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露
(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读书会在地方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启示
苗 露
(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读书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交性阅读方式,在民间方兴未艾。读书会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官方视野外的一种补充形式,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读书会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接触人文社科的经典书籍,从而在价值取向、心理性格、情感意志、文化修养等多方面进行修缮和熏陶,而这正是自然科学的专业学习无法触及的地方。由于地方性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存在的天然问题,亟需展开此类民间活动,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读书会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20年以来,在中国形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走上工作岗位,也承担过大学通识课的高校教师,深有体会。但到底何为人文素质教育,难有定论。而这种变化着的阐释性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独特之处。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高校一般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加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比重,但这些举措无一例外都具有自上而下的官方性质。首先,课程选修,事关学生学位,以笔者的通识课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选修通识课有着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哪门课程给分高就选哪门。尤其一部分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开始实习但学分尚未修够,就会直接向通识课老师讨要学分,老师不给,不近人情,老师给,又不够公平;其次,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由校园官方承认的各类社团发起。这类活动为吸引更多人参与往往将参与次数与学分学位、奖学金评优等事宜挂钩。不少学生向笔者反映,刚入学时,对于校园各类社团和文娱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参加过几次后,则表现出极大的冷漠。少量坚持热衷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最后走上了各类社团和学生会的领导岗位。不难发现,此类活动的思路难以摆脱积累政绩的影响:拍几张照片,发几条新闻,重形式结果,轻内容过程。学生自发参加活动的少,被迫参加活动的多。如此种种,都让校园的文化活动,弥漫着官僚主义的气息。
读书会,作为一种由读书爱好者自发组成的非功利团体,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性质回归本初。读书会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上有三个明显优势:
1.成本低廉而影响深远。相较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高成本(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节省成本,需向社会获取商业赞助,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读书会可谓成本低廉。平时活动,只需少量宣传费用。若需要固定场所,至多需要一些购买经典书籍的经费即可。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影响深远。
2.真正抓住了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熏陶、引导、对话的学习方法,这是非讲授、灌输、考查这类传统应试方法所能比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类似修行,需于无声处潜移默化。古希腊和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中的积极方面都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极好例证。
3.不与任何学业成绩和评比挂钩,无功利且完全自由的兴趣小组。兴趣是最高驱动力,而利益是最低驱动力。读书会以兴趣为支点,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鼓励参与者天马行空进行思考。
但地方性工科院校天然的缺陷,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地方性工科院校所在城市文化氛围较弱。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大量一流大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二线以下城市的院校多为学科分布单一的应用型高校。中小地方城市大多主抓经济发展,而文化重视不够。地方高校缺乏一、二线城市的文化滋养,作为应用型高校,又很少能在文化上反哺社会。这让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产生强烈的地域差异。
其次是工科院校浓郁的应用型校园氛围。工科院校的师生,通常形成较为稳固的应用型思维,即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某工科院校多次强调其毕业生突出特点为“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这是典型的应用型思维。大学不是技校,不仅仅是职业培训,而是要在价值取向、心理性格、情感意志、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塑造。
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齿轮读书会的实践。
2013年9月,笔者开始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任教,承担《中国文化概论》、《戏剧鉴赏》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之余,创办齿轮读书会。读书会定名齿轮,一取内蒙古科技大学(前身为包头钢铁学院)所在地包头重工业城市之意,二取“转动,然后带动”的知行合一精神。以便在自己学术研究之余,带领学生进行人文社科类经典书籍的精细化阅读,最终能够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读书会属于纯粹的民间组织。笔者目前是读书会的发起者,也是读书会的管理者,但它的未来,应该是由学生自发管理。可以说,老师和学生,都是抱着非功利心态创办和参加这个活动的。这从根本上避免了行政干扰。
从2013年10月创办至今,读书会共举办活动8次,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文本精读,二是电影赏析。其中4次为读书活动,3次为电影赏析,1次为公开讲座。活动一般于晚上七点进行,地点不固定。活动之前会通过网络和校园海报的方式进行宣传。限于创办初期的人手和经费,宣传范围有限。在内容上,由于读书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选择标准尚未固定。作为创办者,暂定标准为“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作品”。
首次活动精读了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普罗米修斯》,第二次、第三次活动连续精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部分内容。第四至第六次,分别赏析了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电影《血钻》、《偷自行车的人》和《楚门秀》。第七次活动结合2014年10月习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做了一些历史回顾和理论探讨。第八次活动为笔者主讲的关于文科类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讲座。读书活动由于要求成员对文本有一个前期了解,所以参加者不算多,平均每次保持在10人左右。电影赏析活动人较多,每次至少有20人。
回顾齿轮读书会目前的八次活动,应该说,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学生而言,是新颖的、有趣的。大部分同学此前虽然并未听说过读书会这样一种学习形式,但通过参加活动,对读书会表示认可。以下是部分参加过齿轮读书会的感受:
A同学:“可以接触到许多有思想的人”;
B同学:“了解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在相互学习讨论中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
C同学:“1.能得知好书,2.老师带头逐字推敲,能获得深意,3.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心平气和读书”;
D同学:“思想上的碰撞,擦出火花,可以点燃一个世界”。①
但在读书会的组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课业任务较重,难有时间参与读书会的活动。我校通识课一般都在周一至周五晚七点半开课,个别课程甚至在周六日开设。学生为修够学分,也只好在大一大二尽量多修,所以晚上的时间被占用较多。再加上笔者自己也需保证日常教学任务,所以找寻一个师生都空闲的时间段存在一定难度。而大三大四学生由于进入实践实习、论文写作、面试招聘的阶段,所以参加读书会的机会相对更少。
2.选择阅读书目有一定难度。难度有二:一是书籍本身难易程度不好把握,二是书籍长短程度需要考量。第一点关系到参加者能否跟上引导者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齿轮读书会所读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就是一次不太成功的选择。而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效果则要好得多。第二点关系到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应尽量做到一次活动完成一个作品的阅读和讲解。这样能够保证参与者的热情和记忆效果。
3.读书会的运作与管理。这是齿轮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作为发起者,笔者对齿轮未来的设想是:有一个固定场所,有一定量的藏书。读书会设自我管理委员会,由三到五位学生以勤工俭学的形式轮流协同管理,学校或学院可以发放一定的管理经费,用于支付读书会宣传维护的费用和学生的劳务费。委员负责每次活动的主题、时间和宣传,可以不请老师参加,也可根据不同主题请不同老师前来参加。
目前,由于教学及行政工作相对增多,近一年以来活动次数锐减。在未来,笔者希望齿轮读书会能够获得关注,持续运行,成为校园文化乃至城市文化的一个标志。无论如何,齿轮读书会还会继续运行下去,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齿轮读书会的实践,不仅让人思考在工科院校组织读书会的可能性,更令人想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2015年5月,笔者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研讨会”,有幸聆听了多位前辈学者和专家院士的讲座。会议总结并展望了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历史和未来,但对于地方性的素质教育问题鞭长莫及。
笔者曾在自己的通识课上对学生进行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通识课学生覆盖了全校十余种专业,年级覆盖从新生到大四。问卷发放100份,主要调查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他们对“读书会”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工科院校,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超过五成的生源来自具有务农和个体经营者背景的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源地大多是比包头更为偏僻的县镇乡村。这个小调查结果与专业机构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根据麦克斯公司为内蒙古科技大学所做的调查,从2012级到2014级,近六成是具有农村背景生源,近九成新生是所在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②所以很明显的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读书会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尽管在一、二线城市的高校中,读书会早已司空见惯。不难联想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其他形式,诸如话剧演出、美术展览等对于他们来说将更为陌生。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难以同步进行。当一、二线城市高校已经拥有过剩文化资源的时候,三线城市高校还处在普及这些文化形式的阶段。当然,正是在人文资源匮乏的地方,人文素质教育才愈发可贵。笔者想说的是,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地实际,某种程度上甚至要倾向地方。
地域性差异的背后,反映着更为深层次的经济因素。来自县镇乡村的学生,大多肩负着一定的经济压力。他们进入应用型极强的工科院校进行学习,正是以就业作为最紧迫任务而做出的选择。这一点再次由麦可思的专业调研报告印证:约七成学生是考虑到就业状况才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从短期来看,提升人文素养与就业培训是极其矛盾的。因为就业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而人文素养教育并不是一时一地就可以立竿见影的。面临着现实就业的压力,肩负着家庭经济的压力,这些学生可能更钟情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技能。读经典书籍、看高雅演出,某种程度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更不用说对于这些文化形式的甄别选择。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从容思考一些“无用”问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也再次印证了最朴素的唯物主义原理:提升现代文化水平的前提是提升现代经济水平,素质教育务必考虑经济水平与地方状况,盲目推广一流大学与一线城市的经验未必可行,剔除了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教育经验是非常可疑的。此外,笔者的课堂上还有不少蒙古族同学,针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如何的,也应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录自对参与过齿轮读书会的学生的访调查问卷。
②详见麦可思公司《内蒙古科技大学招生、入学教育及新生适应性报告》(2015年度报告)。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1-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24
苗露(1984-),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G247
A
1003-8078(2016)04-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