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在政策和资本助力下,互联网小贷爆发式增长,但无序竞争、监管漏洞、风控存疑等隐忧也随之凸显
“像我们这类小微企业,银行是不愿意贷款给我们的,就算贷,没有半个月根本搞不定。”深圳的一家企业主冯忠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业务扩张亟需资金,他正身处于“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窘境。
在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珠三角地区,融资难是共同的困境。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中小微企业主,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融资。”冯忠明告诉本刊记者。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众筹、P2P等一众互联网金融形式搭载“互联网+”的快车,在政策和资本的助力下爆发式增长。而作为互联网金融形态之一的互联网小额信贷(以下简称互联网小贷),正为小额信贷开辟一条不一样的渠道。
然而,无序竞争、监管漏洞、风控存疑等隐忧一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风口和隐忧之下,互联网小贷的机会和挑战在哪?
谁来化解矛盾
冯忠明很不走运,他赶上了所谓的“资本寒冬”。然而,在某金融科技公司总裁曾旭晖看来,“银行或社会上并非没有资金,相反,资金充足。”
研究生毕业后,曾旭晖选择去深圳闯荡,从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的基层员工做起,他先后从事了信贷和风险管理业务。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他感触颇深。
“银行里所有的人都在追逐大项目,在同事看来,去做那些一两百万元的小微贷款,简直匪夷所思。”曾旭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时,信贷结构性失衡远远比现在突出。”
回忆起2007年做支行长时的经历,他仍不免感慨:在与客户深入交流后发现,数量庞大的中小商户大多求贷无门,只能靠民间集资、地下钱庄的高利贷周转局面。
在他看来,小额信贷势必成为未来金融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2015 年11 月20日, 2015 中国( 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上,企业代表向消费者推介互联网金融服务
不久之后,出现了转机。2008年5月,央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迅猛发展。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从数百家增至8791家,贷款余额达9420亿元。
然而,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冯忠明这样的小微企业主们的融资难问题。
广发银行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估算,仅2014年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就达22万亿元,超过55%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未能及时得到满足。
存在巨大缺口的不仅有面向小微企业的小额信贷,同样的需求还“潜伏”在消费者身上。
然而,尽管国家政策扶持、小额信贷行业迅猛发展,但是小微企业、消费者等巨大的信贷需求仍然难以满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出现金融供给不足,预计产生10万亿元贷款缺口。
某互联网微贷产品APP 部分应用图示
这一矛盾谁来化解?
在互联网的刺激下,小额贷款有如得到了一个高效的放大器。
据新华网报道,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增速超过160%。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将突破千亿元,未来3年增长率或达94%。
小贷金融的“互联网+”突破
资深从业者唐侠认为,传统借贷市场一直是卖方市场,传统借贷机构对借款客户利益考虑太少,往往导致借款人遭遇“申请难、获批难、用款难、还款难、再借难”。
“到网点递交各种证明材料,手续繁琐;放款审批时间漫长;用款、还款按银行规矩办事,不可更改;如需要再次贷款,上述过程还要重新经历一遍。”他说。
而在曾旭晖看来,传统信贷机构的信贷文化和责任考核制度,令小额贷款天然地被忽视。“小微企业的融资大多具有短频急(期限短、频率高、时间急)特点,小微贷款给贷款机构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有时反而成为负担。”
平安普惠SME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徐北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传统信贷往往以客户的财务指标为核心来开展风险管理,客户的财务方面的流动性、稳定性、盈利性等都要被参考。“而对于财务不规范且无抵押品的小微企业,传统信贷技术直接决定了小企业融资难。”
一位业内人士给本刊记者算过一笔账:一笔互联网小额贷款线上审批成本约为几十元,而银行通过线下运作的放贷成本约为2000元一笔。“互联网小贷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大流量、集中批量处理以及数据的高效利用降低成本。”
在美利金融高级副总裁史志隽看来,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金融其实就是效率的提升,“消费金融和互联网的创新结合,效率就被提高很多。”
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美利金融采用的就是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支付模式,其旗下的力蕴汽车金融和深圳有用分期,在消费者提出购买二手汽车和3C电子产品的借款申请后,可直接将钱款支付给零售商,避免了“漫长”的等待。
光环下的隐忧
2014年3月,“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小额信贷行业也踏上了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京东、阿里、苏宁和唯品会等互联网电商巨头纷纷布局互联网小贷。
互联网小贷在突破地域限制、提高效率、面向更广泛的投资与借贷人群方面展现了巨大优势,或许这也正是互联网小贷崛起的动力。但“光环”之下,互联网真的万能吗?
互联网信贷发展如火如荼,为风险控制所必需的征信行业向大数据征信大步迈进,一时间大数据成了技术新贵手中的“利器”。2015年1月,央行首发了8张个人征信牌照,其中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在列。
但目前仍有不少专家持怀疑态度,“即便是光环笼罩的大数据技术也还没有办法取代传统的征信,还要和一些比较接地气的征信手段结合”。
徐北告诉本刊记者,虽然中国不缺数据,但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大数据只能解决放款便利性的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风控技术的问题。“互联网信贷必须落地,即便陆金所也离不开线下门店,平安普惠在全国拥有700多家线下门店为其提供线下的风控服务。”
在他看来,互联网小贷不管融合了多少互联网技术的特征,其本质还是金融,改变的只是实现渠道和模式。
“互联网并非金融改革的救世主,”徐北坦言,“互联网讲究的是快速和规模,而信贷讲究的是风险和控制,这两个行业从根本上是相悖的,这也是互联网小贷必须直面的问题。”
而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副主任蒲小雷也曾对媒体表示,风控是互联网金融最根本性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严谨的、符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就不可能支撑信贷模式、产品的创新。
安全是重中之重
“目前广州的72家小贷公司一半以上因为坏账率太高,已经处于半停业状态。”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就互联网小贷而言,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投资者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
在徐北看来,小额贷款最核心的问题是资金来源能否规模化和优质项目能否落地。“资金规模上不去,其不良贷款率就下不来,最终导致边际成本下不来,因此资金规模直接决定了小贷金融机构的生存状态。”
他告诉本刊记者,平安普惠依靠线上与线下互动协同、交叉引流,形成全方位、全触点的O2O价值链和完整的金融生态闭环,其线下门店足以保障陆金所资金来源规模化,最终实现了降低边际及经营成本和解决优质项目的来源。
而在曾旭晖看来,互联网信贷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解决安全问题。例如,依靠内部积累大量数据,和外部机构包括征信局、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建立了大数据平台。根据数据搭建客户评分模型,然后将采集到的客户数据导入,计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确定是否授信和授信额度。
曾旭晖认为,与正规的金融机构合作既能解决信贷资金来源的问题,也能避免国内P2P平台存在的资金安全隐忧。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小贷平台规模近9000家,互联网化趋势将增速行业洗牌,处于行业上游的小贷公司,或将借助互联网越做越大,而处于中下游的则会惨遭淘汰。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的时势既可能威胁和挑战互联网小贷的健康发展,又有可能成为造就互联网小贷‘英雄的土壤。”曾旭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