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哈尼梯田新闻报道综述及其功用研究
——以《红河日报》为例

2016-03-16 00:32雷云镝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99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保护

杨 佳,雷云镝(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世界遗产哈尼梯田新闻报道综述及其功用研究
——以《红河日报》为例

杨佳,雷云镝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摘 要:《红河日报》作为世界遗产地的主流新闻传播媒介,围绕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议题,进行了持续性地关注和报道,发挥了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及社会化等功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但由于报道思维、报道角度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功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哈尼梯田;世界遗产;保护;红河日报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短暂的喜悦过后,接下来则要面对一个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如何科学的管理和保护好这一世界遗产,成为当地政府及社会公众需要共同面对的议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27条第一款有这样表述:“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该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2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公约表明,鉴于媒介在大众传播方面长期且广泛的影响力,发挥媒介重要功能是世界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及组成部分。创办于建国前夕,于1980年7月1日正式复刊的《红河日报》(以下简称《红报》),是中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员会的机关报,是红河州包括哈尼族在内的各族群众的喉舌,充分发挥了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以及新闻传播媒介的功能与作用,积极参与到保护世界遗产这一进程中。

一 《红报》新闻报道综述

笔者以“哈尼梯田”为关键词,通过《红报》电子检索平台,对申遗成功后2013年6月22日至2015 年10月20日期间共856天里,关于梯田的报道进行了检索。经过初步检索共约有1315项查询结果,去掉重复性的文章、诗歌、散文以及只是一笔带过或略微涉及的报道,共有323篇。通对323篇相关报道的梳理与分析,《红报》对哈尼梯田的报道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五方面。

(一)梯田保护

共有73篇。有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开展的保护工作,例如“我州召开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会议”(2015-10-1)、“元阳‘四举措’加大哈尼梯田遗产区保护力度”(2015-8-8)、“金平‘分片定责’切实加强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与开发”(2015-5-19)等。同时也有社会各界人士、学者、专家表达对哈尼梯田保护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哈尼梯田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在蒙自举行”(2014-3-12)、“协委员为哈尼梯田保护管理与利用献计献策”(2014-11-28)、“加强非遗工作保护梯田遗产的对策措施”(2015-6-17)等。

(二)梯田旅游

共有98篇。接近1/3的报道比例是关注以梯田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业绩、举措,报道反映出梯田旅游已经呈现一定的气候,也可看出发展旅游是地方发展梯田产业的主要路径之一。哈尼梯田以其雄美壮阔、鬼斧神工的模样备受游客欢迎,尤其是成功申遗后,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大增,并为地方旅游经济带来一定收益。例如“元阳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2015-9-15)、“元阳获批筹建‘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5-5-21)、“元阳哈尼梯田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8-20)等。

(三)梯田的特色农业开发

共有69篇。哈尼梯田是以农耕为核心的文化遗产,它不像其他遗产那样摆在那只供游人或后人观赏就可以,它是一种活的遗产,是由哈尼族世世代代耕作传承下来的,未来也必须这样。由于务农收入低,许多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要让哈尼梯田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哈尼梯田为基础的特色农业的开发变得尤为必要。在《红报》的报道中反映出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户+协会+公司”的红米、梯田鱼、稻鸭蛋等梯田农副产品产销模式正在奏效。例如“哈尼红米全国品牌营运中心在成都设立”(2015-9-2)、“甲寅乡示范推广梯田优质红米效益显著”(2015-6-20)、“元阳新技术‘稻+鱼+鸭’实现产值1300万余元”(2015-3-11)、“元阳梯田鸭蛋助农增收600万元”(2014-6-26)等。特别是梯田红米的报道较多,体现出政府大力发展红米产业的决心。

(四)梯田村寨建设

共有11篇。哈尼族村寨背靠山林,村寨下面是层层叠叠的生产活动场所——梯田,梯田下面则是河流。哈尼梯田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中,村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梯田边哈尼族的生活居所。随着哈尼族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传统的“蘑菇房“正在消失,很多地方取而代之出现了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与梯田的农耕文化极不协调。报道反映了以红河州“美丽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政府为主导的梯田村寨保护与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元阳对世界文化遗产区1281户传统民居进行挂牌保护”(2015-9-27)、“小寨村的大变化——元阳新街镇全福庄小寨村‘美丽家园’建设小记“(2014-9-23)、“梯田边崛起的美丽家园”(2013-8-4)。以元阳县为例,县政府专门聘请省内外的设计院对梯田村寨的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规划。笔者也曾于2014年1月到梯田核心区的全福庄、大鱼塘等村寨实地走访看到,拆除重建的哈尼族民居保持了过去民居的大致外观,墙体依旧是土黄色,裸露着砖块,有的民居的二楼栏杆是仿木栏杆式样,有的民居屋顶铺着尖尖的茅草,看上去显得十分生态,富有原始而粗犷的风格。总体而言,梯田村寨的改造建设是用钢筋水泥、免烧砖、涂料等现代材料取代过去的土基、泥巴、木材,是对哈尼族民居的一种提升,房屋质量更加坚固耐用,既符合现代人们对房屋功能新的需求,也在外观上保持了过去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与梯田映衬较为和谐统一。

(五)哈尼梯田的文化传播

共有77篇。这里的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及载体传播哈尼梯田文化。从报道数量及内容上可以反映出当地通过“文化”这样一种形式起到了积极传播的效果,广泛传播了哈尼梯田的知名度,更让大众感受到梯田创造的精神与文明。例如“首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国际摄影大展评选工作结束”(2015-3-11)、关于哈尼族舞剧《诺玛阿美》的报道就有多篇。而2014年红河州启动了“红河州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2015—2020年)更是从文化活动上升为“文化工程”,以及开办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都表明了政府以文化为载体保护哈尼梯田文明的决心。

此外通过报道可了解外界也比较关注哈尼梯田,如“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组走进甲寅乡梯田景区”(2014-8-19)、“杨丽萍现身哈尼梯田拍舞蹈片”(2015-9-24),通过这些高层次的平台使哈尼梯田的知名度与关注度大大提高。

二 新闻报道的功用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中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美国学者赖特在拉斯韦尔“三大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除娱乐功能外,《红报》的报道发挥了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及社会化等功能,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成为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举措。

(一)环境监视功能——发挥“雷达”作用,做哈尼梯田旁的哨兵

大众传媒担负着向社会大众提供社会信息、及时报道社会事件变化、并及时调节环境适应行为方面的功能,“社会雷达”则是对此功能的形象比喻。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能否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否为当地社会发展带来了效益,对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影响怎样,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大众把关切的目光聚焦在大众传媒身上,期盼能从中得到更快、更准的信息。《红报》作为地方性党报,以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了“社会雷达”的作用,对哈尼梯田始终关注不断,做到了年年报道、月月报道。从申遗成功后至今,《红报》每个月关于哈尼梯田的报道量多则数十条,少则五六条,平均约每2.5天就有一篇相关报道见报。通过报道,使大众获悉了申遗成功后哈尼梯田的现状如何,了解到目前社会各界对哈尼梯田的保护颇为重视,特别是官方在保护梯田方面的举措,在梯田保护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步伐。可以说,《红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坚守着它的使命和职责,站到了社会的瞭望台上,时刻关注着梯田的变化,做到了及时观测,及时传播。

(二)解释与规定(社会协调功能)

“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1]在“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议题上,《红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筛选、选择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及部分评论,发挥了大众传播解释与规定的功能。从报道频率看,哈尼梯田以平均约每2.5天一篇相关报道的高频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使大众的目光始终聚焦于这个议题上。从报道主题看,《红报》对哈尼梯田的报道并不是杂乱无序,而是主要集中在梯田保护、梯田旅游、梯田特色农业、梯田文化传播、梯田村寨建设这几个方面,其中梯田旅游的报道数量居于首位。由于旅游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利用世界遗产发展旅游业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通过报道大力宣传梯田旅游能够引导大众关注并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梯田特色农业是保护哈尼梯田与提高当地群众经济收益的并举,是政府极为重视与推广的农业项目,例如《红报》用大量篇幅报道了红米发展的举措与效益,为梯田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向大众传递了红米具有发展前景的信息和信心。同样,通过对梯田保护的报道,报纸有意识地向大众传播树立保护哈尼梯田的意识与倡导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思考。例如2015年1月7日刊发的“明天谁来耕种千年哈尼梯田”,暴露了出一些问题,表达了对梯田无人可种、梯田未来发展趋向的忧思,极具反思精神,能够引发相关部门和大众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

“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个功能也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相对应,也有学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1]哈尼梯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活态的人类文明史标本,不仅代表了人类的农业时代,更指向了回归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时代。”[2]哈尼梯田不仅对哈尼族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全人类社会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世界遗产不能只依靠官方单方面的行政保护,更重要的是要使大众加强对哈尼梯田价值的认同,形成保护的共识,在全社会营造出参与式保护的氛围。根据文化规范论,即大众传媒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暗示社会规范,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社会道德和规范,而个人也会采取这些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行为。《红报》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其社会化功能。一方面,从时间跨度来看,《红报》通过多年的持续报道对大众进行了长期教育。在笔者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曾做过一份统计,自2008年至2012年11月期间,《红报》围绕着哈尼梯田申遗的进程以及相关工作进行了多篇幅的报道,向大众进行了一场为什么申遗,申遗将带来什么的全民普及教育,使哈尼梯田在申遗成功之前就成为当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公共事件。而申遗成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通过《红报》多篇报道的传播,不断提升了大众对哈尼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同和意识。另一方面,从报道的内容看,体现出“大众传播教育功能的渗透性”[3],即大众传播的教育形式是多样的,并非简单死板,而是无形与无处不在的。报道并不是单一地介绍梯田保护工作的进展,也并不是枯燥地向大众传播保护知识,而是采取了多种声音,多种形式。例如除记者报道外,登载了不少社会各界人士对哈尼梯田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氛围;使用情感型的宣传策略,例如通过对哈尼梯田美景美食、哈尼族节日习俗等方面的报道,使大众心生向往,激发对哈尼梯田的热爱。此外,《红报》还经常刊登优秀的摄影作品与文学作品,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哈尼梯田的美,或者以感性的诗歌散文引发读者的遐思,触动读者的心灵。而这样渗透式、隐秘或者娱乐式的方式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报道的局限与不足

媒介是社会的哨兵,它必须时刻监视身边的环境,判断可能的危险,传递准确的信息,发布各种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以确保生存和安全。现代社会,人们对大众传播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众传媒所创造的“脑海图景”、“媒介环境”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参考和标准。所以对于大众传媒,必须使“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尽量缩小。而要缩小这个差距,必须依靠大众传媒真实、全面和客观的报道。在相关报道中,较少呈现“负面”性的报道,在保护与开发哈尼梯田的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困难,媒介的任务就是及时将问题真实反映出来,但报道却过多关注成绩、数字,一味的肯定和赞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方式,缺乏反思和质疑的媒介精神。例如2015年10月笔者在元阳县小新街乡鱼塘村走访,当地村民由于远离梯田核心区无法直接从旅游观光中获益,也并不种植红米,原因是种植红米会亏本,他们转而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如种植草果。在政府号召种植红米的大趋势下以及宣传红米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村民却不种植红米反映出的原因和问题其实并没有在报道中得到关注和反映。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新闻报道不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只报喜不报忧,难以真正地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也很难说是一件好事。

从报道视角来说,报道主要从官方角度出发,缺乏平民视角,缺乏“主人”视角。作为梯田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哈尼族是梯田的真正保护者和传承者,但哈尼族在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中的行为与活动被忽略,仅有类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较少的报道。“哈尼梯田”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哈尼族是梯田的世代耕作者,也是梯田的最大保护者,但新闻中却几乎没有把哈尼族作为主体进行报道。

三 余论

为更好地发挥党报的多功能和舆论导向作用,提升大众对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设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专栏

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红报》关于哈尼梯田的报道分散于要闻、经济、社会、民生、本土、副刊等多个版块,容易造成大众焦点的分散。建议整合报道资源,开设专门的版块,以专栏的形式对哈尼梯田进行集中报道,形成报道的连续性、一致性,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理论文章、话题讨论、读者来信、文学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呈现事实、传播观点、碰撞思想,营造良好的世界遗产保护的媒介环境,即“通过信息的解释、舆论的引导、观点的说服等方式,实现社会的联系与协调的功能。”[4]最终由媒介环境演变现实环境,形成社会大众的一种行为模式,共同参与保护哈尼梯田。

(二)坚持“走转改”

目前,在哈尼梯田的报道方面报道会议、报道工作、报道活动、报道成绩还是偏多一些,报道的信息还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完全如实反映事件的本质。尽管“走转改”活动开展已四年多,但从报道反映看来还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马克思曾就报纸的特点所说:“它处于人民中,真诚地感受到人民的希望和恐惧、爱与恨、欢愉与痛苦”。[5]只有植根群众贴近群众,真诚反映群众心声,才能保证报纸舆论导向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哈尼梯田的报道中,真实全面、客观准确是报道的基本原则;坚持“走转改”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首先,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所谓的一线包括范围比较广泛,基层政府,田间地头、村寨农家、学校、市场等等实际上都属于报道的一线。例如要报道梯田红米产业,就要深入到红米流通的“两头” 即多跑跑田间与市场;其次,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作风,坚持长期深入到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俯下腰弯下身与哈尼族群众心贴心地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摸清问题的所在,反映他们的利益。再次,要切实改进文风,体现新闻报道的平民视角,让普通哈尼族也能成为报道的主角而非仅仅只是“配角”。哈尼族与哈尼梯田共生共长,相互倚靠,缺一不可,要把笔触对准普通的哈尼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分享他们的收获体会。这样,关于哈尼梯田的报道才能真实全面、客观准确,也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共鸣。

(三)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

在传统媒体中,媒体扮演了哈尼梯田信息的传播主体,大众只是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地位,新媒体的运用实现了媒体与大众的互动,提升了大众的参与度,使得大众也能够成为传播的主体,有利于增强大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因此要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红河日报社新闻客户端《阅·红河》、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普及相关知识,策划主题活动,通过人人分享、人人参与,打造新媒体环境下的世界遗产保护信息平台,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大众参与。

哈尼梯田保护和发展的目标是:“生态要保护好;文化要传承好;老百姓的收入要增加,使其在保护中受益,从而推动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让遗产地的家园更加美丽,焕发新的生机,让国内外更多的人来认知体验丰富可贵的遗产价值。”[7]《红报》作为红河州一支发声最有力,见解最深厚的新闻传播媒介,承载着它的所有者及社会各方面对它的期望。为实现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发展目标,在未来它也将继续扮演一个积极的信息传播者,使信息在社会上下畅通无阻,使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份责无旁贷,将人类社会这一千多年的璀璨文化继续传递给后代子孙。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1-102.

[2]张谨.哈尼梯田的价值[J].森林与人类,2012(8).

[3]张印平.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J].新闻大学,1997(2).

[4]单晓红.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220.

[5]陈力丹.继承传统 创新“走转改”[J].中国广播,2012(9).

[6]王建,曹松林,张玉琴.哈尼梯田必须保护和发展并重——访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N].红河日报,2015-01-07.

[责任编辑 龙倮贵]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Hani Nationality's Media on Protecting World Heritage-Hani Terrace——"Honghe Daily" as an example

YANG Jia, LEI Yun-di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661199, China)

Abstract:The HongheDaily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of the mainstream news media, around world heritage "Hani terrace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t plays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ization.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tect the world heritage.But it also affects the function of the effective pla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inking and the perspective.

Key words:Hani terrace;World heritage ;Protect;HongheDaily;Media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3-0005-04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3.002

收稿日期:2015-10-21

项目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哈尼族新闻传播媒介功能与作用研究(QN201407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研究(2013C029);红河学院哈尼/阿卡研究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简介:杨佳(1985-),女,云南盈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播。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保护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