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红
【摘要】体育教学在小学教学中虽然不是重点科目,但是对于促进学生在关键成长时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老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爱好,通过在体育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法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本文分析了小学体育中游戏教学的策略,为后期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游戏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8-01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适当强度的体育训练来提升其身体素质,为后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体育锻炼非常枯燥,小学生很难适应,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合理有趣的游戏环节,能够帮助小学生释放天性,在游戏中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1.1注重游戏设计的目的性
首先,老师在设置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明确其目的性,不能盲目设计,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游戏设计的目的是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以后的文化课学习大有帮助,因此在设计的游戏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游戏内容和学生的文化课内容结合在一起。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成语接力游戏,这个游戏是在成语接龙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首先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上面有对应的成语,然后让同学们按照体操队列站立,老师说出一个成语名字,比如“洋洋得意”,然后拿着以意字开头成语的同学就需要对洋洋得意这个成语做出解释,解释完之后就跑到拿着洋洋得意牌子的同学后面,依次类推。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哪个同学反应较慢就需要对其进行小小的惩罚,比如给大家表演小节目、背诵诗歌等。需要注意的是,成语的挑选要结合同学们的书本内容,结合大家的认知能力,不可以选择词义太过高深,学生学习范围之外的,否则会降低游戏的趣味性,不利于提高大家的参与兴趣[1]。
1.2体育游戏设计的强度要合理
体育游戏的设计要注重对游戏强度的把握,不能盲目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够适应游戏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如果游戏的体力消耗量太高,就会导致学生实际的游戏体验趣味性降低,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需要针考虑到男女生身体适应能力的不同,比如女生的身体适应性较差,平时的活动量也比较少,适合玩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而男生的身体适应性强,也有好胜心和自我挑战意识,希望玩一些运动型强的游戏,那么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分别设置。比如女生的游戏以脑力消耗为主,男生的游戏以体力消耗为主,最后互相交流游戏经验。不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游戏设计还是以整体的参与性为主,这样有利于提高班级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更能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并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避免后期的日常学习中产生矛盾纠纷[2]。
1.3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体育游戏的设计需要源于生活,这样有利于大家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游戏氛围中,避免出现因为难以适应而不愿意参与的现象出现。比如设计一个“运动模仿”的游戏,即老师把常见的运动形式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写在纸板上,然后把全部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对纸板上的运动进行模仿,然后小组内的其它成员通过其模仿动作判断出是哪个运动。为了提高游戏的竞争性,可以限制猜测时间,最后哪个小组的模仿者用时最短且被猜出来的运动名字最多即可获胜[3]。同时,游戏内容需要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相结合,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并鼓励同学们自主设计游戏,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体育游戏的认知能力。
1.4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小学生身体抵抗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足,因此在游戏的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设置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游戏。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对摔跤感兴趣,要求老师设计类似的游戏环节,可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传统的摔跤方式会产生大量的身体对抗,很容易伤到对方,非常不适合小学生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对传统的摔跤形式进行改良,以适合小学生进行。
2.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游戏设置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增强参与性,并从游戏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在后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推广力度,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桂芝.塑造充实多彩而富有童心的体育课——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运用刍议[J].学周刊B版.2013,(07):142.
[2]季春华.刍议体育与游戏结合教学方法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162.
[3]余涛.刍议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算.2013,(19):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