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研究所, 武汉 430077)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湖北省文化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
夏日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文化研究所, 武汉 430077)
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给湖北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新机遇,也形成了新挑战。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创造城市品牌,激发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文化旅游业;机遇;挑战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决策的实施,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以湖北的武汉城市圈及襄荆宜城市群、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它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也是城镇化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文化旅游业由于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建设中走在前面。自2012年起,先是由湘鄂赣三省签订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启动了《“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三省所属的岳阳、九江、咸宁三市也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在旅游标识、旅游规划、旅游宣传、旅游促销等方面进行合作。2013年,长沙、南昌、武汉等省会城市一起达成 《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极”。按照 《武汉共识》,三省会城市将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进一步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对接、旅游产品开发的合作,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客源联动机制,着力打造“长江中游无障碍旅游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为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在湖南、江西二省文化旅游的基本状况
湖南北依洞庭,通江达海,是沿海通达内陆的关口和内陆毗邻沿海的前沿,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长沙、岳阳、凤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衡山、武陵源(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韶山、岳麓、崀山、猛洞河、桃花源、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德芬、苏仙岭—万华宫、南山、万佛山—侗寨、虎形山—花瑶、东江湖、凤凰、沩山、炎帝陵、白水洞等19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沙市、岳阳市、韶山、常德、张家界、郴州、资兴、株州、湘潭、益阳、娄底、衡阳等13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旅游建设的重点是“一带一圈”,“一带”指湘江旅游经济带,主要包括永州市零陵区至岳阳市湘阴县的湘江一江两岸区域,沿途涉及6个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湖南将把湘江旅游经济带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一圈”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包括常德、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邵阳以及永州市的江华、江永两县管辖区域,拟将这些地方建设成为开放、绿色、文明、和谐之圈。 湖南目前共有武陵源—天门山、衡山、岳阳楼—君山岛、韶山、岳麓山—橘子洲等6个国家5A级景区。“十二五”期间,湖南旅游将支持凤凰、崀山、花明楼、炎帝陵、东江湖、舜帝陵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计划建设长沙、张家界、韶山、南岳、凤凰、岳阳楼、崀山、炎帝陵、舜帝陵等九大国际旅游精品,培育永州柳子庙—阳明山、岳阳汨罗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怀化洪江古商城—芷江、娄底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常德桃花源—柳叶湖、湘西芙蓉镇景点圈、郴州东江湖—莽山、益阳茶马古道、株洲云峰湖等十大国内旅游著名品牌。[1]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腹地。南昌、景德镇、赣州三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庐山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三清山荣膺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龟峰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江湾、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仙女湖、三百山、梅岭—滕王阁、龟峰、高岭—瑶里、武功山、云居山—柘林、灵山、神家源、大茅山14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井冈山、南昌、九江、上饶、赣州、鹰潭、景德镇、宜春、吉安等9座城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截至目前,江西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处。全省形成了以“四大名山”(秀甲天下庐山、革命摇篮井冈山、峰林奇观三清山、道教祖庭龙虎山)、“四大摇篮”(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摇篮安源)、“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和“一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一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一海”(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等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全省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着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国际生态旅游优选地、世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三大品牌。全省旅游产业战略布局为“一区带两圈”,即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积极促进和带动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与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建设和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为基础,以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湖体原生态体验旅游圈、滨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圈和赣北环湖精华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构建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是以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线为基础,打造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是以赣西绿色精粹旅游线为基础,突出自然生态、宗教文化、休闲运动和养生度假特色,打造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2]
二、我省文化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湖北自古号称“九省通衢”,位于长江中游,处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相交汇的中心节点,自然条件优越,江河湖泊交错,资源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有武当山、明显陵,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荆州、武汉、襄阳、随州、钟祥,国家级风景区有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隆中、九宫山、陆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武汉、宜昌、荆州、十堰、钟祥、襄阳、荆门、鄂州、赤壁、孝感、恩施、荆州,5A级旅游景区有武汉黄鹤楼公园、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十堰武当山风景区、恩施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神农架生态旅游区、宜昌长阳清江画廊景区等。
湖北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属性看,自然资源类的有地方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人文资源类的有古迹与建筑、消闲求知健身设施、购物场所。湖北地势西高东低,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鄂西北神农架高山地区山势雄伟,超过2500米的高峰有20多座,华中地区最高峰神农顶为3105.4米。湖北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省份之一,峰丛、洼地、溶洞等各种喀斯特形态分布广泛。如著名的溶洞有恩施咸丰的黄金洞、宜昌长阳的巴王洞、荆门钟祥的黄仙洞,恩施利川的腾龙洞是亚洲最大的溶洞,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
湖北的水域景观十分丰富,长江干流三峡奇峰兀立,以雄、险、奇、幽而闻名世界,长江支流清江水质清澈,两岸峰峦峭壁林立,清泉瀑布穿插其间,风光秀丽,引人入胜。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洪湖、梁子湖、东湖、陆水湖……遍布全省,湖北温泉资源丰富,咸宁、应城、英山、罗田、随州、襄阳、长阳等各地开发的温泉资源已成为新的休闲旅游热点。
湖北地处亚热带北缘,为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生物景观珍稀奇特,西部是至今仍保留着大片原始森林的神农架,中部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其中仅列入国际和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如金丝猴、白鳍豚、麋鹿、丹顶鹤、扬子鳄、大鲵、中华鲟、金钱豹、白熊、红腹锦鸡、金雕、长尾雉等就有20余种。珍稀植物有珙桐、香果、银杏、连香树、铁坚杉、红豆杉、香樟、鹅掌楸、高山杜鹃、雪莲、梭罗神树、灵芝草、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何首乌等。
湖北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以及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一百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栖息的踪迹,京山屈家岭出土的大量生产工具、稻壳、反映渔猎生活的彩绘文物,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早在先秦时期,湖北地区就出现过如屈原、宋玉这样璀璨的文学巨星,秦汉以后,在这灵山秀水的孕育之下,几乎代代都涌现出名垂青史的名人才士:西汉为国和亲的王昭君,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诸葛亮,唐代李白寓居安陆十年,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北宋的苏轼贬居黄州,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南宋有抗金名将岳飞,转战荆楚;明代有一代名相张居正、医圣李时珍;清代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洋务新政,创立近代工业,著名书法家、地理学家杨守敬享誉国内外。辛亥革命从这里打响第一枪,大革命和抗战时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革命和抗战中心,土地革命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北到处留下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足迹。湖北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成为全国的文物大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如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盘龙城遗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江汉关大楼、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汉口近现代建筑群、黄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荆州玄妙观、荆门元佑宫、恩施大水井古建筑群等
湖北是文化教育大省,高校云集,科研院所荟萃,文化设施齐备,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馆等现代化的休闲求知健身设施遍布全省各地。著名的演出场所如武汉剧院、湖北剧院、琴台大剧院,会展场所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湖北省科技会展中心、湖北省美术馆,体育场所如洪山体育馆、武汉体育中心等。湖北文化艺术繁荣,文学、戏剧、曲艺、民间文艺等精品迭出,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仅地方剧种就有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不同风格的戏曲剧种二十余种,各种专业剧团上百个,业余戏曲剧团数千,活跃在城乡各地。
湖北商业发达,物品丰富,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及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湖北旅游工艺美术品以手工艺品和轻工产品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以楚文化为特色的文物复制品、汉绣、黄梅挑花、土家织锦、武汉的绿松石雕、洪湖的淡水贝雕、各种人造花及工艺画、各类竹藤草编制品、工艺漆器等。
湖北土特产品丰富多样,著名的如武昌洪山菜苔、鄂州的武昌鱼、鄂西北的黑木耳和银耳、神农架的猴头菇、恩施的竹菌、随州的银杏、罗田的板栗、宜昌的脐橙、赤壁的砖茶、鹤峰的红茶、五峰的毛尖茶等。湖北风味小吃种类多样,武汉的热干面、汤包、豆皮、面窝、豆丝、豆腐脑、油条糊米粉、排骨莲耦汤,荆州的八宝饭、江米粥、龙凤配糕点,孝感的麻糖和米酒,另外如云梦炒鱼面、钟祥蟠龙卷、郧阳高炉饼、黄石港饼、鄂州东坡饼等也十分有名。
湖北的旅游资源特色一是山川秀美,二是文化积淀丰腴。“一江两山”即长江三峡、神农架和武当山是湖北省确定的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位于重庆市和湖北交界处,以雄伟壮丽著称,是万里长江中自然风光最险奇的一段,被世人称作“山水画廊”。神农架是地处湖北西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东部最大的原始森林,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秀丽的幽谷雄峰,浩瀚的林海、奇异的珍稀动物……数不胜数的旅游资源,使神农架成为“天然的动植物园”,吸引着人们寻奇探幽。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70平方公里,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除了道教建筑外,武当山的峰、岩、涧、洞以险、奇、幽、险为特色。其主峰天柱峰,四面群峰环绕,有七十二峰朝金顶之说,在山顶清晨观日出,傍晚观云海,犹如仙境。此外,武汉的东湖,鄂州的梁子湖,恩施的大峡谷、清江、神农溪,宜昌的柴埠溪,荆州的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随州、荆门的大洪山,襄樊的五道峡等也都是著名的山水景观,都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湖北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楚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特风格而又瑰丽多姿的地域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湖北各地,保留有许多与楚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如楚都纪南城、熊家冢、楚皇城、楚章华台、曾侯乙墓等楚文化遗址和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收藏有大量楚国历史文物的展览场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名曲,以致被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有16件国宝级文物,其中如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与勾践有关的文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漆器是中国特色产品之一,中国纺织品世界闻名。楚国的漆器和纺织品都是当时诸侯国中工艺水平最高的国家,荆州博物馆是收藏楚国漆器和丝织品最多的博物馆。
湖北省位于南北之中,三国时期正是各种势力争战之地,与三国文化相关的遗迹遍布全省,故被称作“三国文化之乡”,全国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湖北省。著名的如诸葛亮隐居的古隆中景区、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关羽镇守的古荆州城及葬身之地关陵,以及孙吴建都的古武昌城。古隆中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始于晋代,现在建筑为清初遗留,后经改建和维修。景区内遗留的六角井晋时就见于记载,相传原在诸葛亮宅院内,当年诸葛亮曾在此井汲水。赤壁古战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荆州古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在关羽所修城址上重建。城内有关庙,相传是关羽镇守荆州时的府邸故基。关陵是关羽的陵墓,是一个占地4.6平方米的陵园建筑群。陵园内殿堂森严,古柏参天,风景幽丽。古武昌城是孙权建立的孙吴故都,至今城遗址仍在,城郊西山原是吴王皇家苑囿,现存有避暑宫、即位坛、读书堂、广宴楼、试剑石等遗迹。
武昌首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了帝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在武汉还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如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旧址,现按原貌重建了营房,并立碑纪念。武昌起义成功后组建的鄂军都督府旧址红楼,正是在这里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宣布废除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帝制,开创了走向共和的新纪元。武昌城的中和门是起义军最先打开的城门,并由此架设炮位轰击清军都督府,为起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昌起义成功后改名起义门。为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在蛇山修建首义公园,后屡经整修。园内现有辛亥革命首义纪念碑、首义人物群像雕、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首义炮台等,是人们纪念武昌首义的文化游览场所。
湖北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旅游也是湖北的特色之一,如“二七”革命纪念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办事处旧址、鄂豫晥边区苏维埃所在地七里坪、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以及纪念革命烈士的红安烈士陵园、麻城烈士陵园等都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湖北虽是旅游资源大省,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为湖北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湖北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尚不够鲜明,湖北旅游景点多而散,没有经过有效整合与配置,总体特色不够突出,缺乏有冲击力的代表湖北整体旅游形象的旅游景观。
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三国文化、清江风情等都是特色的旅游资源,却缺乏有效的整合。三峡与重庆共有,即使在宜昌境内的三峡景点,也分属多家景区。三国文化景点跨越区间大,分散在长江、汉江沿线多个地市,线路长,景点散,景区面貌几十年未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龙头核心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体验性与参与性的新产品 。包括“一江两山”在内的湖北主要旅游产品的市场状况仍不尽如人意。 湖北虽是旅游资源大省,但还称不上旅游强省,缺乏大型旅游企业来把湖北旅游业做大做强,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我省文化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中,将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城镇化的主体就是城市群的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我省旅游业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
城市群的建设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域内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经济结构体系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跨行政区域内自由流动,促进各大区域内公平有序的自由竞争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也为旅游市场的扩大创造了条件。我国旅游的发展,在经历了景点竞争、城市竞争、线路竞争几个阶段后,开始进入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阶段,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新潮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必将全面推动三省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主体培育、市场监管、市场营销、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中三角”三省无障碍旅游区的形成。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三省区域内交通环境的改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将三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自驾旅游的兴起,我国居民消费进入快速升级阶段,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为我省旅游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旅游市场客源和合作发展空间。
但是,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我省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地域相邻,文化相通,在许多旅游资源上具有同质性,而且同样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群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各省都在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三省旅游客源市场重合度高,相互之间的竞争势必更为激烈。
城市群内以湖南张家界、江西井岗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旅游项目也必将为三省居民的休闲和近距离度假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旅游吸引物,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这对湖北省保持和扩大这些地区的旅游客源以及形成旅游分工格局构成巨大压力。
四、关于我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积极应对城市群建设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符合国家正在深入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一体化,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的开发开放,加快中部地区的整体崛起。旅游业在区域产业一体化中走在前列,在三省旅游业中,湖北有一定优势。据《2012年中国旅游业报告》,2012年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湖北排名全国第九,湖南是第八,安徽第十三,现实旅游竞争力湖北第十,安徽第九,湖南第十一,潜在旅游竞争力,湖北第十二,湖南第九。江西这几项指标都未能进入全国前十五名。《2014年中国旅游业报告》称2014年湖北旅游发展速度竞争力居全国第四。湖北目前已有的5A级景区11家,居全国第三位,在三省中也位居前列。因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中,湖北旅游业完全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通过三省区域合作,把旅游业蛋糕进一步做强做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
(二)顶层设计,企业互动,推动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为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为了有序地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共同制订旅游标准、联手打造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构建新的长江中游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对重大的旅游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各自的优势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内部要素的无缝对接。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三省旅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一体化。通过旅游业为突破口,探索优化产业合作发展模式,为开展更广阔的合作开辟道路。
(三)突出特色,重点开发,打造精品名牌旅游产品
《湖北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省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为支撑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一江两山”以及近年开发的大清江和荆楚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旅游品牌是湖北的特色,要进行重点开发,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景点建设要引入和应用高新技术,增强旅游产品的直观性、参与性、娱乐性,形成大众化的龙头产品。着力开发建设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湖北特色明显,设备配套完备、服务档次高,创收创汇能力强的国际旅游精品和国内旅游名牌。进一步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即高品位的观光产品,高舒适度的度假旅游产品、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产品、文化专项产品等,以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通过这些精品名牌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湖北特色旅游的知名度,推动湖北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分工格局中取得有利地位,既吸引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游客,又成为三省联合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有震撼力的精品旅游品牌基础。
(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武汉建设成城市群的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
武汉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国地域最中心的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具有十分明显的核心作用。2012年京广高铁全线贯通,与沪汉蓉专线在武汉形成交接,武汉成为高铁枢纽,同时武汉也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和内陆港口。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和地区航线已达23条,居中部地区第一;武汉也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有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为武汉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条件。武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最近几年,武汉在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成就十分显著,一批知名旅游公司参与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经营,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首义文化园、楚河汉街、欢乐谷等大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改变了武汉旅游长期依赖于黄鹤楼、东湖、归元寺的状况,参与性、体验性旅游设施有明显改观。《2014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称在全 国15个副省级重点城市中,武汉市旅游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五名,已处于第一方阵。但武汉在市政建设、市容市貌上尚缺乏旅游城市的气氛,商贸购物环境也有待提升。武汉市民的文明素质、服务质量也应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改善城市旅游形象,提高城市旅游品位,增强城市旅游知名度,使武汉成为我省旅游的窗口城市,并进而作为龙头带动湖北旅游发展。
(五)推动强强联合,加强区域合作,开创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以各省的核心品牌为基础,在“中三角”联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旅游板块,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原则,坚持互利互惠、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合作共赢。加强省际、区际合作,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在整体宣传,联合促销上下功夫,通过联合制作旅游宣传片、开办网站、策划旅游节庆活动、海外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争取产品的轰动效应。立足于不同市场和层面,整合推出各种特色旅游线路,不断形成旅游促销的新热点和新亮点。重点开发欧美、日韩、台港澳和东南亚市场及周边省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通过资源联合开发和市场整体营销,开创“中三角”旅游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旅游局.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Z].2012,6.
[2〗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5,6.
责任编辑:胡栩鸿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ubei Cultural Tourism in Yangtze River Midstream City Group Construction
XIA Ri-xin
(Chu Culture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430077, China)
Abstract:Yangtze River midstream city group is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 in China, which not onl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but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Hubei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eize opportunities, meet challenges, and promote Hubei cultural tourism for the creation of city brand and stimulation of city vitality.
Key words:Yangtze River midstream city group construction; cultural tourism;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050-06
作者简介:夏日新(1953-),男,湖北黄梅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和湖北地方史。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