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斌
古诗变白话,其中有方法
●周忠斌
1.诵读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古诗的内容,把握古诗的感情。因此,改写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以梳通文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流露出的情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了这样的基础,改写时才能让内容和情感与原作保持一致。
2.感悟再现
改写不是翻译,它需要反映出诗歌的诗意和哲理,再现诗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在对内容和情感有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心感悟,发现诗歌更深层次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让改写的文字有文有理有趣。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单从字面看,它是说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时,江上已现出春意。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就会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诗句中的“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一理趣,学生在改写前应感悟到。
3.鉴赏品味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和修辞,所以在改写时,还应引导学生鉴赏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力求改写的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炼字及修辞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第二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和“斜”,分别写出了村边绿树之茂密和郭外青山之寥远,表现出乡下村舍一派平和安宁的风光。这两句互为对仗,言简意丰,不露雕琢痕迹。这样的妙处,改写前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品味。
1.保持原意,适当加工补充
改写时保持原意是基本原则。任何形式的改写,都要尊重诗词本意和作者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适当的加工补充,以求改写的文字更生动具体。
如,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后,学生把诗句改写为:往昔,我们多次在崔九的客堂、歧王的府中相见,你用绝妙的技艺演奏出歌舞升平的盛世,令我荡气回肠。此后,我们各自飘零。想不到若干年后的暮春,我们竟在这春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江南意外地相逢了,是料峭的春风把鬓发斑白的我们吹到一起的吧!这样的改写既保留了诗歌的原意,又通过适当的补写,对盛唐与晚唐的情形做了对比,能较好地体现出原诗的感情色彩。
2.注意修辞,力求原汁原味
很多古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改写时保留这些手法,能给人原汁原味的美感。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一组工整的对偶句。教学中,学生将其改写为:从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迎着春阳的树上搭筑暖巢;由哪户人家新来的燕子,叫着飞到映着春光的湖边衔啄春泥。这样改写,保留了原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有美感。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互文句,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会让人产生误会,如《木兰诗》里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从表面上去理解,就是:经过长年征战,将军们都战死沙场了,士兵们胜利归来了。这就令人费解,为什么战死的都是将军呢?其实,只要我们注意到互文手法的特点,就会明白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并顺利地进行改写。
3.言意兼得,讲究文情并茂
很多古诗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情感充沛。改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文”与“情”两个方面的特征,力求改写后的作品文情并茂。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朴实无华,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营造情感氛围:“巴山”“夜雨”“涨秋池”等创设了冷清寂寥的情境,“共剪西窗烛”“却话”等营造出缱绻温馨的氛围;更深入地去品味,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写作构思上的巧妙——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离情之深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此有了基本的把握后,要求他们改写。学生提交了这样的作品:你问我何时才能归来,我却道归来遥遥无期。在那寂寥的秋夜里,巴山绵绵的秋雨涨满了湖池,阶前那声声的滴雨传达着我对你的思念。何时,我们能相倚在西窗前,剪着一朵朵美丽的烛花。当烛光投射出我俩的影子时,我便低低地向你倾诉——对你的无限思念,就在那巴山秋雨的夜晚。
(作者单位:宜城市荩忱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