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龙,李君君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方法解析
陈建龙,李君君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同时正处于政治观念构建的关键时期。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对于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培养正确的民主实践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方法应依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民主观教育的实践性、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确定,主要表现为理论讲授、现场观摩、对比讨论、实践体验、情感熏陶等方法。
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方法;分析
青少年正处于民主意识觉醒、民主诉求较为强烈同时也是民主观念纷乱错杂、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影响的时期,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是关键。按照我国学制,青少年这个阶段大多处于初中高年级和高中这个阶段。虽然初高中均开设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程,但由于高考作为改变个体人生命运和衡量中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总指挥棒始终挥舞,学校和青少年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应地投放到了应考上,民主权利诉求都不自觉让渡于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民主教育甚至法制教育被逐步边缘甚至丢弃。但同时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持续实施,青少年绝大多数已是深受家庭甚至社会宠爱的独生子女,众星捧月,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意识逐渐膨胀,平等对待家长、同龄伙伴甚至教师的意识较为薄弱,一味地讲民主诉求,却不讲以民主的方式达成愿望。
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入无时无刻不在加紧进行,并且强度越来越大,形式却越来越隐蔽,重点矛头则分明地指向了我们的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喜闻乐道的动漫和影视剧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理念悄无声息地走入了青少年的心灵。西方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念在当前青少年的价值心理和行为动机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西方激情澎湃的竞选和轰轰烈烈的选举,让青少年常常误以为直选、两党制、三权分立就是最好的民主形式。若再反观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话,便会很容易产生厚彼薄此的思想认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民主政治建设造成很大冲击,对此我们必须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加以高度重视。
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合理合适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关于青少年民主观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要载体,可能也可以承担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重任,并在加强学校民主教育的同时努力探索社会教育的途径,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位全面的推行,最终使民主教育深入人心为社会培养出无数健全自律的民主人才(王树丽,2005)。二是提出要切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民主的校风,教师实行民主式教学,班主任用民主思想管理班级,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重视实践和环境在培养青少年民主意识、提高民主认知的重要作用。(刘立新,2005)。较多的研究把目光聚焦于中学班级自主管理对于青少年民主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马勇,2001;陈法友,2006;白景军,2007;朱立新,2007;张东霞,2009;李巧云,2010?;陈金真,2011)。三是提出“民主权利”的教育对于青少年民主意识培育的切入作用,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完善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营造权利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手段,加强对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培养,构建一种既强调培养青少年权利意识,又明确权利和义务有机统一的模式(国莉莉,2009)。这些研究立足青少年教育实际,符合时代特点,拓展和深化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方法,但还不甚全面,缺少了青少年自身的主体介入,对于青少年在实践中的民主素质养成方面留下了探讨的空间。同时,以上方法的界定往往出于宏观的理论推演,在操作层面尚缺乏较为具体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方法作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盘点。
教育方法的选择,不是凭空想象产生,而是要依据一定的教育情境,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认知基础及规律,基于现实的教学设施条件,综合判断决定的。实际上,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三个“前置条件”(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已经决定了其教育方法选择的主要性质、大致范围和总体原则,即注入式为主、学校条件下、突出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的政治性、理论性要求教育方法应以注入式为主。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管理制度和方式,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饱含了人类几千年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形成了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现实的民主政治系统面广而又微妙,程序规范而又复杂,政策性、理论性高。同时,政治生活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青少年又大多没有直接的认知经验基础。两者的差距使得青少年的民主知识必须先行输入,进而才能建构。包括民主等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造成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错位而具有一定的理论超前性,并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照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和矛盾,更增加了青少年认知理解难度。在西方大肆开展文化渗透、心理颠覆之际,思想观念的任何内涵,在东西方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之间,都具有了意识形态的色彩。此时,社会主义民主在西方所谓普世民主的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之下,为了铲除青少年遭受的不良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的信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保持政治教育的鲜明政治导向,加强政治理论注入,对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教学对象学习心理的半逻辑性要求教育方法兼顾逻辑性与形象性。
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但各个年龄阶段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15-18岁即期中的一个典型阶段。①这个阶段思维发展主要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初中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但这期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这个阶段还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须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包括必要的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参与技能。实施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既有青少年心理思维发展的基础,也有其成长的内在需要;既要顺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成熟趋势,也要照顾到其发展的阶段性、脆弱性和差异性,注重理论逻辑的建构,但同时需以一定形象的经验作为建构的基础。
第三,教学目标的现实性要求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性。
民主,在实践中,才更具意义。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需要更多的是务实的行动和全体公民自觉的民主实践。实施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的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人积极的民主意识,树立科学的民主观念,采取正确的民主行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规范和提升民主行为的品质。只有当理论知识深入到现实的土壤,才有可能让教育的目标在现实中生根发芽,盛开灿烂之花。理论与现实的接壤就是实践,理论本身天生具有实践性,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经由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理论教育的根基同样在于实践,指导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在现实运行层面,民主知识本身还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如选举不仅涉及到建立选举机构、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表决、计票等程序,还包括选举中的写票、投票、监票、计票、确定当选标准、公布选举结果在内的一整套法定程序。②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解、把握和训练,需要在实践中培育民主的意识,养成民主的习惯。
第四,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育方法体现针对性。
从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调整分化,人民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同时,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暴露出影响和制约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发展后劲乏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政治民主,保护和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并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政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的方向、道路、方式的选择既要有前瞻的思考,也要有现实的考量,还要有历史文化的依托,无疑是复杂而艰难的。从中环境来看,文化的交流交锋带来的思想变化多元,各种社会思潮包括错误的、偏狭的、激进的思想言论大行其道,滋生蔓延,给民众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思想困惑和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小环境来看,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有效尊重,教师与学生在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尚未确立,追求整齐划一的学校管理制度给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带来了很大的约束。青少年逐渐萌生的民主意识、民主诉求和民主参与意愿,因为得不到表达和实现的渠道而逐步淡化或者受到抑制,民主的观念进而有可能错位、偏向发展。因此,实施青少年民主观教育,要紧扣这些实际,围绕青少年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疏导和引导,在释疑解惑中树立正确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以及可能的教学条件,提出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理论讲授
或言理论灌输。这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式。要通过理论讲授,把民主的基本知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印入学生的脑海,形成民主的内在逻辑观念。要通过理论讲授,区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差异,辨识错误的民主思想观念,理性看待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民主观。理论讲授要注重知识的内部联系,与青少年既有的政治知识相衔接,环环相扣,在学生的逻辑建构中,输入民主理论知识;要注重知识的外部联系,与青少年可能的生活经验相契合,相互印证,在学生的抽象上升中,概括内化理论知识。理论讲授往往枯燥乏味,要注意讲授的方式方法,灵活设计教学,调动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自觉钻研理论知识。
(二)现场观摩
这是青少年获得直接感官认知的重要渠道,对于学生尊重现实、理解现实、改进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现场观摩,把现场的信息与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对照,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又能提升对现实的认识,为把理论付诸实践奠定间接的替代性的经验。由于民主的实施,牵涉到方方面面,现场信息的复杂程度,还为学生辨别信息、分析信息、统筹信息、处理信息,提高理论实际运用的能力,提供了学习思考的样本。现场观摩教学活动组织的难度较大,需要学校加强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制定详细的教学活动方案,争取观摩对象单位的支持。一般来说,观摩基层民主的实践比较现实,对青少年的政治成长也更实际。学校可就便与办学所在地的基层社区、街道、工厂建立联系,组织安排学生观摩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实践活动。
(三)对比讨论
这是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认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信念的重要方式。俗话说,是好是歹,拿出来比一比。通过比较,分出优劣,最能使人信服。对于难分胜负的问题,还要进行讨论,明辨问题的适用范围及条件,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孰优孰劣的问题上,青少年由于受到西方影响,思想认识最为模糊,容易产生是非不分的观念,尤其需要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内容上,既要对比民主本质的好坏,也要对比民主制度的优劣,还要对比民主技术的利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民主发展和完善,一些优秀的民主操作技术也要予以承认和吸收。形式上,既可以整体比较,也可以具体比较;既可以纵向比较,也可以横向比较,依内容而定。在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对比。
(四)实践体验
这是提高青少年民主实践能力、规范民主个体行为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民主实践,要明确实践主题和工作原则,加强组织管理。实践主题宜简不宜多,以能使活动在可控的范围内实施,并得到有效评价。实践的原则应当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民主最大化、简便高效等,以保证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对实践的效果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对正确的民主认识和民主行为予以肯定,对错误的民主认识和民主行为予以纠正,对创新性的认识和实践,要给予表扬,鼓励实践创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之后,开展互评,体验实践的乐趣,反思行动的得失,共同促进提高。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真实实践,若受到条件限制,也可以组织模拟试验,在创设的情境中扮演展示,还可以是网络虚拟实践,在学生虚拟社区、虚拟社团中推演运作。为了保证实践的效果,有必要在实践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民主技能训练。
(五)情感熏陶
这是青少年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好感、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情感的重要方法。理论上的认同,并不一定意味着情感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情感熏陶,就是通过青少年的好恶、爱憎,利用榜样示范,影响带动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的过程。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示范,首要的是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做,由内而外、一以贯之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热爱和信仰,必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教学中,也可设置思想积极、观点正确、讲究民主的学生典型,通过褒贬,为学生树立身边可学的榜样,引导学生自觉看齐。也可利用一些通过民主决策国家重要事务取得显著成绩的重大政治事件作为案例,在青少年深深感受民主巨大的现实效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认同。
探讨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方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是中学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定位和作用预期。在理想的模型下,即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作为一项必要的政治教育内容,独立设置于大思政框架内,我们对其实施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但事实上的中学升学竞争选择制度,造成学科的利考导向,已给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内容的统筹整合和高效组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彰显日益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是学校和社会迫于升学压力,对于选拔考核范围内知识的高度唯一重视,两者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面前,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冲突。如何使两者兼顾,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运用智慧,深入挖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接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目标内容,探索思政课框架内的教育整合路径和实施模式,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和民主素养,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和湖北医药学院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注释:
①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期,第13页。
②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科学发展主题案例·基层民主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1]马勇.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班主任,2001,(9):9-10.
[2]唐克军.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与青少年民主素质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5,21(5):23-26.
[3]龚萱.全球化与青少年政治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05,(2):86-88.
[4]王树丽.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问题[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国莉莉.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权利意识缺失与重构研究[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仇晓梅.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对策选择[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7]张东霞.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研究[D].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