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对哥特传统的发展

2016-03-16 10:44石军辉杜曼丽张艳霞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福克纳写作技巧

石军辉 杜曼丽 张艳霞

摘 要: 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中影响广泛,许多一流的作家都借鉴了哥特传统的艺术手法。作为当代伟大的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在《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叙述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写作技巧; 福克纳;哥特传统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正如王长荣在《现代美国小说史》中指出[1]:“他的许多短篇作品有一气呵成之美。故事叙述得引人入胜。他勇于创新,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互为补充。”福克纳一生发表了120多部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便属其短篇佳作之一。本文则试图探讨其对欧美文学中影响广泛、历史悠久的哥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文章认为, 威廉·福克纳对英美小说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继承了哥特传统,更重要的是他改造、发展并超越了哥特传统。

二、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哥特”原指北欧以野蛮、骠悍著称的哥特部落。后来, 16世纪的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2]。文艺复兴时期,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神秘、黑暗时代”等多种含义[2]。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又因贺拉斯·沃波尔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的发表而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该小说的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这种小说通常以阴森恐怖的古堡、废墟或者荒原为背景;主人公大多为性格孤傲的叛逆式边缘人物;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恐怖刺激;鬼怪幽灵及其他超自然现象出没其中,通过阴谋、凶杀、乱伦、暴力、复仇等主题来揭示人性的邪恶与丑陋,从而鞭笞社会的不公和罪恶。18世纪90年代,哥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正式确立,并在欧美各国迅速传播开来,一些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如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都使用过哥特传统进行创作。

哥特小说的流行,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亚里斯多德曾在《诗学》中指出,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3],哥特小说正好迎合了这种要求。它通过激起怜悯和恐惧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使读者置身于幻觉中的恐惧情境中,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但又同时知道这种恐惧情形不会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从而使自己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得到渲泻,心灵得到净化,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愉悦。尽管哥特小说的兴起为“英国文化带来了它所急迫需要的激情活力和宏大的精神”[4],但是,作为一种小说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人物刻画方面“缺乏心理深度,平板、干瘪,艺术手法平庸,语言简单、枯燥” [5]。哥特小说的故事情节超越了日常的分寸和理性的常规,成为神秘景象和富有刺激事件的复合体。福克纳在《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借用了哥特小说的某些方法,同时对这一类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

三、福克纳对哥特传统的发展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性情孤傲的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格里尔森的爱情悲剧。父亲对她的婚事百般挑剔,赶走了众多的求婚者。父亲过世后,爱米丽结识了来自北方的筑路队工头荷默,迅速堕入爱河。他们的爱情却招来了邻居们的不满,于是邻居们进行了干预。先是后找来了牧师和她的两位远房亲戚。但爱米丽依旧我行我素,并做好了与荷默结婚的准备。正当人们以为爱米丽要结婚时,北方佬荷默却销声匿迹了。爱米丽一连半年都足不出户。此前,她曾到药店买过毒药。人们以为她会因被情人抛弃而自杀,但爱米丽并没有那样做,她只是变得更加孤僻,更加难以接近。40多年后,爱米丽去世了,人们走进她的住房,在楼上的卧室内,人们发现了破旧的结婚礼服和一具躺在床上的干腐男尸;在旁边的枕头上还有一绺长长的灰白色的女人头发。作者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使用了几个特殊的意象和象征,如:腐败的宅院;神秘的黑人佣人;可怕的神秘以及荷默腐烂的尸体等。这一切哥特体小说的特征都在小说中得以应用。通过这些意象的闪现,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爱米丽的怪诞举止和可怕的心态虽然奇特,但又不足为奇。因为这一切都同她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相吻合,这种环境本身就是畸形的、令人窒息的。

同福克纳的长篇一样,《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表现了他最喜欢的主题:庄园主大家族的没落。福克纳在这部短篇中没有像传统的哥特小说那样去叙述故事的情节发展,而是采取了独特的构思方法,利用时空的颠倒和跳跃为故事的结局做了精心的安排。这种时空的跳跃使得初读者如堕云雾之中,一时看不出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当你细读之后便发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种安排使情节发展的高潮虽然出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时间的跳跃给读者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好像一切事情都正在发生着,历史和现实交叉在一起,且紧紧地联在了一起。福克纳正是透过一个个片断,通过一个个隐含的细节来刻画一个典型的南方淑女的一生。例如:她头发颜色的变化;她不相信她父亲已经死去,拒绝让人为他下葬;她去买老鼠药;荷默的消失;屋里发出的难闻的气味等。将这些细节重新按照逻辑推理去组织,我们便会看到故事的结局是必然的。

福克纳一生除了写小说外,也写电影剧本。他曾多次到好莱坞去工作。这种经历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的喜好。在这部短篇小说中,福克纳便运用了电影的叙事手法,通过镜头的快速跳跃剪辑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这种时空跳跃手法的运用符合小说的叙述要求。为了达到恐怖、怪诞的效果,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即点出“爱米丽小姐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这是故事的开头,同时又是主人翁一生的结束。故事的结尾告诉读者镇上的人在爱米丽死后才走进了楼上那间住房,发现了爱米丽男友的尸体及枕边那绺长长的银灰色头发。这种恐怖的结尾又让读者在自己脑海里去再现故事叙述过的那一个个片断,自己提出问题,再经过分组整合,设法从故事中找出答案,去了解故事的发展,通过视觉的震撼心灵的深思。时空的跳跃手法有利于深入刻画主人翁的性格特征。爱米丽被看作衰败的南方的代表。在她一生当中,她一直在同命运进行着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她父亲在世时,她追求爱的自由,却受到一心要维护传统的父亲的阻挠。父亲死后,她爱上了来自工业化的北方的修路工人,却又受到了代表着传统的镇上人以及亲戚的反对。当她的情人要离她而去时,她用事前买来的砒霜杀死了他,又将其尸体置放于家中,与他同床而眠,达到了同他长相厮守的目的。爱米丽的行为是变态的,然而透过一个个镜头可以看出,她的变态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她的倔强孤傲把她推向了丧失理智的疯狂,她别无选择,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正如肖明翰[4]所说“:正是由于她悲惨的一生,和在那样的环境中仍然顽强地渴望着过正常的生活,仍然顽强地表现出她的人性,福克纳给她献上一朵‘玫瑰对她表达了充分的同情乃至钦佩。”

这种时空跳跃手法的使用有利于创造恐怖怪诞的悲剧效果。福克纳运用这一手法“来服务于他对南方历史,对旧南方的发展和毁灭的根源的探索,来表现过去时代的阴影怎样控制着现代社会中的南方的飘零子弟们的命运。”[4]《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女主人翁的对手是那些否认她的愿望的人物和南方势力,诸如她的父亲、镇上的人们以及牧师等。他们认为爱米丽既然出身名门贵族,其行为举止都应该符合他们的道德标准。作者通过一个个跳跃的镜头,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为故事铺垫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最后达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惊人效果。例如:镇上的人偷偷到她院子里在其房屋四周撒石灰;她去买药,人们看到荷默偷偷从后门进入她的屋子;她后半生从未出过门;别人一直没能进入她的屋子,一直到她死后人们才终于闯入那间充满恐怖的房间等等。

福克纳运用时空跳跃的镜头展现了爱米丽小姐一生的生活经历。在这70多年间,美国社会,包括美国南方,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美国社会从殖民的初期走向了现代文明。特别是美国内战以后,南方的重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一切。而作为传统象征的爱米丽却始终不变。她拒不纳税,不允许邮箱钉在自己家门口。她几十年足不出户,不同外界社会接触。在这个顽固、古怪的老小姐身上,我们一方面看到落后的南方是如何拼命抵制社会的一切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爱米丽同社会的抗争不可避免地失败。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福克纳本人的矛盾心理。福克纳认为“,作家的职责是对一次事件的观察。他对人类的兴趣是不作任何评介。作家的艺术领域应包括所有人类的行为……作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探索和展现人类的无穷的可能性。这样做的话,作家的干预应该减少到最低点。”[6]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没有使用过多的评论,而是通过大量的“蒙太奇”式的片断,用时空的跳跃来展示爱米丽的生活,从而给读者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福克纳在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古老的哥特体裁服务于他的目的,他摆脱了标准化的平铺直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新的类型的讲故事模式,从而达到人性真实的新水平。这种新的哥特体形式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感,赋予了哥特小说以新的特色。福克纳在获益于哥特传统的同时改造并超越了哥特传统。他为美国小说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清新的活力,从而加速了美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3]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1).

[6]吴冰,郭庆.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英美哥特小说的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26)。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福克纳写作技巧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加强指导,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技巧
没见到他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威廉·福克纳的《熊》
再议民生新闻的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一封未开启的信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