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宝
风流不歇:清代东北本土诗人概览
焦 宝
清代东北诗歌创作,表现出了超迈前代的景象。纵观东北本土诗人创作情形,由满洲文学第一的鄂貌图发端,本土诗人层出不穷。高塞长期居住在盛京,与函可、焦冥等僧道流人唱和,形成了东北本土第一代诗歌创作群体。其后,东北本土诗人唱和不断,至乾隆朝,以常纪为核心,包括王尔烈、慈国璋、屈彰、赵士杰在内的东北本土第二代诗歌创作群体产生了较大影响。少年时代曾随父宦游江南,与洪亮吉等名诗人交往密切的缪公恩被推为执东北骚坛牛耳者,与同时的东北籍诗人如金朝觐兄弟、尚铁峰、王义门、沈香余以及多隆阿、符寿潜、魏燮均等多有交往唱和,形成了东北本土第三代诗歌创作群体。在缪公恩去世后,魏燮均主持东北诗坛,与“吉林三杰”等东北籍诗人带动东北诗歌创作步入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清代东北;诗歌创作;诗人群体;历史分期
清代文学在传统文学的各体创作领域,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笔记小说,都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历史时期,各种集大成式的文献涌现,直到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门户大开,社会文化逐渐走出传统状态,西方文学因素涌入,引发中国文学新变。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这样,清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总结和转型期。*王飚:《清诗历史地位再评议》,《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在这一时段内的东北诗歌创作,也表现出超迈前代的景象,达到了较高的创作水准。但在一般印象中,“东北古代似乎只王尔烈还有点文化”。辽宁大学毕宝魁教授对这样的看法,进行了辨析。他指出,东北本土文学从王尔烈开始,到同治朝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时间上来看,王尔烈、常纪、慈惺圃三人属于前期,这一时期持续到嘉庆六年(1801)王尔烈去世,在这30余年里,王尔烈是中心。此后直到缪公恩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去世,则是以缪公恩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此后则是以铁岭诗人魏燮均为中心,一直到《九梅村诗集》刻印,持续约35年的第三阶段。*毕宝魁:《从王尔烈到魏燮均——乾隆中期到同治末年东北地区文坛扫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依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对整个有清一代东北地区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大金,至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直到1644年福临入关,满清王朝实际上已经牢牢控制了东北。在此期间,东北的满汉蒙民族融合进程已经开始,不仅辽东汉军旗人多有能诗之人,如范氏、佟氏、卞氏等家族中诗人涌现,而且满族八旗中也出现了能为汉诗者,被称为满洲文学第一的鄂貌图以及皇太极之子高塞等人皆是其中的佼佼者。
鄂貌图,生活在天命至顺治年间,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但是在《清史稿》《满汉名臣传》《清史列传》等史传著作中不见著录。最初肯定鄂貌图文学贡献的是王士祯:
(庚午)二月二十日,立敬殿演礼,监察御史赛图求其父故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鄂貌图公墓铭。公字麟阁,太宗时满洲科目解元。幼而贫,尝爇马通读书,尤好为诗。满洲文学之开,实自公始。*王士祯:《居易录》卷3。
为鄂貌图做墓志铭的是崇祯进士、入清后曾任刑部侍郎的高珩。高珩所撰《内翰林秘书院学士鄂公墓志铭》为我们提供了鄂貌图生平的基本线索。鄂貌图,字麟阁,号遇羲,章佳氏,隶正黄旗满洲,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初二日。先世居长白山鄂莫和索洛地方。曾祖瓜喇,迁辉发。祖岱布禄(代萨布禄),再迁叶赫南张尼和乐地方,入正黄旗满洲。清崇德三年(1638)考中秀才,任一等笔贴式,崇德六年(1641)举乡试第一,中举人,任职内秘书院。顺治元年(1644)入关,官内秘书院侍读。顺治十年(1653),官内秘书院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官中和殿学士兼礼部左侍郎。顺治十八年(1661)复任内秘书院学士,加一级。入关之后,随军攻陕洛、江南,平两浙,收川湖,征喀尔喀蒙古,讨闽海,定云贵,于军旅间十余年,有文武才。著有诗集《北海集》《续集》各一卷,是开满洲文学之先河的代表人物,在满族乃至八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佳生:《八旗满洲第一位诗人鄂貌图考论》,《满洲研究》2010年第2期。
鄂貌图长期随军征战,据《清诗纪事初编》的记载,鄂貌图一生南征北战,跟随豫亲王平定陕洛,南下江浙,随多罗贝勒征福建,单骑游说郑芝龙。随郑亲王征川湖,多罗信郡王取云贵,这些清初重要战事,几乎都有他的参与。然而在战事之余,鄂貌图仍然创作大量的诗歌。虽然据关纪新先生的分析,鄂貌图的诗歌创作仍然保留了浓厚的模仿痕迹,比如《泊岳州》一诗:
何处通京国,回帆下岳州。日应从楚出,水合向吴流。
城郭兼天净,鱼龙动地浮。因思少陵句,渺渺使人愁。
又如其《九日滇府南楼》诗:
来登百尺楼,举目见梁州。山峻环滇海,云低压瘴流。
一生长作客,万里共悲秋。不有杯中酒,难解六诏愁。
两首诗虽然一首写于湖南,一首写于云南,但不仅韵律相同,情怀也无二致,并且显然是模仿杜甫《登岳阳楼》而作,所以关纪新先生认为鄂貌图的诗歌写作“很像是初入门的学生在艺术探索上的一种实习”。*关纪新:《藉海扬帆——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鄂貌图的诗歌创作虽然受到称赞,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绪却颇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作为从军作战的满人,对于八旗子弟战无不胜的恢弘气势、国家崛起和逐鹿中原的昂扬激情,鄂貌图有着深深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另一方面,在其《北海集》256首诗(另有《如梦令·秋思》《忆秦娥》两首词)中,却有大量的诗作,沉浸在无尽的感秋愁绪当中。这固然是因为诗人长期征战在外,思乡之情难以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战事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与诗人所接受的汉文化熏陶和儒家教化发生了深层次的矛盾。因此,诗人虽然渴望着战事的胜利,却又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挣扎在杀戮和仁政中间,造成了诗人的痛苦。*韩丽霞:《从满族鄂貌图诗歌看其思想的矛盾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当然,也不能否认,正如关纪新先生所说,鄂貌图诗作中的这种行旅者的愁绪,是作为学生的鄂貌图在学习汉族传统诗歌的时候,还学了汉文诗歌创作的思维规范与思想表达,正因此,羁身军旅的鄂貌图落入了离愁别绪的窠臼。因为鄂貌图作为满洲学习汉诗第一人的性质,其诗作中模拟气息才那么浓厚,其模拟诗作才不仅是模拟写法,甚至情感也陷入模式化。不过必须承认的是,鄂貌图作为开风气的诗人,尽管自身创作并不十分杰出,但却以其捷足先登的优势,使文坛接受了写作汉文诗歌的满人,影响了此后清诗的发展脉络。据关纪新先生根据《八旗艺文编目》《八旗文经》和《熙朝雅颂集》所作的统计,在清代诗集作品中,满族诗人的创作量能达到十分之一。而在鄂貌图之后,那些稍晚于鄂貌图开始诗歌创作的八旗诗人,他们出生于东北,或随军入关,或滞留关外,但却构成了东北文学史中不容忽视的清代诗歌创作第一代诗人。
高塞(1637—1670),号敬一道人,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六子。据《清史稿·列传六》:高塞初封辅国公,康熙八年(1669)晋封镇国公。高塞一生没有随军征战,长期在盛京居住,读书医巫闾山中,弹琴赋诗以自娱。高塞由于其皇族宗室的身份,虽然因生母地位低下,未能参与征战,但是皇太极重视对皇子的汉文化教育,却把他培养成了满族宗室诗人第一人。高塞与当时流寓东北的诸多知名文士交往密切,比如孙旸、蒋鑨、剩人和尚和焦冥道士等。高塞著有《恭寿堂集》(昭梿《啸亭杂录》称为《寿祺堂集》),但目前能见到的就只有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所录的“敬一主人诗”了。比如《登医无闾山观音阁》:
平生爱丘壑,历胜恣登眺。医闾夙所期,兹焉惬怀抱。
鸟道薄层云,盘纡凌树杪。系马憩中林,拂石坐荒草。
野衲候柴荆,朱颜发皓皓。问渠来何时?云在此山老。
修岭逸惊麏,斜阳急归鸟。古洞驾长虹,细泉屡回绕。
亭亭阶下松,百尺参青昊。托根获斯地,子落无人扫。
逶迤度几峰,下瞰群山小。旷然豁心目,顿觉离纷扰。
再上白云关,万象咸可了。石门破苍霭,返景堕空杳。
烟霞情所钟,登涉险亦好。大海面岩岫,波光动林表。
自古递相传,其中有蓬岛。安期与羡门,往事终缅邈。
滉漾失端倪,气色变昏晓。岂识天地心,物理费探讨。
冷然此游豫,何用心悄悄?*王士禛:《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62-364页。
诗作的开篇,高塞即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平生最喜爱的是山川美景,登高远望。医巫闾山是辽东名山,是高塞向来中意的。这医巫闾山中有什么美景呢?诗画兼擅的高塞以诗人之笔描绘了山中景色。在这样的山川当中,诗人顿时觉得心目旷然,世俗的纷纷扰扰都离人远去了。伫立于白云关上,俯视万物,对于世间万象都能够了然于胸。登高远望,不小天下而忘世忧,竟邈往事而不系于心,诗人这是何等的胸怀!高适长居盛京,遍览辽东名山,从他的这类登临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塞内心的信仰与超脱。与他的众兄弟纷纷建功立业不同,高塞偏居一隅,以镇国公而卒,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已经无从考察,但从这几首诗作中,可以看到一个寄情于山水之间、寻访于佛道禅林之中的高塞形象。
高塞诗作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其存世诗歌,多有写秋之作,比如他写《立秋》:
萧萧夜雨满皇州,景物凄其大火流。
怀抱不堪闻落叶,相思何处是南楼。
关河朔气催征雁,塞草西风劲紫骝。
回首云山忘岁月,一声蝉噪又新秋。
作为皇子,这种秋思的情绪不能不说明高塞在寄情山水的表象下,内心世界的复杂。即便是在节日里,也看不出高塞写秋的欢欣,只是一片萧散,还有淡淡的愁绪。比如这一首《丙午中秋》:
碧天如水夜初凉,三五蟾光满帝乡。
何处笙歌侵晓漏,几家砧杵急秋霜。
仙台深闭金茎露,月殿高悬桂子香。
独抱幽怀浑不寐,西风雁唳到虚堂。
法式善评价高塞及其诗作:“寥寥十五篇,元气浑中天。古曲何人识,清才一代传。文章乘运早,豪杰感恩偏。独诧渔洋老,称名讹误沿。”通观高塞的诗作,15诗作当中,所谓元气,似乎应该指的是他的佛道烟霞气,而豪杰之语,却是一丝没有。在15首诗作当中,有一多半是写寺庙或者写僧道的,可见其参禅慕道之心,其诗歌风格应如王渔洋所评的,是“性淡薄,如枯禅老衲”。
高塞诗歌的水准已经远在鄂貌图之上,这很大程度上与他闲散皇子的身份有关,一方面使他有较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基础来学习诗歌创作,另一方面也使他能够与当时的函可禅师、焦冥道人等著名的诗僧和道人交往学习诗歌创作。高塞有一首《悼剩和尚》:
一叶流东土,花飞辽左山。同尘多自得,玩世去人间。
古塔烟霞在,禅关水月闲。空悲留偈处,今日供跻攀。
剩和尚,即函可大师(1612—1660),函可大师于顺治四年(1641)被清兵抓获,后流放千山,住慈恩寺。在流放期间,函可大师主持冰天诗社,并开堂说法,于顺治十七年(1660)迁化于沈阳金塔寺。高塞应是在函可大师来辽后与之交好,在大师去世后,写下这首悼念之作的。高塞在诗中把大师比作佛祖一叶,感慨他流落东土又花飞辽左。说函可大师在尘世也是逆顺自得,现在虽然离开人间,但古塔仍在烟霞之间。只是诗人看到大师留下偈语的地方,不免感到伤悲,此处因为有了函可大师日后便要成为游人凭吊之地了。
高塞与焦冥道士也有交往,其《赠御院焦冥道士》写道:
蓬壶连魏阙,羽客侍金门。丘壑心宁遂,烟霞气自存。
谈经清漏永,扫径落花繁。西出函关叟,何曾返故园?
焦冥道士,即苗君稷,北京昌平人。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关杀掠昌平,苗君稷举家罹难,而只身被掳掠至盛京,但却终身不为清廷所用,受命在皇家庙观御院修行,他在东北广交文士,与函可大师以及蒋鑨、董国祥、孙旸等流人多有交往。高塞在诗中写了自己与焦冥的交往。两人谈经竟至永夜。
与高塞等交往的这些因流放来到东北的诗人是清初被遣流放东北的第一代流人,而东北地域文化的提升,尤其是辽宁以北文化的发展,流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流人就是由于以惩罚、实边戍边或掳掠财富为指导思想者认为有罪而被强制迁徙边远之地的一种客籍居民。东北流人研究,由日本学者高岩《清代满洲流人考》肇其端,其后谢国桢先生的《清初东北流人考》以及近些年来黑龙江李兴盛先生的《东北流人史》等著述,为东北流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兴盛:《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页。满清入关后,引发了强烈的抵抗,清政府实行了残酷的镇压,从顺治初到乾隆初年,流人初发尚阳堡、宁古塔或者乌喇地方安插,后来并发配至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不多或各省驻防为奴。*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43《刑法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流人为江南有名望的文人知识分子。比如函可大师,名宗騋,乃是明末礼部尚书韩日瓒之子,其家族世代衣冠,大师年少时便名动一时,当时人说海内文人以不获交韩长公子騋为耻。明崇祯十二年(1639),韩宗騋落发出家。1645年,著《再变记》,其中多记载弘光一朝和抗清事迹,因而获罪。顺治五年(1648),流放东北。在辽沈期间,先后在几座大寺宣讲佛法,成为一代高僧,函可在东北与高塞等人时常往来,并创冰天诗社,受到东北士人敬重。可以说,正是包括冰天诗社在内的唱和促成了第一代东北本土诗人的产生。
在高塞之后,东北涌现出的本土诗人如顺治辛卯科举人汉军镶黄旗人陈丹,曾于康熙年间任奉天府尹的辽东人梁拱宸,铁岭人董国祥,盛京人陈大文(字匏轩),辽阳人关东才子王尔烈(字君武),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辽阳人王德纯(字景义,号穆斋),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盛京人常纪(字理斋),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进士盖平人焦和生(字琴斋),沈阳人沈仕林(字云樵),辽阳人韩觐与韩涛兄弟(与诗人王巽谦、杜森等结社晚香斋,有《晚香斋诗稿》),盛京人缪公恩(字立庄),锦县人金朝觐(字午亭),岫岩人多隆阿(字文希)以辽东三老等等,吉林籍的诗人如沈承瑞等人。其中,真正形成诗群唱和并产生文化影响的是从常纪开始。
常纪(1728—1773),字铭勋,号黼廷,别号理斋,以理斋名世,乾隆丁丑(1757)年进士。常纪是盛京城北栖霞堡人。曾任四川西充知县,在四川任上,乾隆三十六年(1771)发生了小金川叛乱。常纪在军中负责管理粮饷的支给,在平定小金川叛乱的战斗中,常纪作战英勇,战死沙场,被列入昭忠祠。据记载其人相貌奇伟,性情豪爽,尤其嗜好吟诗作赋。常纪提携后进,所以当常纪去世之后,王尔烈刊印了他的作品,包括《爱吟草》和《爱吟前草》共收常纪诗约200首。毕宝魁先生认为常纪时代的东北本土文学是从王尔烈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六年(1801)王尔烈去世的30余年里,王尔烈是中心。*毕宝魁:《从王尔烈到魏燮均——乾隆中期到同治末年东北地区文坛扫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但是,常纪成名和成进士都早于王尔烈,且对王尔烈提携有加,王尔烈对常纪之父亦以犹子侍之。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交情,王尔烈不仅亲自到常纪家看望其父亲,而且特别关心其著述的流传情况。所以后来常纪之子才将常纪的遗诗交给王尔烈请其为之刻印。王尔烈不仅答应为之刻印,并亲为核校并为之序。这百余首诗作结成《爱吟草》一卷,其中诗歌皆是乾隆甲申赴选入都至西充所作。这当然说明王尔烈对常纪作品保存与传播之功,但是常纪之子又从慈国璋家败簏中抢救出即将付之一炬的常纪诗作,王尔烈又为之序并刊刻成《爱吟前草》,其内容皆是丁丑榜后里居与朋友唱酬流连景物之作,这便说明当时存在着以常纪为中心的唱和群体。
常纪《爱吟草》中的诗词,连贯起来看,是一部诗人从东北去往西南的行程诗录。比如,诗人从东北出发时,写广宁道中、医巫闾山、小凌河,都是东北名胜,其中《望医巫闾山》写道:
群峭郁巑岏,雄哉维北镇。山灵自古昔,肇封维虞舜。
崇秩等上公,庇民降百顺。峰势秀而拔,岚光娟且润。
望望烟霭深,行行翠光近。隈转白云多,树古寒风振。
缅怀贺先生,曾此遗高韵。风流尚未歇,停车一借问。
在东北文人心目中,医巫闾山便是故乡的象征。这一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亲近,更因为医巫闾山历代累积的文化底蕴,从而成为东北文人的精神故乡。诗人写望医巫闾山,不仅仅写的是山峦叠嶂、风光优美,更是写它的人文积淀。巍巍北镇、虞舜肇封,奠定了医巫闾山东北镇山的地位;崇秩上公、庇民百顺,不仅写其位置尊崇,更写其庇佑百姓;烟霭翠光,白云寒风,医巫闾山的美丽风光不亚于关内的名山。然而最让诗人留意的却是大儒贺钦。贺钦作为东北唯一一位名儒,在这医巫闾山留下了其高风雅韵。诗人认为贺钦所传的风流,至今不曾消歇,因此特意停车寻访。从中可见出贺钦在东北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亦可见出诗人对于贺钦所代表的儒家之道的服膺。
《爱吟前草》中多是常纪在东北时与友人的唱酬之作,比如《三孝廉咏》,所咏三人皆是诗人的朋友。
慈奉峨 (名国璋,号惺圃,癸酉科)
慈生澹荡人,礧砢多节目。羡此百尺松,乃竟栖薖轴。
岂为田园荒,耽此家庭福。岁时寿高堂,济济称雍睦。
几许有用书,殷勤下帏读。贤者不可测,莫漫讥雌伏。
屈常吉 (名彰,壬申科)
侠气老不除,屈翁称豪放。吾友继凤毛,风流尤佚宕。
清言相倡酬,赏音过夔旷。君家名父子,每过神辄王。
赋性不党同,侪辈称直谅。对此缅三闾,睪然时高望。
赵岸亭 (名士杰,字汉超,丙子科)
平生赵元叔,雅志励冰雪。可怜次骨贫,性不因人热。
肝胆向友朋,鸡黍供亲悦。明月入高怀,秋水同清澈。
遐哉不可及,此贤心似铁。
常纪与慈国璋、屈彰、赵士杰三人为挚友,在诗作中,诗人对三人的性情描绘惟妙惟肖,对友人不吝赞美。友朋之情、唱酬之乐,于此可见。也正是以常纪的交游之人为核心,形成了参与唱和的诗群。这当中,慈国璋与常纪最为交好,且是儿女亲家。慈国璋,字奉峨,号惺圃,癸酉科举人,后来与常纪结为姻亲。慈国璋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戊戌科进士,官农曹,七年后死于京师。常纪《爱吟后草》中的赠慈国璋之作,可见出两人交谊之厚,比如:
忆癸酉春夏与奉峨兄读书于城南之保安寺,甚自得也。时有秦先生者,山东快士喜堪舆精占卜,聚谈者屡,遂订交焉。今日各有所就,而风流云散,如此追感,不胜惘惘,因赋绝句九首呈奉峨兄。
偃蹇名场弟似兄,未堪拔帜附群英(入选拔场到迟未得预考)。
为贪五夜连床语,失却当年贡士名。
壮志经摧未肯降,且从禅室借芸窗。
满檐花雨廉纤夜,荷檠膏焚白锡釭。
饭后曾行百步工,逍遥塔院听松风。
古碑遗像摩娑遍,共倚闲墙数落红。
无边光景赴晴窗,底事多求健笔扛。
瓦雀忘机得静趣,闲行书案一双双。
碧桃红杏紫丁香,解作芬芳润帙缃。
最喜催诗一夜雨,兴来齐上悟禅房。
一带清溪涌碧沙,春闲无事柳飞花。
题诗分韵松涛侧,好句难忘色斗鸦。
淋漓放笔类春流,更望缫丝细细抽。
直到江郎才尽日,才知更上一层楼。
先生异数自通微,妙卜先天竟不违。
云碧秋空生五色,果然万里看鹏飞。
迩来咫尺叹离居,便欲相从未有期。
何日一樽桑落酒,灯明杯满话新词。
常纪与慈国璋参加癸酉乡试,因为彻夜长谈达五夜,因此考场迟到,未能参加考试,以至错失举人。如今说来似笑谈,可是想想《范进中举》吧,有多少人因为一个举人考试如痴如狂。诗人与友人得是多么深厚的情谊,才能将如此重要的考试不放在心上。保安寺共同读书的日子,是诗人和慈国璋友情见证的岁月,正因如此,才令诗人连赋九章,淋漓酣畅。
慈国璋诗作,赖《爱吟草附录》存21首两题,其中《寄和常理斋四弟二十一首》存13首,另有《哭常理斋叠韵八绝》一题8首。
《寄和常理斋四弟二十一首》保留下13首,这13首诗各有题目,各咏其事,且诗前有小序说明:
自别君来颇少唱酬,即间有吟哦绝少就正,亦殊不自爱惜,随以覆瓿矣。及接来稿,成帙逾百,凡身之所经、目之所睹、岁时之往还、境地之遭值,皆入声韵,对之且喜且愧,因而涂鸦,诗以代意,于稿中当属和者,聊以效颦,罔计丑好,凡以慰夙好,且请斧正云尔。
按照慈国璋所说,与常纪分别之后,因为缺少诗侣,因而很少有诗歌唱酬,即便是偶尔有诗作,也没有寄给常纪看,而且慈国璋对诗稿也并不爱惜,写完随手一掷,完全不放在心上。而这恐怕也是慈国璋诗作未能流传的重要原因。慈国璋后人对此也并不重视,所以在慈国璋去世之后,对其遗墨并不爱惜,甚至要将其烧毁,幸亏常纪之子抢救出一些,才有了常纪的《爱吟前草》。慈国璋因为对诗作并不上心,所以当看到常纪的诗稿将经历尽皆入诗,且邀请他和韵之时,感到很是惭愧,写下了这21首诗寄给常纪。正因两人感情深厚,所以当常纪为贼所害的消息传来,慈国璋痛心不已,连写八韵,表达自己的哀悼。这正如常纪生前写给他的九首绝句一般,是两人友谊的见证。
缪公恩(1756—1841),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楳澥,别号兰皋。缪公恩是隶汉军正白旗的沈阳人,其祖父名礼山,其父名廷玢。幼年时,曾随其父宦游江南,与阳湖洪亮吉(稚存)相交,后曾官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朝鲜使臣有过沈阳者,以不识兰皋为恨。著有《梦鹤轩诗钞》正、续二十四卷,《诗余》一卷,《楳澥杂著》一卷。诗钞传观多散失,今只存初订本诗2800余首,有《题兰稿》一卷行世。*王树楠等:《奉天通志》,沈阳:东北文史编辑委员会,1983年,第4596页。据考证,缪公恩的祖籍为江苏省常州府江阴县,在明末天启年间,其始祖缪得懿迁居东北,后被编入汉军正白旗。其曾祖迁居到铁岭东一面城,祖父缪礼山曾任河南布政使,其父亲缪廷玢曾任甘泉、金坛、潥阳等地知县,及高邮州、海州直隶州知州等,所以缪公恩才能在少年时随父亲宦游江南,在江南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嘉庆二十三年(1818),嘉庆出关祭祖,朝鲜问安使团在盛京接驾,书状官赵万永与缪公恩相识,并在回国后宣传其声名。道光九年(1829),朝鲜朝李相璜率问安使团来访,团中书状官朴来谦在其《沈槎日记》中记载了与缪公恩的交往,说明正是赵万永的介绍使其名扬朝鲜。缪公恩由此和朝鲜使团诗歌唱酬,往来频繁。后来,缪公恩的幼弟缪德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考中进士,之后缪氏家族科举传家,成为东北重要的文化世家。缪公恩的诗作,据1927年纂修的《奉天通志》记载尚有2800余首,但后来传世的仅有收录于《辽海丛书》的《梦鹤轩梅澥诗钞》,收诗600余首。另外,辽宁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梦鹤轩梅澥诗钞》二到六卷的残本,其中正好有未被《梦鹤轩梅澥诗钞》收录的缪公恩诗两卷,被补全收入到了《辽海丛书续编》第四册当中,这些应该就是缪公恩存世诗歌的全部了。*王怡:《清代盛京名士缪公恩考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8辑;张杰:《清代东北科举家族缪氏考论》,《东北史地》2011年第1期。
缪公恩被推为东北骚坛执牛耳者,与同时的东北籍诗人,如锦县金朝觐、铁岭尚铁峰、辽阳王义门、吉林沈香余以及多隆阿、符寿潜、魏子亨等多有交往。在辽阳人袁金铠为《梦鹤轩楳澥诗钞》所作的序中,写到了缪公恩周围的诗歌唱和情况:
公号楳澥,别号兰皋,沈阳人,以善书名,能诗、精篆刻、工写兰,早年随宦江南,与阳湖洪稚存交最笃,归里后更与锦县金銮坡、铁岭尚铁峰、魏子亨、辽阳王义门、庄河多雯溪诸君,时相唱和。
值得注意的是,缪公恩与关内诗人亦多交往,其中以洪亮吉声名最著。
洪亮吉(1746—1809),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年号更生居士。洪亮吉是江苏常州人,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恩科榜眼。洪亮吉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等友善,受到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蒋士铨等人的赞赏。但是科举屡试不中,曾游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中。到40岁时,方一鸣惊人,得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学贵州。嘉庆四年(1799),因《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而获罪,流放伊犁,次年被放还,此后一直里居著述。在缪公恩的诗集中,有多首为赠洪亮吉诗作,从中可见出两人的交往。比如这首《途间怀洪稚存书壁》:
乡关迢递阻离思,冀马南风鸟北枝。
嗟我又来黄叶路,忆君同听白杨时。
凉云落照三秋别,野草平沙万里悲。
他日花骢重此过,休忘索和壁间诗。
在行路当中,诗人思念友人,题诗壁间,并向洪亮吉索和。其实,不仅如此,在缪公恩仅存的诗作中,竟然有12题17首诗是赠与洪亮吉的,可见诗人与洪亮吉友情之深。在这些诗作当中,既有牵挂游子的问候之诗,又有月下怀人的思念之篇;既有久别不见的怅望之情,又有他乡重逢的欣然之意;既有少年时代的索和之作,更有晚年再遇的慨然之章。在《都中晤洪稚存即留别(四首)》其三中,缪公恩写道:
当时妄念未能酬,罔自风尘逐道周。
君有雄文应寿世,我将骥附亦千秋。
数十年的情谊在诗篇当中表现得感人至深,尤其是当诗人与洪亮吉一别19年后京中重逢,从当年妄念说到如今白头,友情之深令人动容。洪亮吉当时应已经是名满天下,所以诗人说“我将骥附亦千秋”。洪亮吉写给缪公恩的诗作附录于《梦鹤轩楳澥诗钞》,情真意切,东北才子缪公恩和江南才子洪亮吉的这一段友谊,是文学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从两人唱酬的诗作当中可以见出,缪公恩诗作正如其曾孙缪润绂所言:盖所为诗大旨本于敦厚温柔,不喜填用故实,得味恒在语言之外,皮傅者但以寻常目之。缪公恩诗作中实有深情在,这正是缪公恩诗作的妙处所在。
《梦鹤轩楳澥诗钞》附有符寿潜的跋语和其四首题词,其一写道:
寄到瑶编夜校雠,琳琅满目不胜收。
国门拟易千金字,溟海何关一勺投。
家学兰陵原有本,诗名渖水定无俦。
怪来笔底江山助,从宦江南十六秋。
符寿潜,名芝,号寿潜,沈阳人。缪公恩将诗集付其校雠,可见两人相知甚深。在这几首题词当中,符寿潜对缪公恩的诗推崇备至。他不仅称赞缪公恩诗琳琅满目、一字千金,而且指出其诗歌源自家学,在东北是一时无匹的执牛耳者,更说明了其笔下文字波澜壮阔与其年轻时从宦江南的16年经历密不可分,实际上说明了缪公恩诗艺得自江南,因为缪公恩在江南时曾与洪亮吉等知名的江南文人结社唱酬。缪公恩一生没有其他的嗜好,只爱吟诗,作诗数千首,确实堪称是将诗谱当作了年谱。正是因为其诗歌如此之丰、诗才如此之高,所以在盛京城中虽然有众多诗人,但是却都要尊缪公恩为首。
在以缪公恩为中心的诗群中,较知名者还有如金朝觐与金科豫兄弟,两人为族兄弟,锦州义县人,祖先为朝鲜人,隶汉军镶黄旗,曾于沈阳书院受业于缪公恩。金科豫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在云贵川等地游宦多年,历任知县、知州,道光四年(1824),金科豫在战斗中阵亡,留有《解脱纪行录》,附有《行吟杂录》,收其诗作25题。从目前能见到的几十首金科豫诗作来看,其诗较为平淡,无甚特色。金科豫之子金玉麟,字石船,号素臣,金科豫阵亡时,其子方十六岁,后中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举人,并于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成进士,与曾国藩同年。金玉麟是文武全才,不但文采飞扬,且武艺高强。同治二年(1863)在宁羌州知州任上与太平军作战阵亡。金玉麟无子嗣,金朝觐之孙金锡荣更名金恩荫,出继金玉麟。金玉麟有《二瓦砚斋诗集》存世。
金朝觐,字午亭,又字锡侯,号銮坡。金朝觐嘉庆十三年(1808)庚辰恩科成举人,后于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与林则徐等同榜成进士。金朝觐与金科豫一样,入仕后长期在四川为官。其诗作留存五百余首,由吉林大学已故名教授、其玄孙金景芳交金毓黻收入《辽海丛书》,名《三槐书屋诗钞》。*吕文郁:《吾师金景芳教授之家世》,《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其诗作内容,由于他于癸未年(1823)赴蜀,可以此为节点分为前后两段。前段诗作多以东北风物为主,与东北文人及朝鲜使者文人唱和颇多,后段诗作则以宦游纪程、怀古思人之作为主。
金朝觐受业沈阳书院之时,便多诗作,缪公恩曾为其诗作序:
銮坡,字西侯,锦州镶黄旗汉军人,倜傥士也。肄业沈阳书院,天资颖迈,雄视文坛,与余订交四年矣。丙寅春,余补官官学助,教学舍与院相望也。于是时相往来,更复唱和,因出所作诗相质,阅其琱章琢句,自具性灵,而诗人温厚和平之意,盎然流露于楮墨间,异日者飞黄腾达,鼓吹休明,为吾乡振兴风雅而启迪来兹,殆其人乎,殆其人乎,归其诗并志数语于首简。
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九月二十有三日,沈阳缪公恩楳澥氏题于梦鹤轩之南窗下。
金朝觐为诗,得益于缪公恩的授业与奖掖,缪对其评价极高,而金亦始终怀有感激之情。其现存诗作中,有多首是写给缪公恩的,金朝觐对缪公恩的提携奖掖之情、授业传道之恩,念念不忘,足见诗人之情深。*关于金朝觐诗歌研究,有崔慧慧、李成:《清代金朝觐由北而南的文学创作》,《名作欣赏》2014年第17期。
金朝觐、缪公恩等人诗作中经常出现的沈承瑞,是这一诗人群体中的又一位重要诗人。沈承瑞(1783—1840),字香余,吉林水手营汉军旗人。其诗学蒋心余,诗作多为描写东北风物之作。
舒穆禄·多隆阿(1795—1853),字雯溪,隶满洲正白旗,辽宁省岫岩县人。多隆阿先世为长白人,其太高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调盛京,所以为岫岩人。根据毕宝魁先生考证,多隆阿乾隆嘉庆十七年(1812)曾在沈阳书院和辽阳书院学习。乙酉年(1825)拔贡。丙戌(1826)入好友何维墀幕进北京。道光二十八年(1848)何维墀出任山西平阳府知府,聘任多隆阿当平阳书院院长。咸丰元年,辛亥(1851)春,多隆阿从山西回到庄河,次年(1852)春节后回山西,咸丰三年(1853)九月十二日,太平军破平阳,多隆阿与何维墀同遇难。*毕宝魁;《多隆阿生平考略》,《满族研究》2007年第1期;王婷:《清代舒穆禄·多隆阿生卒年代考略》,《大连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辑。《辽海丛书》收其《慧珠阁诗》,存诗82题,174首,后人从《岫岩志略》《庄河县志》等书中搜集整理,目前所得多隆阿诗206首。多隆阿诗作,多感慨人生、抒发不平,游历山水、考证地理,远游思乡、怀念亲友之类,由于多隆阿才识过人,其诗作以才学入诗,颇有趣味。
多隆阿与辽阳张绣江相交甚契,张氏曾为其作墓志铭。张玉纶(1789—1866),字君掌,号绣江,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有《梦月轩诗钞》传世。曾作《己卯冬雪夜怀人诗十二首》,第七首即忆多雯溪。在这首诗的题注当中,他评价道:“多隆阿,才气无双,不屑作三代下之人物,其不合流俗有以也。独与予一见莫逆。尝谓人曰:满眼悠悠,不堪酬对,其能使多某诚服者,惟张绣江一人耳!”
魏燮均(1812—1899),原名昌泰,字子亨,又字伯阳。公隐,号耕石老人、九梅居士等。道光十五年(1835),因王蕉园在铁岭开馆,获交王蕉园。道光十八年(1838),到沈阳,结识缪公恩等,时缪公恩已83岁。魏燮均对缪公恩极为推崇,其《呈缪梅澥先生》中说缪公恩“幽栖城市即林泉,独占骚坛六十年”。
魏燮均在缪公恩之后主持东北诗坛,被王蕉园认为是“关外诗人,惟子亨一人”,成为东北诗坛由古代步入近代的开创者。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北文学通史研究”(2014A15)。
焦宝(1984—),男,文学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长春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