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技巧
陈 安
“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语言是微妙的东西,它包含所述话语的语调、内容、口吻,加上所表露的态度,同一句话语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份教案让不同的老师来上课,收到的效果会大不相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语言技巧,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严谨、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达必须严谨、科学。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的表述以及逻辑关系的表达要求就更高,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正确、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数和倍数”时,必须准确地强调“零除外”,并让学生弄懂为什么要“零除外”。尤其是在学生表述时,必须强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零除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准确性。
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糊、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扰乱思维。例如,对小数点移动改变小数的大小,有些教师这样解释:“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缩小了10倍、100倍。”这样解释是错误的,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数学知识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能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媒体、运用生活实例把内容讲得生动、通俗,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如果光凭语言描述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内容,由于其比较抽象,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故事,让知识变得生动、通俗易懂。先在黑板上出示1368与13.68两个数比较大小,接着叙述故事情节:1368比13.68大,经常欺负13.68,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一治这个1368。于是趁着1368不注意时,“小数点”(红色的小圆纸片)就悄悄地从8的右下角跑到1的右下角(演示红色的小圆纸片从8的右下角移动到1的右下角)。现在这个数(指着1.368)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整个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故事中,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幽默是一种语言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风趣、诙谐的语言能增强感染力,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师生的情绪,学生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中。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圆,先平均分割成若干块再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在汇报展示环节,一位学生把圆平均分成6份,拼成的图形像一条山脉。其他学生认为他的做法不好,拼成的图形根本不是长方形。该同学情绪十分低落。见此情形,教师说:“你怎么把八面山山脉也搬下来了呢,真了不起。”一句风趣的话,调整了学生的情绪,活跃了气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并不是所有成为笑料的语言都是幽默风趣的。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实际,一味地逗笑取乐,这就失去了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因此讲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要注意使学生在风趣幽默的语言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内涵,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咸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