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书院彰显的三个价值维度

2016-03-15 16:18陈安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陈安民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问津书院彰显的三个价值维度

陈安民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问津书院因孔子至楚国邾城“使子路问津”而得名,是中国传统书院的典范,有着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蕴。其具体彰显为三个基本维度:由书院建筑实体彰显的物态文化;由“重儒尚道”彰显的心态文化;由儒家人文彰显的行为文化。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构成了问津书院独特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问津书院;物态文化;崇儒重道

“在书院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千年历史过程中,长江流域一直是全国的重心,引领着这种新型教育体制的建设潮流。”[1]问津书院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黄冈市,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拥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国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创新学术的基地,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一直是新兴的学术思想重镇,曾是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的四大书院之一。那么,问津书院有哪些发展上的优势使它能够持续享誉后世?对当今书院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一、由书院建筑实体彰显的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文化中可以具体感知的、摸的着、看的见的东西,是具有物质形态的实体文化事物。”[2]问津书院的物态文化主要指构成书院的诸要素,包括有形的建筑物、河流、石刻等。问津书院的物态文化,不仅包括现存遗迹,而且还包括典籍和金石记文等有形遗产。问津书院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享有盛誉,从物态文化中即可窥探出历史上问津书院的兴盛发达,以及问津在中国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可从孔子足迹和相关传说中管窥问津书院的物态文化。据《(乾隆)黄岗县志》记载:

“问津书院,在县北九十里。古有孔夫子庙,后人掘地得石碣,有“子路问津处”五字,不知事在何年,或言即明嘉靖间,用张璁议设主撤塑像时也。悬岩茂木,下有清流,跨石为桥,桥外有风亭,当路之北。北行有盘石,莹然草木不侵,墨池在其右。又有石如砚,雨下墨水浸出。山麓侧突一石,镌曰“进步处”;旁勒“五迪”二字,疑书者名字也。其上为孔子山,山上有台,俯视左右。卑者衡平者坂旧,以长沮、桀溺名之。东隔层峦,三里有港焉。北十里许曰“回车埠”,言返乎蔡也。宋明以来,闻人之讲学者往往居此,曰“问津书院”。其间修废不一,至今复盛,俱详《学校志》及《艺文记序》。《内史记》曰:‘孔子去叶反乎蔡,长沮、桀溺藕而耕。’《圣贤冡墓记》曰:‘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问津处也。’《括地志》曰:‘黄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二十五里也。宋龙仁夫讲堂在今庙右百步,明嘉隆间耿定向亦讲学于此,至萧继忠、王升诸人始移建今地。’”[3]

问津书院位于黄岗县“北九十里”,相传孔子至此问津,并在孔子山附近掘得一块石碑,上刻“子路问津处”五个大字,该书院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几经兴废之,成为历代学子的求学之地,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文物古迹:孔子绕道坏车的地方——“回车埠”;挡住去路的河流——“问津河”;相传孔子师徒涉水过河时,书被水淹湿,回车上岸在此晒书的平地——“晒书场”;孔子弟子们晒书时,坐过的石头——“坐石”;问津无果,涉水时书又遭水淹,望水兴叹——“孔叹桥”;遇河受阻,师徒在此读书著书,并弹琴自娱——弦歌里;孔子讲经的讲坛——讲经台;孔门弟子研墨行文时留下的“雨下墨水浸出”的墨池;“山麓侧突一石”的“进步处”;隐士长沮、桀溺在此躬耕——长沮冲、桀溺畈,以及藏书楼周围的文昌阁与奎星楼等等,这些文化景点均为物态文化,都是以“子路问津”这段历史命名的,凸显了孔子的足迹和相关传说,为问津书院所独有。

其次,书院的物态文化不仅表现在孔子留下的文化遗迹上,同时也表现为现存的明清建筑殿宇。西汉刘安“博稽好古,崇奉孔子,徵召学士,著书立说”,在此建立孔庙;宋代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不仕元,隐居于孔子山,始立问津书院,后经历兵燹战火,延续至清代。清曹翰曾描述了问津书院当时的盛景:“两房对峙,双柱高擎: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面墙一堵,彩画麒麟;当棂星而壁立,视天子之外屏。”书院不仅有祭祀场所,还有教学、藏书空间,其建筑“按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式布局,原占地十余亩,有大成殿、讲堂、仪门、左右廊庑,东庑设仲子祠、隐士祠、洁粢斋、奉牲斋、饱德亭、理事斋;西庑设文公祠、诸儒祠、酬庸馆、斋宿馆,前有文昌阁、魁星楼、藏书楼、叹孔桥、照壁等数十间屋宇,可谓气势恢宏,文风鼎盛,名儒辈出。”[4]这些屋宇建筑,大致分为讲堂斋舍、书楼书库、祠堂庙宇、仓廪厨房等功能区域,再加上书院内的古树、藏书楼中收藏的浩繁典籍等,形成了极具人文特色的物态文化,是儒学神圣的载体和场所,承载着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由“重儒尚道”彰显的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是建立在其物态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书院所呈现的价值理念的总和。问津书院作为孔子在湖北留下的圣迹,把儒家经典摆到最重要的位置,将符合儒家礼制规范的东西都非常完整的体现杂书院。不仅包括建筑的命名全部来自儒家的经典,而且里面的碑刻、楹联,体现的都是儒家思想。

首先就问津书院的命名来说,所表现的即是体现和继承儒家价值理念的心态文化。“问津”源自典故《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在特定的地点赋予名称,具有特殊的意义,“问津”阐明了书院诸生应追求儒家理念的本质,这也是问津书院的精髓所在。此外,问津书院作为知识分子出入、接触、交流的地方,建筑物的命名,也具有儒家观省的意义,如“孔子山”、“问津河”、“晒书场”等,以及“进步处”摩崖石刻,均为与孔子有关的名胜古迹,所体现的是尊孔重道的儒家心态文化。更重要的是,康熙、嘉庆御赐“万世师表”、“圣集大成”金匾,是问津书院千百年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彰显出书院在传承儒家思想、阐发儒学价值方面闻名天下。

其次,装饰书院空间的要素有很多,如进门的孔子汉白玉石像等就是象征儒家价值概念的名字,楹联也主要使用儒学精神浓缩并简洁表达的文句,例如:

(1)正殿楹联:“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5]

上联“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是对殿中圣贤位置的记述,“恍见当年执辔时”指孔子派子路“问津”,受耦耕人的隐者长沮、桀溺奚落之事。下联“传道得徒,行道得侣”指传道授业、躬行践履有志同道合者追随,“东山”源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指孔子出身立学的鲁国,在此以东山说明问津书院在儒学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2)殿外楹联:“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环如现在;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同心同德又同堂”指问津书院坚守儒家价值理念,培养了大批儒学之士。“变鲁变齐今变楚”说明问津书院已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阵地。

(3)擎檐楹联:“丈夫非出则处,一蓑遥傍陇云深,安见耦耕徒,不是间中经济;圣贤因病为医,双毂特咨烟水渡,岂容徇世者,妄参言下津梁。”

《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耦耕人“一蓑遥傍陇云深”,即隐退归耕。圣贤之人因天下无道而立志救世济民,其心志岂容世俗之人妄加评论?

(4)仲子祠楹联:“执辔问津,藕耕人哪知道一腔悲悯;升堂入室,知德者才洞彻片席渊源。”

上联指出“藕耕人”误解了圣贤的救世苦心,哪知道一腔悲悯!下联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其中,“升堂入室”说明了子路的学问达到了正大光明的境地,洞彻了孔子的救世孤怀。

(5)讲堂楹联:“天相楚黄,万古斯文开道脉;地留辙迹,千秋多士接薪传;圣迹岿然,仰止高山如阙里;津声宛在,依稀流水即洙源。”

阙里即孔子居住的地方,洙源“洙源”即洙水之源,孔子曾在洙水、泗水聚徒讲学。

由此可见,“圣人在上,贤人在旁”“同心同德”“丈夫非出则处”“执辔问津”“依稀流水即洙源”等楹联所表现出来的,都与孔子、子路典故有关,实际上是以儒家之道为精神蕲向,“重儒尚道”的心态文化。他们所反映的是躬行践履儒家价值理念,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积极入世以实现王道理想的价值哲学。这种心态,与“耦耕人”避世隐居、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历代儒者之所以选择问津书院作为讲学论道、祭祀先贤的场所,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如何成贤成圣、如何实现道德的理想境界、如何延续孔子文脉的问题。也就是说,完全是由他们对孔子“圣人之道”的心态使然,这种心态也就构成了书院独具特色的文化。

再次,对于来问津书院的人来说,他们都有一种共同心态,即对孔子的尊重,可从到问津书院游客所遗留下来的诗歌中得以管窥。例如明代吴国伦叹《孔子河》:“孔子南游后,山川莫可名。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雨洗沙茸净,波吹石发轻。惟应楚孺子,下马濯尘缨。”

这首诗凸显出文人游历问津书院时的心态,即对孔子南游问津书院时的尊崇与怀念:“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又如梅之焕《过问津河》:“千古问津河,驱寻岁岁过。圣人不得志,后死其如何?暮甫昏残碣,饯驴啮短莎。谁为沮溺舍,漠漠断山河。”

历代文人前往问津书院,其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到问津书院表达自己的对孔子、子路的敬仰,对儒家价值理念的景仰,并借“子路问津”的典故,叹息孔子在政治上不得志,千载之下,说明自己理想,用以表达心境和寄寓情感。因此,诗歌凸显出问津书院的心态文化的另一类,即游客的心态文化。

综上所述,问津书院不仅是孔子圣迹过化之地,也是儒家文化传播的圣地,历代往来访问、游学、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因此,书院内的古迹、匾额、楹联等不能仅仅是一个符号标识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续承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发挥书院重儒尚道的引导作用:“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即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兼善天下;穷困者治学教书,兼善万世,从而引领人们进入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正是在这种心态文化,使问津书院凝结成士人聚会的场所,成为楚人的精神圣殿,并逐步演变成问津文化的源泉。

三、由儒家人文彰显的行为文化

书院作为讲学、讨论学问的空间,是舆论和公论的集合处,也是问津文化史的据点,历代文人在这里开展了讲学、祭祀等行为活动,体现了尊德性与道学问的统一。

就书院的讲学来说,读书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文化追求,构成了书院所特有的行为文化。“问津立院讲学自宋龙麟洲先生,始有明一代,耿、王、吴、郭、彭、萧诸公主持坛坫二百年,师友渊源,风动海内,一时钟鼓管粒之盛几与鹿洞、鹅湖、东林、首善相颉颃。南昌朱以功曰:‘旧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书院自宋代创立开始,即通过讲会的方式传承义理,后来耿定向等人担任山长,地方士人的广泛支持,讲学一直延续,明代时达到与白鹿洞、鹅湖书院齐名的鼎盛时期,至清初“问津与岳麓、濂溪皆在楚服,鼎足而三”,一时间名贤大儒云集,形成了学术鼎盛、文化繁荣的历史局面,书院因此成为极其重要的学术大本营。

对于讲学的内容,《问津书院志》中提到:“宋程珦为黄陂尉,生明道、伊川二先生均以圣道自任,为诸儒倡传,及朱子讲学日盛。龙仁夫为湖广儒学提举,宋鼎革后筑室孔子山下,立院收徒,是为院中讲学之始。”《吉安府志》卷二十八记载:“(龙仁夫)博学好古,潜心理道,深探濂洛关闽之奥,经传子史,律历阴阳,靡不精究。”可见,问津书院自创办始,讲学的内容即为孔孟为中心的道学。明万历年间,萧继忠重建书院后,制定了《问津书院学规》,从德行、宗旨、经济、制举、识议、规劝六个方面,制定了书院的教学宗旨以及培养学生的目标,在观念上具有塑造学生思想模式的作用。例如,“德行”条规定:“吾辈即望圣学修身为第一吃紧,凡一月行止,虽能自信,未必尽能共信,每会必将隐显巨细一一商较,庶不差脚。”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圣学修身”,以人品、学问为标的,把修身品德作为第一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清康熙四十六年邹江遐在《问津书院会约》中也提到:“在先辈,则研习经史,穷极《性理》《语类》《或问》、诸子百家等书,乃能信今传后,久而益新,近乡、会试添设五经中额,论题出《性理》,正欲学者留心古学以作根柢,则文章不求新而自新,切勿徒事剽窃,徼幸万一。”书院传承儒家学统,以复兴孔孟之学的《性理》《语类》《或问》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说明书院笃信程朱、讲求义理的价值取向。其中,萧继忠的《问答八则》记录了师生之间问答探讨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相关问题:“周夫子《太极图说》盖于河图有所悟而阐发者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就书院的祭祀而言,祭祀主要是对儒家先圣先师的祭奠,体现了儒家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问津书院志》记载:“书院祭期向用春秋二仲月上丁,至康熙十五年郡守于成龙亲行释奠,谓与学宫丁祭相仿。公议自后筮宾酌改春秋季,望春以三月十五日释奠,秋以九月十五日释奠。光绪十四年复议,与祭人等先期入院斋宿质明行事,永为定例。”康熙十五年以前,祭祀的日期为春秋二仲月上丁,后改为春、秋二祭。此外,书院不仅有祠宇祭祀至圣先师孔子,还有东西两庑分别祭仲子及沮溺、朱子及先儒,根据《问津书院志》,书院内有圣像、仲子像、朱子像:

“圣像:宋末龙麟州先生来孔子山下,立院讲学。维时元兵屡出虎头关寨,围黄,所过焚掠。庙祀典礼,载籍不详。明隆庆元年,知府孙光祖、邑儒郭庆、吴良吉修复旧宇,特遣工摹塑于曲阜,尊用司寇冠服,以问津在鲁之后。冠服舆马,自当以司寇为是纪实也。万历四十三年,郡守王世德、推官许士奇暨彭、黄、萧、王诸人,以庙制永隘,移建今地。规制宏敞,圣像加新。厥后迭经兵火,重塑于康熙六年,又再塑于咸丰、同治。其仪表皆仍隆庆,有未敢擅易者。”

“子仲子像:考书院《万历碑记》,邹南皋先生祗记右祠祀仲子,不云有像,宋元以前无论矣。康熙六年,邹互初、操之盛、王望云、郑一灏诸人聘工摹塑像奉于祠,厥后黄自芳等改造两庑,移奉大成殿东庑第一间,即今祠是也。咸丰三年,火于贼,理事以时修复其塑像,奉祀仍旧。”

“子朱子像:书院自宋以来,即藏有朱子自题小影。康熙五十五年,靖之镐、王溪叶、刘锋等公议建立神主,其小影特于春秋配享时悬挂致敬。厥后易神主而捏塑,则乾隆五十二年,聘工遵照小影为之也。小影经咸丰兵燹遗失,谨识其题词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幾,且将余日付残编。’卷尾署‘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朱熹题’。”

问津书院作为尊师重道、砥砺后学的重要场所,自宋时起即建有祭祀场所,祭祀孔子、仲子、朱子,“迭经兵火”,明清时期依然香火延续不断,昔日繁华可想而知。这种祭祀行为,既有对先圣先师的尊敬之意,又具有标明书院教育宗旨的作用,还有为彰显本院的办学特色及师门传授谱系的作用,表明了问津书院的学术渊源、风尚与特色,是学术传统的具体化。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问津书院志·祀典》还记录了祭祀所需的礼器图、乐器图、礼乐总图、礼乐总数,乐章、舞谱、祭品等,弥足珍贵,也说明了儒家之“礼”在书院讲学祭祀中的重要性。

据史料记载,吴澄、曹端、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湛若水等名儒大师先后来问津书院,往来讲学、访问、祭祀更是络绎不绝,彰显了书院作为士林参拜的圣地,以孔子之学作为“学”的依据,继承儒学正统,形成儒家文人的行为文化。特别是,近年兴起的“汉语热”、“孔子热”等文化思潮,问津书院的祭孔,通过庄严神圣的祭孔礼仪,不仅让人们感知先贤先儒的人格魅力,而且体会到儒家“尊师、重道、崇贤、尚礼”的价值理念,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教育手段,成为人们励志向学、追寻先贤的课堂。而这些文化特色,正好反映了问津书院作为儒家圣地所独有的行为文化。

由此,对问津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是要注重对问津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恢复,以物态文化推动书院的特色发展。书院作为孔子的过化之地,文物遗迹独一无二,因此,文物保护应该是书院修复工作的重点,注重对古建遗存的修复,包括建筑殿宇、楹联、祭祀祠堂、塑像等,以恢复本来历史面貌为主,力争保持传统儒家士人典雅的风格,重现传统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一体的建筑格局。同时,广泛搜集书院龙仁夫、吴澄、陈献章等历代文人留下来的文书、手迹、课卷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书院的物态文化。二是要以儒家“重儒尚道”的精神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契合发展。问津书院的旅游参观是书院传播问津文化的重要途径,从龙仁夫到萧继忠等仁人志士在此修建书院,著书讲学,激发了传统儒学的文化价值,彰显了问津区域文化特色。因此,在当代湖北文化战略发展中,仍然可以通过振兴书院,发挥书院的文化价值、学术思想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传播儒学,传播问津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三是要复兴古老书院积淀千年文化底蕴的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以实现问津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利用传统资源使书院在新形式下继续发展?这是当前面临的热点问题。台湾吕妙芬教授指出:“讲会常是书院的前身,即因著讲会兴盛之后,会友大增,原有建筑已不敷使用,此时会友和地方官深感需要提供一个可供固定会讲的会所,故兴复旧书院或增建新书院。虽然学术建筑规制与学术风潮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影响,但就其开创力而言,与其说建筑规制促使众人的聚讲并兴起某学术风潮,毋宁说是献身于学术的人们聚讲的活动促进了规制与建筑的形成。”[8]循此思路,为充分挖掘问津文化的传统资源,将书院打造成为孔子、仲子儒家思想传播的讲堂、文化研究与交流的中心,是问津文化塑造的重点。一方面,充分挖掘儒学的传统资源,可采取与高校共建的方式,整合儒学的人文资源,汇集一批优秀的儒学研究人才,力争把书院建成传播儒家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以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学术活力为目的,发挥书院既古老而又常新的教书育人传统,把古代书院的传统与现代学术对接,开展学术界高层对话,打造一个有现代学术活力的问津文化人文讲堂,恢复书院的活力,使之成为集文化景点、精神教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朱汉民.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

[2]曲文军.物态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126.

[3]王凤仪,胡绍鼎,等.(乾隆)黄岗县志[Z].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卷一.

[4]胡嘉猷,杜建国.荆楚百处古代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126.

[5][清]王会厘,续修.问津书院志[A]//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66-667.

[6]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4-85.

[责任编辑:刘济远]

Three Value Dimensions Highlighted by Wenjin Academy

CHEN An-min
(Hun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ongzhou,Hunan 425199)

Abstract:Wenjin Academy got its name from the story of Confucius to Zhu City of Chu State with his student Zilu,which was a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y with profound Confucian culture influence.The demonstr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lies in three basic dimensions: the material culture highlighted by academy building entity; the mental culture revealed by“Worship of Confucianism”; the behavioral culture revealed by the Confucian humanistics.The three dimension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and constitute the unique cultural feature of Wenjin Academy.

Key words:Wenjin Academy; the material culture; worship of Confucianism

作者简介:陈安民(198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湖湘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2006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B105)

收稿日期:2015-09-20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