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儒家文化是以自强坚韧、积极进取、苦中作乐为人生价值观的伦理文化,可以在学习主动性方面、自我效能感方面和人际交往等个体因素方面发挥影响力。

(一)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传统文化经典有不少“劝学”的论述,能给他们以醍醐灌顶的警醒作用,让学生领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如《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如《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再如《礼记·中庸》二十章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更是强调了学习的韧劲。这就印证了积极心理学的赋权增能的理念。所谓“赋权”是相信个体本身就拥有各种可以促成个体发生好的改变的积极的心理特质和情绪情感,传统文化经典的作用在于引导个体去发现并激发这些潜能。而“增能”则是寻找各种途径和方式增强个体的能力感和意义感,提升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个体帮助他人和融入更广泛的关系之中的愿望。从而增强“有意义的生活”,构建幸福感。

(二)自我效能感方面:增加成功的体验,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来自于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这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为重要的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我们既要鼓励孩子自强坚韧地追求,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做到与乐观精神的融汇,选择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问题和任务,努力地完成,从而持续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自我效能感。[3]

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压力,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对成功的体验也会增加。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在于在学习竞争中因为自我期望价值不能实现、“主体地位”不被人重视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从而导致自卑、自悲、自私、自负以及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自我认知偏差,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早期弟子曾晳,笃信孔子学说,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由此看来,孔子欣赏的情趣在于“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幅幅和谐而让人向往的画面,让人“乐以忘忧”。可见,“乐学”更容易让人有积极的心理体验。 而《孟子·告子章句下》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更是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每一位小学生都有灿烂美好的前程,面对学习困难,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而消极的应对策略只能影响心理健康。

(三)在人际交往方面: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蛮横自私的表现。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让人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告诉我们,“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知,小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跟《道德经》所讲的治理国家的道理一样,莫要太过蛮横逞强。明代思想家吕坤也认为“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治理,秉公持正,而有圆通不可拘之权。”可见和气是一种直达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辩证地看,柔弱不等于软弱,儒家崇尚“刚毅”的力量,曾国藩咸丰八年正月初四《致沅弟》指出,“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说明了要想内心强大,则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强调自己战胜自己的心理力量。

儒家文化倡导“内省”,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认为“人皆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心理学里面讲的“共情”理论的阐述。通过反省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加强自身修养,与人沟通、交往,不断修正砥砺品性。孔子提出要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近于礼,远耻辱”,“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通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让小学生纠偏自己的行为,告别封闭孤立的小圈子,融入更广阔的社会组织关系中,在关系中帮助他们更加愉快、更加充实和更加有意义地生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小学生缓冲压力的社会资源,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当小学生面临各种压力时,如果能够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就能够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中成员的关心、尊重的行为或信息。其高低体现了个体在与他人或社会发生联系时的社会属性。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则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因为社会支持能够缓冲应激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4]传统文化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如“孟母三迁”的故事, 也十分注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还强调“友多闻”,“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从家庭方面来看

(一)家长方面:要多鼓励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可否认地说,就部分小学高年级孩子而言,存在着家庭的高压管制和对家长敬重的缺失。通过传统经典文化阅读,通过“文化反哺”、 “亲子教育”、“家长有效管理”、“代际传承”塑造高年级小学生“坚韧独立”的文化品格,从而促进学业长进,增进小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家庭教育也要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经典的自我激励功能,对孩子多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国经典文化“通万方之略,弘尽性之功”的“人本文义”,被看作民族的精神自信力的来源,应当发掘经典文化中“消灭于黑暗中”的有利于塑造“大丈夫”品格的“浩然正气”[5]来教育小学生。鲁迅说:“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底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人格塑造最重要的任务,尤其需要家庭继承“以人为本”的中国经典文化精髓。尤其是要树立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同时还应该借鉴道家文化“安时处顺”与“超脱不争”的认知修为境界,辩证地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改善家长对孩子的高压和管制现状,促进家长的自我调试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孩子学习压力下保持怡然的性情。

再者传统文化经典也教人识人的智慧,这与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可相互参考,从而让家长认识到学习成绩不能作为唯一考核是否成才的标准。当孩子遇到学习的挫折时,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因势利导。正如《呻吟语·品藻》中所言“任有七难:繁任要提纲挈领,宜综核之才。重任要审谋独断,宜镇静之才。急任观变会通,宜明敏之才。密任要藏机相可,宜周慎之才。独任要担当执持,宜刚毅之才。兼任要任贤取善,宜博大之才。疑任要内明外朗,宜驾驭之才。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用群长。”

(二)孩子方面:要明白家长抚育的艰辛,建构健康的沟通方式《论语·学而篇》倡导:“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里仁篇》:“事父母几谏言,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居处不敬,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意思是说居处不恭敬,不是孝顺,侍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顺;居官不谨慎,不是孝顺;交友不诚实,不是孝顺!临战不勇敢,不是孝顺。这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连累到亲人,怎敢不敬畏呢?”《商书》上说,“刑法三百条,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重的了。”如果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正能量,摆正亲子关系的位置,那么小学生心中来自家庭的心理情绪就更能消解了,积极的心理情绪则能得以存续。由此可见,善良(仁爱)、诚信(谨信)、勇敢、坚毅、豁达(劳而不怨)等都是构成孝顺的必备条件,换言之,如果能做到真正的孝顺,亲子关系当然容易理顺得多,若能拥有真正的善良、简朴、诚信、勇敢、坚毅等文化品格,小学生还会为学习压力而烦恼吗?

三、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

(一)要从素质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智能和心理发展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自我效能”即个体的自我直觉(即我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社会期待”(即他们觉得我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对个体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重大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智力的体现具有“差异性”,“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6]这和我们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发展目标是相通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智能和心理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标志。然而,从学校教育来看,虽然政府和社会一直呼吁素质教育,而事实上,“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社会优势资源的相对短缺,导致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素质教育落实存在着重重阻力,由社会至学校再到家庭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愈演愈烈,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极大地忽视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目前看来,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来自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更加直接和关键的。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刻板印象”会认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分水岭,形成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晕轮效应的极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从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个特征推及到不喜欢他整个人,又进而从不喜欢他这个人泛化到不喜欢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7]这种“贴标签”的做法通常会扩大小学生的某种负面情绪状态。因此, 学校要引导教师摘掉“有色眼镜”,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成绩与成才,从而隔断压力因素对学生内在心理的伤害路径,降低消极情绪的危害。正如鲁迅先生痛斥旧的“奴性”教育对人心的“压抑”。他曾经关注中国孩子“面貌很拘谨,驯良”的特点,指出因传统教育的作用,“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而“动”的、“活泼”的性情,其实是体现出“优点”的,这“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鲁迅的话,实际上指示了教育对于积极心理人格奠基的意义,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要医病,先医心”,增强老师们对培育小学生的心理弹性的意识、增加小学生积极好学的内动力、塑造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深刻了解学生,找准起主导作用的心理特征,教师可通过集体教育、谈话、访问等了解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其在不同情景、场合的各种心理表现,有针对性地通过传统经典文化阅读提出引导方向,激发上进心,鼓励学生不断进取,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传统经典文化的催化作用不言而喻,能对构建高年级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学品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重视传统经典文化阅读,充分发挥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力量,培育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尤其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心理欠健康而长期受冷落、歧视的学生,更应以一颗诚心予以极大的关注。这类学生往往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要引起他们的转变是有很大困难的。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和决心,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这类学生往往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老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冷静沉稳,不能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这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可以用奖励来代替惩罚,以赞美来代替批评,艺术地化解矛盾,巧妙地使他认识到错误。用诚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诚心对待每一件事情,用诚心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经典中,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孔子热爱学生,循循 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既尊重敬仰,又亲密无间。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忠”即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恕”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爱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将心比心,以心揆心,便是具备了“恕”人之德。但宽恕也有一定的原则。有恕人之道:“恕人有六,明代哲学家吕坤《呻吟语》说:“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对别人的识见不广,所闻不切,力不能及,情有可原,疏忽大意,有苦难言都应该怀着豁达的胸怀宽恕。

传统文化经典蕴藏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资源,挖掘传统经典阅读,探讨心理弹性理论在经典阅读活动中应用的原则、途径、方法,尽可能地增进小学生在学习阶段的积极体验,让他们更多地拥有能幸福地回忆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而塑造积极的健康人格特质,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陈栩,陈琳.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71-73.

[2]李启明.中庸实践思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247.

[4]董秀成.动漫文化对我国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78.

[5]王子今.国学与“立人”教育[J].社会科学,2008(7)54.

[6]仁和.“差生”的心理分析[J].家庭教育导读,2009(1)12-14.

[7]郝唯学.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2)37-39.

责任编辑付友华

G444

A

1003-8078(2016)04-0088-04

2016-03-03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24

雷丽(1981-),女,湖北天门人,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3c057。

猜你喜欢
弹性个体小学生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我是小学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