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艳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语言资源富集地区语言博物馆建设的模式探索——以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为例
刘宗艳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语言是一种资源,语言多样性是保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目前,语言多样性正逐渐受到威胁,亟待采取措施进行保存和保护,建设语言博物馆将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语言博物馆建设要求有语言学、博物馆学、以及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结合,贺州学院将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尝试在贺州这样的语言资源富集地区建设以活语言为保存和展示内容的实体博物馆。现已具备建馆的前提条件,学校开始按计划部署建馆的初步方案,并尽可能预测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远景。这将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可供直接参考的模式,建设工作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语言资源;语言博物馆;贺州
语言是一种资源。语言多样性是保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1]。“正如同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如果有一天一个物种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那么也就宣告了一个基因库的彻底消亡”[2]。“语言资源危机不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3]。当前,“我国语言资源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丰富性,二是濒危性”[4]。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共同语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冲击在加剧,语言的多样性正随之逐渐流失。“世人将越发认识到其生活与安康不仅仅取决于对环境的保护,而且还取决于对语言多样性的维护,这将是一个全人类基于‘公平’这一普遍价值而共同行动的时代”[5]。贺州学院着力建设语言博物馆是参与这个“共同行动”的积极表现。在贺州这样的语言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实体语言博物馆,保存多样的活态语言方言,是实现保护语言及其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和多个部门早在2012年就开始讨论语言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现在已基本具备建馆的前提条件。
第一,有丰富的语言资源保障。贺州地处桂东北与湘、粤交界地带,这里的语言地理分布情况复杂,是语言资源富集地区的典型代表,有分属客家话、粤语、西南官话、湘语、闽语、平话6大汉语方言的各种名称的次方言20多种,还有一些系属待定的土话;有瑶语、壮语和标话等3种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方言差异。在语言资源如此富集的地区建设语言博物馆有便利的地理条件和充足的语言资源保障,学校所在的广西区也是语言资源富集的省区,可为今后扩充馆藏提供足够的后备资源。
第二,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学校的语言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对学校所在的贺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将有助于节约展馆音像语料的采集时间。学校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文化与传媒学院、设计学院等多个部门一起经过多次磋商,充分讨论了语言博物馆建设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以及将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等。
第三,有充足的硬件配套设施。课题组专属实验室近年已购置了60万元的相关设备,可以满足音像采集需要。学校已提供420平方米楼房用作建馆第一期用房,地方政府及学校已划拨150万元作为建设语言博物馆启动资金,可用于第一期布展室内装修,购置所需资料及设备,以后还将陆续追加建设经费。
语言博物馆建设要求有语言学、博物馆学以及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结合,贺州学院将会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共同参与建馆活动。2015年上半年贺州学院已启动语言博物馆建设,年底进入场馆装修阶段,初步展陈方案共分五个板块。
(一)前言
1.欢迎辞和导言。欢迎辞和导言尽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具体内容暂不在这里赘述。
2.纸质语言地图。包括全国语言分布图、广西语言分布图、贺州语言地图等。
3.语言地图的文字说明。除了说明地图上不同语言方言的分布情况以外,还有就某一语言特征的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信息,比如说内爆音及其变体的地理分布,汉语方言中从、心、邪母读如擦音的同言线,等等。
(二)电子音像展示区
1.第一期展示的分区布点
(1)汉语方言展示区
第一期展示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归属有争议的几种土话:八步区铺门镇福塔村的“铺门话”,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的“都话”,八步区河南街道鸬鹚屋村的“鸬鹚话”,钟山县石龙镇松桂村的“钟山土话”,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大莲塘村的“梧州话”等。这些都是贺州比较有特色的土话,虽然有些学者将它们统称“平话”,但内部差别很大,有的接近粤语,有的接近湘南土话。
(2)少数民族语言展示区
少数民族语言部分暂时分为瑶语展示区、壮语展示区和标话展示区,每个区各选一个点,将来就各自的内部方言差异继续增加布点。
(3)多语多方言接触点展示区
贺州地区内有不少壮瑶汉杂居的村庄,许多居民会五六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暂以平桂区鹅塘镇芦岗村为例进行语言文化展示。
2.第一期展示的具体内容
(1)语音系统,基本包括各点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有的还有连读音变系统。在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展示一定量的单字(限于汉语方言)、词汇、语法例句的音频和视频。各项内容均有对应的纸质材料。
(2)用地方语言表达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比如,口彩禁忌、骂人话、俗语、谚语、谜语、歌谣、祭词、曲艺、戏剧、故事、吟诵等;视频下方有方言、国际音标和普通话对译的三行标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加上英文标注。各项内容也有对应的纸质材料。
(3)用方言表达的地名、物名、民俗活动,等等,视频下方均有如前的标注内容。每个点约1000张与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等相关的照片,并配上音像。同样均配以纸质材料。
(三)观众体验区
这一板块设一窗口与第五板块链接。设若干电子地图,观众可以留下自己的乡音,随即出现在电子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成为可供参观的对象,可在地图上标示并可通过触屏电脑点播。现阶段先做贺州图,以行政村为单位点。接下来可以继续扩大,由贺州地图到广西地图到更大范围,不断完善。
(四)相关实物及研究成果展示区
1.相关实物
(1)音像材料对应的相关实物。
(2)民间手抄文献、拓件、书法作品,等等。
2.研究成果
(1)本校研究团队成果。
(2)校外专家研究贺州及周边语言的成果。
(3)国内外专家赠给博物馆的研究成果。
(五)电子音像语料采录区
展厅相邻的另一室单独设立音像采录区,博物馆的材料主要依赖于田野调查,其中集中采录的部分在专业的摄录室进行。参观者也可以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母语,丰富博物馆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具体建设工作中,我们将分四个阶段来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6.1-2016.12:语言调查团队和音像摄录团队采集语料,博物馆设计团队和工程施工团队进行场馆装修。
第二阶段,2017.1-2017.12:补充调查采集语料,模拟布展,反复实验,完成部分方言的试展出。发表相关理论成果。
第三阶段,2018.1-2018.12:语言博物馆初步开放,迎接游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为下一步的完善作准备。发表相关理论成果。
第四阶段,2019.1-2019.12:建成语言博物馆的雏形,完成一期布展,留有空间以备陆续增补。同时建成网站与实体博物馆相呼应,以扩大影响,寻求国内外合作,谋求更大发展。同时整理出版论文集。
建设以活语言为展出对象的实体博物馆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模式,我们的工作将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建设工作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会尽可能预测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会展望未来的发展远景。
(一)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如何更有效地展示,如何将语言学理论研究与博物馆建设的应用研究恰当地结合起来,将原生态的语言文化材料与高科技的展示手段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地实现知识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第二,如何有效地讲解,语言博物馆的讲解要求讲解员的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面对不同层次的观众,语言学的科学性、文化知识的趣味性、艺术评价的审美性等不同的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
(二)语言博物馆的发展远景
我们建设语言博物馆现在是初期摸索阶段,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接下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第一,多方寻求合作,不断扩大展示区,不断丰富展示内容。争取与其他地区将建成的语言博物馆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将我们的展示内容扩大到广西乃至全国,甚至与世界接轨。第二,充分利用语言博物馆的丰富材料建设语言大数据库,打造科研平台。向全国设立开放基金课题,欢迎广大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进来。第三,开发语言资源旅游业。把语言看作旅游的对象,即旅游的对象性资源,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感知审美类的体验对象,二是综合学习类的体验对象[6]。我们认为在贺州这样的语言资源富集地区比较容易实现语言资源旅游中的感知审美和综合学习等多种体验。
贺州学院将秉承保存和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在国内没有可供直接参考模式的情况下积极研究探索,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尝试在贺州这样的语言资源富集地区建设以活语言为保存和展示内容的实体博物馆。现已基本具备建馆的前提条件,学校开始按计划部署建馆的初步方案,并尽可能预测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远景,不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范俊军,宫齐,胡鸿雁译.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民族语文,2006(3).
[2]梁长福.地方博物馆对地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支持[J].大众科技,2012(8).
[3]田立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2015(4).
[4]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2015(4).
[5]安东尼·米尔·富利亚纳.语言之家:世界活语言博物馆[J].张春美译.《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译林出版社,2008(3).
[6]陈丽君.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袁春剑
On Construction of a Language Museum in Areas with rich Language Resources: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Museum at Hezhou University
LIU Zong-yan
(School 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Hezhou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
Language is a kind of resource.Language divers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cultural diversity.As the linguistic diversity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it is urgent to take measures to preserve and protect it.The construction of a language museum will be an effective measure.Construction of a language museum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es such as:linguistics,museology,aesthetics,and so on.Hezhou University is take full advantage of all the rich language resources in Hezhou to construct one language museum,with aim at the observation and indication the dynamic dialects living in Hezhou.With the premise,Hezhou has started the formulation the building scheme of language museum,with predicting as far as possible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future prospect at the same time.It is a be a bold and original attempt,for there is no domestic reference sample.So the construction will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Language Resources;Language Museum;Hezhou
H0
A
1673—8861(2016)01—0072—03
2016-01-23
刘宗艳(1974-),女,苗族,湖南靖州人,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瑶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YY033)、贺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HZUBS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