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绍京与襄阳
唐代书法家钟绍京,在武则天时代就享有盛名。当时宫殿的门额,所铸钟鼎的铭文,大都由他书写。他嗜好书法,家中收藏有历代名家精品,如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多达数百卷。因为工书法,笔法精妙,被朝廷征召而入凤阁。唐中宗景龙年间,一度擢升为中书令,封为越国公。又因为他姓钟,是三国时代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后裔,当时人们称呼他为“小钟”,而把钟繇称为“大钟”。
那么,钟绍京与襄阳有什么关系呢?他在襄阳留下了墨宝,为米芾热爱书法、成为书法家提供过帮助。原来,襄阳有一座佛寺叫偏学寺。据清同治年间所编《襄阳县志·古迹》记载,偏学寺故址在襄阳城东北三里处。始建于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当时叫长乐寺。到唐代,将仕郎阮弘静(襄阳人)与他的部属重建此寺,改名为偏学寺禅院。为记建造之功,唐玄宗开元二年,这里立了一石碑,叫《襄州偏学寺禅院碑》。这碑上的文字就是由钟绍京所写,堪称艺术精品,为历代著名书法家所看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襄州刺史的时候,目睹、鉴赏了这石碑,并且为此写了《襄州偏学寺禅院碑跋》一文。文中除交待碑文撰写者的身份外,主要介绍了钟绍京的书法成就和影响,尤其是对偏学寺碑的书法,大加赞叹:“其字划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此碑尚完,尤为可爱也。”
襄阳籍著名书法家米芾,在襄阳期间也曾目睹、临摹过钟绍京的偏学寺碑。他在所著的《书史》中有一段话,说钟绍京的书法作品《千字文》,“笔势圆劲”,许多人却把这《千字文》误认为是陈、隋时代书法家智永的作品,经过作者对其中某些字的缺笔分析,指出这是因为要避唐代皇帝名讳的缘故,鉴定出它是钟绍京的真迹。再拿《襄州偏学寺禅院碑》与《千字文》对照,二者笔迹并无多少差异。米芾慧眼辨真伪,若不是对偏学寺碑有深刻了解,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评价钟绍京的书法艺术说:“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意思是说,钟绍京在书法史上有承上启下之功。他的笔法,上承王献之,得王献之笔法的精髓;下启赵孟頫,指的是赵孟頫学习钟绍京的正书,而成为元代著名的书法家。
(魏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