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这是被褒扬或抨击为“产品经理型导演”的一群人:将电影当做工业产品经营,往往以观众需求为导向
电影制作人陈祉希,其作品《泰囧》曾是第一部票房超10亿元的国产电影。
“那是在历史的墙上钉了一个钉子。”她对《瞭望东方周刊》总结,第二颗“钉子”在2015年暑期档钉下,是最终拿到11亿元票房的《煎饼侠》。
《捉妖记》发布会现场
从徐峥到董成鹏,陈祉希在2015年最后一天上映的《唐人街探案》中推出了另一位跨界型青年导演陈思诚。这位外貌普通的年轻人2006年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饰演“成才”而被大众熟知,他还因主演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获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提名。
“这不是巧合,是选择。”陈祉希说。元旦当日《唐人街探案》以1.09亿元票房登顶夺冠,上映4天累计收获超过4.1亿元票房——延续了国产电影2015年有些令人意外的崛起态势。
这一年,全国影院总票房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的情况下,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比61.58%。
“以较大的优势确立了国产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负责人在新闻通稿中总结说,“大批优秀青年电影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互联网+促使各种新型业态进入电影行业。”
在电影市场的大火翻炒中,一批具有“产品经理”思维的新生代导演冒出头来,适应着更新换代的观众。从演员转型导演的陈思诚,一方面受益于电影类型多元化后年轻导演获得更大的空间,但也感慨“卖电影比拍电影更难”。
正经历商业洗礼的中国电影产业,仍寻找着那个隐形“掌勺者”,也就是可遵循的产业规律。在电影工业化仍未成熟时,电影人仍在空白中摸索。
用《寻龙诀》监制、资深电影人陈国富的话来说,“就像是一场冒险,和电影主人公深入未知寻宝一样”。
10亿元票房门槛
《寻龙诀》是2015年最后一个10亿元票房国产片俱乐部成员,之前是《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其中《捉妖记》成为首部突破2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大圣归来》则以9.5亿元抱憾。
在2015年之前,只有《泰囧》《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降魔篇》4部国产片票房超过10亿元。
“10亿元级的大片往年可能也有,但不会像今年这么多。”中影股份副总经理周宝林和很多人一样,惊讶于2015年国产电影的“井喷式”爆发。
“如果只是一部电影,暑期档创造不了这个高度。”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的现象级票房其实是“神奇三侠”共同的化学作用,“大家在竞争中做内容和营销的升级,集合力量最终做大市场的蛋糕。”
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微票儿、百度糯米、猫眼等电商大规模介入发行端。《夏洛特烦恼》的联合发行方有格瓦拉、微票儿,《九层妖塔》背后的微票儿既是联合发行方又是联合出品方。
电商用补贴的杠杆作用撬动票房。如今,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的影片基本都有电商补贴。最终,电商也会从爆发的票房中分成、弥补前期支出。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BAT的进入,代表了新一轮民营资本涌入电影行业。在《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中也提出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
曾任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市场管理处处长的周宝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民营资本不断引入上游,这让拍电影不用发愁钱的问题。”
不过若追溯2015年国产票房爆发的动因,就不能不提到全国范围内正在飞奔的大银幕。
自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国家始终推进电影产业的硬件升级,数字化播映体的普及终结了城市影院“骑摩托到北京拷贝胶片”的历史,为电影市场扩大规模打下基础。
2013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委员会发出通知,对新建影院实施先征后返政策,新建影院可提出资金申请,这使三四线城市进入影院建设高潮期,“小镇青年”在2015年成为贡献票房的主力军。
如今的中国,以每天增加15块屏幕的速度扩张观影人群。
业界一度期待,跨年上映的《寻龙诀》会不会成为第一部30亿元票房国产片。
“过去是1亿元起点,5亿元犹豫。现在没有10亿元的计划,怎么找投资和明星?”一位制片人对本刊记者说。
喜剧屌丝逆袭者
2012年初,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进口分账片配额增至25%。此后“进口挤死本土”的说法一直喧嚣尘上。
但以2015年的情况看,国产片并非无力反击。
2015年,虽不乏《速度与激情7》《新侏罗纪世界》这样大卖的进口分账片,但《007:幽灵党》和《终结者5》等典型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内地票房并未突破10亿元。
《煎饼侠》编剧苏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小成本国产喜剧片为代表的喜剧已是“当下电影市场的一种刚性需求”。
在“10亿元国产片俱乐部”中,《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的制作发行成本均在5000万元左右。与耗时7年、成本3.5亿元、历经重拍风波的《捉妖记》相比,最终收获11亿元票房的《煎饼侠》可谓“四两拨千斤”。
“神奇三侠”搅热暑期档后,国庆档成为国产电影的第二个爆发点。观众依然偏爱爆笑型喜剧,《港囧》和《夏洛特烦恼》分别揽下16.1亿元和14亿元票房。
“我们无法提供好莱坞大片式的视听感受,那就必须让影片具有超越视听的价值。”曾负责《九层妖塔》《捉妖记》等影片营销的张文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一些中小成本国产片的爆发是因为提供了“情感共鸣”,让观众感到电影故事“和我有关”。
与冯小刚喜剧的冷幽默、知识阶层趣味相比,此类喜剧更“闹”,且更热衷讲述“屌丝逆袭”的故事。比如没有明星阵容的《煎饼侠》,却让最大公约数的观众找到心理认同。
有萌物“胡巴”、明星阵容和大制作视效的《捉妖记》是一部合家欢的爆笑喜剧。著名喜剧编剧束焕对《瞭望东方周刊》形容,这是一部受众面最广的“大High片”。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则认为,这佐证了中国电影功能的悄然转变:“如今电影有了社交属性,观众的情绪会在电影院这个场所集体宣泄。”
观众购票观影的理由的确更为复杂,除了社交需求,还有“自我认可”和“偶像崇拜”。
新偶像也讲究观众缘。白百何在2015年通过《捉妖记》和《滚蛋吧!肿瘤君》成为国产电影票房“女王”,是因为其面孔比林志玲这样的“女神”更亲切,调性和喜剧相契合。
更不要提“60亿票房影帝”黄渤。
“喜剧+”模式已成为市场的敲门砖。讲述“剁手党”创业故事的电影《电商时代》选择了一位擅长喜剧的导演陈晓曦,让电影带上了明显的喜剧色彩,并减少了“烧脑”元素。“观众口味说不准,你不敢拍太烧脑的东西。”其制作人耿惜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自《甲方乙方》开始一直与冯小刚合作的制片人陆国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观众20多年来没有变,他们就是喜欢喜剧。”
陈祉希和陈思诚最初构思《唐人街探案》时,便力劝其“给悬疑探案片套上一个喜剧的壳子”。
导演自带IP
从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的第一梯队来看,国产电影创作力量正在经历更迭: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更类型化、更年轻化,甚至互联网化的电影制作团队。
一个例子是吴宇森,耗资4亿元的历史爱情电影《太平轮》,上下两部全遭票房惨败。
“网络培育了一批电影产业的后备军。”索亚斌认为,如今电影学院已不是培养导演的唯一渠道。
“说句老人不爱听的话,这就是更新换代。”陈祉希看中跨界型青年导演的原因,是他们自带的“卖点”:更懂年轻观众的心理,自身也是跨界领袖——他们此前已在网剧、主持、小说创作等其他领域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
与当年徐峥拍摄《泰囧》时相比,现在资本对于跨界型导演的选择更为主动。比如徐峥当时用“演”的方式给光线总裁王长田讲了20分钟故事才说服对方,苏有朋却没有“游说”。
苏有朋最初并没有想做导演。《左耳》制片人孙永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是光线在接触了一拨“成熟的中青年导演”后找到他。因苏有朋本身是明星,且对“青春”的理解与当下90后更为合拍,自身也有表演的专业经验。
跨界导演往往自带IP价值。《左耳》以“小说IP+新演员+明星导演”组合拳打开市场的一条路。光线下一个推出的新导演是影星钟汉良,他将执导《左耳》原著者饶雪漫的另一部作品《沙漏》。
《烈日灼心》导演曹保平对本刊记者感慨中国电影市场的变迁。他与娄烨、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同学。
曹保平用“卖方市场”来形容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勃发期:“当时市场冷清,导演有了拍摄机会,不会考虑市场有什么要求,大多是在表现自己的审美体验。由于这一代成长历史相似,故而风格也会同质化。”
如今的导演面临的市场压力更大,市场意识也更为明确。
这是被褒扬或抨击为“产品经理型导演”的一群人:将电影当做工业产品经营,往往以观众需求为导向。
董成鹏在《煎饼侠》上映前在40个城市做路演。陈祉希认为这种营销意识也是“产品经理思维”的体现之一,而没有营销意识的电影,其票房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导演作为创作者最熟悉自己的作品,更知道核心卖点在哪里。”《港囧》制片人刘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是电影产品真正的负责人和管理人,能敏锐洞察市场,不是营销的配合者,而是营销的主导者。
陈思诚认为,产品经理思维的引入是由于市场对于导演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拍好电影也要卖好电影。他把这比喻为做“糖醋排骨”,糖和醋犹如艺术与商业,要恰如其分地进行平衡。
“你要给观众有营养的东西,但也要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口味。”陈思诚说。
“有产品经理思维,会让导演和制作人、市场团队的合作更默契。”张文伯回忆自己合作过的青年导演,认为陈正道也是一个对观众心理有很强嗅觉的“产品经理”:拍摄《重返20岁》时,是他主动找到当时没有表演经验但在年轻人中有很高人气的鹿晗。
跟风式票房
虽然2015年国产电影市场有一连串漂亮的数字,但也有学者认为电影的整体艺术风貌并未带来太大惊喜。“很多电影票房很高,但叙事上一塌糊涂。”这是曹保平的不满。
周宝林则认为,一些电影的成功不乏运气的因素,这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很多时候大家仍然在赌博。”
“《泰囧》成功大家去模仿‘囧系列,《夏洛特烦恼》成功大家就想戏剧改电影。”陈祉希也提到商业电影仍然处在跟风状态,没有创新,争相模仿。
很多人想要复制《捉妖记》的成功,听到要付出7年的时间成本便退缩了。
如今,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格局虽已初步架构,但由于整体对“快速变现”的追求,索亚斌认为,“我们在格调上还欠缺很多,我们的产业规模不够强大”。
2015年,在影迷关注的文艺片方面,《山河故人》和《心迷宫》虽然突破了千万元票房,但也有《闯入者》排片严重受挤、《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票房不足百万元的情况。
“这些电影问题可能出在故事题材陈旧,和当下观影人群的审美体验搭不上。”但曹保平的期待是,产业能够经过洗礼后给各种类型的电影都留下空间,“健全的市场会容纳异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