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苏北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2016-03-15 16:23杨必武
关键词:苏北小康社会驱动

杨必武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江苏连云港 222006)

实施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苏北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杨必武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江苏连云港 222006)

苏北五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苏北高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短板逐渐凸显,这需要苏北高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路径有:信息驱动,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状况非常了解,高校要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要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管理驱动,遵循五湖四海原则,建设有眼光、善合作、高素质、创新型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助力苏北高校更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理念驱动,聚焦人才培养和创新突破,在棘手难题、重大项目等方面,为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排忧解难;措施驱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力打造事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苏北高校;创新驱动;发展;小康社会;发展

1 苏北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

就全国范围来看,江苏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然而,苏北五市却是一块经济发展凹地,与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迄今,苏北地区高校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短板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设置的数量足够,但办学质量和美誉度总体不高。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5月,苏北地区五市(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有本、专科高校共31所。其中,公办本科9所、民办本科4所;公办专科15所、民办专科3所。徐州市的高校数量最多,拥有本科6所(含民办2所)、专科5所(含民办1所),数量最少的是宿迁市,现有民办本科1所,专科2所(含民办1所)。就五市的人口规模来看,苏北地区现有高校数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已能比较好地解决青年学子“有学上”的问题。毋庸讳言的是,有为才有位,31所高校中,除少数高校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外,其他炙手可热、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的学校并不多。总而言之,苏北高校内涵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2)专业设置总量可观,但人才培养缺少比较优势。专业设置“小而全”“大而全”是苏北高校的通病。翻阅每年的招生专业名录,除个别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如医学院)外,苏北高校尤其是专科层次的高校,实现错位发展的不多,专业设置惊人地相似。从实际招生情况看,专业招生苦乐不均的现象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不少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被大量浪费掉。以苏北某专科学校为例,2015年,该校专科招生计划近2 400人,参与招生的专业37个。实际录取时,个别热门专业人员爆满,只得大量扩招,招生人数超过700人。另有不少招生专业门可罗雀,只招到几人至十几人,有近300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这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热门专业的学生人数过多,而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等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得不采用上大课等“粗放经营”方式,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人数太少,人才培养成本过高,有的专业只好暂停招生或力劝学生转专业,部分教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造成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回应社会呼声的实力有所增强,但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升。这些年来,在应对学校发展挑战、回应大众呼声、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苏北高校都作了程度不同的艰苦尝试和不懈努力,尽管如此,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在当地就业的学子不多,毕业生大多远走高飞,当地政府的教育投入缺少相应回报;实现良好就业的学生并不是大多数,“专业对口”对部分毕业生是一种奢望;真正出类拔萃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由此,人们有理由要求苏北高校:对接社会发展需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4)内部运行机制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活力仍明显不足。高校应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繁荣,行为方式最为开明、包容的地方,但在现实的高校管理实践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愈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愈是缺少思想文化及行为方式的开明和包容,“官本位”意识及其行为方式愈是拥有比较广泛的市场。此种文化氛围和行为方式,容易使学校内部出现权力垄断、少数人主宰学校发展方向和教职工命运的现象。这不利于广大教职工全身心投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由此,最大限度减少“官本位”的负面影响,切实增强高校内部体制机制的活力,激励更多的人谋实事、做学问,充分发掘苏北高校教职工服务社会的潜力和智慧。

2 苏北高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

就行政管理归口和教育投入渠道来说,苏北地区既有部属、省属高校,也有市属高校;就办学层次而言,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学校;论办学性质,有公办和民办高校之分。这些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培养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引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由此,苏北地区高校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身特有的知识、科技、人才优势,助推当地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一般而言,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具有绝对性,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则大多具有相对性。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方面,有的是“创新”的始作俑者(原创者),有的是“创新”成果的享用者。苏北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思路和办法,恐怕“借鉴”多于“原创”,关键是看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1)信息驱动。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非常了解,高校要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在高校与社会各方面日益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现实条件下,高校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者,应该有政治家的头脑和胸襟,把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库”和“发动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高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设法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建立便捷、顺畅的沟通渠道。在第一时间,获得政府的未来规划和整体构想、近期打算和行动步骤等,通过对所获信息的筛选,聚焦那些可以有所作为的项目或事项,及时排兵布阵,在最短时间内拿出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把学校智库的思想转化成政府的工作决策,使学校相关团队和专家学者成为当地政府不可或缺的决策高参。

2)管理驱动。遵循五湖四海原则,建设有眼光、善合作、高素质、创新型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助力苏北高校更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在我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机制下,一所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确立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位置,主要取决于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是否具有战略眼光,是否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理论上讲,高校领导班子应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管理专家、学者的集合体。这些人,应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专长,彼此包容和合作,对待个人名利比较超脱,对知识分子有一份特别的尊重和关爱之情。从现实上讲,凡主要领导有魄力、有才干、能容人,且领导班子分工协作搞得比较好的高校,学校的发展就欣欣向荣、后劲十足。相反,凡谋人不谋事,家长制作风严重,班子成员不团结的高校,学校发展大多前景堪忧、人心浮动、效率低下。由此,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有必要加强对苏北各高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状况的实时考察和动态监控,不断调整、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能力、年龄和心理结构,有效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让管理驱动助力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再上新台阶。

3)理念驱动。淡化官本位意识,聚焦人才培养和创新突破,在棘手难题、重大项目等方面,为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排忧解难。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高地。“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高校的管理,更多的是“疏”而不是“堵”;是心平气和的协商,而不是唯我独尊的命令;是人格的平等,而不是权力的霸道;是思想的碰撞,而不是真理的垄断。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如果有人把高校视作行政机关,用党政机关的等级制模式管理高校,就会引发广大教师的反感和抵触,学校也会因此而失去生机和活力。高校的管理,只有把着力点切实放在依靠、尊重、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校才有可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能人,在棘手难题、重大项目、关键时刻,为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排忧解难,苏北高校助力小康社会建设的承若,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尊重和依靠教师,聚焦人才培养和创新突破工作,是高校理念驱动的应有之义。理念驱动要求高校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一旦定格为学校文化,大家就会“心往一和想,劲往一处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再来谈新要求、新专业、新任务、新岗位等问题的解决,就会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4)措施驱动。拆开“围墙”,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与社会方方面面实现合作共赢。

助推当地小康社会建设,高校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是十分必要的,这为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所必需,也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无论哪种性质、哪个层次的高校,都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自身的“硬实力”,即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解决一些生产、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大、疑难、紧迫问题,发挥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作用。这种“硬实力”的彰显,一方面,通过学校拥有的专家、学者帮助解决问题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来体现。这后一种体现方式尤为重要,因为它更能体现高校的存在价值。应该看到,身处经济发展凹地的苏北高校,在推进苏北小康社会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解决了思路和政策之后,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人才和科技,而这恰恰应是高校的优势所在。由此,苏北高校应采取措施驱动策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力打造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第一,学校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其功能布局。学校依照地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需要,实时调整专业设置取向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心,将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指向当地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和行业。在人才培养的全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施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增加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分析专业对应行业的发展信息和社会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发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实践的尝试;发掘专业领域的商机,搜集专业型创业的机会,发展专业性强,技术门槛较高的创业实践;组织专业型创业企业实习,邀请专业型创业者进行创业实践培训[1]。第二,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在这方面,苏北理工类高校可行的做法是: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2]。第三,让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既是一个与大师、书本亲密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与社会实践、岗位素质要求无缝对接的过程。这种命运共同体一旦形成,苏北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就会充满无处不在的高校文化元素。

[1]刘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阈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63-67.

[2]祝蕾.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4):7-8.

[责任编辑:王晓青]

G649.2

A

1671-6876(2016)03-0252-03

2016-06-30

杨必武(1964-),男,湖北松滋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教育方法研究。E-mail:yangbw1964@126.com

猜你喜欢
苏北小康社会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