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蕾韬
论多元文化发展视域下的民族文化重构
陶蕾韬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多元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态势,由此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在不同文化要素流动和文化格局的变化中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自主和自觉性,有效的促进了多元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适应共生,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多元文化发展 民族文化 重构
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伴随多种方式到来的外来文化,带着新鲜的文化元素,刺激着原有模式下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冲击着民族文化原有的格局。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任何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文化的重构是必然也是必须。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是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①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对各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导致各自独立的民族文化转向人类共同文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更多的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民族文化带来的契机与危机并存。
1.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互动
“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各种过程的复合,这些过程经常相互矛盾,产生冲突、不和谐以及新的分层形式。”②人类社会已经处于全球化时代,小到个人之间,大到民族、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而不同文化类型间的交往程度和趋势也日渐加深。世界的多样性并不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完全被抹平,文化自然仍是多元的。文化间的互动,仍是在多元文化之间实现世界共识、汇聚发展合力的重要方式。
文化互动成为当今世界促进文化进步的重要手段,这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出了文化发展对时代进步的适应,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保障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发展体系内,如何处理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是重点,只有在全球文化发展中坚持文化互动,增进文化间的彼此了解和理解,才能正确判断文化间冲突的性质,进而协调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整合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因此,要坚持推动高质量的文化互动,不能止步于简单的不同文化要素的堆砌,必须体现出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缺乏主体自主性的文化互动只会导致文化发展的简单趋同,而缺乏自觉性的文化互动则会导致保守主义。但同时也必须保证多元文化间的互动和整合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类文化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2.多元文化发展的契机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发展过程,它“指的是社会交往的跨洲际流动和模式在规模上的扩大、在广度上的增加、在速度上的递增,以及影响力的深入。”③正是由于这是一个涉及各个角落的综合性历史进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或者时间,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的被卷入其中。
文化本身的多样化的存在,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呈现在世界面前的,而文化间多样性的竞争与合作正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扩大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文化交往的深入必然带来彼此差异的逐步显现。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文化的空前程度的交流和碰撞,加快了多元文化交流的速度,也增强着多元文化交流的深度,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互动方式,在延续本民族文化主旨的前提下,刺激着新的文化能量的萌发。但同时,契机也意味着挑战,为了当代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展望,我们还必须谨慎的处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所突显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西方与非西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面对西方文明伴随全球化进程强势在世界的推行,我们既要把它看作为一种有着先进科学技术支撑的文化类型,正视西方文化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这些对于非西方国家或者后发展国家来说,是应该积极通过平等交流合作来学习和吸收的。必须要意识到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要和本土文化自身的发展要求相结合,不能把拿来主义作为手段,而是要把学习和再创造结合起来,不能盲目模仿,更不能自我抛弃。
3.多元文化发展的场域
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全球化的物质资料流通体系和生产方式的一体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④,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在全球自由快速流动,给多元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也给多元文化发展带来更迅捷、更自由通畅渠道。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时代为多元文化发展需要所提供的客观环境已准备俱全;但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中统一性与多样性始终并行存在,因此文化发展所依托的发展环境中却同时存在一体化趋势和分裂化倾向,这一矛盾充斥着整个全球化的拓展过程,“它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有集中化,又有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⑤分裂化倾向是指,每个民族文化都根植于本民族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里,是联系本民族情感的纽带,在血液和灵魂深处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根,也最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原始单位,是全球化背景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保持独立的个体要素。与此同时,与民族文化不断加强自身独特性的趋势完全相左,一体化趋势指,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孤芳自赏的单独发展,独自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人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本民族的生活准则、精神面貌、历史沿革和语言传统受到的很大的冲击。统一与多样的相互影响甚至是在相互较量之中,多元文化发展的场域便形成了。身处其中的多元文化,只要坚持彼此间的交融互补,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就是历史的必然。全球化只会在彼此融汇中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领域为多元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在文化领域为多元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交流场域和渠道。
多元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趋势中不断的向纵深推进,融合着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式。但是,由于每一个民族稳定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可能被完全被覆盖和取代,而是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多元化的和谐共处和多样化的统一。正是借助于民族文化要转换、要创新的机遇,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下,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经过交流和融通,重构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地带。伴随着全球化深入,这一历史进程对于文化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剧,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化的双向运动日益明显。
1.文化自身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还有,要充分开展岗前实习,做好从课堂到家庭的过渡。在完成课堂基本学习之后,阿姨如果直接上户服务,还是很容易失败,因为没有上户经验。如果这时候能够安排新学员跟着老学员去客户家实习几天,师傅带徒弟,会让学员有一个很好的过渡。也可以安排学员去一些有需要的家庭做志愿者,从打扫卫生、做饭开始做起,让学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入户服务的技巧,体会如何和雇主打交道。
文化自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而生。世界是由民族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对于民族文化来说,现实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一种文化想要生存和发展,既必须有着世界性的眼光,又必须具备独特的文化根基,“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不是一个民族。”因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既需坚守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必须面对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只有准确的把握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本民族的文化形象,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只关注本民族的发展而不关注世界发展需求的文化必然走进历史的死胡同,融汇发展,协调共进,是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方向。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卷来看,正是多元文化格局的存在使得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拥有了内在的动力和源泉,这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本身适应生存而衍生出的一种基本特质,就像是生物多样性之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一样,文化多样性对于保持文化发展平衡也意义非凡。
文化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总是蕴藏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通过全球化浪潮中的国际合作,多元文化间的碰撞频率、融合的几率都在加大,不同文化类型间的整合与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拓展。每一种文化的形成,无论该文化所依托的生产力是先进还是落后,国家是贫穷还是富裕,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展现了该民族或者国家、地区的智慧和风貌。但同时每种文化也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单一文化自身所呈现的不足和缺陷会逐渐变为一种限制其发展的桎梏,要想打破它必须依靠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和交往。通过文化间的融汇交流,彼此发展出了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使原本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财富伴随交流而被世界共同分享。
2.民族文化与人类共有文化的分裂。
民族文化与人类共有的文化不是相互取代的。各民族在文化形成发展历史中都诞生过许许多多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有一些是具有共性的、能够为各个民族或者国家的人民共享的文化产品,这些在一定层面上能服务于整个人类的文化成果,我们称之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这类文化产物多出现在科学、艺术等领域。这些超出了民族或者国家限制的人类共同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对抗性的,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共享人类共同文化,并以此作为各民族文化间沟通交流的基础,增加彼此的认同。另一方面,人类共同文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价值因此贬值,我们不能用共同性去抹杀个性,甚至用人类共同文化去否定或者替代民族文化。因为所谓的人类共同文化最初也是诞生于各民族内部,然后因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得到了人类的普遍接受。“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改造和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⑥因此,人类共同文化可以独立于民族文化之外而存在,但却不能取代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地位。特别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性特征,使得民族文化在与其他异族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本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性,这种坚持不仅在全球化趋势出现前客观存在,在全球化出现后更是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全球化导致的所谓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浪潮中,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持,不仅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因为坚守而产生冲突,也会使得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得以展示,并进一步促使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化中汲取养分健康发展,从而增加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文化的这种既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又必须坚持文化民族化的过程,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与民族化的双向运动,它们之间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面对多元文化发展错综复杂的态势,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化该如何自处,该如何建构与多元文化间良性、健康的共存发展关系?这不是某一种国家、民族、地区文化会面临的难题,不论是主动要求参与全球化的文化类型,还是消极被裹挟进全球化的文化类型,这都是所有民族文化在时代发展面前必须面临的世界性课题。
文化重构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民族文化的重构绝非是将原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等进行简单的归总和削减,而是在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取长补短基础上的融合和创新,是包容多元文化差异,构建和谐文化的有益探索。民族文化的重构一方面要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势,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以保持民族文化昂扬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更要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固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新的文化发展元素。民族文化的重构会给自身的发展带来蓬勃的生机,其重构路径应建立在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既往文化观念的革新和现有文化功能的整合基础上。
1.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在传统文化里,凝聚、积淀了许多优秀、独特的思想精华,它们被称之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以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教育的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积累,最终产生质的飞跃,便形成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独特的文化、文明的历史。而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它是凝聚民族团结的根本性力量,对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既往文化观念的革新
文化观念是对既往文化发展成果在观念上的凝练,一经形成便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既有文化观念往往留存世间经年,甚至几百年未曾改变。但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文化观念的革新频率陡然加快,文化观念已经突破一城一地的限制,世界市场的统一性要求下所导致的普遍化趋势使得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每种文化都必须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伴随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其交往和互动的欲望就越强烈,这种经常性的交往在客观上又产生了一系列多元文化间共同的话语,并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世界性的问题。
这种既相互需要又无法避免对抗的复杂的文化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敦促民族文化进行发展的反思:首先,文化观念的更新要善于驾驭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对原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梳理,对自身文化观念的框架和逻辑有稳定和持久的依靠。其次,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不免会有些矛盾和冲突,文化观念的更新要本着兼容并蓄,包容共进的基本原则,实现多赢。再次,文化观念的更新要和时代紧密结合,文化更新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文化观念的更新,要树立现代意识。只有真正把握文化发展的科学内涵,突破自身文化发展的视野,进行文化观念的更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文化发展的整体意识,才能真正从事属于人本身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文化实践。
3.现有文化功能的整合
全球化同质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张力日趋强烈,对现有文化的功能整合是理性和现实的选择,它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也为民族国家的文化自立和民族文化重构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的路径。整合的关键在于:
首先,要突出文化的社会引领和导向功能。文化的社会引领功能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合理,是一种基础功能,而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则是一种发展的功能,它的作用主要发挥在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领域。整合后的文化功能应实现:(1)知识引领的功能。社会的发展进步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社会引领和导向功能中包含对新知识的引领作用。文化应不断的激发对新知识的探寻,对新技术的发明,树立以知识作为社会前进动力的社会意识,同时,最先进的理论、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也必须依靠文化发展所诞生的各项发明和创造。(2)管理协调的功能。文化肩负着对社会系统工程的协调管理功能,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统一协作需要文化功能的调适,从初期通过宣传引导,使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与社会成员个体和群体的目标相一致,到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而对社会行为进行协调,最终实现推动社会有计划分步骤发展进步的目标。(3)巩固发展成果的功能。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体现,每次社会进步的表现都会以文化的形式得以流传和继承。文化不仅通过对社会遗产的保存来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应也利用已生成的文化制度对今后的社会发展起到协调整合作用。
其次,要突出对价值观念、范式和结构的整合。对文化的价值功能的整合,会在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两个方面发挥基础作用。包括(1)价值观整合。价值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价值观的整合也是文化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核心功能。社会成员个体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天然存在价值目标、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文化的价值整合作用就是利用共同的文化认同对社会成员进行培养和熏陶,使其在对于社会的各个基本领域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并使社会成员追随文化的价值指引。(2)范式整合。一种范式代表着一种共识,文件范式因价值内核的差异而不同,范式的整合与转换有利于在相同或相似价值内核的文化范式之间,形成平衡和协调。通过文化的整合而在社会形成统一的范式,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统一的认知模式,有利于保持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文化范式因价值内核的不同而不同,因文化的整合而使相同或相似价值内核的文化范式变得平衡和协调,有的甚至会趋同和统一。这样的话,新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都会改变原来的文化范式,相关成员也会随着文化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以保持和原有文化范式的一致性。(3)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重、多层次的系统,其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内部的多元结构的形成。文化的结构整合作用,可以利用文化的认同,强调共同的文化意识,以整合社会结构的松散程度,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系统。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⑦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时刻,同时也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上,一方面我们要增加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合作,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兼容并蓄,加快以我为主的民族文化重构;另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与优良品质,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精神力量。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276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⑤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⑥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22页。
⑦《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北京:《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责任编辑 刘慧玲]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建设‘美丽北京’,培育理性生态人研究”(项目号13KDB036)的阶段性成果。
G112
A
1000-114X(2016)06-0054-06
陶蕾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 100084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