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与期刊评价标准

2016-03-15 16:10马立钊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

马立钊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 合肥 230051)



学术创新与期刊评价标准

马立钊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合肥230051)

学术创新和期刊创新都是一个渐进性的认知过程。学术创新性成果的传播和交流需以期刊等载体为媒介。为了便于学术研究者检索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不同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必要的遴选,以为研究者提供文献检索引导和学科研究指导。学术创新与期刊创新的评价不能以文评刊或以刊评文,两者不能完全隔离但又应分别评价。学术期刊的评价应坚持学术共同体包含期刊编辑为主体,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有权威性、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定性分析,并突出期刊的整体风格和学术价值。

学术创新认知;期刊创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近代学术者必始于宋。[1]学术思想之传播来自于学识之载体的流传。中国当代学术创新实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所需要的理论解释,并为现代社会所需求。评价学术创新水平是为论文、时事报告或专著本身之内容,而非为学术作品载体。但学术载体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关系,又是不可分的,特别是论文刊发期刊的质量标准,对于专业人员检索相关研究成果、提示学术专题研究史、明确研究方向和论点,在现代信息社会,尤为重要。因此,学术期刊质量的优劣亦可反映学者个人研究成果或学术界研究水平的价值。本文拟以学术创新与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的评价为研究主题,对学术创新认知、学术创新与期刊创新认知、学术期刊的优劣之评价标准,略作分析,以期期刊界和学术界引为共鸣。

一、学术创新的认知

抽象地解释,学术是指研究主体面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运用已有的知识或逻辑,阐述某现象的正确性或证伪性,并对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价值的研讨过程及其成果,它以较为系统的理性见解实现于社会,对事物的形式、内容、性质、意义、发展趋势以及事物间的深层内在联系等问题进行思辨并作出解答。[2]学术研究是一种人类认知自然和探索真理的社会活动,是对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的解释活动。学术研究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科学书刊,以促进学术思想的扩散与传播。学术活动也包括实践性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社会、市场提出科学发展策略,提供经济政策、科学决策,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行为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力促对生产实践提供学术指导等。

国家对于学术之尊重,对于自由增进与传播知识的指导原则之尊重,必须类似其对法律及正义的尊重同样地根深蒂固。这两者的有效性都是来自同一个源泉:来自于我们的文明为之献出的伟大传统所体现的超验原则。[3]学术的根本精神是追求理性认识的真理性,学术活动具有最稳固和最能获得公认的正义感。学术研究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社会实践性的审视和判断,并具有多元视角的审视性质。学术显示的理性的自觉和自立精神表现在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但又摆脱盲从与直接功利的桎梏,其逻辑表现也是阐发其主张的确当性、理念的创新性。为了鼓励学术思想的创新,世界各国鼓励学术自由。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方式或者说创新类型,可以分为继承性创新、综合性创新和原始创新。[4]268继承性创新是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向研究主题,继续性研究,从而形成更符合人类文明需求的研究成果;综合性创新是指在某一领域或研究方向,以一特定的时间为时点,将已有的知识综合概括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性知识;原始创新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是指某一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或研究资料方面,是具有前人无法企及的研究成果,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填补某一领域空白的价值的创新。

学术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术自由和学术积累。学术自由不是学术活动本身的指涉,而是指学术创造主体所处的学术思想状态。学术自由的边界与政治、法律、经济和道德接壤或局部重合。在现代社会,学术自由既受到政治、法律、社会保障,也受它们的限制和干涉。[5]学术积累是指学术研究成果必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创新,没有无源之水。学术积累体现了研究主题的逻辑线索和知识传承,表现形式是在本研究过程中引用他人的前研究成果。美国学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必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论文或专著或研究报告。这种相互引用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归誉与起源;提供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证据和说明;评价或更正以前的著作。[6]学术论文依靠引用文献的衔接而形成学识、研究方法或研究资料等方面的联系,并通过该种文献引用来分析、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如研究成果的开篇文献综述,无论多短小,都需要对本研究主题进行阐述,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解释性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本研究主题的概貌,清楚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阶段或状态。文献资料有多种类型,包括中外学术专著、中外各类期刊论文、各校学位论文、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就专门问题作出的研究报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各级政府编制的政府资料与数据、文件汇编等。研究人员必须详实地利用诸多资料,选择有利于研究主题的研究方法,对资料做一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其研究的逻辑过程、逻辑方法或研究观点,才易于被读者接受或勘误,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文献指引。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需要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以引注的方式,说明或解释他人研究成果对本文的价值或作用或贡献,也反映了本文的逻辑思维过程,增进本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究竟何为学术创新,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话语系统,大致存有三种形式:一是“学者话语”,二是“官方话语”,三是“民间话语”。[7]2学术创新应该是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结果的创新。学术创新的评价应注重于研究成果对社会的价值和学术界的贡献。“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8]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标准既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为解决我国现阶段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而提出学术性解决策略和方法。但是,学术创新是一个被逐渐认知的过程,今天的研究成果可能在短期内没有被学界所认知,也可能在本学科领域内被快速认知,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其他学科被认知。有学者举例说明学术创新的认知过程。该学者从知识扩散的过程角度,采用包含时间维度的扩散理论和分析时间流的主路径分析方法,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选取发端于社会学并广布于各社会学科的结构洞理论为学术创新实例,进行知识扩散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对结构洞理论引文文献的研究,结构洞理论最初由创始者于1992年在社会学学科知识群中提出,而扩散至经济学、商业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图情学则是在5年以后,并随后扩展至自然科学领域。在2010年之后,该理论被广泛接受。[9]该实例说明,学术创新在本学科领域内提出后,需要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运用,完成创新性知识的扩散。

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就是创新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媒介是刊载学术研究成果的各类期刊。通过期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的知识扩散的网络路径和扩散方法的定量研究,将期刊、论文引用等关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可以记录学科之间横向的交叉与渗透。这种纵横网络式研究,可以清楚地分析知识扩散的自然状态。这也印证了美国学者对引用文献量化研究,创设检索引文网络技术的科学性。从刊文载体上看,期刊载文影响因子即被引率可能反映了该期刊编辑的知识水平和期刊对学术扩散的贡献,进而对期刊创新价值具有较高的评价。依次而为,为了有利于专业学者快速检索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可能刊发学术研究质量较高的期刊名录,供读者检索,就需要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出一定量的期刊,作为检索客体对象。这些期刊根据不同的标准而分别设定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优秀期刊等等。

二、期刊创新的认知

前国家新闻出版署1995年颁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将期刊分为包括“学术理论类”在内的七类期刊。学术理论类是学术创新的基本类别。学术创新需要借助学术期刊予以传播、扩散,并获得学术界和大众认知。为了保障学术创新性成果能够及时参与学术界学术交流,获得学术研究成果的快速传播,学术期刊有必要立于学术前沿,具有前瞻性学术思想和思维,引导学术思潮。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探索真理性、主流意识形态性和公益属性的特点。学术期刊创新程度越高,其对学术思潮、学术思想乃至于主流社会思潮掌握得越准确,越能发现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由此,富有创新性的优秀学术期刊对学术作品的审稿越是严格、规范,越能够反映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

学术创新性评价和认知与期刊创新评价和认知相互关联。学术创新需要以期刊创新作为载体和媒介。学术期刊创新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其一是创新办刊理念,真正归位于学术宗旨和目标定位;其二是创新办刊形式,特别是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必须坚持学术为导向,创新版面设计、主题安排,坚持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或命题的开拓性研究或深化研究,避免单一学科的直线型研究,以获得不同学科专业读者的研究需求;其三是创新办刊方法,包括期刊方向、期刊整体风格,创新栏目设计;其四是创新期刊管理,强化编辑专业技术的规范性,选稿用稿的广泛性,实现对来稿的学术评价客观、科学,引领学术潮流。[4]270但是,学术期刊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品质,刊发的作品更有利于参与学术交流,并获得创新知识的认知,为学术研究提供学术群形成价值或批判价值或学科结构价值。学术创新认知过程与期刊认知过程相似,都需要一个渐进性的学术累积性认知过程。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通过查询阅读专业期刊、综合社科期刊,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信息、最新的专业研究热点、知悉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和方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继而对期刊产生创新性认知。富有创新价值的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有利于为专业人员提供多维度、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文献价值。

为了方便向专业人员提供检索研究所需的参考文献的便捷途径,某些机构在若干家期刊中选择一些在学术成果内容、期刊编辑规范、期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优秀的期刊,向读者推荐,是对期刊创新认可的外在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对学术期刊评价的主体主要有三种主体:一是具有政府背景的期刊主管部门,二是民间性质的期刊行业协会,三是政府背景与民间结合而成的部分专业研究机构。专业学术评价研究机构主持的评价,由于具有专业性和中立性等特点,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10]270多评价主体对期刊的评价标准不同,对于同一期刊的评价也可能产生差异,如某机构将某家期刊评价为优秀或核心期刊,但根据其他机构的评价标准,可能就是一般性学术期刊。就期刊评价标准而被列为优秀或核心或来源的期刊而言,并不是说明该期刊中的学术研究成果必然比其他未列入核心或优秀或来源的期刊中刊发的学术成果更具有学术价值,而是通过对期刊的选择,为读者提供检索性参考价值,更不具有对期刊的单篇论文的学术价值的赞同或赞誉。这是期刊评价机构多次说明的问题。无论核心期刊或优秀期刊都是根据某学科刊发的论文信息和论文使用情况在期刊中的分布状态,来揭示一定时期内某学科期刊的发展概貌,为读者提供参考,分学科和研究领域地检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的优化使用,不可能具备对学术期刊进行优劣评价的作用和价值,更不能将其作为期刊质量评价的标准,也不能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优劣的评价标准。期刊评价对学术科研的参考价值,在于为研究者提供检索的方便,为研究者提供追溯性文献查询、检索学术史迹的逻辑脉络。“通过引文追溯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找到一系列内容相关的文献以及某一学术观点的发展脉络。这样不但可以看出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研究情况,而且可以看出这一学科的核心作者群,还可以根据某一名词、某一方法、某一概念、某一理论的出现时间、出现频次、衰减情况等,分析出学科研究的走向和规律。”[11]通过科学合理的学术引文的数据统计,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单篇被引文献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并不表示对期刊本身学术价值和优劣的评价。评价机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是以单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为前提条件的。

期刊创新性评价不仅仅是刊文学术水平评价,而且应该包含诸多的对期刊特色的赞誉。优质的学术期刊,以纸质方式为外在存在物,在刊发的论文研究内容、栏目设置、封面、版式、印装等各个方面,无不浸染着编辑们的心血和智慧。如有些刊物在装帧设计方面寻求独特审美情趣,在栏目设置方面,突出专栏选稿,跨学科设置栏目,不以某一学科或专题为栏目设计标准,避免拼盘式载文或稿件汇编。在注重稿件学术质量优先的条件下,完善编辑规范,为研究者提供多维视角的学术前沿研究成果。有办刊人认为,人文社科类期刊与自然科学类期刊,在量化标准的适应性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标准。期刊评价主体,即图书情报单位,采用核心期刊的原理,用文章的被引频次、下载量等指标来评判刊物的水平质量,从表面看,这种所谓 “影响因子”量化指标并不适合人文社科期刊。[12]根据上文所述,学术创新和期刊创新的认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跨学科基础性研究成果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经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才可能被认知到创新价值,二者应分置评价,而不是以文评刊或以刊评文。简单地混淆二者,是不科学的,都可能发生谬误,造成学术失范和期刊评价标准失范。

三、人文社科期刊评价的标准

学界对目前实行的期刊各评价体系颇多诟病,认为,评价结果差异大,影响了期刊评价的权威性;评选工作滞后,削弱了评价结果的参考价值;“以刊评文”的评价机制有失偏颇。[10]272学术界和期刊界影响广泛的期刊评价主体是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所列举的期刊目录。这三种期刊数据编目都是根据布氏定律、加氏定律,模仿于SCI、SSCI 和A&HCI而建立的期刊收录方式。有学者对以上三种期刊的评价功能作出批评,认为,“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和“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所揭示的是期刊论文和引文分布的规律,而不是期刊论文质量分布的规律。[13]7而现行三种期刊数据编目中列出的期刊名称,不再是作为文献检索工具的优先性存在,而是作为与检索无关,只是评价期刊优劣的根据了。根据此观点,核心期刊不具有期刊评价的功能,即使是衍生性功能,也是勉强的;或者说,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的称谓,不是评价期刊本身所应具有的功能,至少CSSCI没有这种功能。至于其发挥着期刊评价功能,可能得益于行政权力,包括政府、学术研究机构、高校等行政权力,为学术评价和学术研究者研究成果评价寻求一种捷径而形成的。

除了以上“三大核心期刊”外,还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汉大学)收录的期刊要目、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的期刊目录(从2002年至2011年共有三批次31家大学综合学报和社科期刊入选)*本文作者从相关信息资料中只查询到教育部名刊工程三批次的期刊目录,再没有发布第四批次以后的期刊目录。至本文发稿时,作者认为,只有31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列入名刊目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这些评价机构对期刊采取排名方式,分等级制列出顶级期刊、权威期刊、一般期刊等,评价期刊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异彩纷呈。但没有任何一种评价能够获得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共识。

期刊具有传播思想、交流学术观点和实现学术扩散的价值。目前期刊评价的标准类推为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是广受诟病的原因,也是造成学术失范的技术原因。由于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的评价,甚至研究者个体学术水平的评价,都依赖期刊评价标准,导致学术创新与学术失范具有整体性的内在关联性。有学者认为,学术失范是基于“国家行动”下学术创新的实践逻辑的悖论得出的。“学术失范”成为社会问题的主要社会脉络实际上就是“国家创新”为主导的话语情境和政策运作空间。[7]5期刊评价或多或少都具有政府权力影响的影子,不仅评价机构自身认为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即使研究人员刊发的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也依赖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的权力支撑。

有学者认为,期刊评价的基本路径应该是,第一;学术期刊评价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第二,建立统一的权威性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第三,建立专业评价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相结合的评价机制。[10]273笔者认为,这些期刊评价路径对期刊评价的原则、技术路线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但期刊创新性评价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持,而如何设计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在笔者看来,学术创新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是一个渐进认知的过程,作为学术成果载体的期刊评价,与学术成果创新不具有同步性,但应具有学术创新的对应性特征,因而,期刊评价,特别是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期刊创新性评价标准,坚持正确的办刊价值取向,是首先要满足的评价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给出的定义,学术期刊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是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科学文化,并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8]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指导,坚持征稿、选稿、用稿的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为中国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办刊人应坚持学术立身,以学术共同体为主导,秉持学术独立自由的精神,应做学术研究的引导者、推进者和服务者,拒绝学术不端行为,对违背科学精神、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行为,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保证清洁的学术研究环境。

此外还应把握以下几个标准:

其一是坚持学术共同体评价主体机制,以学术思维评价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应该由学术权威在内的学术共同体承担,这是最为可行的路径、也是最科学的做法。发挥学术权威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基本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自律的学术共同体是由学者以各自专业为基础自愿结成学术团体、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会议等。[14]48保持学术共同体具有学术性和自律性特点,避免由非学术人评价学术。现在期刊评价主体已由非学术共同体图书情报专家代替学术共同体对期刊进行评价,期刊评价机构也乐此不疲,造成期刊评价结果失信。学术期刊适格的评价主体应该是也只能是来自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即学科专家与期刊编辑,只有他们才有可能代表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看法和立场,并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法,来对以为他们服务为宗旨的学术期刊作出科学公正的评判。评价机构或行政管理部门并不能因为其提供了评价工具或建立了指标体系或组织了某种评价活动而自动成为适格的评价主体。有学者认为,真正能成为某一学术共同体交流对话平台的学术期刊至少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学科专业或专题边界清晰;对共同体成员全面开放并得到其认可;具有鲜明的期刊形象和通达的传播渠道。但今天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存在结构不合理、期刊开放程度有限、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不合理等弊端,再加之因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学术期刊的纸本传播途径部分转移到数字化传播,纸质期刊完美的形式与学者发生疏离,因而学术共同体很难形成。[15]作为期刊办刊人,有义务和责任为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形成,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服务功能,如在期刊的开放性、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继续努力。

其二是坚持定量定性一体化分析方法,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以数据评价论文,以论文学术贡献评价论文,进而达到对期刊公正评价的目的。关于定量定性评价标准,现在实行的多版本评价标准都侧重于定量式分析评价,尽管各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不同,核心期刊评刊指标都呈现量化状态。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2011年颁布了《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其他三种期刊评价参数,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年获奖论文数、国际论文比、国际编委比等纯量化的数字指标,普遍适用于全国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独立设置评价体系,摈弃简单地以影响因子即引证率为评价指标,将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其中一项,权重不再决定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该评价报告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设置3个一级指标,即吸引力(Attraction Power)、管理力(Management Power)、影响力(Impact Power),下分12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再向下分置四级和五级指标。诸项指标意图包含期刊学术质量的各个方面,并希望每个单项指标都能够建立与期刊学术质量相关联的关系。单纯按指标体系打分的量化评价得出的期刊评价结论会有很大差异。这些指标中任何一项,与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只有难于直观的间接关系,适用于期刊评价,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

定性评价是学术界和期刊界鼓吹的良性评价机制,但如何保障定性评价的公正性以及期刊学术创新性,又因缺失具体的量化标准而受到怀疑。对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缺失定量的评价方法作为基础性分析数据,难以有客观感。某些量化指标,如被引率、转摘率、获奖率、高影响力论文率以及期刊的获奖、收录核心期刊的情况及印刷版发行和网上传播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及按照一定的权重对之所作的统计、分析和排序,能够获得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感觉。如果仅由若干同行专家对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期刊进行质量、水平的评判,不但这种评价无从下手,而且评价中大家的意见很可能难以统一。[16]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量化评价体系显得很简单粗暴,但失却量化根据的简单的定性评价,又难以成为共识性的评价权威体系。期刊评价机构退出学术评价,放弃自己评价主体的身份,不以排行榜的形式进行期刊评价,转而为学术界提供详实的期刊论文检索和查询的数据库数据平台服务,如CSSCI引文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平台的建设,就可以为学术界和期刊界对期刊创新价值进行评价提供量化的数据参考信息。从引文检索意义上看,图书情报机构不参与期刊评价,并不是对学术评价完全隔离,而是专注于挖掘与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相关的大量数据,为学术界和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索引数据。在信息时代,这些数据的价值对繁荣学术研究,丰富期刊评价内容和方法,具有另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CSSCI 开发的原始数据库为学术共同体评价期刊、评价论文提供了有力且科学的评价工具。[13]26已经有学者参考CSSCI数据库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分析学科建设或某一主题的研究进度和研究方法,甚至探讨某一学科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等主题内容。在评价标准难以选择、效用评价的价值难以判断、学术批评氛围不佳的现状中,坚持定性评价指导下的定量数据运用的评价模式,容易实现对期刊评价的共识性目标。

其三是兼采期刊其他要素,对期刊进行综合性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在吸引力指标中增设期刊编辑和普通读者评价主体、作者地区分布和机构分布、论文下载量等细分指标,在影响力指标中增设期刊与学科比值以及网络影响、学术会议影响、国际影响力等指标。更值得赞成的是,增设期刊管理指标中,编辑规范、编校技术、稿件管理流程、学术不端、学术道德规范等指标,均突出了期刊自身建设的评价因素。该评价体系是对现有的其他评价体系的改革。此外,还应设置期刊的外部审美、设计装帧、印刷纸张等期刊外部表现形式指标。

其四是转载、政府奖励等的期刊学术声誉参数运用。这方面包括几个内容:一是转载率。对于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由于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只限于一次性原发的文章,对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文摘类刊物转载的论文不作为参评范围。从国外学术界对学术文摘的的评价看,文摘类刊物对论文的评价只是作为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补充性评价。我国文摘类刊物在一次编辑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编辑,距离专业共同体评价主体较远,而且在其对论文质量和刊物载文质量进行评价时,可能会受到作者身份、作者机构、期刊荣誉等符号化因素以及人情因素的影响。[17]“带有自身偏好或特点的关于学术期刊论文的二次文献,直接转变成了关于学术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无益于学术和期刊评价。[14]51-52二是基金资助。全国社科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自2012 年以来,分批资助了 200 家学术期刊,诸多期刊必须同时入选三大期刊数据库,从政治导向、问题意识、选题策划、栏目建设、论文质量、学术影响、是否收取版面费、匿名审稿制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取消收录情况的加分,可能更合理一些。三是基金论文刊发数量。在各种期刊数据库评价体系中,都包含基金论文的分值。期刊刊发基金论文虽然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预期价值,但也可能会促使许多期刊忽视自发选题的未来可能有很大学术价值的论文而专爱发表基金论文。[18]四是获奖论文的参数。期刊刊发的论文在各种不同的政府奖项中获得奖励、各种民间机构举办的评选中获得奖励,都是对期刊创新性价值的肯定,但是目前奖项比较泛滥,难以区分优质与低劣,因此,对于设区的市以上的政府奖项,应该作为期刊评价的参数之一。

其五是数字化和国际化开放。在期刊评价技术方面,笔者主张,无论是专业期刊还是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需求,坚持学术交流、学术传播、文化传承国际化视野,准确定位学术追求,静心进行选题策划,广泛开拓稿源和作者群,大力吸引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作者投稿。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期刊传播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数字化进程改变了期刊与读者之间的阅读方式关系,割裂了期刊的整体审美印象,将期刊完整的论文版式肢解成了一篇一篇的单体论文,淡化甚至扭曲了期刊版面的学术趣味,但也是大众化和专业化双向传播的快捷途径。这是期刊界不得不面对的传播变革。因此,期刊数字化网站的建设是期刊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标。数字化也有利于国际化传播和宣传。另外,杂志社适时还应积极开辟英文版,吸收英文稿件。从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视角看,英语被作为世界上70%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语言,因此,期刊应当加强英文版的建设,扩大英文版期刊的数量。期刊的封面设计与装帧、论文的编排格式、插图、表格的设计选取与编排、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理化符号、公式以及各种数量和单位符号的编排,尽量向国际标准靠拢,取得一致。[19]在学术期刊网站方面,建立多语种特别是中英文网站,是期刊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学术创新与期刊创新是两个不同的评价客体,两者应有所区分,但两者也不是割裂的。为了满足研究者快速检索的需要而对期刊作出创新性评价,有利于提升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学术成果的评价应由专业学术群体进行,而期刊创新评价,应由包括编辑等办刊人在内的群体的评价。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权威性、前瞻性,且能为期刊事业的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指引。开拓学术创新体制,提升学者个人道德和学术水平,扩散学术思想交流,提高学术服务社会实践的价值,是期刊编辑们应坚守的职业道德和应培养的专业能力。

[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2] 张国刚,等.中国学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5.

[3] (英)博兰尼.自由的逻辑[M].冯银江,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5.

[4] 马立钊.关于学术期刊创新与评价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5(7):268.

[5] 陈列.关于西方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J].世界历史,1994(6):64.

[6] 马费成.CSSCI 与社会科学评价[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4):156.

[7] 徐永.国家行动下学术创新策略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基于大学学术生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

[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9] 宋歌.学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1):67.

[10] 林娜.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评析[J].东南学术,2015(6).

[11] 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之研制、意义与功能[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4):145.

[12] 陈颖.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若干问题之我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135.

[13] 朱剑.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7.

[14] 仲伟民.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2014(7).

[15] 朱剑.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12.

[16] 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5.

[17] 王文军.中国学术文摘:现状与展望——以“三大文摘”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9.

[18]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47.

[19] 戴维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117.

[责任编辑:明秀丽]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术创新与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AHSKY2015D132)。

马立钊,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界杂志社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法学、编辑学。

C3

A

1002-6924(2016)09-162-168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