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民,黄俊华,田禾彦
(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23)
以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载体,持续推动课程教学范式转型
——武汉轻工大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徐伟民,黄俊华,田禾彦
(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23)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对推动课程教学范式转型意义重大。本文从以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载体实现课程教学的规范、构建师生教学契约入手,分析在推进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操作性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保证执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范式;转型;实践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模式,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为了应对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迫切要求,国内高校正如火如荼地推行着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型。面对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困境和变革背景,武汉轻工大学紧密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型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范式转型途径---大力推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随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全校教学工作中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学校课堂教学范式改革的新局面已经开启并将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持续推进。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回归
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下,层出不穷的新教育理念继承了传统教育理念的优良经验,转换了传统高效课堂中本末倒置的主体关系,归纳起来,方方面面被学者进行阐释的新教育模式,核心是“以学为中心”。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本质的回归,在知识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下,旧的知识来源格局发生变化,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要一切以“学”为中心。在教育目标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不断被引入高校课堂;在评价方式上,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评价的内容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评价的关注点由“结果”转为“过程”,评价的作用在于督促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教学范式的冲击
传统课程教学范式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这种教学范式曾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存在的弊端,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的质疑,日渐制约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后环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向基础性倾斜,为其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一个扎实、宽厚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全面素质基础,[2]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MOOCs这一网络化智慧教育火种闯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门,正在教育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迅速蔓延与燎原,[3]MOOCs及其衍生的多样化在线学习平台,给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非正式学习已近成为大学毕业生批判思维能力与交流能力的重要来源,教育范式的变迁使得教育者的角色与作用也在发生转变。不断探索有效地课程教学范式变革途径,规范高校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方式,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高等学校教学规范的缺失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我国各大高校推动和开展,各级政府和高校在加大本科教学工作投入与教育教学变革力度上的举措有目共睹,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实践成果,该工程实施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其背后的原因也引发了学者的思考与讨论。
在这些探讨中,我们关注到,在教学过程之外,无论运用什么手段,都无法实现对教与学的有效监控,也不能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教学的内在动力。[4]各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对于课程教学规范化建设的重视欠缺,使得课程教学范式转型推进乏力。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用新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让教育的主客体回归其应有之位。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变革是一种大势所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教学规范,应该成为课程教学范式转型的切入点。
(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历史渊源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syllabus一词的中译,源自希腊语syllibos,韦伯斯特将其定义为“课程学习的大纲”,也称作课程实施大纲。在美国,课程实施大纲是高校教师开课前必须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文件。我国大学没有与syllabus完全一致的概念,比较接近的概念是“教学大纲”。所谓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5]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源于大纲而又高于大纲,其最大的特点是主要面向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目的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每一个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结合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历史渊源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界定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规定课程地位、性质、作用、目标、内容、体系、范围、教学进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考核考试等,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提出在课程教学范式转型中要牢牢树立教学的学术观、民主观和协作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开放和谐的新型学习情境和师生协作的课堂氛围。它自始至终贯穿着学术自由、系统性、强调过程考核、以学生为中心和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大纲的延伸和拓展。
(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师生教学行为的契约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契约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生具有相对平等地位是双方契约关系形成的前提,[4]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般需要写明教师和学生的责任,课程进度、考核安排、评分规则、课堂纪律、学术诚信等对教学双方具有约束力的内容,以固定和规范的形式明确了课程教学中师生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师生双方的责任,保障了师生尤其是学习者主体权利,从而规范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课堂与学生、学情,方案的完善也会基于学生的反馈,在执行过程中的变更也需要及时告知与征求学生的意见,避免随意变更带来的教学秩序紊乱,因而充分保证了教学自由与“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型。
(三)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课程伊始即告知学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所学课程性质、目标、重难点以及评价方式,从而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固定性也使得学生能够根据预先提供的有效信息,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时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四)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不仅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了师生双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教师在编制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倾注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认知,这相当于师生之间一次“无形”的沟通。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教师能够明确介绍自己的的个人研究领域,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教师的课程教学态度。“一份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不仅将教师对教学的诚意展现给学生,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最初的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导方向”。[6]
武汉轻工大学自2010年开始全方位启动课程教学范式转型,对教学范式的内涵、价值、变革途径等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全面推广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学校将制定并实施课程教学范式转型行动计划,逐步推进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改革之初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竞赛,遴选优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给与相应经费支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型组织、学生课外学习项目的设计等方面综合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立足于教到服务于学、从知识学习到学会学习、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从课堂学习到全方位学习的深彻转型。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表达与沟通、自主学习等能力。在打下良好基础后,在全校课程中全面推广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从上到下积极推进的良好氛围。
(二)推动多种变革,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推广相得益彰
1.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善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学校于2015年开始推行完全学分制,充分扩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选择权,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培养学生“理性”“自主”的文化观念,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尊重,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选择。
2.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7]我校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导向性原则里,引导教师关注过程评价,形成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评教、评学制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推广,真正让教学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学校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立了课程中心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现代化录播教室,推广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模式,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推行提供了硬件平台。
在全面推进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校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定位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尽管学校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课程教学范式转型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内涵和功能也在广大师生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显著提升,但是部分师生仍然禁锢于某些传统教育理念的小格局,对方案的推行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学改革还没有进入深水区。因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仍然应该成为课程教学范式转型的重点,需要不遗余力的采用多途径方式进行宣传、推动、全面铺展。
(二)加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我国的大学课堂并不缺乏教学大纲,然而传统教学大纲缺乏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活动和任务等内容进行详尽的设计,对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办法也是含糊、笼统的描述,从而导致可操作性较差[8]。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如何保证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发挥实际效果,既能够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性,又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开花结果”,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详尽规定了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等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准确了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检验学习成果。同时,课程教学方案作为一种精良设计,如何检验它本身的效果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探索多元、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式,保证方案有效性的达成。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我校坚持以学为中心,以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载体课程教学范式转型,规范课程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师生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接纳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这种良好的反馈等又激发了教师热情,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师生参与改革的良性互动氛围。
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尽管学校在推动课程教学范式转型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站在历史与时代的新起点上审视我校的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赋予的人才培养这项重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构建现代教学范式,破解教改难题,仍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继续付诸努力的信念。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普通高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鄂教高[2016]1号,项目编号:2015340)
[1]张杰,藏文君.论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9):55-57.
[2]宋香云,曲方.高等教育人才观念与培养范式的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2010-07.
[3]徐晓飞.抓住Mooc之机遇,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9-33.
[4]高耀明,叶颖.课程实施大纲与高校教学规范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4):103-109.
[5]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K].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64.
[6]叶颖.美国高校课程实施大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7]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
[8]刘贤赵,李朝奎,陈新保.论高校互动型教学大纲的“契约"精神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4,(6月):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