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

2016-03-16 08:34:24刘一民
体育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范畴逻辑理论

刘一民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山东 曲阜 273165)



论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

刘一民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是形成体育整体性、系统性认识的有效工具,是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要加强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提升其科学性,就需要研究和构建能够概括反映体育发展基本特征和规律的范畴体系。阐释了构建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目的意义、价值取向和方法。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提出了体育学基本理论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体育行为(逻辑起点)→体育制度(逻辑中介)→人文体育(逻辑终点)的逻辑主线,构建了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

关 键 词:体育学;体育学基本理论;辩证逻辑方法;范畴学说;功能主义方法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技的进步,各种体育思想、理论与方法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综合型体育理论,逐渐分化为体育学基本理论、体育学分支学科理论和体育专项技术理论三大系统,构成了现代体育科学的基石[1]。而在这三大理论系统中,体育学基本理论不仅具有奠基石的作用,而且还从宏观上指明了体育学整体的发展方向。体育学基本理论是对体育现象总体特征、本质、关系的深刻揭示,是对体育实践活动特点和规律的基本概括和总结,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现有多种版本的体育概论、体育原理、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学等专著教材[1-5],是较完整、系统、权威的体育学基本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从特定角度研究体育总体并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虽然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不尽相同,但都从宏观上加深了人们对体育现象的整体性认识。可是,综观这些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憾,即都没有建立起由逻辑起点为开端的具有逻辑推演关系的严谨范畴体系。这一共性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体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仍处在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还没有按照科学理论的逻辑要求梳理组织材料,还没有形成以范畴体系为支撑的理论逻辑结构;另一方面也表明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构建的确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难题。本研究依据科学逻辑理论和先哲的范畴学说,密切联系体育发展实际,尝试构建体育基本理论范畴体系,以加深人们对体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完善和推动体育基本理论建设。

1 研究和构建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意义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个范畴的系统,是由不同层次和作用的范畴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列宁曾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6]范畴和体系的科学性标志着一门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成熟度。数十年来体育学在各分支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许多专门概念、范畴和原理,这些理论成果概括反映了特定体育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深化了人们对体育某一特定领域的认识。但是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密切联系的、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如果我们的认识和研究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这些局部的、分散的、静态的认识成果如果不能相互关联,纳入范畴辩证运动的体系结构中,就难以形成对体育现象的整体性认识,降低了体育学基本理论对体育现实的解释力和预测功能,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和把握体育的总体特征和运行发展规律。开展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业已存在的概念、范畴系统化,借助构建的范畴体系加深人们对体育现象的总体性认识,揭示体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更好地把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体育理论是对体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体育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所形成的理论是否科学,是否是“科学理论”,这就需要看体育理论能否满足或达到科学理论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其中有无建立范畴体系是衡量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体育理论必须以体育范畴为基本要素,而体育理论体系必须以体育范畴体系为基本框架。没有范畴体系作支撑的理论体系,由于缺乏内在的逻辑严谨性,其理论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推论性、系统完整性都会受到影响,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可信度将会受到质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功能也将难以实现。

就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总体而言,我们在体育理论基本范畴的研究和体系构建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新一轮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中,体育学作为一级学科要想早日从教育学门类中破茧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必须摆脱其理性认识肤浅、概念涵义含混、理论结构缺乏逻辑性、学科体系松散等的诟病,亟待从搜集材料阶段的经验科学向整理材料阶段的理论科学迈进,增强体育认识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加强对范畴和范畴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尽早使其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体育现实的有力思维工具,用范畴及其体系去概括和描述体育的存在、特征、经验、观念、规律,预测和展望体育的进程与未来发展,使基本理论能够在逻辑严谨的思维中再现体育现实,更好地发挥体育理论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一意义上,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构建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价值取向和方法

功能主义方法是西方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探究文化现象时使用最广泛的解释方法之一。它以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这种解释方法强调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它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从文化功能视角认识体育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古今中外体育的存在无不是为了满足人类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今我国正全力建设小康社会,体育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对满足广大人民的体育需要负有义务和责任。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依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进一步完善体育制度,保证体育体制机制良性运行,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满足人们的多种体育需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所以,沿着体育文化功能的线索,按照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去寻找和确定能够反映体育历史和现实发展特征的逻辑的范畴和范畴的逻辑应该是合理的。

将体育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形成的基本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加以系统化、合理化,在理论思维中再现体育现实和发展规律,要达到这样的认识目的需要运用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只有从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大量的感性认识中经过合理抽象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才能在多样规定性和多种联系的统一中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性质、关系和状态。只有以体育范畴的逻辑性展现对象的历史必然性,也才能够以科学合理的“凝缩”方式反映体育发展的特征、规律和趋势。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反映和概括体育发展现实,而且要发挥理论主体的主导作用去积极构建符合体育发展实际的理想模式,做出理论引领和导向。

3 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

3.1核心范畴

体育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体育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体育现象的思维工具。体育科学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本研究认为,在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范畴是“体育”。“体育”,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和反映体育现象普遍联系、共同本质和基本规律的范畴,它是认识体育现象的中心概念,对其他体育概念、范畴具有统摄作用,它规定着其他体育概念的内涵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各种体育命题、判断和理论原理的形成及发展。因此“体育”这一核心范畴在所有体育概念、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是逻辑基项,其它基本范畴、一般范畴、专门范畴和专门概念一般都由“体育”这个核心范畴推演、组合形成。虽然学术界对“体育”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体育”作为核心概念在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其它概念能够取代,它仍是“体育”这种人类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重要的标识符号,对它的规定性的理解、认同和使用仍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正因为“体育”这一核心范畴在范畴体系中具有的统领统摄作用,在选择确立逻辑范畴、逻辑进程和逻辑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明确“体育”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是人类以运动行为为基本手段满足身心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我们选择并确定了其他体育概念和范畴,并根据它们与核心范畴的功能关系确定它们的排列位置和顺序。

3.2基本范畴及逻辑关系

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维对象最基本的规定、关系以及运动进程的思维形式,它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对思维对象进行最高层次的概括。体育科学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在体育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形成了众多概念、范畴,这表明人们对特定对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这一阶段的认识和思维往往仅从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角度反映对象,所反映的对象只具有同、异和量的差别。而要认识和把握体育现象的运动规律,还要从普通思维进入到辩证思维,从范畴的辩证运动、转化的视角深刻分析范畴间的关系,在范畴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中找到影响和决定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规律。在辩证逻辑思维中,体育的众多概念和范畴并不是彼此独立毫无关联的,而是存在多种逻辑关系,而这些逻辑关系就可能隐含着若干规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从具有相互联系的若干范畴中比较、筛选出最具有逻辑意义与职能、最能够反映体育基本规律的范畴,确定它们为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基本范畴,明确它们的逻辑递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

通过对体育发展历史、现实的考察和对各种体育现象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业已形成的众多体育概念、范畴的比较,本研究认为,“体育行为”、“体育制度”、“人文体育”这3个概念可以作为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基本范畴。3个基本范畴的逻辑行程是:体育行为(逻辑起点)→体育制度(逻辑中介)→人文体育(逻辑终点)。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3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7]。在理论思维的进程中,范畴发展的顺序是从最简单的范畴逐步推演出复杂的范畴,前者为后者提供根据和前提,后者为前者提供论证和发展。由于体育历史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体育范畴在逻辑进程上也表现为同客观历史相符合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理论的起始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思维起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环节,是使整个逻辑体系由以展开并得以丰富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关于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逻辑起点的规定性都作过详细论述,这些论断为我们研究和确立体育范畴的逻辑起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本研究认为,“体育行为”这一范畴符合作为逻辑起点的规定性,它是体育现象的“本体存在”,是体育现象中最简单、最常见、最抽象的起始范畴,是构成体育科学理论体系的“细胞”、“元素”,而且它还是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统一,并且与体育的历史起点相一致。因此,体育行为可以作为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体育学的逻辑起点要能够保持和反映体育学对象的一致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抽象。“身体运动”被有些学者看做是体育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把“身体运动”作为体育学逻辑起点却存在抽象不足(体力劳动、舞蹈、杂技等活动也存在身体运动)和抽象过度(“身体运动”通常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8]。

由逻辑起点过渡到逻辑终点必须借助逻辑中介。选择“体育制度”范畴作为逻辑中介,这是因为体育制度是人类体育行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个体向群体不断进化发展的逻辑产物。尽管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育制度,但作为体育的社会存在形式,它都发挥着相应的社会功能。体育制度是一定社会人们为引发、调节、控制、保障人们的体育行为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设置制定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组织形式以及体育行为规范等。正是通过“体育制度”这种社会建制,才能够将人们的“体育行为”从实然状态转变为应然追求。“体育制度”这一基本范畴概括反映了由人的体育行为活动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现了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发挥着整合体育社会关系、引导调控体育行为的重要功能[8]。

逻辑终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标志着一定认识过程的结束。“人文体育”作为体育的观念形态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这种体育观念主张人是体育价值的核心和本位,它是人类体育实践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人文体育”作为体育范畴的逻辑终点,反映了人类体育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范畴推演的合理性。“人文体育”作为逻辑终点,将全部体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最终又落实到人的“体育行为”上,但这种回归不是返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进入到更高层面的新起点。就体育行为者而言此行为已非彼行为,行为变得更加理性和自觉,通过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态度乃至行为效果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变化。“人文体育”的目标和要求不仅仅针对体育行为者,它同样对体育制度具有价值约束力,这包括体育制度设置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体育政策是否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体育需求等[8]。

3个基本范畴的确定,既是体育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反映。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关注重视人的体育行为,尊重人的体育权力,倡导人文体育价值,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就必须依靠体育制度的合理安排。体育制度是我国社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创新体育体制机制,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是加快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3个基本范畴和逻辑推演关系较为清楚地体现了体育的本体存在、实践方法和价值目标,较为合理地概括和反映了对象的内在本质、基本关系和发展规律。

3.3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

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形成和建立是体育范畴自身辩证运动的必然趋势,而体育范畴自身的辩证运动则是体育现实发展的矛盾运动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辩证认识结果。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是人们在体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将概括和反映体育现象的一系列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而构建生成的认识系统,它从总体上、动态发展中反映体育实践的整体特征、内在联系、运行规律、发展趋势。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就体现在体系内各个基本范畴相互关系、位置顺序是否符合体育发展实践的逻辑进程,同时也体现于原有范畴体系能否容纳随研究深化而出现的新范畴,并将其安排在恰当合理的位置,使范畴体系始终具有整体有机性和逻辑完整性。本研究认为,体育重要范畴的确定和范畴体系构建既要保持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要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体育实践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反映现实,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发展性。基于对体育基本范畴逻辑关系的认识,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基本结构(见表1)。

表1 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基本结构

在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结构中居于第1层次的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范畴是“体育”。它是对体育现象的总体性概括,包含着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全部内容,是体育学基本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第2层次由“体育行为”、“体育制度”、“人文体育”3个基本范畴构成,它们的概括性、普遍性、综合性不如核心范畴但高于一般范畴,在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中起着枢纽作用,在逻辑上它们能够把其他体育概念、范畴连接成一个逻辑系统。第3层次由一些抽象程度较高的一般范畴构成,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往往为多个体育学科领域共同关注,形成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第4层次由各体育专门研究领域中与经验事实相关联的具体范畴、概念所构成,它们因抽象概括程度较低而仅适用于某一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但是这些分支学科和专门领域中较为成熟的具体概念和范畴是形成一般范畴的材料来源,有些可能会上升发展成为一般范畴甚至基本范畴。从不同层次范畴的作用来说,低层次范畴为高层次范畴提供丰富的材料,是高层次范畴形成的前提和根据,而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以体育为核心范畴的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形成后,在一定时期内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层次越高的范畴其稳定性也越高,变动较多的往往是那些与经验事实相关联的概念。但当学者们对以往形成的体育总体认识产生怀疑、信念产生动摇即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来临时,业已形成的范畴体系也将会被打破重来。

范畴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都是在人们长期体育实践基础上经抽象概括形成的认识结晶,是对体育现象某一领域具体事实的理性把握,是深化体育研究的结点。构建范畴体系就是将这些分化认识形成的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原则,排列组合成有一定顺序和层次关系的立体结构。“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9]。其实,从本范畴体系的局部来看,结构中所选择列出的每一个范畴都可能作为某一理论或学科的逻辑起点,从而构成局部认识的微观或中观逻辑体系,形成理论群。本结构把与3个基本范畴相对应的一般范畴划分为3个系列,各系列的范畴概括反映了各领域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同一个系列的范畴之间具有更多共性,关联度较高。不同系列和不同层次范畴的划分和安排是相对的,不同系列和不同层次的范畴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范畴体系的整体认识功能也正是通过不同领域范畴的联系和整合实现的,也只有在范畴的相互联系和辩证运动中,才能达到对对象总体的多样性统一的认识和把握。范畴结构是动态、开放、发展的,不同系列和层次的范畴隶属、联系,是随着人们对体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动、转化的。

从范畴体系结构来看,无论是具体范畴→一般范畴→基本范畴的纵向辩证运动,还是起点范畴→中介范畴→终点范畴的横向辩证运动,都较好地体现了由抽象上升为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原则。体育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是体育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构件,3个层次的逻辑结构关系形成了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反映了体育学基本理论各知识群落、领域、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尽管当今体育已发展成为具有显著社会特征和社会功能的社会活动,成为倍受关注、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但从本体论来看,体育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体育的主体——人,人的体育行为是体育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体育社会关系、社会价值的体现者和物质承担者,是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本体。从认识论来看,体育范畴的逻辑行程符合人类认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人们认识体育现象总是首先从观察、感知人的体育行为存在开始,再到对体育社会本质、体育观念的探求。所以该范畴结构较好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从方法论来看,该范畴体系是基于体育行为观而形成的体育认识和研究范式,对人们从“行为”视角认识和把握体育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价值论来看,该范畴体系凸现了人在体育中的价值主体地位,符合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类属划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活动,是人类以有限认知能力面对无限世界时的聪明之举。知识积累、科学发展乃至社会生活,无不依赖和得益于范畴的使用,范畴化已成为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自亚里士多德关于范畴系统的论述提出后,两千多年来经典范畴理论成为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基石。

体育发展现实是由体育内外部关系交织而成的十分复杂的“人-社系统”,要想通过人们有限的思维能力认识把握它绝非易事,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多维角度、多个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去编织人们的认识之网,就像钱学森所说的“以系统对系统”,就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对复杂体育现象的认识能力,就可以更加真切地反映体育现实,逼近体育真理,把握体育规律,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 体育学基本理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杨文轩,杨霆. 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杨文轩,陈琦. 体育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周西宽. 体育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6] 列宁全集(第5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9.

[7] 冯振广,荣今兴. 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 河南社会科学,1996(4):56.

[8] 刘一民. 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405-406.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On a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ategory system

LIU Yi-m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category system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forming an integral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logic framework of a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build a category system that can generally refle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author expatiated on the purpos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and methods for building a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ategory system. By applying dialectical logic methods such as development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and the unification of logic and history, the author studied and established the core and basic categories of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discussed their logic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such a main logic line as physical education behavior (logic start point)→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logic medium)→human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logic end point), the author built the structure of a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ategory system.

Key words: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dialectical logic method;category theory;functionalist method

作者简介:刘一民(1958-),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liuyimin122@sina.co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890015)。

收稿日期:2015-07-07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1-0006-05

猜你喜欢
范畴逻辑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逻辑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