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毛泽东诗词研究综述

2016-03-15 16:18邓运山邓美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综述研究

邓运山,邓美玲

(1.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株洲市环保局,湖南株洲412000)



近年来毛泽东诗词研究综述

邓运山,邓美玲

(1.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株洲市环保局,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大师,尤其是他的诗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毛泽东诗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它主要集中在毛泽东诗词鉴赏与介绍、毛泽东诗词地位与价值、毛泽东诗词翻译与传播等方面。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研究;综述

毛泽东诗词研究,是毛泽东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学术界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围绕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将毛泽东诗词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关于毛泽东诗词鉴赏及其研究

在我国现代诗词艺术领域,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是独树一帜的,它集中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历史画面,抒发了20世纪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那个特殊时代的气息和激情。尤其是作为诗人毛泽东的伟人气魄以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表现力,使毛泽东诗词无可争议地登上了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因此,毛泽东诗词不但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较好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毛泽东诗词鉴赏与介绍

在我国传统社会,从来都是诗、歌不分家,词、曲本一体,人们习惯上总是把诗词与歌曲联系在一起。因此,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鉴赏、介绍毛泽东诗词,历来是学术界诠释毛泽东诗词的一个特别的研究视角。那么,如何从音乐的角度来鉴赏和解读毛泽东诗词呢?近年来有几位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同时这也是近年来毛泽东诗词欣赏的一大亮点。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壮、雄沉壮阔的诗词,通过描写红军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表现了词人面对失利和困难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宽容博大的胸怀。有学者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词、曲、演唱、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指出要想娴熟地演绎这首歌曲,必须在练就过硬声音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尤其要对歌曲的思想内涵有较深入的认知、理解。其目的就是在揭示作品艺术本质和规律的同时,为诗词演唱提供审美导向,使演唱者可以深入浅出地了解如何演绎这首艺术歌曲的方法[1]。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创作于1957年的一首答谢词,作者通过与李淑一共同缅怀各自的革命伴侣,以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歌颂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有学者通过以自己学习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词作品的感悟,认为这首歌曲既体现了毛泽东诗词恢弘磅礴的气势,又兼具苏州弹词曲折委婉的的色彩,词曲相得益彰,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并认为要想演唱好这首歌曲,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毛泽东这首诗词深刻的内涵和磅礴的气势。其次,要对歌曲的音乐结构、调式、节奏进行剖析。再次,要对全曲的演唱进行布局和润饰。[2]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是早期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早年毛泽东立志大展宏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有学者从音乐欣赏的角度解读了毛泽东这首诗词,认为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对音乐形象的精准捕捉、对音乐结构的巧妙布局等方面,无不体现了深厚的创作功底。一是在音乐形象上,作品的音乐基调兼容深沉、惆怅以及激情、豪迈的气概等多种情绪,从而构成了作品丰富、饱满的音乐形象。二是在音乐结构上,作曲家没有按照该词上下两阕的自然样式来进行习惯性的两段体设计,而是根据音乐创作的特点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来布局谋篇。[3]

当然,近年来对毛泽东诗词鉴赏与介绍,也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人们熟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毛泽东诗词都堪称我国诗词艺术史上的精品和佳作,但较少有人知道,毛泽东在对联方面的造诣同样也是技高一筹。毛泽东的对联,内容丰富,涉及的人物、事件、典故非常庞杂。他在对联创作上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之娴熟、遣词造句之功力、驾驭语言文字之能力、成语用典之精准恰当,无不令人拍案叫绝。有学者精选毛泽东一生创作的113副对联,编著了《毛泽东对联赏析》一书,从每幅对联的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填补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一项空白。有人说,对联是诗中精品,是诗中之诗,它更能反映联对人的文学艺术天赋和语言文字素养。书中的诗词集联部分,是毛泽东诗词摘句联。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虎踞龙盘今胜昔”、“天连五岭银锄落”、“为有牺牲多壮志”、“洞庭波涌连天雪”等,都是诗韵十足的联句。[4]

(二)毛泽东诗词评析与研究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与诗词始终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毛泽东的一生就是诗人的一生。有学者从毛泽东与诗的关系谈起,主编了《毛泽东诗传》这样一部专著,全书分为“诗词创作与人生经历”和“诗品与诗趣”两大部分。其中,前一部分以点评、注读、意会的形式分别介绍毛泽东主要创作的90首诗词,力求较准确地解读毛泽东诗词,既给人以欣赏诗文的享受,又呈现出诗文背后的写作背景、历史真相、趣闻轶事;后一部分则从毛泽东的诗词异解与点评、诗词生活探微、对联、题词、书信以及诗词版本寻踪等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作为诗人毛泽东与他的诗友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研究诗歌和发挥诗歌作用的。既重视对毛泽东诗词的系统研究,又重视对毛泽东单篇诗词的个案研究,是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一大特点。[5]

我国传统诗词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精神的心灵史,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有学者从湖湘文化的角度分析毛泽东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特点,挖掘毛泽东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的独特内涵,进而分析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及现实意义。研究者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透视毛泽东的思想性格和精神特质,归纳概括了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霸蛮精神、叛逆精神、独立精神、求实精神等人格精神,时空观、历史观、实践观、圣贤观、修身观、妇女观等价值观念,孤独情感、贵我情感、大同情感、爱国情感、农民情感等情感体验,风格之美、哲理之美、文辞之美等审美特质,从而文化深层次地解读了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6]。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面世于1945年,是毛泽东诗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词。就是这样一首114字的小词,曾在重庆谈判前后引发了一系列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有学者为了让人们对这一段伟大而非凡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首次从头到尾、全角度记录了《沁园春·雪》的创作和面世故事,尤其讲述了此词与“重庆谈判”相关联的幕后精彩片段。诸如“运筹帷幄”、“他乡遇故知”、“重庆初雪”、“鸦鸣蝉噪”、“黎明前的呐喊”、“上天下地之庐”、“唱和之外的故事”等就是其中最精彩的章节片段。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如亲临其境地理解毛泽东的诗词[7]。

这些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创作于1947年的《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两首五言律诗的真伪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对于毛泽东这两首诗的真伪之辨,尽管辩论双方都表现出了较好的诗词文学底蕴,但最关键的还是如何正确理解和解读毛泽东这两首诗。虽然两首诗词一经发表就引发质疑,对其收编的说明和注释确有一些值得切磋之处,但否认者没有可靠的史实依据,又不能提出这两首诗为他人所作的证据,而轻易否定它们是毛泽东的作品更非易事。因此,不能轻易说这两首诗是他人之作,尤其是在还没有进一步核实档案之前,更不能从诗词风格和诗词格律来评判它们的归属[8]。

毛泽东诗词韵律流畅、用典精当、意境开阔、大气磅礴、风格洒脱,特别是其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结,更是令人豪情万丈、激越澎湃。毛泽东绝大多数诗词都充盈着革命理想的激情,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憧憬。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毛泽东诗词就是他的革命理想主义的集中表现。研究者以理想主义的视角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解读,从毛泽东诗词中撷取精彩段句来分析其传达的个人理想、民族国家理想和人类大同理想,以之作为解读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一把钥匙[9]。

毛泽东诗词既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的宏大史诗,也是一段关于毛泽东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有学者认为,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诗词不但进入了一个高峰创作时期,而且也是他的诗词风格正式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革命形势的曲折发展,再加诗人革命生涯的高低起伏,自然使诗人革命人生的韵味在其诗词中有所体现。同时,诗人的情感波动与心路历程,也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关于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0]。

二、关于毛泽东诗词地位和价值研究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诗词不但得到了他同时代诗人的认可和肯定,深刻影响着生活在他那个特殊时代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它们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正如世人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一样,毛泽东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历史话题,同样,毛泽东诗词也是一个永远解释不完的文化艺术现象。就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问题,本年度学术界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思考和研究。

(一)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研究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还是在和平岁月日理万机的政务之余,毛泽东总是特别喜欢与身边一些诗人朋友交往。在以诗为媒介的日常交往过程中,毛泽东与许多诗人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完全平等、相知相敬的诗朋词友。有学者从诗词这个角度,选取并逐一介绍、评说了毛泽东与朱德、叶剑英、董必武、胡乔木、臧克家等27位当代诗人以诗为纽带结下的深厚友谊。具体包括:(1)毛泽东与其他诗人的友情诗谊、谈诗论词、唱和诗词和切磋诗艺;(2)毛泽东对其他诗人的评论、关怀和影响;(3)毛泽东与其他诗人的诗词和诗论的比较;(4)其他诗人对毛泽东的爱戴和歌颂;(5)其他诗人对毛泽东诗词和诗论的贡献。全书以每一个具体诗人为篇,尽可能详尽、生动地叙述毛泽东与这些诗人的交往和联系;以诗歌问题为论,根据毛泽东与不同诗人交往、联系的内容特点,对若干有关诗歌问题作深度不同的理论分析探讨。通过对毛泽东与同时代诗人的关系厘清,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在我国现代诗歌领域的重要地位[1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相通的说法。有学者从诗词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以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为例,探讨了有关遵义会议之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扎西会议的一些具体历史细节。作者认为,提供这些具体的历史细节,不仅有助于正确解读此词,而且为研究遵义会议前后中共党史提供了重要史料。研究者试图通过对毛泽东这首诗词的正确解读,就其中关系到遵义会议前后一些史实和具体细节的评判,提供自己一些独到思考。他们还认为,这首作品和毛泽东本人的解释,都是研究中国革命这段历史或再现这段史实的宝贵材料[12]。

毛泽东诗词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在毛泽东诗词中,长征组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璀璨的明珠,也是对70多年前那段峥嵘中的艺术再现。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诗词中长征组诗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词充满了乐观主义与进取精神;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诗史结合、哲理入诗,具有崇高美感。长征组诗以阳刚之美为主,豪放大气之作见长;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乏文学涵养;一言以蔽之,毛泽东诗词极具崇高美[13]。

在毛泽东诗词中,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了许多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其中最大的是山水意象。它雄浑、豪迈、奔放,表达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坚韧不屈、所向披靡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不仅使我们国家获得了独立和解放,还创造了毛泽东时代,重塑了民族精神。品味毛泽东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国人在精神上都会感到从百年屈辱中终于站起来了无限喜悦。在毛泽东诗词塑造的山水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势,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将永远照耀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田[14]。

在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中,不仅有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大气磅礴,也有作为哲学家的含蓄蕴藉和智慧理趣。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有些诗词看似“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的“为时而写、为事而作”的“宣传诗”,但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就使之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有永久被人们喜爱、诵读的魅力。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就蕴含着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正当性和正义性;“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就蕴含着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历史观[15]。

(二)毛泽东诗词的当代价值研究

从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尽管毛泽东诗词记录的是毛泽东过去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片段,但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重温毛泽东过去的诗词,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它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

毛泽东诗词的恒久魅力在于它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和思想。有学者设想运用毛泽东诗词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课堂会涌现回味无穷之真、彰显引人入胜之善、折射忧民报国之爱、凸显艰难困苦之勇、焕发悠远绵长之美,认为毛泽东诗词会使课堂教学永远洋溢着真、善、爱、勇、美[16]。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诗词充满了无限的爱国主义情感,洋溢着一个伟大诗人的丰富情感、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宏图大略、一个伟大军事家的雄心壮志。同时,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人民主体性、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特点[17]。总之,毛泽东诗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熟知毛泽东在戎马倥偬和政务繁忙之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但对毛泽东一生中留下的大量诗学理论方面的文字和言论知之甚少。有学者辑录了毛泽东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二十三则论述,对毛泽东诗论中的创作论作了初步梳理和简要评述。同时,联系毛泽东诗词创作和当前中华诗词创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其学理价值进行了阐发。最后,将毛泽东的诗论同前人的相关表述作了简明扼要的对比,点出了毛泽东在诗词的继承弘扬和革新创造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总之,研究毛泽东的诗学理论,对于当代诗学理论建设和中华诗词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18]。

一句“万方乐奏有于阗”,既表现了毛泽东生前对新疆的关注,也阐释了“诗人兴会更无前”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诗词雄伟壮阔的艺术画面、雄奇飞动的诗歌意象、恢弘博大的豪放风格,与新疆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等雄奇阔大的自然景观重合叠加,促成了新疆当代诗词创作中雄奇意象的营造与“铁板铜琶”般豪放风格的产生。同时,其气势宏大的史诗风貌和豪迈奔放的歌颂情怀,也直接影响了新疆当代诗词创作的题材选择与情感取向。总之,毛泽东诗词以其卓越的成就,给新疆当代诗词创作以许多有益的启迪[19]。

艺术创作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这方面,毛泽东诗词创作堪称典范。有学者以毛泽东诗词创作中的现实生活为视角,分析其艺术创作中的心志体现、创作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以及平白如话的语言风格。研究者结合毛泽东诗词艺术创作实践进行分析,探讨了毛泽东诗词创作道路的发展轨迹,从中学习和借鉴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规律。这对于当前提倡艺术创作要深入现实生活、获取宝贵养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

三、关于毛泽东诗词翻译和传播研究

就毛泽东诗词来说,其思想内涵深邃,艺术形式精美,是我国现代诗词宝库中的瑰丽珍品。一直以来,毛泽东诗词除了在国内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体之外,也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人们的追捧。因此,建国以来,毛泽东诗词在国内大量出版、发行的同时,也被翻译成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不断向海外传播发行。迄今为止,已知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就有英、法、德、意、俄等20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其翻译版本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是中国历史上任何诗人的诗词作品所不可企及的。

(一)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典故”通常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毛泽东诗词旁征博引,喜欢运用大量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借古喻今,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在现有的毛泽东诗词的几个英文版本中,不同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成功地处理了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的典故,将源语文化转化为译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文化。根据互文理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艺术再创造过程。有学者以互文理论为指导,认真探讨了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并根据典故翻译的特点和依据互文理论,总结了毛泽东诗词翻译过程中音译、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策略,提出译者要在正确理解原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翻译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典故,从而为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翻译指明了方向[21]。

模因论是关于不同文化之间传承、进化与变异的理论。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既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又是一种模因的传播过程,是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解码、编码、重组的信息流通过程。有学者认为,模因论为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译者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可以通过音译、直译及变体模因等方式将汉语模因引入目的语,从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传播给译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采用变通的翻译方式,最大限度地达到源语模因在目的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保真[22]。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宗旨是创造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需求的译文。有学者认为,目的论与毛泽东诗词英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毛泽东诗词英译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译者目的和风格、交际行为参与方的意图和期望、目标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将制约译文的形成,尤其在诗词词牌名翻译、翻译过程中诗词形式和韵律再现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研究者拟从功能翻译目的论角度探讨毛泽东诗词英译,将对毛泽东诗词不同版本的英译进行比较,并分析由于不同目的产生的不同译文的优劣,以求在找出该诗词英译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策略[23]。

衔接是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就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来说,有人提出“同构”概念,认为同构衔接就是指相同或近似结构的重复,它类似于修辞学上的排比,包括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具体方式,最能显示英汉语篇衔接在同构手段上的差异,而要用形合分析的英语再现同样的意义内容,就往往不得不舍弃形式,以其他手段代替同构。有学者以毛泽东诗词为例,通过研究毛泽东诗词中的同构现象,进一步分析了两种语言的成篇模式和衔接特点。认为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英汉语言形式和语义要求,可以实现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上地对等[24]。

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方面的译介要早于英语世界的毛泽东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的律诗《长征》进行英译,引发了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研究的兴趣,并逐渐呈蓬勃发展之势。有学者从毛泽东的诗词译介、《毛主席语录》的英译、毛泽东的讲话、书信和文章的译介以及战略理论的英译等四个方面对英语世界的毛泽东译介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作品的全方位译介,促进了英语世界普通读者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创作的积极了解,有力地推动了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的发展[25]。

毛泽东诗词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恢弘豪迈,极富传奇色彩。很多译者希望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将一代伟人的诗风传扬四海,使毛泽东诗词像他的事迹一样为世人所熟知。有学者对许渊冲翻译的《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解读其音意之美,并对翻译中“音”与“意”不可兼得时的取舍问题作初步探讨。通过研究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音美是基于形式,而意美是基于内容,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以追求意美作为首选目标。对于许渊冲在理论和实践中就“音美”和“意美”取舍上产生的矛盾,我们已经无法真正还原译者当时创作过程中的所想所思,但我们应该正视每部译作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26]。

总之,本年度关于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译本对比和翻译技巧的探讨方面,尤其注重从语言学或文艺美学角度探讨诗词某一方面翻译的得与失。对毛泽东诗词翻译进行深入地、全方位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毛泽东诗词的对外传播。

(二)毛泽东诗词的传播研究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宏篇巨著包括其诗词,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7]是的,毛泽东诗词不管从思想内涵,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都是中国诗词宝库的瑰丽珍品,极具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和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遗憾的是,本年度关于海外毛泽东诗词传播的研究成果极少,更多的只是国内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出版和发行方面的成果。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讲故事就是最早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有学者精选了三十六首毛泽东诗词,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言志”、“黄洋界上炮声隆——战争”、“算人间知已吾与汝——爱情”、“诗人兴会更无前——友情”、“芙蓉国里尽朝晖——乡情”、“风景这边独好——山水”、“六亿神州尽舜尧——建设”等方面,以诗意的语言、精美的画面,深度解析了毛泽东诗词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同时,从诗、书、画、景等方面入手,结合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和领袖风采。研究者突出毛泽东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的特点,把毛泽东及其诗词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加以考察,把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完美地结合起来,高度概括了毛泽东光辉灿烂的一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民族复兴的担当以及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追求精神[28]。

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诗人,他的遣词造句、为文演说等都极富有诗情画意,基本上句句都是诗,句句都是词。在《毛泽东文选》的每篇文章中,提纲挈领的往往只有一两句名言,正是这些名言使整篇文章的思想为之升华,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浓缩,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部分。有学者将毛泽东著作中的这些名言从作品中精选出来编撰成册,虽然每一篇只有一句话,但是每一句话的思想内涵却是很大的,它们记录了一个时代,记录了民族的一段历史。通过这项研究成果,我们记住了毛泽东那铿锵有力、字斟句酌的每一句名言,从而也就了解了一个时代,了解了一个民族,了解了一段民族历史[29]。

国外有学者曾提到,1946年诗人佩恩在延安访问期间曾听说编印过一本收录有70首毛泽东诗词的诗词集。这一信息得到了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经过追根求源之后,终于在《林伯渠同志诗选》中发现了《读〈风尘集〉有赠》诗二首。有学者通过研读与分析,推断诗中提到的《风尘集》其实就是毛泽东编印的第一本个人诗词集,并认为关于这一诗词集的以上说法,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也存在讹误。因此,研究者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诗词集的名称应为《风尘集》,而不是《风沙诗词》或《风沙集》;第二,诗词集应该是毛泽东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之间在瓦窑堡编印的,而不是在延安;第三,收录的诗词篇数应为7首或17首,而不是70首;第四,印数极少这一说法是可信的[30]。

黄洋界,原本是我国江西井冈山地区的一个普通地名、一座平常山峰,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这个中国最普通、平常不过的地方却声名远播。当然,这主要归功于毛泽东诗词中那三首咏及黄洋界的传世名篇。一是1928年秋天,黄洋界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即兴填词《西江月·井冈山》;一是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又填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有学者从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角度,阐述了黄洋界天下闻名的缘由。认为在建国后尤其是文革期间,毛泽东诗词同毛主席语录一样得到了大量普及,男女老少对其大都耳熟能详。随着毛泽东诗词的多次出版,社会上也有了更多的读者和受众,于是黄洋界也就随之声名在外[31]。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术界在毛泽东诗词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尤其比较出彩的是毛泽东诗词鉴赏和介绍、毛泽东诗词地位和价值以及毛泽东诗词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当然,在毛泽东诗词的海外传播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说不尽的毛泽东,说不尽的毛泽东诗词。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学术界对毛泽东的诗词研究一定会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周箐.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声乐美学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4(1).

[2]曲孟媛.感悟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艺术魅力[J].戏剧之家,2014(1).

[3]方石.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听徐沛东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新歌《沁园春·长沙》[J].人民音乐,2014 (1).

[4]杜忠明.毛泽东对联赏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5]胡为雄.毛泽东诗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6]周甲辰.毛泽东诗词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杜忠明.《沁园春·雪》的传奇故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8]胡为雄.毛泽东两首五律诗真伪之辨平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1).

[9]黄信,景志明.谈毛泽东诗词的理想主义情结[J].西昌学院学报,2014(1).

[10]吴光辉.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政治起落与其诗词创作[J].文史天地,2014(1).

[11]龚国基.毛泽东与中国现代诗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张劲.诗词中的历史——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2).

[13]景志明,龙静.毛泽东长征组诗的崇高美[J].西昌学院学报,2014(1).

[14]陈德述.论毛泽东诗词中山水意象的审美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2).

[15]张兴德.论毛泽东诗词中的哲学理趣——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J].辽东学院学报,2014(1).

[16]黄勇樽.毛泽东诗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2).

[17]弓玉彬.毛泽东诗词的思政教育意义研究[J].语文建设,2014(1).

[18]何联华.毛泽东论诗词创作给我们的启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4).

[19]刘坎龙.万方乐奏有于阗——论毛泽东诗词对新疆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0]王颖.对毛泽东诗词创作视角的再认识[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1]田希波.互文视角下毛泽东诗词中典故英译研究[J].名作欣赏,2014(1).

[22]田希波,李文革.模因论视阈下毛泽东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2014(3).

[23]魏艳,刘明东.目的论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4]王慧婷.衔接手段中的同构现象分析——以毛泽东诗词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2014(2).

[25]杨玉英.英语世界的毛泽东译介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

[26]李玮,李延林.试谈《沁园春·长沙》许译本中“意美”与“音美”的相辅相悖[J].语言应用研究,2014(2).

[27]钟宗畅.毛泽东诗词在国外的传播[J].党史文汇,2004 (5).

[28]季世昌.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29]杜忠明.毛泽东名言故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30]吴正裕.《风尘集》是毛泽东编印的第一本毛泽东诗词集[J].党的文献,2014(2).

[31]宗帅.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J].黑龙江史志,2014 (1).

[责任编辑:刘济远]

Review on Mao Zedong’s Poetr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DENG Yun-shan1,DENG Mei-ling2
(1.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 2.Zhu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Zhuzhou,Hunan 412000)

Abstract:Mao Zedong was an excellent cultural gia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his poetry was the spiritual heritage for Chinese people.Some high-quality research results have come out about Mao’s poetry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 o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appreci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Mao’s poetry,the status and value of Mao’s poetry,the translation and spread of Mao’s poetry,etc.

Key words:Mao Zedong’s poetry; research; review

作者简介:邓运山(1969-),男,湖南耒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院;邓美玲(1973-),女,湖南醴陵人,主要从事毛泽东诗词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A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76-07

猜你喜欢
综述研究
2021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