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歌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释——以湖北民歌《龙船调》为例

2016-03-16 00:23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民歌歌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释
——以湖北民歌《龙船调》为例

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翻译起着重要作用,翻译对原文信息的完整和文化的传释是十分重要的。湖北民族文化要走出国门,需要通过翻译进行有效传播。本文以湖北民歌《龙船调》歌词翻译研究为例,探索通过翻译中的文化传释实现更有效的文化推广。文章强调《龙船调》歌词翻译中应使用文化传释,从意境、方言特色、文化语境几个方面体现翻译传意性、译文可读性和读者可接受性,以及将信息和文化氛围再造相结合。

关键词:《龙船调》;歌词翻译;文化传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地位日益重要,与国家实力发展和在世界各国影响力增强相关的是文化的传播,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所必不可少的,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尤其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交流。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代表民族特色的各地民歌尤为突出。民歌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产生的一种通俗而优美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展现了地方文化底蕴。以民歌为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已经是目前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音乐具有国际化的特点,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往的有效工具。在民歌的文化传播中,除了音乐的传播外,更重要的是歌词的意义,尤其是文化意义的有效传释,这也是翻译中需要着重处理的难点问题,要将歌词中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真实地传达出去,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文化信息有透彻了解。本文以耳熟能详的《龙船调》歌词特点研究和翻译做译例分析。《龙船调》是湖北民歌,早在《诗经》中就有湖北民歌的出现,《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的“风”就是指地方歌谣,“国风”就是指当时诸侯国的地方乐曲,部分产生于陕西南部和湖北北部[1]。以一首耳熟能详且在国外诸多场所已经进行演绎的民歌为媒介进行分析,能够打开民歌歌词翻译有效策略的研究之门。

一、歌词翻译研究综述

歌词翻译与文学翻译不同,一些学者深入研究歌词翻译并取得成果:杜争鸣(2008)用流行歌曲《十年》的歌词翻译作为代表,探讨歌词翻译与一般诗词翻译的策略区别,并对具体的操作难点进行分析。作者提出歌词翻译尤其要注重译文音律与原文意义保留的矛盾,在此类翻译中译者更容易受到原作语言形式与内容的限制[2]。研究中国民歌歌词翻译的专著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薛范的专著《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2002)[3],这是我国歌曲译配理论著作之首创。作者从理论和翻译方法上揭示了歌曲译配的可行性,同时创立了歌曲译配理论的基本术语和翻译的理论框架,尤其对歌词翻译的特殊性,如韵律、节奏、声调、风格以及文化差异、语言现象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细致、中肯的论述,但薛范主要探讨的是外国民歌的汉译。民歌歌词英译汉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程(2002),作者从节奏的轻重缓急、原译词句读的一致、汉语的四声和音乐风格四个方面对如何进行歌词的英汉翻译做了简单的分析和归纳[4]。

关于中国民歌歌词英译的翻译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虽然中国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依然较弱,与研究西方国家民歌汉译的成果相比较少。即便如此,研究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的结合一定理论研究,如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民歌的翻译等。王燕星(2005)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现状和发展,阐述了如何运用音乐传播的规律使中国民歌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5];芮艳(2009)从自然传播、技术传播两大方面来阐述中国民歌的传承及演变,对当代民歌传播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做粗浅的分析[6];丁宁(2014)用关联理论指导下陕北民歌翻译习作进行分析和错误改正,并为日后陕北民歌的翻译提出一些建议[7];华有杰(2011)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研究,依据民歌翻译行为发生的起始端与接受端的差异,将民歌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跨符号翻译三大类型,作者认为民歌翻译与类型三分法和功能翻译三大原则有着密切关系[8];王建国和蔺以念(2013)从关联理论出发,指出关联理论中交际模式应该是“明示—推理”交际,即发话人给出符合关联的明示刺激,受话人对此做出恰当的推理,从而领会发话人的意图,以此为视角,研究了中国民歌衬词的英译策略[9];潘广琴(2012)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宋祖英的民歌翻译为例探讨了中国民歌英译的原则和策略[10]。另一些学者则注重翻译的实践,如覃建真(1982)谈壮族民歌的翻译整理,提出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还有的主张改译的优劣之处[11]。此外,学者们对民歌特色和翻译也进行了探索,其中包括布努瑶民歌的翻译和陕北民歌的翻译都有一定分析。

关于文化传真,学者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李凯(2012)指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真是要从文化语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要传到的意义、方式和风格则三要素[12];孙建龙(2013)对文化传真指导下的典故翻译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典故的翻译具有文化浓缩的性质,这一观点对富含文化典故的民歌歌词翻译有很大启发性[13];金敏和尹富林(2009)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译本做研究对象,提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忠实性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时需要重点关注的,译者要结合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本身的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层次和要求多方面因素的要求,才能尽可能地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14];李翠霞(2008)一言概之,认为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其实就是存异求同的过程,要求译者从文化的角度上尽最大可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蕴涵,再现原语中承载的文化韵味[15]。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对翻译实践的感悟,学者们都注意到了音乐要繁荣发展,要为文化强国做贡献,就需要深刻认识音乐之源即民歌的价值,在翻译民歌歌词中要注重保护文化特色才能对民歌的活力进行有效传译,强调在翻译民歌时要认识到民歌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应起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同时进行文化传真的重要作用。

二、湖北民歌《龙船调》歌词翻译与文化传真

(一)《龙船调》的主题和歌词文体特征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船调》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的25首民歌之一。它原名《灯调》,是湖北省西北部利川一带土家族人民在新年时候划采莲船唱的民歌,其表演形式为男女领唱,女子以采莲船为道具,男子扮为艄公,两人一唱一和、一唱一答,这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非常诙谐活泼。《龙船调》最早时歌词内容与采瓜有关,因此也叫《瓜调》或《种瓜调》。1955年《种瓜调》在利川的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之后经过润色加工,改为表演唱《龙船调》。1957年民间艺人王国盛、张顺堂将《龙船调》唱进了北京怀仁堂的演出现场,之后多名艺术家不断传唱这首曲子,甚至还将它带到了维也纳。这首曲子渐渐为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熟悉。

《龙船调》的歌词分为主歌和副歌,每段歌词只有短短数行。主歌部分在田园诗般的意境中形象简单地唱出了土家儿女羞涩青嫩的爱。短短数行,描绘了一个欢心雀跃要去走亲戚的姑娘,来到了一个渡口边,和艄公进行了简短的对话。歌词通俗洗练,浅显质朴地表现出一对男女初见时互有好感的朦胧之情,两人的对白生动简洁,表现他们欢欣雀跃的情绪。副歌部分则重点用来烘托活泼诙谐的气氛。整首歌歌词质朴通俗,朗朗上课,既有演唱,又有对白,有很多的衬词。每一部分前两行不一样,其余部分相同,整个主题也是连贯的。整首民歌的音乐极具特色,它的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两位歌者强调高亢,演唱时婉转动人,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二)《龙船调》独特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方法

《龙船调》歌词中一个明显的语言特色就是大量使用衬词,即除了直接表现歌曲内容的正词之外的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等构成的衬托性的词语。这些词在句子的最后,通常用来表示歌者的心情或情绪,语气词里大多有一个“口”字旁,如“咿哟喂”“咯喂”“嘛”,这种正歌词加衬词在湖北民歌中很普遍。《龙船调》来源于土家族民歌,土家语系属于汉藏语系下的藏缅语族,土家人基本上使用的是汉字,因此歌词中的语气词兼具土家族人独特抒情表达方式,又有汉字的文字系统。歌词中有音、节奏、方言特色等独特的艺术色彩,通过语气词的大量使用成功展示出来,既渲染了语境,又升华了感情,还活跃了气氛(尤翠云,2012)[16],如第一段最后一行两人合唱时“那个喂呀左,那个喂呀左”就生动反映了搭船女子在船上轻轻摇晃欢快的心情,女子唱到“把妹呀儿推过河(哟喂)”中的衬词就表现出女孩子对艄公的感激之情。语气词加上重复句的反复使用使得歌词充满活力。土家女孩和艄公之间的对话中也用到很多衬词,如语气词“嘛”在“是哪个来推我嘛”中的使用生动地再现了女孩子希望有人能够帮她渡过那条河的焦急,艄公回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嘛”中同样的“嘛”字却表现出艄公的实在和幽默。这些生动形象语气词的使用往往就是翻译忠实传释的难点。

衬词翻译要做到既传递信息,又能向译文读者生动传递说话时的语境。使用音译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为了能够很好传递相应信息,译者可以在歌词最后加上一定英文注释。

方言特色在歌词中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和普通话发音不同,第一句歌词中的“正月里是新年呐”中的“正”字发音没有卷舌,“是”的发音都不是卷舌的,这是湖北地区方言的一大特色。“河”被发成“和(huo)”, “雀”是“quo”这种独特的方言发音。

歌词的艺术特色也值得一提,人们通过听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可以感受到歌者的喜悦或者悲哀,这样歌曲的意境和感情就通过歌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唱腔、歌曲的节奏、被歌颂的物体形象艺术地再现出来。

(三)《龙船调》歌词翻译与文化传释的实现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语音和语意的综合体,《龙船调》具有土家族语言的特点。歌曲中的独特音律、节奏和方言特色如何再现,歌词的韵味如何表现,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何传递都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可以使用文化传真来达到最大的效果。文化传真要求译者考虑从文化角度出发,既要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再现源语所承载的文化韵味,因此译者在翻译歌词的时候注重以下几点:

1.歌词翻译需体现文化传真与传意性相结合的特点

由于极具地方特色,《龙船调》里有大量的补充音节、方言发音的词语和隐含当地风俗的隐喻表达,考虑到社会习俗不同和文化差异,保留形式还是照顾内容就需要翻译者考虑的,取舍取决于文化语境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翻译歌词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传意性,即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看得懂原文当中的主要内容。

例1金哪银儿锁,银哪银儿锁,那阳雀叫喳抱左恩那果,那个抱左恩那果。

这句歌词中用了重复的句式,使歌词在形式上更加齐整,演唱起来音律上也更加悦耳。但从意义而言,重复句子的实际语义需加以思量。“金哪银儿锁,银哪银儿锁”指代的是歌中女子的装扮,在土家族的文化中,当地人习惯将金银打制的锁型装饰物带在身上。“抱左恩那果”是衬词,在当地方言中表示“往那里看”,它作为添加的一部分,主要起到渲染歌者情绪的作用。翻译时从传意的角度着手,这样的衬词可以适当删除以保留民歌的整体流畅性。尤其在本句中,该衬词重复两遍,成为叠字。翻译时这句话就成了难点,汉语中使用叠字可以使歌词演唱朗朗上口,但在英语中是很少这样单纯重复的固定词语,译者可以考虑翻译出音律,即在译文中呈现出声音的效果,而不是汉字表达的实际意义。

译文:Bearing the gold lock and the silver lock

Listen to the cuckoos, they are chirping and chirping.

例2那个喂呀左,那个喂呀左,把妹呀儿推过河哟喂。

这里的语气词“那个喂呀左”是补充音节,也就是民歌中经常会出现的虚词、拟声词或同音词等。之前谈到《龙船调》歌词中很多行都出现了“咿哟喂”,“哪嗬喂”,“哪”和“咯嗬喂”等语气词,他们和字的表面意义并无直接关联,实际的作用是增添歌词的艺术表达力,因此注重意义的翻译法可以将这些语气虚词去掉。而例2中的这一行中的“那个喂呀左”则不同,它和下面一句构成完整的句子,它描绘划船的场景,向听者渲染了气氛,译者可以保留音译词。文化传真时,传意性首先要考虑的是意思准确的传达,但是对于一定的特殊意义的表达,用音译的方法可以使译文读者感受到中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译文:Na-ge-wei-na-zuo,na-ge-wei-na-zuo, rowing the boat lively and merrily.

2.歌词的翻译要体现文化传真与译文读者可接受性结合的特点

歌词翻译中最难处理的当属方言词语。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基于该译文是否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因此译者不能一概地完全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表达时适当做调整。翻译研究学者奈达提出译文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因此对读者理解起到干扰作用的一些因素可以用灵活的方法加以处理,毕竟只有译文被译文读者理解并且接受,才能称之为正确或恰当的译文。

例3妹呀儿去拜年(罗喂)

在歌词中整个事件是由两个主人公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示出来的。要达到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两人之间的称呼和他们的对话必须完整地翻译出来。“妹呀儿”这个词,土家族方言中指的就是年轻未嫁的女子。这句话中是女子的自称。虽然要再现民族文化时使用音译是一个保持特色的有效途径,但如果用忠实性的原则照原文音译成Mei’a’er,可能造成译文读者无法理解的问题,这样就失去了翻译的最基本传意的目的。因此可以将其翻成a young girl。结尾处的“罗喂”语气衬词就可以不翻,在演唱时通过歌者拉长“calls”一词自然唱出。译文:I, a young girl, am going to pay New Year calls.

例4艄公你把舵搬(哪)

“艄公”在方言中是摆渡人。因此在译文中可以直接用Mr. Ferryman来翻译。译文:Mr. Ferryman, please hold the rudder.

3.歌词翻译要体现文化氛围的再造

翻译的第一要素是要传递信息,因此译文和原文要在内容、形式、文体和风格上尽量实现相似,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完全的对等是很难做到的,但译者要尽最大的可能将作为歌词核心的意境和氛围传达给译文读者。《龙船调》表现歌者的一种轻快的情绪,体现创作者的审美和思想情操,歌词翻译也要尽可能的在译文读者心里再现这样的情绪。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在歌词翻译中可以借鉴钱钟书所倡导的化境理论,即翻译不能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应该追求的是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因此译者需选取准备的表达方式进行艺术再现。

例5(女)妹呀儿要过河(哪),是哪个来推我嘛?(男)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歌词中两人的对话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体现出浓浓的生活情趣。“推”字尤其用得妙,体现女孩子羞涩之情和艄公心直口快的豪爽。翻译时直接翻译成“carry”或“push”不能完全体现其中的文化隐含韵味。歌者感情色彩在歌词翻译中需要忠实的表达,而这样的传情达意很难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直译淋漓尽致地传达,还需要考虑歌曲演绎者的动作和表情,结合语境“推”可以翻译成help. 译文:

(Girl)I have to cross the river. Would somebody help me?

(Man) I am the one who is willing to help you!

对于《龙船调》歌词翻译来说,其中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氛围也是翻译时不可绕过的因素。与中国大多数民歌一样,该歌曲也着重歌颂,曲风高扬,歌词表现乐观向上的态度,文化传真也要从演唱节奏上在译文读者心里营造一个相似的兴奋高昂的气氛。

例6正月里是新年(哪依哟喂)

随着中国文化传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已经知道中国传统新年,也比较熟悉在新年中人们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欢快气氛,因此本句直译即可,在文化传真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使其融合到世界文化中,告知译文读者歌曲发生的时间是旧历新年。本句译为:O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例7妹呀儿我上了船

这句话除了展现女孩子的动作外,还隐含告知艄公可以开船的意思,更包含了女孩子期待随之而来的短暂行程的心情,在boat之前可以增加your。本句译为:I am getting on your boat.

例8(艄公)还是我来推你嘛!

这是出现在第二段中的艄公回答女孩子第二次渡河前问的“妹呀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这时候时间已到春分,两人之间已经彼此熟悉,当女孩子再问同样的问题时,艄公已经准备好了,他的回答表现出自信的情绪。为了起到强化语气的作用,“还是”一词可以放在句首。译文:Still it is I who will help you!

三、结论

在湖北众多民歌中,《龙船调》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它包含的独特民族文化信息,表达出土家族儿女的自豪和奔放。以《龙船调》歌词传神翻译为例,本文强调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是要传播出文化中隐含的信息。因此译者需深刻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灵活使用文化传释手段,在翻译时才能做到两种语言从内容到形式的真正对等,起到文化传播的真正作用。

附录:“龙船调”(主歌词第一段)

(女唱)正月是新年哪依哟喂,妹呀儿去拜年罗喂。金哪银儿锁,银哪银儿锁,那阳雀叫喳,

抱左恩那果,那个抱左恩那果。

(女白)妹呀儿要过河哪,是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女唱)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呀儿我上了船。

(合)那个喂呀左,那个喂呀左,把妹呀儿推过河哟喂。

O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I, a young girl, am going to pay New Year’s calls.

Bearing the gold lock, and the silver lock,

Listen to the cuckoos

They are chirping and chirping.

I have to cross the river

Would somebody help me?

I am the one who is willing to help you.

Mr. Ferryman, please hold the rudder

I am getting on your boat

Na-ge-wei-na-zuo, Na-ge-wei-na-zuo,

Rolling the boat lively and merrily.

参考文献:

[1]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 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 薛范.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程. 歌词的英汉翻译[J]. 中国翻译,2002,(3):31-33.

[5] 王燕星.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现状和发展[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89-92.

[6] 芮艳.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传承及演变[J].电影文学,2009,(6):107-108.

[7] 丁宁.关联理论指导下陕北民歌翻译习作分析[J].英语广场,2014,(3):30-31.

[8]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民歌翻译类型新解[J].作家,2011,(9):10-14.

[9] 王建国, 蔺以念.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民歌衬词的英译策略分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3,(9):10-14.

[10] 潘广琴.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民歌英译研究——以宋祖英民歌英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61-163.

[11] 覃建真.谈壮族民歌的翻译整理[J].学术论坛,1982,(4):99-100.

[12] 李凯.“文化传真”与翻译三要素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12,(21):214-216.

[13] 孙建龙.“文化传真”下的典故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3,(1):152-153.

[14] 金敏,尹富林.从《红楼梦》的翻译探究文化传真的两种策略[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8-81.

[15] 李翠霞.翻译中的“文化传真”——求异存同[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101-103.

[16] 尤翠云,孙志国. 有灵魂的语气词—《龙船调》歌词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8):69-72.

责任编辑:王伟

Cultural Facsimile in Lyric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 A Case Study on “Dragon Boat Tune” of Hubei Province

OU Qiu-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olk song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Dragon Boat Tune” reflects typical Tujia ethnical flavor.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practice on the folk song and its lyric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which introduc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of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facsimi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facsimile is faithfully made in the form of cultural image, dialectical fea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Dragon Boat Tune”; lyric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simil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105-05

作者简介:欧秋耘(1971-),女,海南琼海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课题(15Y167)

收稿日期: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