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粮商”崛起

2016-03-15 13:36李秀江
中国民商 2016年3期
关键词:粮油产业链粮食

李秀江

在外资企业对粮食产业不断冲击的背景下,中国要想与之抗衡,必须依靠央企打造中国的大粮商。

目前,中国有三家国资背景的粮企:中储粮主要负责全国粮食的收购和储藏,中粮集团侧重粮食下游产品加工,而华粮集团则主要负责将东北粮食以散装物流的方式向关内运输。

近年来,中粮集团通过国际化战略布局,终于具备大粮商的实力,成为可与四大国际粮商"ABCD"(即、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比肩的全球性农业公司。

海外布局

去年12月23日,中粮国际有限公司宣布以亿美元收购来宝集团所持有的来宝农业49%股权,此前的2014年,中粮已经收购来宝51%的股份,由此,中粮全资拥有了来宝农业。

早在2011年,中粮集团首次布局海外粮源。并购澳洲塔利糖业,2014年2月和4月,中粮先后收购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51%的股权和香港农产品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51%的股权。两项收购耗资约30亿美元,是当时国内粮油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随着两项收购,中粮成为财富强榜上排名上升最快的中国公司,由2014年的第401位上升至2015年的272位。

至此,中粮在营收上进一步逼近全球“四大粮商”。第四大粮商邦吉的年营收在570亿美元左右,而收购来宝农业后,中粮年营收大约可达550亿美元。

此外,中粮在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压榨能力、大米加工能力、小麦加工能力等指标上,不仅在国内大幅领先嘉吉、邦吉等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与市场第一的丰益国际也十分接近。

有分析认为,中粮的海外收购,进一步扩大了中粮的营收规模,可以促成其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尼德拉集团在南美和欧洲的市场竞争力较强,来宝农业除了在南美、东欧有布局,范围还覆盖南非、澳大利亚等地区。尼德拉的优势在于对一手粮源的掌控和南美市场领先的种子业务。来宝农业在以南美、黑海为代表的粮源产地和以亚洲为代表的终端市场均布有油脂压榨厂和精炼厂,全球粮油加工能力有较强基础。

中粮前董事长宁高宁曾表示,这两起并购使中粮得以深入参与世界主要地区的粮油生产和采购平台。此前,中粮在海外买大豆,必须是找中间商、供应商订购,现在通过控股的尼德拉,就能从巴西、阿根廷的农民手中直接买到,在大豆的价格上,摆脱了中间商、供应商的掌控。

目前,中粮集团已经实现了在南美洲、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整体布局,在农产品大宗贸易产地美洲与消费终点站亚洲之间,形成了一条“中粮粮食走廊”,一个庞大的中粮全球产业链脉络已然成形。

在素有“世界粮仓”之称的巴西,中粮目前还拥有2家大豆压榨厂、4家糖厂、1家转运站,在巴西的谷物油籽经营量每年可以超过800万吨,粮源合计万吨,粮食仓储能力是181万吨,这些将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起到保障作用。

在目前全球的粮油产业链中,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上游种植一直到加工、销售,最终必须依赖大型码头来实现物流运转,巴西桑托斯港口是全球粮食贸易最重要的集散中心之一,在这里形成了全球农产品东西半球的重要流动,目前中粮旗下T12A和这两个码头,正是全球农产品价值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并购整合大戏

2013年,中粮集团与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下称华粮集团)重组,由此获取了华粮集团的仓储和物流,中粮集团倾十年之力打造的全产业链,至此获得形式上的完整。

此后,中粮集团正式开启资产整合大幕。今年1月4日,中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食品以及中粮地产旗下华高置业签署了股权及债务转让协议,前者将旗下金帝食品公司以6.11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中粮地产。曾经的国产巧克力金帝“四连亏”的局面,让其母公司中粮集团开始谋划调整金帝的产业模式。而让金帝倍感凄凉的是,中粮地产接盘看中的也是其地产板块并不是巧克力本身。

除此之外,中国食品旗下的“福临门”食用油将被剥离出来,整合到中国粮油控股上市公司里,专业做米、面、粮、油等。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粮油控股是做粮油加工,中国食品做小包装食用油销售,上下游不一致,2015年中国粮油控股油脂加工亏损,中国食品的小包装食用油赚钱,作为上市公司,中国粮油控股要把福临门拿过来。

福临门是国内第二大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市场份额在15%左右,位列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之后。2005年时福临门从中国粮油控股剥离到中国食品,成为中国食品重要的业务板块。

这只是中粮集团内部整合的一部分。中粮集团已经成立中国食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平台,未来中国食品、蒙牛乳业、中粮肉食、我买网等会装入该平台。

中粮内部管理人士透露,按照中粮的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下一步将要对中粮国内粮油资产与收购的尼德拉、香港来宝农业的资产进行整合,并确保在年完成,而在这场整合中,预计将会提高中粮粮油主业的赢利和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在宁高宁主政的11年间,中粮集团发起了不下50起并购。目前资产超过719亿美元,个分公司和机构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仓储能力3100万吨,年经营总量近1.5亿吨,年加工能力8950万吨。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还形成了诸多品牌产品与服务组合,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大悦城ShoppingMall、亚龙湾度假区、中茶茶叶、金融保险等。

中粮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接下来,中粮方面将大致按粮油、食品、地产、金融等类别,采取“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对11家上市企业进行拆分、整合。如果再加上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全产业链战略

过去的中粮是国内的粮油巨头,尽管中粮在诸多细分领域位居第二,但从粮油全产业链的大格局上看,其仍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粮商。但是如果与美国、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这四家操控了全球粮食交易的国际大粮商比,中粮还是一个小个子。

自从2004年宁高宁执掌中粮开始,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集团就开始向食品领域的上下游挺进,并试图在全产业链模式的运作下,将小麦、稻米、玉米、油脂油料、糖、番茄、大麦、肉食等产业链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了整个粮油食品从“从田间到餐桌”的畅通无阻。根据宁高宁的规划,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全产业链巨头是中粮集团的终极目标。

宁高宁曾表示,“未来我们希望把全球化产业链建立起来,把全球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粮食等农产品,用最有效率的物流、加工和服务,形成消费品,供应到所需要的国家,使中粮成为具有真正规模实力、运营实力、财务实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

这种思路在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项并购中可见一斑。其有助于中粮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地区拥有的优质粮源,并把它们与拥有最大粮食需求的亚洲新兴市场建立联系。宁高宁说,这会“大大提升中粮的供应链效率”。

当然,并购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摆在中粮眼前的棘手问题是盈利能力的下降。中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业绩显示,除蒙牛乳业能够保持利润增长以外,其余上市平台均呈现净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中粮集团目前的负债率已经高达以上。

这被外界认为是全产业链模式的危局。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不能在很短的时间段就给企业定性,中粮前期更像是资源积累,可能会存有扩张过快的问题,但随着内部整合梳理完成,这些问题都有望解决”。

中华粮网分析师焦善伟认为,中粮以其特有的身份,在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即使短期内会面临亏损或业绩下滑,也必须在粮油、食品加工领域,做一些长远的产业战略布局,而要完成这样的布局,完善全产业链,并不能要求企业在短期内一定要获利、赢利,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判断。

此外,由于中粮肩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在有关方面对食用油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时,中粮也会率先主动降价,为稳定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对于外界更为关注的中粮主要业务的整体上市,设定的时间期限是2019年。中粮集团更大的目标是转型为一家公开上市的“全球性农业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有能力与四大国际粮商“ABCD”抗衡。

资料链接

美国的粮食国际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真正建立粮食国际战略体系的国家,作为全球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其对世界粮价的话语控制权早就展开。为了垄断世界粮仓,建立粮食霸权,美国借助或实施了绿色革命和转基因革命、长期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和新能源革命等一系列措施。

二战后,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主导了以化肥、农药和高产种子应用为标志农业技术革命。它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重要的是农业已经成为石油化学农业,石油能源成本所占总成本比重已经超过60%,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和石油驱动的机械的能耗;更重要的是,这使美国弹药原料生产商转为化肥农药生产商(氮是高能炸药和化肥的基础原料),并直接形成了对世界杂交种子专利、农药专利的垄断,这些公司包括标准石油、陶氏、杜邦(先锋良种)和孟山都(迪卡)等。

当前,世界公认的拥有强大实力的转基因粮食巨头有三家属于美国的公司。这三家农业巨头公司孟山都、杜邦、陶氏化学控制了全球80%以上转基因种子的主要专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甚至蔬菜、水果和棉花等。

在美国,给农产品定价的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但在幕后操纵期货市场的是美国特有的超级粮食经销商,它们被称为“大粮商”。美国农业综合体的基础奠定于世纪,与军工联合体相比,农业综合体更多地左右着美国的内政和外交。

美国内政外交的大前提是“以粮食为国家根本”,而不是核武器和金融。核武器不能使用,金融也会周期性地引起恐慌。如果全面观察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就能看到其世界战略的全貌。四大粮商擅长进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并形成一个价值传递链条,利用旗下注册于维京群岛、新加坡等避税天堂的贸易公司,将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利润转移到贸易环节,实现避税,并将利润最大化。

早在1970年代,粮食外交和构建美国主导的粮食霸权就走向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地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这句鲜为人知的断言总结了美国的强权哲学,至少是那些躲在幕后决定着美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少数精英人物的强权哲学。

美国前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曾指出:“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它们就不会捣乱。”

为了控制全球农产品市场,美国长期实施巨额的农业补贴政策。美国国土辽阔,农业经营规模天然具有规模优势,但远不及美国的农业补贴重要。美国的农业补贴制度从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就开始,仅在2008年,美国农业补贴就达到290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当年粮食价格的约30%和25%。也就是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从政府补贴中获得了相应的价格空间和比较优势。实际上,众多粮食生产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农业竞争在本质上已经演变为小农生产与美国财政部的竞争。同时,美国农田长期有1/3处于休耕状态,以便控制粮价。由此,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由此,美国政府每年拿出上千亿美元进行农业补贴。当其他后发国家拼命挤占自己耕地用来发展工业,从而制造出廉价消费品输往美国时,美国却减少了粮食出口,抬高了粮价。

数据显示,各类农业食品的集中度,近几十年来,都在迅速地向美国的粮食巨头集中。粮食巨人的触角不仅停留在加工环节,还进一步伸向投入环节。使得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在北美,康纳格拉冷冻食品公司与杜邦公司,谷物巨头嘉吉与种子公司孟山都,诺华公司与粮油公司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已经形成了三个食物联合体,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到了食物的销售环节,仍然在大公司的控制之下。

大量的粮食援助是美国常用的“手段”:在诸多非洲国家,接受粮食援助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为美国生产香蕉、可可等非农经济作物,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因此荒废,沦为美国附庸。海地的悲剧即是一例:1995年前该国年产大米17万吨,可满足95%内需,但1995年向美国敞开大米贸易,比海地米便宜一半的美国米迅速占领市场,农民改行种别的,如今海地3/4的大米都来自美国。

美国将生物能源作为类似粮价遥控器的武器,能在控制粮价上更加游刃有余。2007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以谋求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生物能源的利用份额。根据这项法案,美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前将生物燃料乙醇产量提高到360亿加仑/年。这标志着美国粮食战略与石油战略正式合流。玉米换石油,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环保问题已经被人质疑,而这方案本身,事实上就是制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随后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从根本上,“市场上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这即是所谓“富国的汽车与穷国老百姓争夺口粮”计划。

至此,粮食能源化,能源粮食化,粮食等价于能源。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通过美元向世界征收铸币税,进而补贴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免费获取石油,然后再通过粮食来生产汽油。石油、粮食与美元三者之间都建立了双向的链接关系,重构了美国金融帝国霸权的黄金三角。美国新能源法案开启了美国霸权的新时代。由此,粮食期货,将粮食定价掌握在华尔街的垄断金融资本手中。

通过美国长期不懈的努力,世界农业已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组织密集型农业,世界粮食市场也是建立在美国货币霸权、科技、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全方位的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垄断的基础之上。

完成了对全球粮仓的全方位垄断,美国便有了制造世界粮食危机的能力。其基本策略是,遵守基本的经济周期规律,先将发展中国家推向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消耗其有限的水、耕地资源,打压其农业竞争力,并控制和垄断其粮食安全。等到经济周期末期,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源品价格暴涨的痛苦,而其则可以坐收利润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和农业长期投入负债的渔翁之利,以及粮食安全带来的地缘政治溢价。

猜你喜欢
粮油产业链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我的粮食梦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