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河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对哲学唯心主义的再认识——重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赵纪河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91)
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1915年写的一篇哲学短文,包含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分析了绝对和相对、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法范畴,揭示了哲学唯心主义的思想实质,及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唯心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加以“扬弃”提供了原则指导。只有在不断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及其理论家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其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作用。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武器
写于1915年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列宁写作这篇文章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尤其是作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最薄弱一环的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社会沙文主义与机会主义极力用民族解放战争的幌子来掩盖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此外,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头目们推行隐蔽的机会主义,公开支持帝国主义战争。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大肆推行修正主义,迷惑和欺骗各国工人和劳动群众。因此,从理论上,尤其是从哲学的高度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指出修正主义思想的本质及其危害成为摆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前紧迫而必要的任务。《谈谈辩证法问题》内容主要包括: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分析了绝对和相对、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法范畴;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和思想实质,进而为科学评价唯心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科学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实质
从概念的来源上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是在回答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这个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的意义上使用的。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和存在是第一性的、本源性的,精神和思维是第二性的、派生性的。相反,凡是断定思维和精神对于存在和物质来说是第一性的、本源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1]278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因为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造成了许多混乱。
第一,把低俗的欲望和崇高的美德作为区别二者的标准。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这种对哲学党性原则的错误理解。他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1]286我们应当做的是研究和探讨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具体环境和方式,揭示其思想实质,而不是仅仅从人的欲望和信仰上进行区分。
第二,有学者提出,哲学知识和日常知识的区别通常被认为是抽象与具体的区别。日常知识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具有直观性、随意性等特点,哲学知识则是哲学家经过思辨或者分析而获得的,具有超验性和系统性,因而人们认为日常知识不能有效地驳倒唯心主义。例如,对于“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如果从日常知识的角度反驳说:“那你就思考着吧,不要吃饭穿衣了。”这种低俗、荒唐的所谓反驳是对唯心主义的误解,是不能有效驳倒它的。针对这种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反驳,不仅体现在哲学知识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知识上。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哲学理论和生活常识两个层次上来批判唯心主义,不能把哲学理论和生活常识对立起来,二者在批判唯心主义方面应该是统一的。此外,有人甚至主张凡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脑力劳动者都是唯心主义者。应该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只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上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除此之外,使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都将造成混乱。
第三,在我国,曾经出现把哲学过于政治化的倾向。有些人把哲学的阶级性和哲学的党性原则混同在起来,甚至人为造成二者的直接对应关系,认为唯物主义就是代表进步和革命,唯心主义就是代表落后和反动。把对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态度当作判断一个人的政治立场的根本标准。于是,有人就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对唯物主义的支持和赞同演变为空洞的政治口号。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对唯心主义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批判,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更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唯心主义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派别,包含某些积极的与合理的成分,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哲学不能直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是以间接的,甚至批判的方式服务于政治。
二、科学揭示唯心主义形成的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沿着无限近似于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进行的。正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说:“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2]77这就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因而人们简单地把哲学唯心主义当作胡说而弃之不理了。然而仅仅粗暴地否定唯心主义并将它抛到一边,是不能彻底“打倒”它的。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分析,并科学揭示了唯心主义的产生根源。在列宁看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这颗“大树”上开出的两种不同花朵。“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2]560唯心主义只是把人的认识过程碎片化、独立化,直至将其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话了的东西。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2]560
列宁在分析了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后得出结论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在这一方面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描述最新资本主义时也常用‘交织’‘不存在孤立状态’等等这样一些说法。”[2]686列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交织”只是抓住了人们眼前发生的一切事情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只看见树木而看不见森林。只是盲目地描述表面的、偶然而混乱的现象,完全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或真正意义。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花,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和唯物主义相伴而生,不断改头换面而未能绝迹。
此外,唯心主义还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因为唯心主义作为颠倒的世界观,把思维、精神看作世界的本源,否认物质和存在的第一性,进而在历史观上必然是错误的,把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人类历史进程的绝对性因素,往往把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神圣化、固化,否认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否认广大劳动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列宁强调说,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就会把唯心主义颠倒的世界观和错误的认识论巩固起来。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往往是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相对立的。因此,他们需要利用哲学唯心主义中最根本的错误——颠倒了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来歪曲历史,麻痹和欺骗劳动人民,达到巩固其政治统治和维护其经济利益的目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谈到关于帝国主义的冲突与和平关系时,指责机会主义者考茨基为了安抚工人,进而调和工人与社会沙文主义者的关系,竟然把一根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割裂开来,把眼前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共同镇压中国义和团起义而结成的和平联盟,同未来的、必然的、非和平的冲突割裂开来。
列宁在文章最后分析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指出:“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2]560这样就科学地揭示了哲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它同样来源于人类认识过程本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实现对唯心主义的“扬弃”
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地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58在这里,马克思对唯心主义作了全面、辩证的分析,一方面,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形而上学性和忽视主体性不同,唯心主义注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而且充分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唯心主义是在脱离了物质的前提下,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甚至把主体的能动性看作非现实的、纯粹精神的活动。
(一)充分认识唯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如果把人类哲学史比作一片星空,我们可以看到唯心主义也和唯物主义一样,呈现出群星闪耀的景象。古今中外,许多唯心主义大师用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休谟的“怀疑论”、康德的“二元论”,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中国老子的“道”“二程”的“理”,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等等。这些思想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世界本源、历史发展、人类命运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伟大探索与终极思考。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这些伟大探索与终极思考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理论先导。近代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中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往往以唯心主义的某种形式作为理论先导。从哲学史上看,唯物主义并不总是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而更多的是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则通常和辩证法走得更近。唯心主义在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例如,康德就提出过太阳和一切行星由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过程。这为后来自然科学的许多新发现所证实。康德曾经把对象规定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为在人的对象世界中贯串着主体的性质和作用,并且明确提出“人是目的”的命题,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是最高价值。费希特把主体理解为属于自我意识的本质,提出“自我”不仅能够建立本身,而且能够为自己创造必要的对象——“非我”。黑格尔直接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认为作为物的对象只是人所设定的,即自我意识的外化。马克思认为这些思想是把“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黑格尔认为“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以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来理解,这一思想是正确而深刻的。它表明,对象具有可以改造的性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黑格尔认为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在人身上拥有被人们称为理性的东西。他把这种理性称为人类身上最神圣的东西。笛卡尔明确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主张用人的眼光去观察和评价一切事物,把人看作认识各种问题的主体,而不是去寻求上帝。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有高于动物的思维能力”的命题,并且把思维和理智规定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可靠的标志。康德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以“我在认识”为前提。黑格尔则直接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些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合理内核,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改造和吸收了。
中国哲学是从重视“人”开始的。《老子》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易经》把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在儒家的仁学体系中,个人被限定在血缘群体内。道家认为,要想体认道,必须从主体自身出发建立主体与自然、主体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儒家讲有为,但不逾矩;道家讲无为,但是为了无不为。中国佛家的禅学则把人的直觉思维发展为顿悟的认识方法。总之,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传统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内容。
马克思逝世后,德国的古典哲学在欧洲各国有了某种形式的复活,恩格斯感觉有必要把马克思和他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一个系统的说明。恩格斯在《终结》中认为,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从前任何体系所不可能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阐发了直到现在还会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法哲学等等,所有这些领域,黑格尔都力求找出贯串其中的发展线索。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物,他在自己的各种领域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恩格斯评价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在于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认为这一辩证法是指引我们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从而走向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具有对立性,在其他更广泛的领域,二者作为人类智慧大树上的“两朵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列宁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中所说:“我们始终是辩证论者,我们同诡辩论作斗争的办法,不是根本否认任何转化的可能性,而是在某一事物的环境和发展中对它进行具体分析。”[2]693在现实生活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种二分法,更不能把唯心主义等同于错误、落后和反动,而粗暴地加以否定和排斥。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我们必须讲明白: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这种哲学系统的分歧,绝不意味着真理与错误是抽象地对立着的。”[4]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唯心主义中颠倒的世界观和错误的认识论。
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哲学唯心主义为人类思想史书写了美好的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提倡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对于哲学唯心主义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并加以利用。但颠倒的世界观和错误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致命的缺陷,使它最终成为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思想武器,但无产阶级决不能选择唯心主义作为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无产阶级肩负着实现包括解放自身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要胜利完成这一伟大事业首先需要拥有“批判的武器”。无产阶级的这一“批判的武器”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的非科学性决定了它不能成为有效的“批判的武器”,更不可能转化为无产阶级强大的“武器的批判”,即无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运动。要彻底摧毁旧世界,砸断禁锢在无产阶级身上的锁链等“物质力量”,是不能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一“物质力量”的。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总是采取各种手段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灌输”给广大劳动群众。掌握了这种理论的群众,只会成为维护旧制度的力量。列宁在《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中就分析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中,随着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空前的危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定地站在革命国际主义一边,坚决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如果这些思想在广大劳动群众中间传播开来,就会对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打击,甚至把无产阶级政党变成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5]当然,各种唯心主义的理论不可能真正掌握群众,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不具有科学性,即彻底性,不可能真正说服群众。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彻底的理论,因为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即人的根本,揭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和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并把这一原则贯彻到人类社会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现实无产阶级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唯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因而不能科学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不能有效指导人们成功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在人类历史上,唯心主义往往成为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被用来欺骗广大劳动人民,阻碍历史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3-24.
[5]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5-116.
责任编辑:张超
Re-recognition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Rereading "Talk about Dialectics" of Lenin
ZHAO Ji-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China Central Party School, Haidian,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Talk about Dialectics" is a philosophical essay wrote by Lenin in 1915. It contains two opposing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about that the unity and the struggle rule of the opposite are the essence and the core of dialectics. This essay reveals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together with epistemological and class roots by analyzing categories about dialectics including the absolute, the relative, logic and history. It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us to realize and evaluate idealism scientifically. Besides these, we can sort out its good from its bad by 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Marxism.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the idealism, the proletariat can be better to control the scientific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order to play its roles to explain and change the world.
Key words:Idealism; Materialism; Dialectics; Ideological Weapon
作者简介:赵纪河(1978-),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与体制创新研究”(14ASH005)。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2-0176-04
收稿日期: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