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炼(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18)
中国特色主义下开展群众“轻体育”探析
□刘炼(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18)
摘要:群众体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群众体育建设不仅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且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群众体育建设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影响群体育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同时对其作用。轻体育是适合大众健身,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能量消耗低、强度相对较小,具有自由、轻松、愉悦性质的体育活动。本文通过这一现象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所遇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希望能为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轻体育开展
1.1、开展群众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实现这一重大战略,在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气氛和氛围。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友谊、发展、团结互助为目标,它的的价值体观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同和赞扬。在当代中国,体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促进经济的加速、增强国民的体能、培坚定的意识、丰富业余社会文化生活、振奋全民精神、加强对外交往等多个方面起到意义重大,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人类进步,体育的社会地位会更加重要,作用会更加
1.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体育活动是增强人们体质、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但给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增强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转变,使之与时代同步。它是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运动项目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促进文化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是人类劳动创造的,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体育自然也属于其列。体育是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一方面强调心理、精神健康,又追求身体的发展,使健身锻炼发展的更加合理化。开展体育活动,能给人们灌输保健、卫生知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2.1、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明显提高,同时,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社会主义群众体育发展建设的措施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国民综合素质的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等等。但就目前我国的群众体育现状而言,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上升到竞技运动的范畴,但竞技运动的特点普通群众达不到,所以出现竞技运动的“软式化”过程。在我国开展"轻体育"具有增进人体健康、加强心理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增加体育人口、促进全民健身等作用,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形式和手段。
2.2、群众体育发展存在问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给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机会。从纵向上来看,我国群众体育意识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我国公民的体育意识理念以及参与体育的方式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来讲,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的价值观逐渐增强,对精神文化及体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态势,对比以前在解决温饱之后进行的简单体育活动,如走、跑、跳等简单的运动项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由人民的体育需求上升,相应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2)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与基础,是群众体育能更好发展的保障。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决定其生活水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经济水平的高低就决定着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其群众体育开展的相对较好、开展形式繁多,不论是其体育团体组织建设还是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都基本上能保障人们的锻炼需要,而且这些地区人对体育需求较高,简单的体育运动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体育需求了。
(3)群众体育事业要想更远更好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建全是保障,组织建设是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基层组织,因为基层组织是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国家的一些好的政策是由基层组织向人们传授的并实施的,如果组织不健全势必会影响政策的发挥。在组织健全的同时还要保证有好的管理体制,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建设也一样,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成效,尤其是财政方面。组织平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体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自身或社会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做好宣传,使人们明白体育的概念,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意识是不可忽视的,而体育意识的实现要通过人们的参与。要想体育意识能更好的实现,就要有合理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发达了,生活水平上去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体育需求。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经济与文化。
3.1、科学发展观与体育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体育事业的相结合,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当做体育发展的指向灯,了解体育发展的方向和体育发展的理论体系。发展体育事业要注重理论性,科学发展的体育观要具有严谨性、政策性、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的体育事业发展,必须要实践与原理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体育工作中亦当如此,应以人民群众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根据地域、经济差异,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与规律。对不当因素进行调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体育之路。
3.2、制定合理政策,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建设
基本思路还是要以人为本,制定有利于体育在群众中开展的政策,并积极宣传、推广,多建立体育团体与组织,指导人们自愿健身。要使群众体育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到位,并拥有良好的效果,资金投入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若是资金不能到位,那么宣传工作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水平。人类在社会中生存并发展,天生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个人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群众体育意识以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然能对公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与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进一步的巩固了公民接受的终身体育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公民终身体育意识教育水平的提高。
3.3、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践指导培训力度
尽管现代人们的文化知识等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在体育锻炼卫生、习惯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文化水平的低下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与选择。有许多群众对健身没有明确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使有的想健身但也不知道如何去做,这就显示出我国健身指导员的急剧匮乏,指导员不但能指导人们正确、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人们身体素质,还能影响人们思想,转变其观念。
3.4、结合地方风俗习惯开发“轻体育”项目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人们要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劳动与活动兼行。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抢花炮”,蒙古族的“赛马”等。但体育运动项目从根源上来说,是带有一定竞技性和较高技术性的。考虑到这一因素,普通群众在未经过专业训练或培训是完成不了专业的技术动作的。所以“轻体育”随之产生的,不以比赛争取名次为目的,而是应以娱乐为目的,愉快,简单而又不缺乏趣味性的体育运动新形式。所以部分竞技项目需要经历“软式化”的过程,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所服务。所谓“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只有从本地方风俗习惯来结合“轻体育”的观念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资源在当下更显得紧迫。
参考文献:
[1]臧秋华.论轻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
[2]商伟.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的发展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王明立.“轻体育”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