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进杭州市委会
以国际化提升杭州高端制造业竞争力
□文/民进杭州市委会
近年来,杭州市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培育再造发展优势,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随着国际化的视野、经营理念,以及国际资本与技术不断涌入,杭州互联网经济、信息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并有力助推信息电子、通用装备业、汽车整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说,国际化是产业高端化的必由之路,产业高端化也是推动杭州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助力。
在杭州高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当下,进一步促进国际要素集聚,直面全国乃至全球同类城市的竞争,是杭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杭州的高端制造业虽有长足发展,但对比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先进地区,杭州高端制造业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
高端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杭州制造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工业支柱产业发展不快,较苏州、武汉、无锡、成都也存在差距。从产业来看,新兴产业成长较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工业新兴产业发展未能抢占先发优势,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杭州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进度相对落后。从企业来看,杭州虽有浙江吉利控股、海康威视等高端制造行业的龙头领军企业,但杭州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整体表现不足,纺织、化纤、化工、饮料、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未能摆脱低端锁定。
高端制造业有效投资不足。近年来,杭州制造业项目投资较少,制造业项目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相对较低,且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出效率低,在质量和发展效率方面也有待提升。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一方面存在投入持续不足,工业投资低速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制约高端制造业发展后劲;另一方面项目承接矛盾突出,存在有项目没土地、有土地没项目现象,老城区普遍缺乏承接大项目、大投资的空间和载体,萧山、余杭、富阳和四县市又普遍缺少高端制造业亟需的软环境,在此制约下,国际化制造业大项目难引进、难落地。
高端制造业资源要素矛盾突出。高端制造业的引入,第一位的要素是人才。杭州还存在两端人才紧缺等高端制造业必要资源的紧缺现象。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杭州难以与北上广深等国际化都市匹敌,尤其是对高端制造业中熟练技术工人的吸引力也在减退。与此同时,在建设低碳城市、改善民生、建设美丽杭州的大背景下,杭州面临着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高端制造业政策环境优势缺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杭州市率先破除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构筑了一定的先发优势。然而,在新一轮增长背景中,杭州虽与成都、武汉同为省会城市,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有差异,政策制度红利趋弱。成都、武汉不仅在全省的首位度很高,还是国家布局西南和中部地区的极核城市。近几年,武汉被国务院相关部委授予各类试验区、示范区、试点市、产业基地等,成都在申报中西部首个自贸区。与西部省会城市相比,杭州在省内并非一枝独秀,还有宁波等城市也有着独特的港口优势,特殊的政策倾斜削弱。
打造国际化制造业集聚区。目前,以地处下沙的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杭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造大平台正在蓬勃发展。这里集聚了以东方电气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沈阳新松南方总部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以长安福特、东风裕隆、广汽吉奥为代表的整车生产企业;以西子航空、三一重工为代表的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业;它们无一不是行业的佼佼者。杭州的制造业集聚区正如众多的集聚区一样,为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提供一个国际化制造业的集聚大平台。但目前杭州高端制造业的集聚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距离,如无锡目前有6个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产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成。为此,杭州应主抓集聚的高端元素,应着力于国际化一流制造业企业的引进与发展。
要主抓集聚高端元素。从杭州的总体集聚布局来看,具备了打造全球人才创业新高地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体制优势。除了现有平台的建设之外,应整合大杭州的资源。对一些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的平台予以提升改造,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发挥;对一些小而散的园区,给予拆并和改造。在下沙和大江东的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建设国际化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如下沙的500亿元级大健康产业集群、新加坡科技园等。
统筹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以各区、开发区为主体,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和其他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快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开发区)的建设集聚步伐,推进园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积极实施精准招商,切实招引更多有带动性的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强、新、好、高项目和高端要素落户。
全面嵌入国际化产业链。杭州能否在整固制造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深耕高端产业链,是能否由新兴经济体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强市迈进的核心环节。因此,应以高质量的技术改造引领制造业结构整体升级,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培育,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杭州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获益程度。紧紧围绕经济战略转型,加大对战略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投资,在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并进一步优化产业配套环境,以期在战略转型中锻造杭州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真正实现高端引领。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国际化带动招商。充分利用举办G20峰会、亚运的契机,扩大杭州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性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强化产业链招商,注重引育一批专业化配套项目。着力优化调整原有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赢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突出产业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和自身基础条件,集中力量抓好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做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突破。着力在制约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研发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为此亟待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发资助等多个方面采取立体综合措施,以有效激励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
创造国际化制造业环境。从政府层面来说,在政策环境的营造方面,要给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条件,但也要避免对企业短板的掩饰。因此,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和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制造业迈向国际化的关键。就企业自身来说,要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单纯依靠吃劳动力红利、满足于产业链末端利益、资源大量消耗的转化利益中跳出来,逐步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和资源的低消耗方向转移,让高端技术、品牌、服务等元素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主要条件。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创新功能培育。全力构建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和专业服务,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重点抓好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建立做强产业链的技术协同创新体制,形成杭州市内的技术协同创新的契约制度、进度协调的共同协议与备忘录制度、市级部门的协同服务机制、市区县的联合促进机制。二是更好地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培育一批龙头带动型的产业链,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汇合。创建杭州市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的联盟制度,从而实现品牌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企业层面,主要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品牌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战略层面,主要是全面实施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人才层面,主要是积极培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研发设计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三是构建都市区协同创新体。发挥杭州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优势,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分工基础上增进合作,更好地发挥杭州的极核作用。通过都市区协同创新体,弥补杭州老城区土地等资源的不足,破解市区周边县市的人才集聚困局。推进杭州都市区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完善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
引进国际化创业创新人才。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建立人才引进的对接平台,引进高端人才,解决行业面临的各种共性的技术问题。将宜业宜居环境打造成为增强城市创新功能的重要支撑,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立体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信息化设施水平,增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集聚高端人才配套政策措施,构建最优发展和生活环境。在产业集聚区的配套生活区内建设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以解决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大本地人才培育的力度,在高校设置与本地产业相关的技术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引导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划。重点引进国际人才。优先侧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高端人才,包括国外的人才,而不是刚从学校出来、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与直接的技术购买相比,引进高端人才更有利于杭州企业对尖端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积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意义更大。建议放宽对国外高端人才的签证、居留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以便他们安心留在杭州工作。加强对国外技术人才信息的收集工作,定期将这些信息汇总后在国内发布,让国内的企业能有的放矢地招引人才。建立科技和人才创新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推行推广杭州高新区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杭州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