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专业学习现象探析

2016-03-16 00:25:21于贯生

于贯生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大学生非专业学习现象探析

于贯生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大学生非专业学习既反映出他们对个人兴趣的尊重、对主观价值感的坚守和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反映出近些年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矛盾和学生在这一矛盾体中的挣扎。学习动机理论分析表明,学生个人兴趣、主观价值感、职业梦想等内在因素是其学习的根本动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大学生学习动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非专业学习是指大学生一方面消极应付专业老师的规格化培养,另一方面又在自主学习专业外感兴趣的、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以专业学习为辅,非专业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具有一致性。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策。有的认为科研任务拖累了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什么时候能让教师安心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什么时候高等教育质量才会真正得到提升”[1]44。有的认为教学内容脱离市场需要,提出“要把高校引向市场,从市场来约束,从市场来检验”[1]44。甚至提出订单式培养[2]。有的认为教学活动管理不到位,提出“从教学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无间断监控”[3]。这些对策虽然角度不同,各有其合理性,但都是从“教”的角度归因的,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是“教师的讲授没有吸引和打动学生”的结果[4]。但非专业学习现象表明,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教师影响并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学专业与其想学专业之间的错位。仅从教的角度提高培养质量无疑是不全面的,也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此,了解学生非专业学习的学习表现,分析其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学生课堂消极的原因,还能为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一、非专业学习现象

据笔者调查,非专业学习现象几乎在所有普通高校都存在,特别是就业前景不被看好的专业和录取服从志愿较多的专业,这部分学生更多。有被访者反映,“这种现象在我们专业很普遍”*本文引述内容,除注明参考文献外,其余皆源于笔者工作中的访谈。。

(一)非专业学习的行为表现。

非专业学习学生的行为表现不尽相同,有的选择学习其他专业,有的选择学习社会经验。

1.以其他专业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向。如一名中文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自学英语日语,常常去外文系旁听”。他不仅考取了中级口译证书,还跨专业考研。而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却“利用课余时间看了许多历史方面的书”,并准备考历史学研究生。一名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在平时注意阅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也准备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而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仅“陆续通过了四六级,同时又在CE剑桥外语做兼职”,还报考了中级口译,“来提升自己的优势”。计算机专业一名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学习数学。而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则用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拍打着一连串的程序语言”。一名物电专业学生一直坚持自学与饭店经营有关的知识,“喜欢研究管理与经营理念”,还学习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

2.选择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决心将来经商创业的学生则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如一位法律专业学生为了实现自己开电脑专卖店的梦想,不仅“一直在坚持辅修计科系关于硬件方面的课”,“平常我业余时间都是看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利用假期到电脑城打工实习,“学习他们的经营模式,包括一整套的拿货出货,以及和联想方面洽谈”的经验。一名中文系学生则“做梦都想着挣钱”。为了体验经商之道,他从大二时候起就“搞家教班、自己进货卖、去酒店跑菜、做校园代理”,并争取到了安利的分代理资格。一名学计算机的学生为了毕业后创业,“课外基本上去市区饭店上班、去企业接发传单的活,回学校招募学生去发、去住宅区做促销,等等”。

(二)非专业学习的情绪表现。

这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的消极情绪与专业外学习的积极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1.专业学习的情绪表现。非专业学习学生在谈及自己的专业时,使用较多的词汇有“充满了迷茫”“深深的失望”“走错了方向”“不能胜任”“痛苦的折磨”“不感兴趣”等。专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情绪体验是消极的。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听音乐、心不在焉等消极行为正是他们在专业学习时情绪消极的外在反应[4]1。

2.专业外学习的情绪表现。他们在专业外学习的情绪表现与专业学习的情绪表现截然不同。他们在谈到专业外学习时,常用“喜欢”“动力”“疯狂”等词语。如“我选择,我喜欢”“它是我每天学习生活的动力”,“自己真正从内心热爱的东西,是会有激情”。如一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谈到自己学习计算机的感受时说“计算机吸引我的是那种成就感,每当我运行出一个程序时,就好像作为一个父亲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出生,那种喜悦感使我沉醉”;“我们班人都知道我喜欢电脑这东西,所以很多人电脑出了问题基本上都是找我去弄的,每次我总是竭尽全力去弄,弄好了,我自己也很开心,觉得很有成就感”。显然,在非专业学习过程中,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激情和成就感。这些良好情绪又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非专业学习。因此,他们普遍感到“时间很紧”“没时间玩”“不存在空余时间”。

这些学生在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学习中的不同表现和情绪体验,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它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厘清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非专业学习原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5]205。非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专业外学习的不同情绪,反映了这两种学习在满足学生内在需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探究学生非专业学习的原因,应当从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入手。对访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个人兴趣、主观价值感、职业梦想等。

1.内在兴趣。内在兴趣与情境兴趣不同,具有天然性和相对稳定性。非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谈到非专业学习的原因时,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如“对计算机可以算是一种痴爱”“从初中开始喜欢的就是与心理学有关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天生地喜欢心理学”“从小热爱数学”“在高中的时候,就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等。大学丰富的课程和图书资源为这部分学生满足内在兴趣创造了条件。他们除了查阅图书外,还经常蹭课,学习喜欢的课程。

2.主观价值感。除了内在兴趣外,主观价值感也是学生选择非专业学习的主要原因。以心理学为例,一些中文、电子、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觉得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他们或是认为,心理学能更好地“完善我自己”,帮助自己解决人际交往和成长过程中的难题,或是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他们认识到:“现当代,竞争激烈,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抑郁、失眠、自杀现象事件不绝于耳。”他们坚信“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会越来越吃香”。因此,他们学习重心偏向了心理学,蹭心理学老师的课。但也有一些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却不认同心理学的价值。这些学生认为:“经过两年的学习,我总算摸到了心理学的一点点皮毛,可是却发现这根本没啥用。”“很少有学校重视心理学,更不用说会花钱来雇佣心理老师。”当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转身学习心理学时,他们却选择学习心理学之外的专业。

3.职业梦想。职业梦想特别明确的学生往往因专业学习与职业梦想相背而选择非专业学习。如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其梦想的职业是翻译,但中文专业让她“离自己的翻译梦越来越远”。她通过自学英语和日语,希望“离梦想近一点”。而一名英语专业学生的梦想却是“要当一名历史老师,就像李阳疯狂英语一样,我要让人们疯狂学习历史”。因此,他常常自学历史,蹭历史学老师的课。

学生的内在兴趣、主观价值感、职业梦想等对学习行为的定向作用早就为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证。

1.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德西和瑞安(E.L.Deci&R.M.Rya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将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是因为内在的兴趣与乐趣,内部动机提供了一个激发和激励个体行为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和激励个体的行为。活动任务本身能使个体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6]123“内部动机对个体活动的激励作用是长期、持续的,而外部动机的作用往往是临时和短暂的。”[6]124

对照自我决定理论,学生的非专业学习选择正是内在兴趣定向的表现。他们对非专业学习有着强烈的个人兴趣,因而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和激情。这是专业学习无法提供的,迷茫与失望也是必然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还证明,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先天因素有着更多的关系,并不是可以任意培养的[5]284。正因如此,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改变学生的内在兴趣方面的效果差强人意。

2.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源于托尔曼、勒温、罗特等心理学家对行为期望和诱因的研究,并经埃克尔斯(J.S.Eccles,1983)等学者对学业成就的研究而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教育界。在这一理论中,期望是个体对某种目标或结果能够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和判断;价值是指“主体对客体实际效用的估计”,而不是指客观价值即“客体的实际效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个体对某种行为报偿的期望强度以及对报偿的效用与重要性的估计即价值”[6]2。就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言,埃克尔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坚持性、成就任务的选择最直接地取决于他们对任务的成功期望和他们赋予任务的主观价值”[6]15-16。

期望——价值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门课或同一学科,有的学生认为有价值而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价值。本文所调查的“非专业学习”学生中,许多学生认为学校所安排的专业“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它的用处”,正反映了学生的“期望——价值”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期望和主观价值又受到成就相关信念的影响,如能力知觉、不同任务难度知觉、个人目标与自我图式,经由情感记忆及对先前成就结果的解释。以上这些社会认知变量,反过来受到个人知觉到他人对自己态度与期望的影响”[6]15。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期望和主观价值感,就必须改变其能力知觉、个人目标、自我图式、情感记忆等一系列问题。

可见,对非专业学习学生,除了尊重他们的内在兴趣外,还应尊重他们专业期望和主观价值感,让不同学习意愿的学生各得其所。研究表明,如果只强调培养、教育和管理,不仅解决不了非专业学习问题,还会抑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7]。正如心理学家陈会昌所指出的,“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呵护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是相当必要的”[8]。

三、消除非专业学习现象的构想

以上分析表明,学习兴趣、专业价值感和职业梦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为什么会在进入大学后有“走错方向入错了门”之感?这应该归结于目前高考录取制度。

从录取环节看,我国目前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专业价值感和职业梦想的考察。

1.考生信息表缺少学习兴趣和专业价值感的信息。

考生信息表是高校在招生时唯一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参考资料。但查阅我国高考考生信息表,发现除了学生成长背景、一般表现和特长外,并没有可供高校判断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价值感的信息。在录取过程中,“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录取原则被简化为优分录取原则。因此,在高校考生信息表中增加学生学科兴趣、职业兴趣和专业价值感等信息因素,可以让高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全面了解,为考生合理选配专业。

2.平行志愿缺少对学生兴趣和价值感的考虑。

事实证明,进入大学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价值感更重要。但平行志愿的实施事实上形成“分数优先”的录取模式,使得“我国长期以来一再强调高校选才要‘德、智、体’全面衡量,要‘重分数但不唯分数’”变成“只有按‘分数优先’而且投档比例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已没有什么‘全面衡量’和‘多元评价’可言,择优的只是‘分数’了”[9]。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就指出,过分强调平均考分,从长远的时间看,“这个问题可能最后证明是更为严重的”[10]。近些年,高校学生非专业学习现象的出现,正是我国长期偏重平均考分所产生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包括兴趣和专业价值感在内的多元评价和全面衡量,科学匹配学生与专业,让学生对专业心有所归,是当今高校招生制度改进的关键。

3.专业服从调剂缺少对学生兴趣和价值感的尊重。

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志愿中,设有专业调剂志愿,目的是扩大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保证高分考生不会落榜。但高校在录取时明显存在滥用服从调剂权的现象。正如访谈中的一位学生抱怨的:“一是本人原本学理化专业,跟新闻八竿子打不着。二是新闻专业根本不是我向往的专业。因服从调剂,就这么进来了。”这样的专业调剂必然导致学生入学后很难适应专业学习,这就为非专业学习埋下根源。

4.校内转专业无法满足学生兴趣和价值感的需要。

高校转专业政策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给在校学生提供一次机会,增强自我选择的自由度”,也是“作为高考政策的一种补偿,使更多的同学能进入自己所喜欢的或感兴趣的专业”[11]。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有给已入学学生再次选专业的机会。但是在实践中,转专业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由于条件限制、名额限制和考试竞争,许多学生并不能如愿以偿地转换专业。在访谈中,有学生抱怨说:“大一开许多专业基础课,我本来就不感兴趣,怎么能学得好!转专业对我来说,就是形同虚设。”显然,目前校内转专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可见,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设计,无论是考生信息表还是录取原则和专业调剂都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价值感的重视,而作为补充的校内转专业政策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兴趣和专业价值感的需要。

从学生报考环节看,虽然绝大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的价值感等因素填报高考志愿。[12]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所报的具体专业并不能全面了解。如访谈中一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说:“我喜欢旅游,当初就选择了这个专业。没想到我们学校这个专业偏于酒店管理。特别是经过酒店实习,觉得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专业。”再如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当初选择心理学是以为学了心理学就可以看透别人在想什么。但学了以后发现并不是这回事,都是一些无聊的理论”。这样的学生并不占少数。研究表明,对希望报考的专业“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有51.9和14.5。两者相加达66.4%。只有3.5%的学生很了解[12]。

因此,要消除非专业学习现象,必须从完善招生制度入手。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价值感和职业梦想的考察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体包括中学学习过程信息、会考或统考成绩、课外活动信息、个人陈述材料、学习计划和有公信力的推荐信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以在目前的招生制度框架下增加学习兴趣信息、专业认知信息、学习计划信息,以减少非专业学习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入学后教与学的统一。

1.学习兴趣信息。学习兴趣信息包括课程兴趣、课外活动兴趣等信息,反映学生对某些课程或活动有较高的专注程度。其证明材料可以是优秀的学科成绩或课外活动成果等。通过这些信息,高校在招生时能够真实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和兴趣水平,并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其匹配相应的专业,甚至为其安排相应的导师,培养其创造力。

2.专业认知信息。专业认知信息反映学生对高校专业了解和理解,主要包括专业的内容、社会价值等信息。一些学生没有形成专业价值感就是因为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增加专业认知信息不仅可以引导考生深入了解意向中的专业,避免盲目填报高考志愿,也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学生的专业价值感。

3.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学生结合高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学习资源和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制定的全局性的学习规划。学习计划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习成果预期等内容。它是学生将学习兴趣和专业价值感转化为职业能力的具体安排。通过清晰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入学前充分了解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学习资源和对自己学习成果的预期,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进入高校后学习的迷茫和对专业学习的疏离,提升教与学的目标一致性。

综上所述,非专业学习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专业价值感和职业梦想的追求。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制度却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考生信息提供、录取方式等方面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视,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和归宿感,出现非专业学习,甚至迷茫、懈怠的现象。为此,我国目前的高校招生制度应与时俱进,增加对学生学习兴趣、专业价值感的考察,提升学习动力与专业学习的匹配度。当高校不再出现非专业学习现象,甚至不学习现象,教与学高度统一,师生间良性互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必将获得可靠保障。这样的局面应当是高校和社会所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杨喜云,丁三伏,张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主要观点集萃[J].大学教育科学,2012(4).

[2]李士伟.大学生培养要有“职业化”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0(2):56.

[3]王汉青.质量意识要内化为自觉行为[J].教育与职业,2012(9):70.

[4]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

[5]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31.

[8]常艳春.培养探索精神要以内在兴趣为基础——陈会昌教授访谈录[J].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09(6):4-5.

[9]樊本富.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J].考试研究,2014(2):38-43.

[10]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52.

[11]大学转系门户打开了![J].中国高校招生,2002(11):15.

[12]王处辉,等.从填报高考志愿看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和教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1):24-31.

责任编辑:孙义清

责任编辑电子信箱

张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专栏、周恩来研究专栏、网络与人文研究专栏

E-mail: zhchao053@163.com

王荣江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专栏

E-mail:wrj6363@163.com

刘海宁文学、艺术、语言文字

E-mail:hysylhn@163.com

杨春龙世界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翔宇论坛

E-mail:chunlongh@sina.com

仇海燕现当代学人研究专栏、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专栏、中国史、社会、旅游

E-mail:hysyqhy@163.com

孙义清文化产业研究专栏、新闻与传播、教育与教学

E-mail:yiqing202@163.com

作者简介:于贯生(1964-),副教授、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2-0257-05

收稿日期: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