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2016-03-15 23:59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生

温 睿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怀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温睿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关怀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诺丁斯提出,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关怀与被关怀,因此她认为关怀理论应该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并进尔提出关怀教育的四种运用方式。当今,素质教育虽提倡多年,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很难有效落实,语文是人文性较为突出的一门科目,将关怀理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高的社会人。

关键词:关怀理论;语文教育;学生

一、关怀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者、心理学家吉利根在其代表作《不同的声音》中提出了“公正伦理学”,这是她从女性角度开创出以“关怀”为主的伦理学,奠定了关怀伦理学的基础以及早期的理论框架。20世纪90年代,诺丁斯在吉利根的基础上,把关怀看为普遍性关系,关怀理论由此而生。诺丁斯曾在《学会关心》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1]之后,她把关怀理论运用到学校教学组织中,在建立了师生坚固的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关怀主题课程,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关怀能力的人。在她的关怀理论中实施关怀教育有四种有效方式:身教,教师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话,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身份是平等的,从而信任他;实践,学生把从教师那里观摩到的东西内化后用于实践;肯定,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以及学生实践成功后给予教师的反馈。

二、语文教育现状

1985年5月,邓小平提出“素质教育”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从“课标”中可以看出教育部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中的人文性就是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但语文课程教学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语文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处在机械学习知识的环境中。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重知识轻情感。有些教师上课的标准是“考什么教什么”,什么知识在考试中适用、什么技巧利于答题就教什么,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二是重政治思想轻生活实际。有些语文课文选材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课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其实,教师让学生吸收课内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内思想相联系,让学生明白课内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可操作性;三是重设计轻变通。这类教师上课教案不离手,时刻保持与教案内容相一致,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常束手无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四是重教不重学。教师以自己教什么为教学的目标,忽略了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学生能从课堂中学习到什么才是教学第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类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关注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教学目标中虽然也设置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但这一切只是按照“课标”的机械安排,并不是在充分考虑学情后有规划地制定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施方案。

三、语文教育中关怀理论的实施策略

关怀理论使语文教育再一次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健康的思想、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全面发展的促进都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关怀。在关怀理论的启示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注学生

首先,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所在,只有在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才会自觉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把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流行文化适当地加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这样也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变得亲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稳定的信任。信任是关怀理论的基础,两个人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关怀,才能使被关怀者感受到关怀者的关怀。

其次,教师应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作为独立的人存在的,因此他们必定会不相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对一篇文章的认知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彼此的独特性,关注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与另一个真实、完整、独特的“你”相遇,这才是沟通理解的真正的目标。

最后,教师还需关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疑问是思维运转的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前应注意问题的设置,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及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似平淡无疑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关键部分,仔细琢磨,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疑虑。总之,教师要努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智力、思维、情感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

对话是诺丁斯提出的实施关怀理论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平等对话。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教师应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时间给留学生说。让学生有机会说是尊重学生发言的前提,从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中得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2]教师应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该充分发挥好自己课堂组织者的身份,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学生“迷路”的时候适当做一些指导、点拨;二是尊重学生的回答。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及领悟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与作者、教师平等的人在交谈,这也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力;三是给学生予以肯定。在不偏离文本的平等的对话下,当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当学生的思考与文本的内容有偏差时,教师在予以扶正纠编,同时,还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评价是教师教学中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评价的目的是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的考察,又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的一种方式。

(三)提高学生的关怀能力

一个有关怀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温暖人心,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提倡的是“文以载道”,这要求教师把德育渗透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2010年林爱花老师提出了一个课堂前后、内外的挖掘与渗透的简单框架。[3]林老师认为有些课文内的德育元素是隐性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深挖德育元素。挖掘到德育元素之后,教师还需要将这些分散的元素有机地、随机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部分中。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将它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因此,林老师认为德育的渗透方式也该是多样的,还应该开辟多种渠道。林老师的想法与现在语文教学中所推行的设立三维目标的做法不谋而合。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同的三个维度,但这三个维度又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并不是单独在课堂设计的某一个板块,而是应该分散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与前两个维度穿插、编织,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在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时,在朗读一篇文章时,在品词析句时,在作文教学时,都可以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3]李子健,倪文锦.语文学科教育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0.

责任编辑:之者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温睿(1992-),女,贵州遵义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1-0039-02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