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应对

2016-03-15 17:10:16娄亚萍庾润清
国际关系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亚太莫迪东南亚

娄亚萍 庾润清



区域研究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应对

娄亚萍庾润清

在过去的20年里,印度将东南亚作为推进“东向政策”的重点区域,取得了成效。在“东向政策”进入第三个10年时,印度总理莫迪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凸显了印度外交向东拓展的决心。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力图将印度打造成第二个日本。美国鼓励印度在亚太地区积极作为,欲借印度之力整合东南亚地区,共同抗衡中国的崛起;印度则以美国为桥梁,将“东向行动政策”的战略目标延伸至东南亚以外更广阔的亚太地区,进一步推进印度的大国梦想。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参与亚太事务,其“东向行动政策”必然与中美利益交织。如何在复杂的亚太局势中有效应对美印之间的战略调整是中国未来应对亚太局势必须思考的问题。

东向行动政策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

“东向政策”是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临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时对外交政策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旨在摆脱印度在冷战时期自我设定的界限,重新确立独立外交政策框架,努力寻求新的目标。*赵干城:《印度“东向政策”的发展和意义》,《当代亚太》2007年第8期,第10页。苏联解体后,印度失去了战略依托,失去了军事和经济援助,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印度在重新谋划对外战略和制定对外政策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外交攻势的重点,“东向政策”应运而生。早期的“东向政策”将目光聚焦于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交往,借助东南亚这一新兴市场,印度经济取得了良性发展。莫迪上台后于2014年11月13日在“印度—东盟峰会”上高调推出“东向行动政策”,强调印度的经济、工业和贸易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达了对东盟及东亚地区的关注,暗示印度会在东亚采取更多切实的行动。*Prashanth Parameswaran, “Modi Unveils India’s ‘Act East Policy’ to ASEAN in Myanmar,” http://thediplomat.com/2014/11/modi-unveils-indias-act-east-policy-to-asean-in-myanmar/.这预示着印度通过增强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防务合作来突显自己在亚太地区扮演一个活跃和突出的战略角色的意愿不断增强。*Danielle Rajendram, “India’s New Asia-Pacific Strategy: Modi Acts East,” Lowy Institute, December 2014, p.4.从根本上说,“东向行动政策”是印度期望以更快的步伐实现其地区经济、政治和战略目标的政治工具,已经跳出传统经济层面的考量,向着更高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目标迈进。

美国和印度,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新兴地区强国,二者在同一时间将战略目光转向亚太,这绝非巧合。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在这次危机中不仅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而且仍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很多学者预言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中国威胁论”、“21世纪是中国世纪”等言论被大肆渲染。与此同时,印度崛起成为新兴的地区性大国,大国野心膨胀,将目光对准亚太地区。由于欧洲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亚太地区成为各国新的利益角斗场,美国和印度在亚太虽各怀心思,但由于利益上的相互需求,二者关系迅速升温。对于中国而言,美国是超级大国,将中国视为其世界霸权的威胁,中美结构性矛盾突出;印度是一个潜在的亚太地区强国,也是中国未来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且存在边境争端。如何处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中印关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一大挑战。

一、“亚太再平衡”背景下印度“东向政策”转变的原因

1.美将印度视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印度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将“亚太”地区定义为“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续到印度洋地区和南亚的弧形地带”,印度及其主要活动区域囊括其中。*曾祥裕、郭红:《“东向政策”遭遇“重返亚太”:美印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互动》,《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第4期,第28页。奥巴马“重返亚太”后极力拉拢印度,多次在公共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印太”概念,“印太”的地缘政治概念也被学界所重视。在“印太”概念中,位于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地处印度洋的印度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澳大利亚三国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美国大力推广“印太”概念,正是要加强三国间在地区事务上的联系,甚至希望印、澳两国也能插手南海问题。*金灿荣:《“印太”概念背后的美国动机》,《文萃晚报》2013年第9期,第17页。在美印澳三国中,印度是最具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最难与中国结盟的国家。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外交上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此,奥巴马政府多次强调“印太”概念,巧妙地将印度纳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

第二,印度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撑。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保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绝对优势。在相对实力衰退的背景下,美国必须借助其盟友和伙伴的力量,除了日本外,菲律宾、越南都是美国的合作伙伴。近年来,美国煽动某些国家在中国周边海域挑起争端以制衡中国的崛起,但是美国对盟友的承诺越多,自身需要承担的战略负担就越重*左希迎:《亚太联盟转型与美国的双重再保证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9期,第68页。,这样美国就很难避免被其盟友拖入地区纷争和冲突之中。当前,美国的部分亚太军事盟友,如日本和菲律宾等已承担了“不成比例的成本和风险”,因为作为安全上的“搭便车者”,这些国家很有可能“触发不必要的冲突”。*Evan B. Montgomery, “Contested Primac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Future of U. S. Power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8, No. 4, p. 120.基于此,美国迫切需要一个实力强劲的新盟友,来助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顺利推进,印度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印度与中国毗邻,不仅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且综合实力强大,为南亚第一强国,又与中国一样同属于“金砖”国家行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印度自冷战后一直奉行“东向政策”,在东盟苦心经营多年,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建立了很大的战略互信。且印度与东盟之间拥有“10+1”合作框架,能够达成战略上的一致,与其传统盟友形成一种“合力”,有助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这也是美国不断鼓励印度参与亚太事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发布的《2012国防战略评估报告》中着重强调印度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成为首位出席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庆典的美国总统,同时又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任期内两次访印的美国总统,足见他对印度的重视。奥巴马此访与印度达成了《美印亚太及印度洋联合战略愿景》,双方正式确认了在亚太及太平洋地区享有共同利益。该战略愿景的签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预示着印度“东向行动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达成了战略上的一致。

2.印度“东向政策”的转变需要向美国借力

第一,印度借美国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对于美国抛出的橄榄枝,印度表现得积极和务实。自独立以来,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精英就认定印度注定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从尼赫鲁时期开始,印度外交就一直围绕着“大国梦”展开。尼赫鲁坚信,印度注定要成为世界大国。“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7页。但长期以来,印度一直不为各国所重视,被国际社会视为二等国家,印度各届政府都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现在,美国抛出橄榄枝,将美印关系提升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让其在东亚地区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承认了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印度获取最大限度的战略利益和全面的经济发展,赶超中国,成为东亚事实上的霸主。奥巴马还把几乎所有能说出口的承诺都给了印度,包括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核供应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等。而莫迪则宣称,奥巴马和他之间的友谊“帮助华盛顿和新德里走得更近”,两个“真正的、天然的全球伙伴”开启了“新的合作旅程”。*《印媒:印度协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再躲躲闪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1/28/c_127429175.htm。

第二,印度需借助美国及其盟友逐步扩展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暗合。自从2010年10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夏威夷关于美国与亚太地区关系的讲话中第一次在政界中提及“印太”概念后,印度也开始积极使用“印太”概念。*余琼芳:《“印太”语境下的印度东向外交》,《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年第2期,第53~54页。这表明印度和美国一样,同样需要一个新的概念扩大自己的战略范围,赋予印度战略拓展以合法性和正当性,借此推动印度的战略利益逐步向西太平洋“东进”。2013年12月,印度—东盟对话伙伴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在新德里举行,时任印度总理的曼莫汉·辛格在峰会致辞中明确指出:“一个稳定、安全、繁荣的印太地区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PM’s Opening Statement at Plenary Session of India-ASEAN Commemorative Summit,” December 20, 2012, New Delhi, http: //www. 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印度可借助美国的力量进一步推进“东向行动政策”,使得“向东看”实质性地转变为“向东行动”,参与到亚太地区事务中,拓展势力范围,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经济上,加强印度与亚太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建设;政治上,在美印同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印度与日韩澳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增进战略交流与合作;军事上,配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联合军演,利用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戒备心理,不断加大对东南亚的军事援助和武器输出,实现全方位的东向行动。有了美国及其盟友的支持,印度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美国盟友之间的合作,将“东向行动政策”扩充至更远的亚太地区,朝着事实上的亚太区域强国目标迈进。

3.美印在亚太地区有制衡中国的共同战略诉求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实质是遏制中国的崛起,构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将中国的海洋活动描述为一种横向扩张的“两洋战略”,即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时扩展影响力。*[美]罗伯特·卡普兰著,吴兆礼、毛悦译:《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基于此,美国也加大了对印度洋的监控。“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后,美国视印度为“天然盟友”和“最大民主国家”,认为印度与中国存在边界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地缘政治竞争,因而是平衡中国的理想伙伴。*罗会钧:《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中美印三角关系的变与不变》,《中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178页。2014年8月12日,美澳在年度部长级磋商会议上签署了军力部署协议,根据协议,到2017年前,澳大利亚允许美军2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轮驻达尔文港。再加上印度的补充,美国能够同时监控太平洋和印度洋,有效遏制中国的远洋活动。2015年TPP协议的达成,再加上TPIC,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构筑了一个排斥中国的亚太秩序。

印度同样对中国的崛起感到焦虑,欲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平衡中国。自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的战略目标逐渐“西移”。对此,印度国内对华战略思维的主流看法是:“近期中国不会构成对印度的军事威胁,但从长远来看是不确定的,因此印度需要防备中国未来在南亚地区力量的渗透。”*Francine R. Frankel, Harry Harding,The India-China Relationship: 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Kn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4, pp.33~34.许多印度学者及战略家认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并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为了印度的利益和抱负,美国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是受欢迎的。”*Annourna Nuatiyal,“US Security Strategy of Asian Rebalance: Implication for India,” Paper for Presentation for ISSS/ISAC,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Conference, Nov.14~16,2014,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nel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in Asia”, p.10.印度前海军参谋长阿伦·普拉卡什公开宣称,“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印度的主权与安全不构成威胁,印度不仅不应反对,反而应“表示欢迎”,“在长期的遏制过程中,这一趋势(美重返亚太)是有利于印度的”。*“Asia-Pacific Region Focus by US Will Help India Contain China,” Indian Herald, June 9, 2012.美国也迎合了印度想成为亚洲大国的心理,推印度当“亚洲主角”,借力制衡中国,让亚洲两大巨人直接交锋,抑制中国崛起,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二、“亚太再平衡”背景下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调整

美国深知印度推行“东向行动政策”的战略意图,也正是看到了印度的潜在实力和意志力,利用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不断扩展,参与到亚太地区事务的竞争中,强化“龙象之争”,推动亚太地区防务合作,激化南海争端,以确保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秩序得以维系。与美日同盟不同,美印之间的合作基于战略上的共识。在美国“亚太再平衡”这一背景下,印度“东向政策”也做出相应调整,加速向纵深发展。

1.印度的战略目标转向亚太地区

“东向政策”的前20年,是印度不断向东扩展的准备阶段,目光主要聚焦于东南亚。进入“东向政策”的第三个10年,印度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亚太地区。特别是以“印度梦”为竞选口号的莫迪上台后,强势打造“印太”战略目标,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战略目标向东拓展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印太地区,足见印度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强国的野心。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后,正好为印度的“东向行动”提供契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充当亚太地区的“离岸平衡手”,由美国牵线搭桥,借助传统盟友,不断拓展新盟友,打造多边同盟体系来遏制中国,确保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秩序。美国“重返”亚太后很快将印度纳入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重要盟友,利用各方都想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寻求各方在诸多问题上的利益结合点。有了美国的牵线搭桥,近年印度与太平洋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加速与东北亚及澳大利亚等太平洋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和防务领域的合作,为新德里构筑亚洲安全框架奠定坚实基础。*“The Indo-Pacific: India’s Look East 3.0 by D. Suba Chandran,” http://www.ipcs.org/article/india/the-indo-pacific-indias-look-east-30-3843.html.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成为印度外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美国的帮助,印日、印韩、印澳关系迅速升温,但与印度“以经促政,先经济政治后军事”的传统对外政策不同,印日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政治和防务领域的。

2.印度与东盟防务合作不断深化

自印度推行“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一直致力于与东盟各国的关系,1992年,印度成为东盟的部分对话伙伴,1995年成为正式对话伙伴。这期间印度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取得很大成就,贸易额迅速增长,印度成为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与东盟的贸易额从1991年的35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101亿美元,2003年进一步增至151.4亿美元。*侯松岭:《印度“东向政策”与印度—东盟关系的发展》,《当代亚太》2006年第5期,第47页。进入21世纪后,印度扩大了与东南亚的合作领域,深化与东盟的机制联系,加速与东南亚的融合进程。2003年10月在巴厘岛举行的第二届“印度—东盟峰会”上,印度与东盟签署了《印度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不仅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也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的政治、安全合作成为“东向政策”的中心议题。*余芳琼:《印度东向政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3期,第112页。印度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得到了实质性的深化,双方迄今为止建立了20多个官方对话合作机制。

在美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印度着力推进与东盟的防务合作力度。一方面,印度国防开支不断增多。IHS简氏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印度将超过日本、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军费开支第四大国,其中美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另一方面,为了推进与东南亚的防务合作,印度国防部决定在10年内将军备出口增加20倍,印度加大了对东盟的军事出口力度,“东向政策”推动印度与东盟防务合作进入新高度。*http://www.ieforex.com/huanqiucaijing/shizhengjiedu/2013-04-22/185128.html.莫迪上台后继续加强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防务合作,逐渐插手南海事务。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哈里斯称“奥巴马总统正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正推行‘东向行动政策’,美国和印度的政策正在完美的时间‘交汇在一起’”。*《美国拉印度日本搞“南海军演” 要建“海上强国网络”》,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03/8647848.html。近年来,印度还多次与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在争议海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16年5月20日,印度海军东部舰队的4艘军舰开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展开两个半月的作战部署,并于5月30日将四艘印度军舰分别停靠在越南和菲律宾的海军基地,涉水中国南海。*《印媒:印度军舰敏感时刻驶入南海 将参加多项军演》,http://www.cankaoxiaoxi.com/mil/20160601/1178119.shtml。

3.周边邻国外交地位凸显

一直以来,“东向政策”都将目光聚焦于东南亚,新时期的“东向行动政策”不仅深化与东南亚的合作,还企图实现对南亚、东北亚的全面“东向”。印度南北出击,“东向行动政策”成效显著,既注重稳定与南亚邻国的关系,为“东向行动政策”的推行提供保障,避免后院起火,又注重开拓新的外交空间。莫迪上台后将“东向行动政策”的起点从缅甸西移至孟加拉国。*“Act East Policy Starts with Bangladesh: PM Modi,” zeenews.india.com/news/india/cat-east-policy-starts-with-bangladesh-pm-modi_1517376.html.莫迪就职后选择不丹作为第一个出访国家,随后访问尼泊尔、缅甸、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利用佛教和印度教大打“文化牌”,并试图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缓和关系。印度一方面试图与中国周边国家携手,提升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意识到要将其经济活力和政治影响力投射到更大范围的亚太地区,必须首先在次大陆,即自己的“后院”采取必要的措施稳定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之间的边境问题,为“东向行动政策”培育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2016年5月,莫迪访问蒙古,成为首位访问蒙古的印度总理,标志着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推进。莫迪此行与蒙古签署了14项合作协议,不仅强调两国的防务合作,将蒙古提升为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声称印度是蒙古的“第三个邻国”(蒙古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而蒙古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中国外交成为“东向行动政策”的重要内容

随着“东向行动政策”的推进,印度逐步从亚太地区事务的边缘者成为参与者,与中国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印度目前正处于发展机遇期,需要加大与中国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2014年上台的莫迪任内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印度经济快速发展。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额逐年攀升,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印度对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708.3亿美元*《2015年12月印度贸易简讯》,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new/index110209.asp?p_coun=%E5%8D%B0%E5%BA%A6。,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中印之间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都将逐渐增强,中印之间合作前景巨大。2015年5月,莫迪总理访华,双方签署了21项合作协议,中印企业签署了220亿美元大单。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旨在多领域促进交流与合作,并强调积极寻求边境问题的政治解决。*《中国印度联合声明发布(全文)》,http://news.sina.com.cn/c/2015-05-15/164231837337.shtml。这说明尽管中印之间存在地缘政治冲突和边境问题,但务实的莫迪有意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淡化边境问题,未来中印的经济交往仍会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制衡”中国的快速崛起也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重要内容。“东向行动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印度亚太地区大国地位。印度经济的发展只是印度实现大国地位的一个手段,并不是说手段不重要,而是手段必须服从于根本目的,即突破印度的地域界限,事实上转变成一个亚太地区大国,因此印度必须向东行动,制衡中国的快速崛起。随着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推进,印度利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契机和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戒备心态,逐渐从南海问题的旁观者变成介入者,给南海问题增添了变数。同时,印度也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增强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2015年初奥巴马访问印度双方发表的《美印亚太及印度洋联合战略愿景》中,第一次就南海自由通航问题发表联合声明,美国鼓励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由于美国的支持,印度加紧在南海投资开发能源资源,以联合军演、出售武器等方式介入南海争端,加强印度海上力量在南海及其附近海域的存在。2016年6月6日,莫迪开启第四次访美之旅,向美国承诺承担更大责任,再次表明了印度涉足南海及亚太事务的决心和意志。

三、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1.加剧中印两国的地区竞赛

印度的大国梦和中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印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强烈的大国意愿决定了印度强烈的扩张诉求,未来中印的地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印度试图借“东向行动政策”横向扩张其影响力,分别向东和向西推进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属印度的边界范围。中国周边海域局势复杂,正在谋求向西发展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欲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东南亚的高铁项目和海上丝绸之路来重振中国经济。印度一直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持谨慎态度,对中国的动机和目的表示怀疑,暗地里与中国展开竞争。在莫迪访美期间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声称:“双方强调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以促进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美方强调,通过其‘新丝绸之路’计划和‘印太经济走廊’计划,美将推进印度与其邻国以及更广阔地区实现互联互通,以实现商品和能源自由流动”。*“Joint Statement during the Visit of Prime Minister to USA,” http://www.narendramodi.in/joint-statement-during-the-visit-of-prime-minister-to-usa-6693.相比较而言,印度更倾向于与美国合作。

同时,印度正在通过加大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消减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据印度发展合作论坛(FIDC)分析,印度今年财政拨款削减50亿卢比,而印度对东南亚经济援助却有增无减。2016~2017年预算创下了对缅甸发展援助的增幅之最,财政拨款从2013~2014财年的16.5亿卢比增加到2016~2017财年的40亿卢比。*Indrani Bagchi, “India Boosts Development Aid to Other Countries,”http://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economy/india-boosts-development-aid-to-other-countries/articleshow/51252474.cms.缅甸是中国在印度洋的天然出海口,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此时加大对缅甸的投入,与中国竞争的意图比较明显。

2.南海局势更趋复杂

早在18世纪马汉就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有效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中印同为海陆复合型国家,两国在同一时期强势崛起,必然寻求向海洋扩张。印度明确表示,印度在南海享有正当利益,并编织了一条由北方的韩国和日本一直延伸到南海沿岸东盟国家的战略和军事网络,一直扩展到马六甲海峡、缅甸和印度的安达曼及尼科巴群岛地区。印度插手南海事务,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成为美国在南海离岸制衡中国的最佳“盟友”。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2015年3月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全体会议上表示,美国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补充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找到有意义的亚太地区合作领域。*“Looking to Complement India’s ’Act East’ Policy: US Defense Secretary Ashton Carter,” http://www.ndtv.com/india-news/looking-to-complement-indias-act-east-policy-us-defense-secretary-ashton-carter-767197.2015年8月美国的一份国会报告中明确表示将升级与印度的海上安全伙伴关系,报告称,美国国防部已经三管齐下来提升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包括升级两国海上安全合作、建设地区合作伙伴的能力和提高地区的领海意识。*“US to Upgrade Maritime Security Partnership with India Zee News,” http://zeenews.india.com/news/india/us-to-upgrade-maritime-security-partnership-with-india_1650582.html.

2016年6月6日莫迪访美明确了美印关系的新定位,印度成为美国的“主要防务伙伴”。2016年6月12日,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访问印度期间双方就共享军事后勤基地达成原则共识。尽管该协议在印度国内有很多质疑声,但莫迪政府的“亲美”态度可见一斑。从军事演习、停靠越南和菲律宾的海军基地,再到美印共享军事后勤基地,再次验证了莫迪的“东向行动政策”不是花架子,印度全面插手亚太事务的决心不会动摇。目前,韩国已经正式同意部署萨德系统,加剧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给中国带来安全隐患。若美印“合流”,中国的沿线海域将处于美国构筑的严密的战略包围圈内,中国的海外利益将无法延伸。美国可利用越南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促成印度与越南之间的军事防务合作,构成“美—印—越”地区协作三角关系;其次利用印度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优势,极力拉拢东盟与印度加强军事和防务合作。印度与越南、菲律宾、印尼和新加坡等国的军事合作,不但使南海局势朝国际化趋势发展,还增加了南海问题和平解决的难度。*陈邦瑜:《试析印度在中国西南周边的安全体系建设》,《理论观察》2015年第10期,第74页。最后,印度利用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争端和分歧,增进与日本的军事和防务合作,如若美、印同时在中国周边发难,中国在南海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3.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化

第一,东南亚是中印之间竞争的主要地区。印度“东向行动政策”首打邻国外交,在东面、北面和东南面全面推进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多层次地将触角伸入中国周边地区,并与美国联手在中国周边地区构筑包围圈。首先是对南亚诸邻国,印度谋求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印度洋地区的优势地位,阻止中国实力向印度洋辐射。2015年3月,莫迪首次对印度洋三国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进行为期五天“史诗般”的访问,强化了印度与三国在多领域特别是海洋战略方面的协作,巩固了印度在其后院的战略利益,其地区“安全提供者”的角色也得到重大提升。*陈邦瑜、韦红:《美澳印“印太”战略构想的异同与中国的应对》,《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第149页。其次是在东南亚,印度将中国视为主要贸易竞争者,未来东南亚将是中印两国地区争端的主战场。

第二,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难度加大。鉴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在东南亚多年来积累的优势和宗教文化上的相似性,印度很容易利用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崛起的戒备心理而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尤其是印度明确宣布介入南海争端后,更是使得东南亚国家偏向印度。而东南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也会进一步寻求与印度的合作来平衡中国。此外,利用美国想让印度充当制衡中国工具的契机,印度进一步拉拢美国传统盟友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莫迪上台后,先后对这三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莫迪去年访问蒙古并与其建立了“特殊战略伙伴关系”。但与印度“以经促政,先经济政治后军事”的传统对外政策不同,防务和安全合作是各方合作的主题。这一结果表明各方对中国的崛起深具戒心,同时无疑是加剧了中国周边的军事竞赛和紧张局势,使得中国周边陷入两难的境地:既要着手应对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军事挑衅,又要防止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行动的疑心,以免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四、中国对“东向行动政策”的应对之策

1.发掘与印度的合作潜力,增进中印之间的战略互信

对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应理性对待。印度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结盟”仍是其外交原则,这决定了印度并不会像日本和越南一样,看美国的脸色而改变既定政策。印度与美国目前处于“蜜月期”是因为印度拓展亚太战略空间,谋求地区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恰好迎合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双方存在战略共识和利益共同点。但是,印度的“不结盟”外交势必会成为双方进一步合作的障碍,因为双方同样存在战略上的分歧,印度一心谋求大国地位,而美国则只是想借助印度平衡中国。从这点上看,双方貌合神离,合作难以持久。向来以务实著称的莫迪在未来处理亚太事务时,更多地会采取“打太极”的方式,在中美之间双向下注。因此,中印关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应积极主动寻求与印度的双边合作,增进互信。印度和中国一样,也存在严重的国内发展问题,同样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印之间可交流学习的方面还很多,加强对话与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合作空间很大。中印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处理两国关系需要中国采取新思维、新形式和新方法,发展对两国最有利的合作模式,使得中印两国合作产生1+1>2的效果。

2.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东南亚是中印争夺的主战场,化解与东南亚各国的分歧有利于赢得战略主动。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仍然依赖这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逐渐呈现“经热政冷”的局面,东南亚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但在政治上却倒向美国及其盟友。究其原因是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崛起的深刻恐惧,东南亚也是最早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地区,东盟国家担心,崛起的中国将争夺在本地区的主导权,从而造成本地区形势紧张。*翟崑:《试析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威胁论”》,《亚非纵横》2006年第5期,第52页。虽然这一观念很难改变,但是中国可以用实际行动让他们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秉持互惠原则,采取中国出资金,各国主导的投资模式,建设一个更加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此外,南海问题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矛盾的直接来源,要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一步的互利合作,中国必须加快与东盟各国就南海问题的机制进行谈判,稳定南海局势。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推动南海争端解决,要建设“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快落实《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在此基础上,加快《南海各方行动准则》制定进程。*薛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解决南海争端的催化剂》,《世界知识》2014年第10期,第52页。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中国应坚持正确利益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在东南亚各国遇到困难时守望相助。近期中国开放水闸缓解越南旱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中国应该让东南亚各国看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着力发展中美印三边关系,以合作化解分歧

处理与印度的关系,始终无法摆脱美国因素的干扰。要想寻求“亚太再平衡”战略下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必须把美国因素考虑在内。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推进,美国凭借其新老盟友强化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秩序。传统方法“赶走”美国是不可能的,反而会促使美国和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系更趋紧密,中国可以转而尽量寻找和美国的合作点,在南海问题上不相互排斥,而是有效合作。*郑永年:《中国应理性处理南中国海问题》,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51006-534453。汉斯·摩根索认为非结盟状态下的三边关系是最稳定的关系。一方面,中美之间虽然是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是中美互为最大贸易国,双方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奥巴马曾表示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印两个地区性大国同时崛起,结构性矛盾凸显,但双方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发展问题,双方需要相互借力而不是争利,此外印度长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足以证明印度不可能像日本、菲律宾一样与美国结成盟友关系。基于此,同时增强与两国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并非不可为。中国应从全球性事物着手,联手美印,增加中美印三国关系的弹性互动,努力构建三边问题协调解决机制,促进中美印三边对话,实现三者的有效利益捆绑,才能减少分歧,化解矛盾。

五、结 语

中印和中美之间都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面对美国的插手及印度“东向行动政策”逐步走向纵深,未来中印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如何在美印双重压力下处理双边关系,并逐步拓展中国的外交空间,需要更大的智慧。面对新情况,我们必须调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利益来化解分歧,以合作来促发展。借助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契机,中国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复杂的中印关系,从中印关系的长远未来着手,发掘中印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并积极拓展中方与各国之间的三边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对话,实现合作共赢。

娄亚萍,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庾润清,深圳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亚太莫迪东南亚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16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艺术品鉴(2019年7期)2019-09-02 01:51:12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东西南北(2018年13期)2018-09-27 01:53:44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海峡姐妹(2017年10期)2017-12-19 12:26:28
HARD CELL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50
美俄聚焦东南亚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
亚太6C通信卫星合同成功签署
太空探索(2015年12期)2015-07-18 10:59:19
美国亚太同盟的困境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