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里格的音乐创作特征

2016-03-15 01:19何亚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格里格音乐创作特征

何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



论格里格的音乐创作特征

何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爱德华·格里格是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涉猎广泛,其中包括管弦乐、歌曲、室内乐、戏剧音乐、合唱曲以及钢琴曲等。在创作过程中,格里格受到他所崇拜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肖邦等前辈的影响,深入表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色彩丰富的和弦、多样化的调式、持续音的拓展运用以及形象的标题等创作手法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本文通过对格里格几首作品音乐创作特征的概括与总结,探索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格里格;音乐创作;特征

爱德华·格里格,被誉为“北国肖邦”[1],于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卑尔根的一个很有声望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出身于挪威名门之家,是一位颇有艺术修养的钢琴家。他6岁时随母亲学习钢琴,母亲就是其音乐启蒙老师。爱德华·格里格15岁时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学习,在校期间他认真研究浪漫主义作曲家们的作品,受到了舒曼、肖邦音乐风格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其后,格里格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体裁、内容涉猎广泛,并力求用民族语言韵律来表现出真诚而质朴的感情,用细腻的情感变化和独特的艺术意境来表达挪威浪漫主义的音乐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格里格的音乐创作植根于挪威民族音乐,借鉴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成果,创作出了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2]。1890年,格里格接受了“法国美术学会会员”的称号;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头衔;1906年,英国牛津大学颁给他名誉音乐博士证书。1907年9月4日,格里格病逝于卑尔根,终年64岁。同年9月9日,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为失去这位优秀的民族音乐家而感到万分悲痛。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一位挪威民族音乐家——格里格[3]。

1极具色彩性的丰富和声

1.1色彩性和弦的运用

传统时期,以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为主的和声体系特别强调调式功能,尤其正三和弦强力度的和声进行是明确和建立调性的基石。所以,传统时期的和弦运用以正三和弦为主,强调其理性结构的建构和框架。伴随着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意识的充分发展,音乐中的理性因素逐渐减弱,戏剧性的冲突逐渐淡化,音乐中描绘性、抒情性因素逐渐增多,在和弦的选择上也逐渐由功能性的正三和弦拓展到大量的色彩性和弦。在格里格的作品中,和弦外音、高叠和弦以及各类变和弦的大量运用,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继承浪漫主义和声传统之上,又进一步加强了和声的抒情性和色彩性。

从图1所示的谱例可以看出,在作品《我爱你》3小节的引子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六度属和弦、副属和弦以及大量半音化的和弦外音来丰富和弦的色彩,尤其半音化的和弦外音以倚音的形态与和弦音直接发生碰撞,使得音响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格里格大量采用了下属II级九和弦来突出下属功能特性,并通过纵向的加宽和弦结构,淡化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强调和声的色彩性变化。

图1 格里格《我爱你》谱例

在格里格作品《奥赛之死》中,整个中段的陈述都采用了#1Sii6-#3DVii43-T的进行,并通过转调模进依次在各个调性中陈述。《奥赛之死》谱例如图2所示。

图2 格里格《奥赛之死》谱例

从上述和声动机可以看出,变和弦的运用主要强调了旋律声部和内声部不断重复的半音化进行,这种半音化进行和瓦格纳的半音化运用有所不同。瓦格纳的半音化进行主要强调对调性的瓦解;格里格的半音化运用则伴随着低声部下五度的力度性进行,在调性明确的基础上更多强调了音响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格里格在《致春天》《特罗尔豪根的婚礼日》《挪威舞曲》《哈林舞曲》等作品中,均采用了大量的九和弦、下属变和弦、属变和弦、调式交替和弦等来刻画小巧精炼、诗情画意的音乐形象,这也预示了其后印象派作曲家强调丰富色彩的和声风格。

1.2淡化功能性和声序进

传统时期,和声进行的逻辑应该是从稳定的主和弦开始,经过不太稳定的下属组和弦,到极不稳定的属功能组和弦,再回到稳定的主和弦[4]。这种功能性的和声进行逻辑和传统时期简洁、方整、理性的音乐特征正相吻合。而在浪漫主义中晚期,伴随着个人主义意识的不断发展,音乐内容多描绘自然风光、神话故事、民间风俗等,音乐也更加强调自我、随性、浪漫等特征。由于缺乏内在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和声的发展与变化尤为突出,在其代表作曲家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中,淡化功能性和声序进的趋势更为典型。

图3 格里格《夜曲》OP.54 No.4谱例

从图3所示谱例可以看出,格里格首先在结构内部采用了大量的下属功能组和弦和主功能和弦,避免了极不稳定的的属功能组和弦到主和弦的功能性和声序进。其次,在各和弦连接进行中,低声部采用了半音化下行,有效地避免了根音的力度性进行。综上所述,格里格通过一系列和弦的连接与运用淡化了功能性的和声序进,为大家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夜色情景。

2富有特色的调式

作为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格里格的音乐创作在继承西方调式理论基础之上又大量融入了挪威的民族音调,并通过其中西兼并的技术手法,使得大量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挪威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挪威民间调式如五声调式等,也有大小调式体系、教会调式等。

图4 格里格《致春天》

从图4所示的谱例可以看出,格里格《致春天》作品开始的主体材料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的形式。五声音阶调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调式结构,在亚洲、非洲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非常盛行,也是古老的一种音阶结构。这种来自于挪威民族音调的五声调式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在旋法上有所不同,以直线线条序进为主,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是以三音回转的方式序进。格里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五声音调勾勒出一副挪威春天的景象。

调式的交替运用也是其最重要的技术手法之一。在《致春天》这首作品的尾声中,作曲家采用了关系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在主调#F大调的结构内部,运用了一系列的同主音小调和弦(s-sII-dvII-tsVI-T)的连续进行,并通过调式交替和弦的运用,营造一种缥缈、朦胧的色彩,仿似春天的脚步渐渐远去。在格里格作品《守夜者之歌》中,作曲家运用了关系大小调交替的手法。格里格在第一乐段的陈述中,两次使用了关系大小调交替,在增强调式对比、突出多变的调式色彩的同时,通过小调式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抒情忧伤的色彩,很好地呼应了作品的标题。

此外,在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奥赛之死》中,作品在采用小调式的基础上融入多利亚调式和弦的运用,在《a小调钢琴奏鸣曲》中融入a密克索里第亚调式等。格里格通过多样化的调式运用,既为西方传统的大小调增添了民族特色,又使民族音调赋予时代感,并通过不同调式色彩的交替运用,很好地描绘了音乐的主题风格。

3持续音的拓展运用

“低声部在一定时间内以同音反复或长音延续的形式,与其他各种和声进行的声部之间时而形成同一和弦,时而形成复合和声功能意义的音,称为持续音。”[5]古典时期,持续音的运用通常以主持续音和属持续音为主。主持续音通常用在作品段落的结尾,用来稳定作品的主调主功能;而属持续音通常用在结构段落的开始处及结构内部,并通过属功能不稳定因素的持续,为音乐进入新的段落作好铺垫。在格里格的作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中,持续音的运用在声部数量、音型化写法上与古典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拓展。

图5 格里格《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

首先,在声部数量上,格里格擅长使用双重持续音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形式。从图5所示谱例可以看出,格里格采用了较为少见的下属与属的双重持续音。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进一步扩大了持续音的多样化用法,常常采用主、属或属、主双重持续音来扩大音乐的表现范围。而格里格通过下属与属的复合功能不稳定因素的并置对比,更加凸显中段的音乐特性。紧接着,在这首作品尾声处,格里格采用了主与属的双重持续音,低声部的主音持续强调了调式主功能的稳定作用,在其上方叠置的五度属音持续,淡化了属功能的不稳定性,很好地巩固了调式主功能的稳定性。此外,在《侏儒进行曲》《斯普林舞曲》等作品中,格里格不同程度地运用双重持续音手法来丰富和声音响,强调结构功能。

其次,格里格在持续音的运用上较之古典时期更加强调音型化写法,并通过节奏音型的变化,很好地和音乐表现内容结合在一起。持续音通过均分的十六分音乐和休止符的交错进行,刻画了特罗尔豪根婚礼日载歌载舞的场面。此外,在格里格《摇篮曲》中,持续音通过切分节奏的形态,描绘了宁静、摇曳的形态,与摇篮曲的主题遥相呼应。在《哈林舞曲》中,通过快速的附点节奏的律动,展现了挪威舞曲明快、富有动力性的鲜明特征。

4形象的标题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加标题的现象早已存在。如海顿的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以及概括剧情的歌剧序曲等中都有大量的标题音乐。19世纪30年代以后,带有真正浪漫主义精神的标题音乐才开始兴盛起来。之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受到了19世纪各民族乐派的支持,并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格里格在其大部分作品中,均采用了形象的标题来描绘音乐。如在他的整部《抒情小品》中,66首音乐作品全被格里格赋予了极具描绘性的标题。例如,《小精灵的舞蹈》《妖舞》等,是讲述挪威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作品;《夏日黄昏》《致春天》《小溪》等,是对大自然的亲切描述;《乡愁》则是表达人们的思乡之情。从这些形象的标题也可看出,格里格受到了李斯特、舒曼的影响,非常中意这种“标题音乐”。当然,从形象的标题也可以看出,作品的内容多来自于民族民间神话传说、自然风光、个人情感体验等,缺少内在的戏剧矛盾冲突和挪威社会的发展状况。

5结语

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创作无论在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调式特征,还是在持续音运用、标题运用方面,都深刻体现了挪威民族特色。这些作品以挪威民族音乐为基础,又融合了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汇聚了民族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把感受与想象、主观与客观完美融合。格里格用简单而质朴的手法,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具有格里格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纵观格里格的作品,我们发现其作品中的色彩性和声、非功能性的和声序进和短小精悍的结构等特征都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他这种超前的思维方式对20世纪以后的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格里格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格里格的一生正处于挪威民族独立运动与民族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因此可以说,在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复兴的影响下,挪威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格里格。格里格用自己的音乐向全世界展示了挪威的民族特征以及挪威人民不屈的性格,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2]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张洪模.世界艺术大师传记丛书——格里格[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4]刘锦宣.基础和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朱雅芬.北欧的民族主义音乐家——格里格[J].钢琴艺术,2004(5):41-42.

[作者简介]何亚男(1981- ),女,讲师,硕士,从事音乐理论与创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2

[中图分类号]K835;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2-0168-04

猜你喜欢
格里格音乐创作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如何表达“特征”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