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2016-03-15 08:59焦峰军施大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院内感染急诊护理护理对策

赵 艳, 焦峰军, 施大为

(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 重症医学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赵艳1, 焦峰军2, 施大为1

(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 重症医学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分析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因素对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结果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 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 d 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为≥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 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 d、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不合格、空气消毒状况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不正确。根据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能够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 院内感染; 风险; 护理对策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并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1]。医院感染伴随医院的形成而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也产生影响,使病床周转率降低,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巨大的经济损失[2]。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抗菌药物大剂量使用增多、侵入性操作增加、放化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等因素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也是衡量医疗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3]。医院感染不仅包括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还包括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男195例,女167例,年龄15~83岁,平均(57.62±11.35)岁,其中急诊手术21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①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2 d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② 出院后发生的与住院前有直接关系的感染; ③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瘆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院内感染排除标准: ①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③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采用制定好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的基础性疾病、是否手术、并发症、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泌尿道插管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并调查临床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否合格、有无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否正确。其中手部卫生合格以护理人员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洗手为准则;侵入性护理操作包括插导尿管、静脉穿刺、插胃管、泌尿导管、灌肠等;空气消毒状况以严格按照紫外线灯使用方法控制辐射强度、覆盖面积、照射时间、有效距离视为操作正确[4];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针对菌种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及消毒浓度[5]。

2结果

2.1急诊护理中感染情况

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6例(26.23%);切口感染 13例(21.31%);深静脉穿刺处感染 12例(19.67%);泌尿道感染9例(14.75%);血液及胃肠道感染6例(9.84%);其他感染 5例(8.20%)。

2.2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n(%)]

与未感染组比较,*P<0.05。

2.3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 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 d 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P<0.05)。见表2。

表2 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与未感染组比较,*P<0.05。

2.4临床护理因素对急诊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

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P<0.05) 。见表3。

表3 临床护理因素对急诊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 [n(%)]

与同影响因素比较, *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大多病情比较危重,极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加之中老年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已经衰退,较年轻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高[7-8]。很多患者在未送入医院前已经进入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自主神经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不能排尿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医生在进行急救时采取一些侵入式的操作,例如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插管、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然而侵入式的操作很容易破坏患者的皮肤、黏膜等屏障,这会受到许多细菌的侵袭,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治疗时间越长,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就越大,致使受到感染的概率就越大[9-11]。由于治疗时间和通气时间越长,患致使者使用抗生素的机率越大,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12-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 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患者分别为26.23%、21.3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 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 d 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OR值明显增加。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根据院内感染的风险采取以下相应的护理对策: ① 合理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应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抗生素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剂量要适中,不宜过量、时间过长,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14-15]。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16-17]。② 规范侵入性操作:用于侵入性操作的器械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侵入性的操作、创伤性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 3~7 d更换导管1次,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③ 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应加强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8-19]。④ 加强呼吸机护理:呼吸机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将呼吸机打开,进行氣乙酸熏蒸,呼吸机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0-21]。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在机械通气前予以患者吐剂避免发生误吸,及时倾倒管路中存在的冷凝水,防止向气道中反流诱发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使其尽快脱机[22-23]。⑤ 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衣帽整齐、戴口罩,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护理操作前一定要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规定洗手,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消毒,每日开窗通风,并定期进行正确的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对病床、储物柜等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消毒剂按正确的方法使用[24]。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对探视人员采取防护措施,以免污浊的空气引发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莫合木提·玉素甫. 腹部手术后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J]. 求医问药: 下半月, 2012, 10(9): 605.

[2]韩军.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15, 37(3): 465.

[3]刘欣, 严双岚.老年人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5: 74.

[4]何美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16): 82.

[5]杜志香.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8): 1620.

[6]马骞, 万晶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5, 29(2): 143.

[7]黄瑞凤.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8): 593.

[8]陶毅兰, 刘雪松, 董蔷.急诊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6): 3556.

[9]廖慧秀, 肖雅萍, 严谨.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7): 144.

[10]刘文利.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11): 37.

[11]李安娜.浅谈急诊重症监护室的院感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 2013, (14): 336.

[12]曹雅平.急诊观察室护理危机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1, 32(2): 391.

[13]高月彩.OREM护理理论在脑出血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2012, (12): 133.

[14]李楠.急诊重症监护室管路及管路护理一览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9): 1101.

[15]王少敏.急诊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护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6(3): 135.

[16]朱英, 马丽萍, 李斌.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33(5): 364.

[17]刘焱银, 杨坤. 风险护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6): 184.

[18]李皓月, 李轶. 优质护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2): 53.

[19]熊墨龙, 王勤, 刘宾红, 等. 不同类型重型肝炎患者并发院内感染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E02): 103.

[20]周敏.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0): 121.

[21]何玉清.老年呼吸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妇女: 医学前沿, 2014, (9): 204.

[22]犹春跃, 张平, 赵洪新, 等. 脑梗死院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7): 1857.

[23]夏宗燕. 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以及对因护理措施[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2): 18.

[24]易小艳, 金志权.气胸急诊处理的感染预防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27): 2786.

Risk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occurred in emergency nursing and it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ZHAO Yan1, JIAO Fengjun2, SHI Dawei1

(1.EmergencyDepartment; 2ICU,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XianyangCity,ShaanxiProvince,Xianyang,Shaanxi, 712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occurred in emergency nursing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A total of 362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assigned into uninfected group and infected group according to pres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influence of clinical nursing factors on the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Out of 362 patients, 61 cases (16.85%) were infected. The differences in age, invasive therapy, emergency treatment time,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 the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More than 45 years of age, invasive treatment, more than 5 d of emergency treatment time, use of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more than 6 d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urses hand hygiene, invasive nursing operations, air disinfection conditions, the use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s of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osocomial infection (P<0.05). 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emergency nursing were more than 45 years of age, invasive treatment, over 5 d of emergency treatment, use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more than 6 d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ursing hand hygiene failure, air condition and chemical disinfection, incorrect use of disinfectant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WORDS:emergency nur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nursing strategy

通信作者:赵艳, E-mail: sdw9816@163. com

收稿日期:2015-08-20

中图分类号:R 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2-076-04

DOI:10.7619/jcmp.201602024

猜你喜欢
院内感染急诊护理护理对策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