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以来我国“城市病”的发展与治理对策研究

2016-03-16 15:16徐州开放大学鲍宜周
中国商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城市病城市化

徐州开放大学 鲍宜周

经济转轨以来我国“城市病”的发展与治理对策研究

徐州开放大学 鲍宜周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提速的阶段,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仅容纳了大部分城镇人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载体。由于一些城市的发展缺乏规划,出现了日益恶化的各种典型性城市病以及日渐突出的非典型性城市病。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挑战,要求提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对策,以构建和谐的生态城市。

城市病 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 现代化进程

1 中国城市病的表现及其主要特征

“城市病”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显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尤其突出。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7.5%,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因而,中国的“城市病”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和前进障碍。本文就“城市病”的内涵、一般表现和中国转轨以来“城市病”的特征等内容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城市病是由聚集诱发、影响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难题,是和聚集收益相对应的聚集成本。经济转轨以来,中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为城市居住拥挤、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形势严峻、城市治安令人忧虑、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窘迫、城市失业问题的存在等。

2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分析

对于转轨以来中国城市病形成的原因分析,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城市病”不是一种单一的病,而是各种在城市发生的病态的统称。种类繁多的城市病其原因也必然复杂多样,每一种城市病,都有其特殊性原因。在本文中,我们把城市病看成一个整体,因而主要关注各种城市病的共同原因和主要原因。有人认为,“城市病”归根到底是发展病,即发展不足。笔者也认为,发展不足与落后,是城市病的一个基本原因或者说总根源,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是预防城市病的根本方向。下面对城市病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国城市病,大多数也适用于世界性城市病的一般情形。

2.1政府失灵与政府垄断

市场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但这只手也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作为另一只手的政府,也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改善宏观经济运行。但同样,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完全、手段不完善以及为利益集团所左右等原因,导致政府干预无效、甚至破坏经济发展,这可以称为“政府失灵”。政府行为的失误是城市病的根源之一。

2.2城乡二元结构

从世界历史和现实来看,“城市病”和“乡村病”是相互关联的。城市和乡村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城市病”必然会牵涉到乡村,影响乡村的发展,“乡村病”也必然会影响到城市。

2.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缺

基础设施不足表明城市人口相对过剩,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存在的老毛病,可以称为历史欠账。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的建设思路是重生产、轻生活,道路等基础设施一度被认为是“非生产”的,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公共社会服务长期低下,导致了城市污染严重、通行困难等城市病。时至如今,市内公交的方便程度同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与1990年相比,2005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增长非常迅速,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也增长很快。

2.4城市化步伐加快带来的城市人口压力激增

中国正行进在城市化的快车道。英国的城市化率从30%到75%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0年,韩国用了50年,而中国预计只用40年。然而,世界发展规律表明,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压力加大,会诱发多种城市病。以城市环境污染为例,保罗·切希尔和埃德温·S·米尔斯指出,人口增长过快是转轨国家城市污染非常严重的原因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流动对城市区域环境的承受能力施以更大的压力。据中国市长协会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为3.7万人/平方公里,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万人/平方公里和1.3万人/平方公里。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大城市,如东京是1.3万人/平方公里,纽约、伦敦、巴黎和香港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8500人/平方公里。

2.5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影响城市的品味

如果说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文化特色就是城市灵魂的核心。然而,在中国快速城市化以及大规模城市建设中,一味追求现代化、国际化,而忽视了民族性,导致了传统的断裂,出现新一轮的文化危机。

2.6城市管理理念落后影响城市的功能

城市管理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君主思想”和“长官意识”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缺乏环保意识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以及“城市病”的解决之道在于城市自身的管理理念的影响。

3 治理城市病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分析,本文认为,要克服目前城市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应对。

3.1放弃限制大城市,鼓励劳动力正常迁移

长时期以来,城市病成为控制城市规模的直接理由。“沿海城市的控制发展已迫在眉睫,如不控制现有规模,城市群不久将连成一体,而与沿海一带的资源、能源、交通、生态形成尖锐的矛盾。”这段话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种观点影响深远,许多国家都曾经采纳并实施过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事实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限制城市规模的做法都有待商榷。

3.2加快农村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平衡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过度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中国的城市病显著轻于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它不仅迅速改善了农村经济面貌,而且家家有田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用樊纲的话说:“这是农民的保命田。”正是农民都有了这块“保命田”,保证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没有沦为被迫进城的城市贫民,减轻了城市贫困问题,也使中国大城市没有出现纽约等国际大城市的贫民窟。在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讨论中,一种较流行的观点是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以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对这种建议应该慎重,尤其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努力避免资本主义国家曾出现过的农民破产和被迫进城的现象。

3.3加强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设计与管理

通过加强和改善城市规划来医治城市病,这是相关研究人士的共识。主要用城市规划来医治城市病的开端是1933年的《雅典宪章》,即《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首次指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四大活动问题,提出了城市居住、交通、环境等弊病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3.4防止城市建设中的求大倾向

城市建设中的求大倾向十分普遍。防止城市化进程中的过大过快倾向,合理掌控城市化规模和速度,使城市化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是医治和防范城市病的正确方向之一。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城市化是否过度的判断标准至关重要。然而城市规模却并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城市规模差异十分巨大,小则几万人,大则几千万人,相差千倍,却不能因此直接判断谁是过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规模是否过度的标准,人口增长是否过快的标准,从根本上说是城市是否健康的标准。其二,积极抑制各地城市不切实际、贪大求洋的做法。

3.5积极发展城市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亟待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无情的、大范围的破坏,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一大问题。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许多专家学者乃至国家领导人的共识。而保护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一个最基本的路径就是修改和完善法律,比如《文化物保护法》和《城乡规划法》,加强对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抑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无形文化的培育。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先辈用智慧和汗水创新的结果。仅仅将目标停留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而忽视新的城市文化的培育和创造,将使城市文化停滞不前。许多城市病都与城市文化的滑坡与没落有关。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外形,应该保护。

3.6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

(1)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信息技术更多的引入到城市管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将极大地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为解决城市病提供方便。

(2)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节机制。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有的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矛盾化解机制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主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社会矛盾协调机构,以化解社会问题为专门目标。

(3)实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城管人员暴力执法的事件时常见于媒体,被管理人员暴力抗法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针对我国城管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采用人性的城市管理方法,四川省成都市已经开始了人性化城管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事实证明,人性化管理是有效果的科学方法,被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减少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冲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将人性化管理制度化、长期化,是完善城市管理制度的一个正确路径。

从内涵看,“城市病”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影响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较为严重的城市问题。从表现上看,本文主要对几种典型的“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较差、城市贫困和失业进行了分析。从特征上看,中国的“城市病”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的共性特征,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从个性特征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总体上看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转轨时期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聚集是影响城市病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双轮驱动特性;一些非典型“城市病”较为突出。从原因上看,垄断导致的基础设施不足、城乡关系的失衡、城市管理理念的落后、城市精神文化的沉沦等是我国转轨时期“城市病”的根本性原因。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包括鼓励人口和劳动力的正常迁移、加强改善城市规划、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等。

[1] 饶会林.加速城市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EB/OL].东北财经大学网站,http://time.dufe.edu.cn/xuezhezhl/ raohuilin/xulun2.htm.

[2] 林家彬.我国“城市病”的体制性成因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3).

[3] 栗占勇.警惕城市产生贫民窟[N].燕赵都市报,2009-11-8.

[4] 林福光.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5] 李冈原.英国城市病及其整治探析——兼谈英国城市化模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7] 邱君帝.我国城市病及其治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1).

F292

A

2096-0298(2016)07(a)-154-02

猜你喜欢
城市病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
共享单车准确把脉“城市病”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大城市如何破解“城市病”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浙江山区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