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琴
符号意识培养策略
●李冬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呢?笔者结合《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教学来谈。
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意义,比如医院的标志、肯德基的标志、交通标志、电器的电源开关警报标志等,各种各样的符号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只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使他们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就能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符号,并说出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接着,联系游戏中扑克牌上的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入手,让学生感知字母可以表示固定意义的数。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字母不仅表示数,还表示任意数。如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使他们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是人们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封闭性的教学过程,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赛用小棍摆三角形,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个数和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小声数数,接着互相比较、争论可以摆几个三角形,用了多少根木棍。这个摆三角形活动的设计,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经历了“计算具体事物→运用计算符号→学会数学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符号意识”的目的。第二个活动,笔者设计了一个猜年龄游戏:老师比小玲大15岁。小玲1岁时,老师多少岁?小玲2、3、4……岁时,老师多少岁?学生回答:1+15、2+15、3+ 15、4+15……教师进一步提问:小玲的年龄每年都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但是什么没有变化?上面的每一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与小玲的岁数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两人的岁数关系呢?学生讨论后汇报:用a+15可以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与小玲的岁数关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符号的概括性:a表示什么?a+15又表示什么?笔者通过开展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体会字母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而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时,笔者顺势引出简写规则,安排学生自学简写规则。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发现中比较,在抽象中归纳,符号意识得到提升。接着,引导学生对运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巩固他们的符号意识,进一步理解字母可以代表任何数,并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与普遍性。通过巩固训练,学生在应用中加强了理解与认识;在自主学习和反思中,深化了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最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感悟,数学符号不仅具有简洁性,而且十分实用。
通过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数学符号模型逐步构建,这时,笔者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思,从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式子到含有两个字母的式子,从只有一步的简单数量关系到两三步的数量关系,学生的符号认知在逐步走向深入。
数学符号隐藏于平时的各类教学课程之中,符号教学没有单独的章节,学生建立符号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作者单位:谷城县粉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