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小微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分析
李文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安全管理是一种管理能力和责任的体现。企业实施安全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在于,保证职工的人身、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目标。同时,为了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企业需要保证一定的公众参与。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理论基础分析的前提下,对当前小微企业安全管理公众参与问题以及参与对策进行阐述。
小微企业;安全管理;公众参与
在小微企业中,进行适当的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将其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范围之内。安全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许许多多的工作当中,需要企业的员工具有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和防范风险的技巧,同时企业内部的良好工作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微小企业安全管理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公众的参与。社会中发生的许多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多是由员工参与不足造成的。所以,如何建立全员安全生产的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认为,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和把握良好的公众参与的力度,在日常监督中实行机制考核体系,防止出现安全生产事故,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以公众的角度来讲,公众的参与是一种对于公共事务的直接管理的体现,其中的公众不仅包括对于公共事务较为热心的各个相关的主体,同时还包括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个人和一些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等。另外,从参与的角度来说,在企业事务中进行一定的公众参与,不仅包括企业的某些事务的决策,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公众在决策过后的监督和评估,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参与。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企业的存在的公众参与大多是停留在象征性的阶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公众参与的程度相对较低。公众参与企业的安全管理全过程中,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当前企业重经营效益而不重安全管理与生产的现象,且公众的参与意见可能对企业的一些安全管理“死角”得到较大帮助。
小微企业的安全管理当中,加入适当的公众参与,可以很好的避免企业考虑经营成本等问题,而忽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促进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理念在企业内部的形成。同时,在公众参与中,逐渐将安全生产与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的相关性贯穿到企业发展当中,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一)保障职工生命安全
企业的安全生产首先关注的就是企业员工的安全,因为他们既是安全生产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安全生产最终的收益人。作为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力量,企业员工和广大的社会团体,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对安全生产进行支持和参与,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小微企业中的安全生产扩大公众的参与,可以将既定的目标和方法规范统一化,促使员工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按时、定量、保质的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为企业在安全生产和发展领域注入长久的动力来源,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企业效益
单从安全生产本身来说,并不能为企业内部创造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一定出现安全生产的问题,如,人员伤亡、产品质量问题等,就会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会使得企业破产。所以,安全生产对企业来说,就是一颗定心丸,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专注于生产本身,间接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效率。
逐步提升公众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参与力度,在我国的企业安全管理中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模式,因此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
首先,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来说,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认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不可能全方位实现公众参与,没有较为全面的参考标准,仅仅认为安全生产时安全部门单独的职责。
其次,企业管理者认为,公众参与的安全生产虽然存在较大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观点认为,实践的工作当中,必须将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的权利进行限定,如果公众因为参与的内容不全面而对企业进行片面的评价,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并不能真正的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到提升的作用。
最后,公众对于参与安全生产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在安全管理中由于存在机械的条块划分,会使得安全生产出现部分的负面影响。外部全体会认为安全生产时企业领导的工作,是安全部门单一的问题,即使在自己的工作中出现安全问题,也是与自己无关的。这种安全生产理念的产生,会使得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安全生产的整体效果。
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中引入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改变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公示还会对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带来冲击。我们知道,公众参与的安全生产模式,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前沿的,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执行力,有原来认为作用走向系统管理,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它就是通过在安全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的预防和改变,进行有计划和组织的策划,最终实现生产过程中员工与机器之间的协调相处,对于物料、设备、环境等内容进行规划,实现安全生产。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制度、文化、教育、绩效、投入、设施以及检查等方面进行。
(一)企业安全管理预防机制的参与
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的首要环节就是预防,在预防环节中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公众参与,就可以为整个安全生产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安全生产的预防工作:
1.悬挂显著的警示牌,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不安全的生产状态和危险点,应当在其旁边的位置设立相应的警示牌,而对于那些曾经出现过事故的现场更应该设立警示牌,提醒作业人员。同时,如果机械设备处于检修阶段,则要标出明显的检修标志,或者派人在现场进行监护,以防止安全检修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有人操作机械,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2.不断重复提醒,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针对岗位人员、检修人员由管理人员做出适时的提醒。如每天的班组例会中,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同时每周应该就同行业出现的不安全生产的实例进行分析,将其中出现的人为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防止本单位出现类似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引起全员的足够重视。
3.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演练,提高应对安全生产问题的能力。在安全生产中对于安全问题的预知和应变能力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全员应当定期对于安全生产的事故进行演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慌张局面。同时,这种事故防范的演练还可以传递全员的安全生产信念,提高作业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具体认识,保证出现问题时有一定的自救意识和能力。演练结束之后,要根据安全生产的案例进行适当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以这些生活中的案例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剖,认真的总结,进而达到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案例交流为企业员工带来安全生产的认识,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
(二)企业安全管理过程的参与
企业安全生产中,过程的参与是比较重要的,贯穿着安全生产的整个环节。公众参与在安全生产中的效果如何,通过过程参与就可以明确的看出来。
首先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需要相互的监督管理。企业在建立网络化的信息传递制度之后,就可以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考核制度。对于班组中出现的有违安全生产的事件进行相应的惩处,而对于积极促进安全生产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在班组会议和日常宣传中,积极开展形影的安全知识、生产常识、不安全情况下的自救等,在班组中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班组成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事实上,班组的安全生产时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环节,在某安全事故发生的企业调查记录中发现,并没有安全交底和等级制度,班组内管理混乱。所以,安全生产班组要做到“写做记”相统一,相协调,对于工作中的问题要及时的写好相应的记录,将安全生产的责任严格的分散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对于有违安全生产的事件进行一票否决制度。
其次,针对安全规程实施全员必考制度。将现场出现的以文件形式为重要载体的信息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考核。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则更要进行每月一考,每周检查的制度,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安全敏感性。考察中对于不合格者要给与相应的处罚,只有全员对于安全管理的章程都熟记于心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机制和管理氛围,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情况。
(三)企业安全管理事故处理的参与
在企业中实施安全事故处理的全员参与,不仅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原则,同时也是在防范安全事故的再度发生。首先,在安全事故发生的现场,进行全员教育,回放事故发生的经过,同时配合相应的安全讲解,提高全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建立配套的安全考核机制,将这场泪与血的教训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一定的管理效果。其次,对于事故的发生,实行企业全员参与处理。一旦出现事故,不仅要查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还要查找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请专业技术人员对事故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他们提出的改进措施不断的进行改进,按照“四个不放过”原则进行整改。对于那些没有整改或者整改未达到要求的,要按照考核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事故中出现人员伤害的,要进行进一步的追溯,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安全作业的条件,对于违章人员进行经济上或者岗位上的惩处。一旦有类似事故反复出现,则加倍处理,以儆效尤,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是整个企业的共同事业,仅仅依靠安全生产部门进行的安全管理是不全面的。必须在全员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倡导公众的参与,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制度,扩展安全管理的监督力量,建立和健全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提升公众参与的力度。
(注: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ZZ13_0708)
[1]杜鹏,徐中民.公众参与理论、方法及其在水资源集成管理研究中的国际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592-597.
[2]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65.
[3]邢晓迪.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13.
[4]程晓冰.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水利发展研究,2003,(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