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是非研究型高校的中心工作,选用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达成课程教学与专业育人任务和完成人才培养系统一体化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情况,提出系统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因材施教和完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以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关键词】三位一体 提高 高职院校 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07-02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手段和途径,也是课程教学实现育人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基础课程知识点相对薄弱、兴趣爱好广泛、专注力和自觉性相对较差、自学能力不高等特点,根据其特点选用适宜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系统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韩愈在《师说》中讲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既表明了知识能力在师生间也存在异常性的客观现象,又阐述了学习应遵循渐进性认知的规律,孔子施教也提倡“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课程整体设计和章节内容的衔接及难易度的递进来实现。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课程设置存在教学时数与内容不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协调、前导课与后续课不协调,甚至是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偏差,由此导致的教学难度非常大,任课教师将无法高难度、高强度或针对专业领域的某个零基础和知晓度的学生群体进行常态化的教学,更无从谈及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当然,这种错位因素不会完全叠加在某一门专业课程上,只是藉此强调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系统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仅仅是长远规划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是宏观上布局如何培养和具体落实培养工程的总设计蓝图。高职院校围绕培养高技能综合素质强的适用性型专门人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专业对接行业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的职业能力晋升和行业岗位群发展为依据,以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为实践指导,全面、系统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的目标、内容、难易、课型相对接,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的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对接,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下的知识和技能网,实现专业人才课程教学、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和水到渠成。
二、针对高职学生因材施教
国内外很多教育教学专家从教学方法的涵义、特点、依据、类型、理论基础、改革的动力和阻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断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及研究的突破口,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教育教学方法很多,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将教学方法分为读书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讲演教学法、练习教学法、实物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自动教学法等9种。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组织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以及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三大类方法。德国著名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家洪堡主张研讨(Seminar)法,在培养学生针对某一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效果。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将教学过程依据思维的五阶段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与师生共同参与配合相同步。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取得最多的收获。[1]
教育家卢梭强调教学“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被认为是“发现法”教学,同中国自古教育就提倡的启迪式教学和强调思维与实现目的的方法论讲述的“授人于渔胜于赠人于鱼”如出一辙。日本教育学家佐藤正夫认为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所计划的目标和接受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要求师生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2]中国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是手段,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综合各种观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主要应考虑五个方面:课程整体及环节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或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所具备的条件,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和教学技术条件等。[3]
教学是复杂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面向所有学生群体,尤其是在专业届次更替下的不同时代特征或代性差异日益明显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情境和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寻与之相适应或匹配的教学方法;否则,法不对人、法不对时或法不对体,都将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难以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姜大源认为教师教法应根据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需要采用适当高效的方式,并指出学生的学法也方式多样,如高职学生突出技能的培养,在学习技术上就有包括自主性获取信息、生成性加工信息和指向性阐释信息的自习技术,包括沟通和合作的交流技术,以及构思性地寻求解决方案的创新技术,他更强调学生主体自觉的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当中提及的阅读、倾听、记录、撰写报告、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剧和创意写作等方法其实也广为教师们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4]这些教法向学法的转移,一方面依赖于学生的综合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主要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刺激、方法引导和教学活动过程的调控等。
三、完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
中国高职院校较其他高校发展晚、起点低,在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机构设置方面更是差异大、悬殊大,在教育系统内和政策性支持项目的发展中也是极不平稳,总体呈现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和相对落后的局面。同时,因为高职院校在短暂的发展进程中还受招生规模、专业变动和院校自身结构调整与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变化的影响,教学管理与服务机构很难健全和完备。
教学管理与服务机构的缺失或功能的单一化,必将教学压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转移到任课教师身上,这种期望与结果的同一性在管理发展初期和教学顺畅时十分有效,但伴随学生多、专业多、课程多、教师多和管理与服务的事务多起来,各种管理缺陷和服务漏洞就会暴露无遗,譬如专业间学生的基础差异、新开课程及新进教师的课任能力匹配、老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知识技能更新适应性等等。
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加强课程教学评价、学生学风建设、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性分析与改进教学方法探讨、教师专业与职业能力提升、教师在专业对接行业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设施设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职业能力晋升分析与专业人才培养调控等,切实将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作为实现和完成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和核心环节来抓,将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法过程同教学管理与服务协同建设,整体发展。
四、结束语
专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在“专业课程体系化建设、因材施教和完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三位一体下,以专业课程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势必带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实效,为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
[2][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何维杰.试论大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6(4)
[4]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作者简介:
崔文锐(1978.9-),男,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素质教育和茶学专业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