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430065)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
□赵向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各大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往上增长,高校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促使我国高校教育进入改革创新发展历程。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综合素质的一大因素,但是高校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协助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体育课程和学生学习水平的综合测试评价体系,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本文根据改革后的教育方针,全面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以及发展走向研究,力求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健康有序的指导。
关键词:高教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发展走向
引言
体育教学评价是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的具体评价方式,其根据体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整个教学活动展开全面性的调查,通过评价其整体价值和优缺点来改进教学方案,从而实现对于体育教学的调控,有力保障了教学的有序进行。而高效体育教学评价则是针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试手段,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调节优化教学形式,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特点包括: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评价内容,不单单针对于身体素质的测评,还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评;个体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标准,测评的成绩只是作为一种考核的项目,根据测评的结果进行项目调整;开放性和动态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者以自评的形式参与到评价中,对于未来的学习也有一定的预测和期望;多维性和互补性的评价功能,评价体系不仅仅具有诊断和评价的作用,还有激励和导向的帮助。根据高校体育评价的特点,笔者结合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来研究未来的发展走向。
1.1、评价定位的目的存在偏差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测和评估,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来提高教学效率,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另一方面则在于让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有一个详细系统地了解,针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各大高校并没有准确地理解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真正目的,而是将教学评价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将考核的成绩来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体系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用达标的要求来作为教学的最终要求,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2、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的评价体系一般都是重考试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存在相应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育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考试,但是对于学生自主参加运动的主观意识,体育思想观念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社会性发展能力的评价却严重地不关注。同时,这方面的能力具有隐藏性和不易评测的特点,但是其功能和效益却是巨大的,还是学生终身运动的健康思想指导。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建立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以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1.3、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指导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对于体育教学评价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评价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导致体育教学的评价重视最终的结论性评估,定量评估而忽视了过程评估和定性评估,使评价的内容停留在可评测的内容上,而忽视了不可评测的因素。对于这些具有限制性的评价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因此无法给予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评价的结果呈现出一致性,但是被评价的个体都存在差异性,其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完全地否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这会导致某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等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
1.4、评价效果不甚良好
一个优秀的评价体系应该需要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以师生的需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主题作为评价的个体,适当地处理好评价监督课程的安排情况,进一步增加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作为最清楚教学情况的主体竟然被大大地忽视,学生的意见没有被采取,造成评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由于对于教学评价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导师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盲目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导致最终的评价呈现出形式化趋势,无法将体育教学评价的真正效果发挥出来。
2.1、及时更新评价理念
评价理念应该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出发,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并且为此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另外,在实现评价体系可操作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它的导向作用,从单一评价角度转变到全方位的评价角度,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评价。
2.2、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单一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应该构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评价体系发挥更大地作用。目前,终结性评价在高校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缺乏反馈功能,不能很好地反映平时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进步情况,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意义不大。诊断性评价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的准备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起点和目标。形成性评价则是为了详细跟踪教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而定量评价使体育教学更为科学化,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学生的态度和体育思想,心理素质等就不能被测评,因此需要构建定性的评价来评估学生对于体育的内在教育因素。
2.3、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作为教学中最直接的受益主体,同时也应该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应该基于学生最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高校学生应该作为评价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评价主体,多采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毕竟最终的教育形式还是针对于学生群体的需求的。因此,在评价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来对教师教学情况,个人魅力和学校教育情况等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建立师生自评体系,实现最为客观的评价体系。
2.4、重视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评价
高校设立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加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时还为了加强学生终生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这包括运动能力,锻炼能力和欣赏能力等。为了使高校学生在走进社会时也能自主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运动,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运动的生活化,把不同的运动项目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最好是培养学生对某一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同时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进行反馈,将他们的努力情况和进步的程度记录在成绩评价考核中,最后考察终身体育意识和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增加,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也日益严格。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还是存在不足,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积极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正确理解评价的真正目的,促使评价效果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张枝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01).
[2]张佩旭.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J].体育艺术,2014,(32).
[3]周伟.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J].体育艺术,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