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晋涵与《四库全书》

2016-03-16 03:09:39
天一阁文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五代史四库浙东

张 波

邵晋涵与《四库全书》

张 波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邵廷采从孙,浙江余姚人,为清代浙东学派的殿军之一。少笃学,善读书,无论“寒暑舟车,未尝顷刻辍业”,加之博闻强记,遂渊博无涯。乾隆三十年(1765)举于乡,典试者为钱大昕,得其文,“谓非老宿不辨,及不谒,年裁逾冠”。乾隆三十六年(1771),礼部会试第一,成进士。廷试二甲,归部铨选。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开四库馆,大学士刘统勋推荐入馆。

一、献书四库全书馆

清高宗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底本除各省采进本、内府藏本、《永乐大典》本外,相当数量由各地藏书家所献。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时,乾隆于三十九年(1774)七月二十五日发布上谕,命令将献书的藏书家姓名“附载于各书提要末”,以便读者“知其书所自来,”亦“以彰各家珍弆资益之善”[1]。《四库全书总目》每书书名、卷数之下,均用小字注明各家藏本,如“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浙江郑大节家藏本”等,共有九十家,中有“编修邵晋涵家藏本”,即邵晋涵向四库全书馆所献之书。

邵晋涵的史学研究保持了清代浙东学派的特色,不仅深受家传影响,而且以浙东三先生为宗。浙东三先生指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钱大昕《邵君墓志铭》即指出:“君生长浙东,习闻蕺山、南雷诸先生绪论。”[2]邵晋涵的挚友章学诚也说邵氏之史学来源于“家传乡学”[3]。而邵晋涵自己对黄宗羲等浙东学术先贤十分景仰,“用为私淑,故性情质直贞亮,而经经纬史,涉猎百家”[4]。

邵晋涵为海内知名之学者,其藏书是必不可少的。章学诚《与胡雒君论校〈胡稚威集〉二简》云:“昨闻邵二云学士逝世,哀悼累日,非尽为友谊也,浙东史学自宋元数百年来,历有渊源,自斯人不禄,而浙东文献尽矣!盖其人天性本敏,家藏宋元遗书最多,而世有通人,口耳相传,多非挟策之士所闻见者。”[5]由此可见,邵晋涵不仅藏书丰富,而且藏有很多宋元善本。相关的著录也证明了这一点。丁丙《善本志》著录其藏书《金华子》等,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著录其《书法勾玄》等,均载其藏书印。其印有“邵晋涵印”“邵二云正定经文”“二云”“二云长物”“二云氏”等。藏书楼名“观书石室”“重远书楼”。

清高宗开四库馆征天下遗书时,邵晋涵与天一阁、二老阁一样,也曾进呈藏书。《四库全书总目》共著录邵晋涵进呈书五种,一百二十卷。如《易说存悔》二卷,清汪宪撰;《冬馀经说》十二卷,清邵向荣撰;《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 ,明南轩撰;《续名医类案》六十卷,清魏之琇撰,等。

二、辑佚四库全书馆

辑佚学是对已经亡佚文献的佚文进行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基本恢复其原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目的。随着考据学的光盛和《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代在辑佚方面成果相当丰硕。

清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最初动机,是由裒辑《永乐大典》内之佚书开端的。及四库馆开,先后从《永乐大典》辑佚出的书有三四百种,这样大规模有计划的辑佚工作,实为文献学史上罕见的创举。

邵晋涵的辑佚学著作,大多完成于四库馆中,他根据《永乐大典》辑出了《旧五代史》《洪范口义》《洪范统一》《两朝纲目备要》《性情集》《临安集》《九国志》《东南纪闻》等八部典籍。其中又以《旧五代史》辑本最为重要。在辑佚《旧五代史》同时,又编撰了《旧五代史考异》,说明史事取舍之由,并对史事、史地、史实、历史人物作考订辨证,在五代史研究上,获得很大成就。

《旧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完成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至第二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等修。后来欧阳修《五代史记》问世后,称为《新五代史》,薛氏等所修的史书就被称为《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由《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杂传》《志》七个部分组成。 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保存了大量五代时期的历史文献。由于史料丰富翔实,颇受重视,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胡三省著《通鉴音注》都依据此书。《旧五代史》的编撰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速度较快,概因北宋离五代很近,参加编写的史官大多亲眼目睹了五代的历史场面,对五代的历史比较熟悉。另外,当时可以利用的资料比较全面,主要有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和范质所编《五代通录》等。

北宋时期,《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到后来《新五代史》因为更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越来越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下诏不用《旧五代史》而专用《新五代史》。到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了。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中加以辑录整理,大致恢复了《旧五代史》原来面貌,影响后世之五代史研究甚深,功绩卓著。

三、撰写《四库全书》提要

自西汉刘向开始,撰写书籍提要一直是我国编制目录的优良传统。清代目录学最重要的著作是《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继承历代校书编目经验,使用四部分类法,并为每一书撰写提要。其提要撰写原则为“每书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6]。故《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后人在目录分类的类目、每目所著录的书籍编排等方面,常以此为典范。

乾隆三十八年(1773),邵晋涵被征召入四库全书馆,除了担任《永乐大典》的辑佚工作外,又为提要起稿人之一。《四库全书》提要种类数目之多,即使再博学通达之学者,也不太可能尽有涉猎。更何况以十余年之功,欲为此万余部图书作简要评论,单凭一人之力实难完成。其内部根据各人特长是有分工的。李慈铭曾记载四库馆当时分工的情形说:“总目虽纪文达、陆耳山总其成,然经部属之戴东原,史部属之邵南江,子部属之周书昌,皆各集所长。”[7]四库馆总裁于敏中曾致书陆锡熊:“提要稿吾故知其难,非经足下及晓岚学士之手,不得为定稿。”[8]由上述二说看来,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四库馆的分工情形,先依照每个人的学术专长,分配撰述提要的书籍,当时的馆臣如邵晋涵、翁方纲、姚鼐、戴震、周永年、余集、任大桩、卢文弨等人,都曾撰有提要稿。最后由陆锡熊和纪昀删改润色。而史学诸书多由邵晋涵定其略,提要亦多出其手。邵晋涵所撰提要有许多谈论修史义例、原则的编纂思想。另一方面也探究史书名实流变、史家学术渊源、著书动机、考订史书之离合存佚、析论史书之得失等,凡此皆属目录学“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范围。

邵晋涵撰写的《四库》提要,现存三十七篇。除了《赵端肃奏议》未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外,其余三十六种中,经部四种,史部二十七种,子部一种,集部四种,在史部的二十七种提要里,正史占了二十二种:《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记》《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另有两部《史记》名著:《史记集解》《史记正义》。从邵晋涵所纂提要之范畴看来,二十四部正史中只有《三国志》和《旧五代史》的提要不是由他撰拟。正史在史部排列第一,地位亦最为重要,可知邵晋涵在四库馆时之影响。

不过邵晋涵所纂提要与今本提要不尽相同,可知经过一番更改删削,但这并不影响“一代独出之史才”邵晋涵对《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提要编撰所作的贡献。

注释:

[1]《谕内阁着四库全书处总裁等将姓名附载于各书提要末并另编〈简明书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钱大昕:《邵君墓志铭》,见《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三。

[3]章学诚:《邵与桐别传》,见《章氏遗书》卷十八。

[4]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三十王昶所撰墓表。

[5]章学诚:《与胡雒君论校〈胡稚威集〉二简》,见《校雠通义》外编。

[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凡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0月版。

[7]李慈铭:《孟学斋日记・丙集上》,文光图书公司,1963年版。

[8]于敏中:《于文襄公手札》,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作者通讯地址:天一阁博物馆

猜你喜欢
五代史四库浙东
《五代史阙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0-26 08:22:26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0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宋初诗人李九龄考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0
新旧《五代史》中有关少数民族记载异同之比较
人间(2015年12期)2015-10-13 21:30:12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