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湖北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对策研究
王丹
(湖北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确定的新的重大发展战略,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将由原来的单纯注重欧美发达国家合作办学的思路逐步转变为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和欧美发达国家合作办学并重的思路,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趋势,战略实施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新需求、新挑战、新内涵、新机遇。中外合作办学应在促进内涵建设,开拓发展路径,规范制度监管等方面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确定的新的重大发展战略。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形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校如何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通过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把高校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要素资源实现有效对接,支撑引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问题,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出现了大量的大量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平稳阶段,2010年以后,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出现井喷的态势,涌现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理论成果,其中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为这一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产物,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正逐渐规范和成熟。国内学术理论界对此给予普遍的关注,并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现状、存在问题、模式、管理和推进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与讨论。具有代表性的有:杨辉(2004)从微观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研究。张星谕等(2005)总结提出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3种办学模式。周文婕(2005)提出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对策。姜燕媛(2010)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王云华(2010)提出特色化多元融资模式。王佳(2013)研究了对合作办学课程设置问题。刘跃军(2013)提出整合创新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苏林琴(2013)、凌静(2013)以案例剖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齐晓丹等(2013)提出合作办学发展路径。曹建斌等(2013)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汤立群等(2013)比较研究了中外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办学模式。李明爽(2014)提出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在国际商务专业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姜军(2011)提出在高校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人才培养手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徐家庆(2012)结合扬州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从研究性教学的角度,提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性教学,需要调整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全毅文(2013)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和课程体系创新的思路。陆云峰(2015)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模式走向应用型和创业型相结合的模式,这既符合全球教育发展共识,也是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现状的迫切需要。
综上,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合作办学是本文要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
人才,是关系“一带一路”每一个具体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的因素,也事关整个“一带一路”的成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能够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风俗文化,精通商务和项目工程业务知识的国际化人才将越来越匮乏。具体来说:
(一)“一带一路”项目工程技术流、管理类人才需求将日益增加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开业运行,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和交通等领域进行投资,一批国际大项目将随之诞生。这些项目对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类人才需求量大。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将需要投入近10万美元用于项目建设实施,涉及近千个国际项目。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国,在项目技术、材料产能、地域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元素,既能够达到项目顺利实施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的有机融合和共赢。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需要大量国际商贸类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涵盖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在出口方面,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出口的机电产品占其总出口的21.75%,纺织品及原料占其总出口的33.9%。越南和马来西亚是我国贱金属及制品出口的重要国家。在进口方面,我国从“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进口矿产品占其总进口的50.43%,进口机电产品占其总进口的16.15%,进口运输设备占其总进口4.64%,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占其总进口5.97%。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贸易的越来越密切,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商务知识的人才需求将日益增加。
(三)“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需要大量亚洲小语种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外语人才匮乏成为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瓶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我国2010-2013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在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国对英语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的问题,我国的外语语言人才在多元化、多层次方面还做的不够。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新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将由原来的单纯注重欧美发达国家合作办学的思路逐步转变为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和欧美发达国家合作办学并重的思路,更加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由此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将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趋势,国际商务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
(一)“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一个国际发展的新思路,同时更是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教育领域是深化改革中重点领域,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进行衡量和思考,教育领域的改革就必须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既是对中国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整体要求,也是对不同地区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质量的个性要求,自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教育国际化,教育既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人才需要的总要求,又要切实保证服务地方战略支点任务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各地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色。
(二)“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步伐
我国教育的转型发展将随着“一带一路”占领的深入推进开启全新时代,也将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务实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授人以渔”对外开放的新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为沿线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增进了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与友谊。目前,我国已经提出扩大留学生规模,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等形式加强科技方面的合作,通过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等领域的合作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沿线国家间的人才交流合作。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推动我国教育逐步走出去。
(三)“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对外开放度
改革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推动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应有之义。教育软实力的提升将成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扩大文化影响力,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加快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途径,自然也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家化发展水平,沿线国家的人民可以通过接受较好的教育来现实国民素质的提升,增加国家的发展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四)“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内容与发展形式将不断创新
简言之,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办学模式使得“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作用交替显现。中外合作办学除了在教学领域的合作以外,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合作是一种新的趋势,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教育资源、教育制度、教育理论的参与成为沿线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内容与发展形式也将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发展格局。例如,厦门大学在马拉西亚办分校,就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井喷发展
国际贸易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核心、重点。预计未来各国双边贸易额的扩大将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直接能够看得见的成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将出现大量的稀缺,人才将成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成效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适应“一带一路”需要的国际化商务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带动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井喷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一起,并称为高等教育“三驾马车”,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面临新实践、新需求、新趋势,将不再只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配角”,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新内涵具体表现为:
(一)中外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中外合作办学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相关研究,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较好的现实沿线国家间的“政策沟通”。一方面,“一带一路”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要求日益提高,需要与沿线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发挥我国高校的科研优势,提供科学的政策执行方案和科学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政策的传播需要依靠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政策传播需要高度依靠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型的办学模式。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功能和目的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现的载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贸易服务的国际商务专业自然成为这一使命的重要承担者。
(二)中外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企业工程提供标准
“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相关建设项目主要涵盖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亚洲投资银行也将在这些领域加强相关的投资,建设工程的质量为世界所关注,这些投资都离不开国际商务活动,这些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国际商务活动。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工程质量标准。企业工程质量标准就需要我国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特别是要充分了解国外对项目工程的现实需求可以充分借助中外合作办学这一项目优势,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工程、政治、经济、管理等各领域的专家协作,能更全面、迅速地形成参考标准,便捷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降低决策成本。
(三)中外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贸易与金融制定规则
“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贸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定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和“游戏规则”,我国应该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主导国家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特别是要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一些前瞻性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对相关实践探索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金融规则的制定出谋献策。
(四)中外合作办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宣传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主导制定实施的一项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国际大战略、大方针。这样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沿线各国统一对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理解,因此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宣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商务活动自然需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中外合作办学应该主动承担这样的宣传任务,主动传达中国希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分工合作关系,共同融入一带一路价值链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日益凸显。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应在促进内涵建设,开拓发展路径,规范制度监管等方面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向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商务专业合作办学试点,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教育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可以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国际商务合作办学为试点,大胆的实施我国教育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重点放在加大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借鉴外方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增强培养面向国际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政府部门应该牵头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服务平台,进一步精简相关程序,建设各种项目接洽沟通的桥梁,促进办学各方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同时也可以协调解决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二)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加强国际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国际金融等课程设置,促进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具有各自的“个性”,我国在开展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就是解决这些“个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是提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国际商务专业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在教学实践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国际商务专业课要突出重点,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基础上,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国际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国际金融等课程设置。
(三)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较多的特点,灵活开设第二外语课程,有针对性的加强跨文化沟通课程,逐步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五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目前,我国招收外语专业的语种只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0种,且招生人数较少,很多语种全国招生总数不足50人。在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小语种课程的学习,但也不必要一哄而上,而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小语种课程教育。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现实与沿线国家的“共建”,需要克服就是“跨文化”的挑战,这也就是说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好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将强“跨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只有解决好“小语种”和“跨文化”两个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才能够得以逐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双导师制,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国家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保障,在注重小语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成为国际商务专业“高效、精干”的优秀教师队伍的主体和保证。坚持教师每年下企业实习、见习锻炼和教师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制度,教师还应利用寒暑假行业、职业、技术、产品等方面的调研活动,深入公司、外资、合资企业、海关、旅游等行业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深入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的前沿发展,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等。鼓励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使专业教师真正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及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满足高职教育需要。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4347)
[1]焦国政.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1998,(10):42-44.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38,68.
[3]汪伟,蒋馨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高教探索,2015,(1):26-29.
[4]孙智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45-147.
[5]刘天波,栾方军,宋晓宇.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87-88.
[6]郭强,周同.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J].教育评论,2015,(4):9-11.
[7]张静.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创新问题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6):131-135.
[8]吴丽丽.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5,(21):1-2.
[9]郭世飞.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7-8.
[10]王玉敏.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6,(2):150-153.
[11]王璟仪.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制度性困境及其超越[J].科教导刊(下旬),2016,(1):7-8.
[12]赵晋芳.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5-7.
[13]申勤.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亚太教育,2016,(3):81.
[14]姜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30-32.
[15]徐家庆.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以扬州大学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60-62,69.
[16]全毅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市场,2013,(10):75-76.
[17]陆云峰.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5,(3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