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战”格局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研究

2016-03-16 01:40王红玉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王红玉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大统战”格局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研究

王红玉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多党合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当前这一领域的突出问题在于,多党合作制度自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有待进一步激发,而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与此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大统战”格局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应从多党合作理论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几方面着手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多的人心,汇聚最大的力量。

大统战;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至今,中央运筹帷幄的“大统战”格局已经愈发清晰。“大统战”,不仅仅是体制机制方面要求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同时意味着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大统战”就是要争取更多的人心,凝聚更广泛的力量。多党合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当前,这一领域的突出问题在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自信有待进一步增强,以及这项制度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激发,“大统战”格局下,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与此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一、“大统战”格局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1]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和作用,阐明“大统战”格局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就必须直面当前“三个更加多样”的新形势,即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不断产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益频繁,使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仍然面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两大课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涌现出一批新生代力量,特别是被总书记列入“新三类人”的留学归国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年轻一代。他们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党外的占绝大多数,存在于所谓的“体制外”,收入普遍较高,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又多样。这样的年轻一代,既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缺失中国社会改革切身经历的一代,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蛊惑,成为西方价值观渗透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他们缺少发自内心的认同,相反却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向往至极,误以为是西方政党轮替执政带来的成果,殊不知那是西方以其掠夺和殖民统治来实现的,却以血迹斑斑的成果伪装成政党制度带来的“福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制度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很羡慕我们的多党合作制度,认为各政党之间的亲密合作,不仅干成很多大事,还避免了社会动荡。然而,国内相当一部分公民却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不知道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显然,这与我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直接关系。加之,西方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国际话语权,依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势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的政党制度,无视世界政治和政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试图让发展中国家抛弃自身文化基因来接受西方的转基因。

多党合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党合作领域面临的缺乏制度自信、缺少社会认同,缺失话语权力的问题,事关人心向背、力量对比,事关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因此,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大统战”格局下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

二、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实质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内容总是通过相应的话语体系得以表现,任何思想理论的创新都蕴含着话语体系的优化和发展。[2]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需要不同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政党制度必然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话语体系。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3]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相适应的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就是要将这一制度的历史形成、理论渊源、实践发展提炼为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以有效的话语方式表述出来,传播出去,从而构建起蕴含独特且外向发散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同时要赢得对国际社会的说服力与影响力。也就是说,“大统战”格局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实质,不仅是一场争夺民主话语权的意识形态斗争,更是争取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事业。

三、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科学准确、内涵丰富的理论成果以支撑,需要以国际惯用且规范的传播方式被认可,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保障。

(一)构建科学独立的理论体系

构建成熟开放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首先要打破西方话语体系对政党制度的固有诠释,打造与中国多党合作实践相匹配的理论体系,进而使国内民众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在国际社会融入世界主流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中、西、马的关系,即中国国情、西方学术、马克思主义。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其根源是由中国基本国情所决定,包括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代中国,经过资产阶级多党竞争模式的昙花一现、国共两党合作模式的最终破裂、国民党一党专政模式的破产,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的政党属于次生型模式,是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刺激,产生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引起的社会变化的结果。次生型政党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国家的体制外产生的,依赖于政党领导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皆属于次生型政党。先有政党,后有政权,是我国政党政治与西方国家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但是,在中国,为什么最终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而非西方两党制的轮流执政模式,亦或多党制的联盟执政模式?这又不得不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解释。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大一统”思想、“一国不能有二主”的观念根深蒂固,能共苦但不能同甘。当面临强敌时,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当胜利来临时,争夺领导权就成为最高目标。翻阅中国的两个主要政党——国共两党曾经两次成功合作的历史,我们可以确定,如果中国能实行两党政治的话,早就实行了。实践证明,两党政治在中国行不通。而最终确立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不仅是历史的选择,各民主党派的选择,更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自然选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走到了一起,在政治协商中合作共事,在长期共存中相互监督,在相互促进中实现长期和谐。

构建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必须首先立足中国国情。同时,我们还要大胆借鉴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的。我们并不否认,西方政党制度已存在上百年甚至近二百年的历史,其演变、反复和发展历程之漫长,其积累的经验之丰富,政党制度建设所达到的程度,是世人所公认的。但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度的政党,必然呈现千差万别和纷繁复杂的政治状态。我们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借鉴西方政党制度的优点,但是不能接受西方学术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划分到一党制或多党制类别,不能容忍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任意阉割与诋毁。话语体系背后折射的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我们务必擦亮眼睛,看清楚西方话语体系背后的政治指向和潜在逻辑:所谓“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存在权力的软约束、腐败、权大于法、民主化程度低等弊病,都是由共产党专制政体造成的,否定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实行多党竞选、民众普选等方式,实行所谓的‘宪政’”[4],意在用西方式的宪政民主制度代替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企图以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论工作者必须以足够的理论自信,向世人响亮地提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模式!

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之源。构建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毫无疑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这一理论根基。只有全面系统科学地打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多党合作才有源头之水。一言以蔽之,构建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就是要通过中、西、马的综合创新,立足中国国情,借鉴西方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独立、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解释力,赢得独立的理论话语权。

(二)构建富有说服力的传播体系

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浓缩与凝练,还需要多渠道的传播和有效的表达,才能使之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也就是说,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传播体系,完善载体与表达,是建构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在解读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方面,尚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国际国内两个话语场域都缺乏普遍的认可度。

国际社会,传播领域话语体系长期以来被西方所主导,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是世界话语的主产地,还是传播渠道的主控者。据统计,美国所属的传媒集团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和75%的视频制作。众所周知的BBC、CNN“潜移默化”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好莱坞更是利用“铁匣子”中的美国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推行其普世价值。西方传媒对国际话语体系的高度垄断,其政治影响力正弥漫全球。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和传播语境中,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显得微弱。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 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6]数据表明,中国媒体几乎接近“失语”境地,堂堂中华浩瀚之邦,国际形象的树立却要依托于外媒,不仅无法真实呈现中国声音,而且常常把中国故事误解、歪曲甚至“妖魔化”。

面对挑战,中国话语必须主动发声,阐述中国理论,表达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特别是西方国家一直虎视眈眈的中国政党政治领域。西方学者大都回避中国的政治模式,将中国的崛起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成功,而忽略其政治属性。然而反观事实,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精诚团结,这得益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整合力。

中国有句古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如今时代变了,尽管我们的制度很“香”,依然需要主动对外宣传,并且要以话语软着陆的方式,将政治话语转变为文化语言。避免生硬地使用意识形态言说,使我国话语体系不被接受,甚至遭到西方国家的排斥和反感。我们要学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故事,既要让人知其然也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理想的说服效果,使对外传播事半功倍。

争取国内民众的自我认可,同样要在平台搭建和表达方式上下功夫。有关媒体行业诚信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青年群体对网络信任的比例相对更高,占21.6%,超过报纸位居第二。更值得关注的是,假设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愿意相信微博上的信息,这个数字比信任新闻联播的38.7%略高。这就表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我们必须改进传播方式,同时改变传播理念;不仅要拓展新闻传播渠道,还要“赎回”和扩大国内民众的信任度。对人民群众而言,话语体系实质是执政姿态与执政理念的外在表达。若想让国内民众对自己的制度充满自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就要深入了解传播对象的接受心理。转变以往文件体或讲话体式的居高临下姿态,变刚性的政治话语为柔性的文化语言,以“老妪能解”的简约而朴素的语言,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独特与优势,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完美结合,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大众。让人民群众了解更多多党合作故事,了解各民主党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贡献,更加坚定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并且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三)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话语即权力”,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献给世界的一个经典命题。然而,话语体系的权威主要源自制度本身的保障。因此,我们在努力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过程中,绝不回避我们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我们只有勇敢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更加有底气地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世界政党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体制。这一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日益完善,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政权中合作的力度、政治协商的程序化、民主监督的实效性等等,不足之处正是西方外媒非议之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多党合作的制度效能,而其着力点正在于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

2015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无党派人士可以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同时,《条例》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概念分别作了界定:“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中,最耀眼的一项就是“参政议政”,恰是其称号的核心,但同时也是遭遇西方诟病的痛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机构中的分量,为何与建国初期老一辈党外人士无法相比?究其原因,还要从民主党派自身方面来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主党派,已经没有烽火年代的旗帜性领袖人物,缺乏政党意识,缺少大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因此,民主党派要想告别“政治花瓶”,首先自身要立起来,主动有为。中共中央已经在《条例》中明确提出“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可以担任政府部门(单位)行政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政府组成部门中,党外正职“应当配备2名左右”。舞台已更宽广,期待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继承发扬老一辈优良传统和人格风范,无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称号。

民主监督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相对薄弱。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性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政党体制内,在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基础上,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这种监督不能法律化,但寓于参政之中。要想强化民主监督,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就要切实研究和实施毛泽东、周恩来早就倡导的“唱对台戏”。毛泽东认为,搞监督就是“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周恩来指出,唱对台戏,“当然这是社会主义的‘戏’”,我们不怕揭露,即使揭露错了一点也不要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有好处。我们共产党人要有勇气面对真实,面对错误,有错误就不怕揭露,就勇于承认和改正。显然,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无论是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都必须敢动真格,这是搞好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还必须用制度化来保证。

政治协商,主要是民主党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政党协商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两部重要文件的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党协商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宪法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文件和法规为主体、以相关配套政策为辅助的完备制度保障体系”[7]。搞好政党协商,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中国共产党来讲,要加强对政党协商的领导,增强协商意识,更加善于协商。对民主党派而言,要努力提高政党协商能力,担负起政党协商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

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还要解决好中国的实际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多党合作的理论价值,使人们群众感到多党合作制度是为大众服务的政党制度理论,是造福人民的政党制度理论,进而才能敞开心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把多党合作纳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增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感召力。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M].华文出版社,2015:1.

[2]时立荣,田丽娜.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2013(14):182~1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2007-11-16.

[4]金民卿.当代中国理论解释力的提升之道[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1).

[5] [6]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4-09-24.

[7] 中央统战部一局. 深入开展政党协商激发多党合作制度效能[J].求是,2016(6).

[责任编辑:肖承罡]

D665

A

1671-6949(2016)04-0038-05

2016-09-23

王红玉(1983- ),女,山西太原人,文学硕士,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综合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与政党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