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敦化路小学 魏 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实施创造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要求。
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质是基础,而创造力是核心。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这是构成创造力的三大要素,也是进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
有创造能力或创造能力较强的人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特征,为了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应当尊重并培养他们的个性,尤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创造个性。
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说来,一般不易受习俗的限制和约束,在其创造性工作的领域内是个不顺从者。他不太注意别人对他的印象怎样,也不特别关心别人想什么说什么。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人独立性。
好奇心是和创造品质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好奇心强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创造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试验,努力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创造性强的人对于一个问题通常能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把一项假设或结论的错误看作一个信息,而不认为是个人的一种耻辱或失败。教师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一道难题。
创造性强的人自信心强,较少从众行为,对事物的判断不善随和,好独立行事,显得不合群。他们的活动能力强,显得高傲,时有反传统的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坚定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念。
首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直觉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布鲁纳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也主张重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认为在发现、发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由直觉思维“猜测”出正确答案,然后由“分析思维”去加以检验和证明。直觉思维是从整体上来研究对象,直接接触问题的实质,进行的路线是跳跃式的、试探性的。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创造往往是按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式”地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
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三动”习惯。
大量的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对一些知识的重点、难点各抒己见,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解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况,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部分,引导学生灵活采用“三论”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既要确立好“三论”内容,又要组织调整好“三论”活动;还要适时帮助学生总结,获取新知识。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
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要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敢问,还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会问。实践证明,设计发散性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发散性提问,沟通了知识间的链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了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首先强调的是提问创造启发性,即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应是突然爆出的冷炮,而应把学生引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之中然后发问。其次要注意难易适度,讲求科学性,即教师对自己所提问题要有充分估计,不要过难,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可太易,太易激发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要使所提问题和学生的智能水平得到科学的统一,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再次要注意新颖别致,富在趣味性,即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答,进而逐渐培养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培养自己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学生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思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必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