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新中国没有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
——评《蔡子谔文集》30卷

2016-03-15 23:13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学学术创作

陈 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

书 评

谁说新中国没有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
——评《蔡子谔文集》30卷

陈 辽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我国出现了众多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他们不仅在多个学术领域里有突出成就,而且在文艺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如鲁迅、胡适、郭沫若、陈寅恪、钱锺书等人便是。人们在赞赏他们的同时,感叹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5年却似乎未能造就出这样相类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来。造成这种尴尬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以苏联为师。在教育上,苏联把学术领域切割得细而又细,专而又专,这样做专家辈出,学术通人却罕见。我国照此办理,一部中国文学史,切割成先秦文学、两汉文学等,近代文学(鸦片战争以后到民国成立)。各个段落的文学专家,专则专矣,但他们除了熟悉该时期文学外,对其他时期的中国文学,则知之甚少,乃至基本上无所知。再加上政治运动不断,学术通人怎能出现呢?更不要说“兼创作通才”了。但是,话也得说回来,以中国之大,中国人的聪明睿智,有些人并不受这样的束缚,他们禀赋卓异,精勤砥砺,数十年如一日,在改革开放,文化、艺术逐渐走向繁荣的新时期,终于将自己陶钧成了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最近出齐的1300万字的《蔡子谔文集》30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确证蔡子谔先生(1943—)是新中国哺育、成长起来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

蔡子谔先生(以下简称蔡子谔)可谓是美学家、艺术文化史学家、文艺理论家、画学、书学、印学理论家、校勘学家、磁州窑陶瓷研究专家、解放区文艺研究专家、文学批评家等等,他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如王朝闻、蒋孔阳、高尔泰、伍彝甫、张爱萍(与苏静皆为将军摄影家)、苏静、魏巍、胡可、吴印咸、李希凡、陈辽、敏泽、史树青、叶朗、黄能馥、李锦璐、庄锡华和日本学者秋吉久夫、三山陵(女)等先生多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和[日]《日中艺术研究》等中外国家级报刊发表评论文章等,充分肯定了这一点。蔡子谔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等13个全国性协会的会员,各有其代表性的著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作品,著称于世。创造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确认的“加入中国国家级协会最多的,并获得艺术家称号最多的人”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奇迹。这,不仅表明蔡子谔作为学术通才兼创作通才的真实性,而且从另一层面,表明了他的典型性。我有幸在1993年与蔡子谔结识,而后阅读了他陆续寄赠给我的许多著作;收到《蔡子谔文集》30卷后,又研读了并观赏了我过去不曾见到过的学术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这样,我在通读了《蔡子谔文集》后,可以有把握地、负责任地告诉读者:一个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通才已经出世了。

蔡子谔首先是美学家。他以一人之力、十年之功,独立完成的五大卷《中国服饰美学史》,在我国美学史乃至世界美学研究史中都属开山之作,是一部真正独创的中国服饰美学史。关于中国的服饰,我们有过沈从文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锡保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等著作,但它们都是服饰史,而非中国服饰美学史。蔡子谔撰写的《中国服饰美学史》由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史和中国服饰美学思想史两大板块融汇、贯通与整合而成,无论在内容上、学理上,还是在形式上、风貌上都和已有的中国服饰史、中国服饰文化史迥然不同,体现了理论的深度和美学思想的厚度。它揭示了中国服饰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服饰美学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中外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有关服饰美学的学术著作。其次,在专著《毛泽东与美学》中,蔡子谔在发现了毛泽东关于美是什么、关于美是怎样被感知、认识和发现的与以“新”为美、创“新”为美这三块美学基石后,根据他从毛泽东著作中爬罗剔抉得来的美学思想资料,建构了一座毛泽东美学思想大厦。毛泽东晚年有严重失误,同样,他的美学思想在晚年也有失误。蔡著坦率地指出了毛泽东在晚年一些“美学错觉”。蔡子谔说:毛泽东在晚年的失误,“从某种意义来讲,不能不说与他这种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所产生的历史迷惘或曰美学错觉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对此,蔡子谔没有为毛泽东讳,但却增强了《毛泽东与美学》一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然后,蔡子谔所著的三卷本的《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美学风格论》,深入论述了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的美学风格,揭示了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崇高美的历史意蕴、艺术形式、共性与个性。有“南郎”(郎静山)“北吴”之称的摄影大师吴印威,盛赞该书的“理论开创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相信会对摄影界带来广泛的积极影响。”(按:《中国服饰美学史》和《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两部著作,荣获第十届、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此奖由《冀办字[1995]28号文件》规定为“国家级大奖”。并奖励工资2级。)另外,蔡子谔与李世文合著的专著《书学美学詹言》和《印学美学史论纲》(与郗吉堂合著),题为“詹言”(庄子:“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言”是著者的谦词),实际上是我国的书法美学史论和印学美学史论,其价值也非同小可:“探幽索隐、曲畅旁通;钩玄提要,剖新发奇”(著名书法家、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张飙语)。至于蔡子谔的《美学论文集》,涉及美学的许多方面,其中对“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研究、美学与社会实践研究、古典长篇小说的性心理美学研究,都是别开生面、富有新意之作。在中国美学家中,像蔡子谔这样学术目光深邃而又精深开掘、创见迭出的美学家并不多见。

五大卷的《大化无垠: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及其文化影响》(与陈旭霞合作)则把蔡子谔推上艺术文化史学家或曰中外艺术文化比较史学家的地位。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新型人文专著,还是一部给力型的有助于振兴中国艺术的推进器。该书重点论述中国绘画、中国雕塑、中国民间工艺、中国园林和建筑、中国摄影、中国书法、中国舞蹈、中国曲艺、中国杂技、中国戏剧、中国电影等各种文化艺术在海外传播后所产生的诸种“影响”形态,确实具有开创性。《大化无垠》揭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产生深远影响,既不是靠武力强迫别人学习,也不是借助宗教宣扬中国文化艺术,而是依仗其内在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大化无垠》以其丰富、翔实的资讯,书写了中华艺术在海外传播和影响的发展过程,因此它既是中国文化艺术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传播和影响史,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强力,有助于新中国文化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该书出版后,有评论家称之为“文化宝典”,称之为我国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百科全书”,并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蔡子谔是解放区文艺研究专家。他主编的《晋察冀戏剧剧目提要》《中国现代戏剧剧目提要·晋察冀戏剧》(与蔡庄贤合作),和他撰著的《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戏剧创作》等使他在解放区文艺和地方志研究界名声鹊起。两书共收剧目提要五百五十多则。南京大学著名戏剧史教授胡星亮惊叹:“这样的学问(指编撰《总目》或《提要》这类戏剧资料的工作)怕是以后很难有人再做了。”著名戏剧家胡可则谓:“通过对半个世纪以前晋察冀这块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戏剧创作的概要介绍,使今天的读者得以窥见当年敌后艰苦环境下的戏剧面貌和所反映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面貌。”这“对于我国的现代文艺史基础建设,则是无可替代的。历史将证明它的价值。”“我们这些参加过当年晋察冀解放区文艺工作的老战士,对于蔡子谔等同志的辛勤劳动和宝贵贡献,更是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敬佩。”

蔡子谔和某些专家厚古薄今,不屑于研究当代文学艺术和当代文艺理论不同,他既厚古又厚今。他是当代文艺理论家和当代文学批评家。在他的专著《视学思维的主体空间》中,他开宗明义道出此书的“题旨”:“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即视觉思维主体空间的‘主体性’)和主体空间的视觉思维(即主体空间的视觉思维的‘思维性’),便是本书的‘主体’”——“主要的理论骨骼和躯体之‘主体’。”人类在永恒的历史进程中前进,人类所创造的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地改换着自己的审美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命力量吧。让我们永远占有我们自己创造的充满了阿伟洛狄忒的无穷魅力的主体空间吧!”正是蔡子谔写作这部文艺理论著作的意图所在。他希望文艺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充满艺术美的无穷魅力的主体空间。因此,尽管这部文艺理论专著读起来比较吃力,却有众多文艺家视为自己今后进行文艺创作的圭臬。与某些当代文艺批评家“只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不同,蔡子谔的文艺批评,从作家作品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说好,也说坏。他在《作品的艺术“格调”与真实性及其它——对李剑同志失误作品的思考》中,就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作家李剑某些作品的“格调”不高问题,并具体分析了李剑某些作品“格调”不高的症结所在,虽良药苦口却与人为善。

蔡子谔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因此对河北省志的编撰很感兴趣,写了《河北省社会科学概览·晋察冀文艺》《河北省志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志》中的艺术部分,还撰写了《河北读本·文化教育》(此著由王蒙、铁凝主编,蔡子谔为铁凝邀请的三位撰稿者之一)。特别是他的专著《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文艺报》《河北学刊》《磁州窑文化》等报刊都予以热烈好评,认为是研究乡土文化的大气派文化研究。蔡子谔被视为地方志写作和乡土文化的研究专家。

蔡子谔为苻秦王嘉所著的《拾遗记》(又称作《王子年拾遗记》)所作的校勘、译注,专家们认为是齐治平先生《拾遗记》校注本以后最好的《拾遗记》校注本——较齐注本的校注条目数量增加了 7成。书中的“品评”则是蔡子谔自己的真切体会和感受,尤多新意。校勘、译注本《茶余客话》(阮蔡生撰)是蔡子谔先生“恒兀兀以穷年”地工作了三、四年之久的成果,按题材的不同,加以分类辑录:一、书画鉴赏篇;二、珠宝玉石篇;三、茶酒饮啖篇;四、文人文趣篇;五、诗人诗话篇;六、读书藏书篇;七、世相百态篇;八、史乘拾遗篇。也是《荼舍客话》后来居上的校注本。每则“品评”长短不一,但无不实事求是,自出心裁、雅趣盎然。

从上可见,蔡子谔是美学家、文化史学家、解放区文艺研究家、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地方文献学家,古籍校勘学家,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都有突出的、出类拔萃的研究成果,人们公认他是这些学术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因此,说他是“学术通人”,学术界对此都无异议。尤其难得的,蔡子谔不只是大学问家,而且还是文艺创作高手。他是长篇小说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擅长写旧体诗词的诗人;同时又是国画家、油画家、书法家……。

蔡子谔的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前传》写出了晚清大臣、大帅左宗棠性格、思想、行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且十分在意小说的文化意蕴、美学品格和文学语言,在历史长篇中可称佳构。他的另一部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扑朔行》以章回体形式写成,但富有现代意识。他的传记文学作品,无论是《吕后》《魏孝文帝》《范缜》《阿骨打》还是《成吉思汗》《忽必烈》,传主都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尤其是长篇传记《诗人白居易》,是写给儿童看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1981年1月出版,受到广大少年读者欢迎,后入选《少年文库》。蔡子谔不只长于刻画古人,而且善于写当代人。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原动力的潜层开掘》,得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的推荐;荣获中国作家协会“1990—1991年度优秀报告文学奖”。此外,他的《当代戎冠秀》《绿色的惠风》《画家韩羽剪影》也都写出了典型环境下的“这一个”人物。长篇传记《沙飞传》《旭宇传》《金岛狐太阳衣》,特别着意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金岛狐太阳衣》的传主是一位裘皮专家。在写作过程中,传主老是要求蔡子谔“发挥想象”,美化他自己。蔡子谔没有屈从传主,恪守着“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的箴言,坚持生活真实,揭示传主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主要情节始终未动。其后,好大喜功的传主终于出事,他在厂门为他自己建造的塑像被夷平,人亡声息,证明蔡子谔写作过程中的严肃和认真是正确的。但是传主出事后,蔡子谔还是把《金岛狐太阳衣》收入了《文集》,因为作品的真实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蔡子谔既写新诗,又写旧体诗词,在我看来,他的旧体诗词比新诗写得还要好。

蔡子谔的创作才能,不只表现在文学方面,他还是书法家、画家。他写得一手好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旭宇称誉蔡子谔“在书法上也是书法大家”,“看他的书法作品,可以感觉到颜真卿的踪迹有很丰富的表现,二王的东西在他的创作里面吸收了很多这样的营养。”他的国画、油画,自成一家,特色鲜明。即以近日寄我的油画《祥光》而言,画中的群羊,各有各的神态、形象,无一雷同,其观察力的细致,表现力的多样,令我叹为观止。他的国画,每一幅都是精品,他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踩自己的脚印走,一幅一个样,一幅有一幅的新意在。

民国时期的学术通人、创作高手,大多出身于家学深厚的门第,又都出国留学过,于是给人以错觉,似乎只有具有家学渊源且到国外留过学的人,才能成为学术通人兼创作高手。

然而,蔡子谔却是自学成才。蔡子谔的母亲是文盲。父亲蔡启明先生,20世纪20年代于武昌博文书院毕业。嗣后因英语好,任高级邮务佐,当过县邮局局长。父亲的文言文和书法水平比较高,这给予蔡子谔以一定影响。不过,父亲的“地主”成分(1978年改正),却使蔡子谔高中毕业后三年高考,虽然高分却未被录取。他哥哥蔡子谦,画画极好,他说:“我对书法的喜爱,是受我父亲的影响,而画画,则是受到我哥哥的影响。”新时期到来,蔡子谔曾报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及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的现代文学研究生,专业成绩都考得很好,但却因外语不及格而落榜。可见父亲“响当当”的外语基因并没有遗传给蔡子谔。但他凭着这三个方向考研的成绩,调到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办公室工作,并在石家庄市教育学院讲文学理论课,“受到学生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20世纪 80年代他进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评上助理研究员;1993年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晋升研究员。蔡子谔的上述简历很平凡,很普通。他并非出生在家学深厚的诗书世家,也没有高学历,更没有到国外留过学。那么,他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高手”,是怎样炼成的呢?

第一是勤奋。据他的同事、领导、朋友们在《蔡子谔文集》(30卷)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大家都赞扬他手不释卷、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刻苦的研究实践:“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学问,治学异常勤奋刻苦,虽年逾古稀,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1300万字的《文集》,硬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第二是天赋。如果说,蔡子谔治学靠勤奋,那么他搞创作,不能不承认他具有文学艺术天赋。他是 12个国家级协会的会员,“表现了他卓异的艺术天赋和极其丰厚的艺术修养,这也是他艺术文化著述如此丰富的根本。”

第三是悟性。蔡子谔无论是治学还是搞创作,悟性都极高。他撰写一本书,钻研一门学问,很快就能悟出这门学问的真谛所在;他创作文学作品,画一幅画,写一行字,也能很快悟出,如何抓住这部作品的要害,这幅画的意境和这行字的性灵,因此他的文学作品、画和书法,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意味。

第四是后盾。1969年5月,蔡子谔与杨玉欣女士结婚。从此,蔡子谔再无后顾之忧,纷烦的家务事都由杨玉欣女士承担、操劳,蔡子谔得以一门心思做学问,搞创作。

第五是氛围。蔡子谔之成为学术通人兼创作高手,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至今的35年,不再搞政治运动,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整个社会蓬勃向上,和谐稳定,形成了一个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利于学术发展和文艺繁荣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新中国富起来了,蔡子谔也成了学术通人兼创作高手。

当然,像蔡子谔这样的学术通人兼创作高手,如今绝不止于他一个。一些学术通人兼创作高手的大师级人才,已经或正在脱颖而出。我认为,这样的人才愈来愈多,我国的学术和文艺将会越来越快地站在世界的前列!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贾建钢)

陈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文艺评论家。)

猜你喜欢
美学学术创作
盘中的意式美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外婆的美学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