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联创作思想初探

2016-03-15 16:18:23鲁晓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联

鲁晓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毛泽东对联创作思想初探

鲁晓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毛泽东一生爱好对联,他不但圈划和批评了大量历代对联,还亲自参与创作。毛泽东的对联思想,一是目的论,即希望对联发挥普及文化、传播革命思想的目的;二是语体论,即倡导运用最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通俗、简明的白话文创作;三是格律论,即在保证对联在宏观上基本对仗基础上,大胆突破格律的限制,从而使对联创作获得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毛泽东;对联;创作思想

毛泽东同志钟爱传统诗词对联,而且身体力行进行创作。专就对联而言,他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副作品,这已经无法确切知晓了。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大致可确定约有50副作品是毛泽东独立创作的,另有与他人应对而成的对联约十来副。而毛泽东的传世诗词,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所编的《毛泽东诗词集》中一共搜集古体诗、近体诗和词67首,其中比重最大也是毛泽东自认“稍懂一点”[1]的词的数量为35首。对比可知,至少在数量上,毛泽东的对联创作是不亚于诗或词的创作的。由于毛泽东的特殊身份和非凡魅力,其对联创作对于二十世纪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有不少作品直到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毛泽东不但亲自进行对联创作,在其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引用对联,间或谈到了对联创作的某些看法;在其阅读的大量书籍中,也留下了不少关于对联的圈划和评点;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正式的会议上倡导宣传部和文艺工作者为边区广大人民创作春联。既然如此重视,那么其在创作和倡导他人创作的时候也一定是带着某些期待和要求的,这也就是其对联创作思想的基本形态了。由于没有像论述诗词创作一样有诸如《致臧克家的信》《致陈毅的信》一样较详细、系统地进行研讨的文献,对于毛泽东的对联创作思想的把握的难度也更大。为了较全面和准确地揭示毛泽东的对联创作思想,笔者拟从毛泽东个人的对联创作和相关论述的话语中加以归纳和概括,探讨其创作理念的基本层次和表现。

一、目的论

目的论要回答的问题是,创作为了什么而进行。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作了明确的回答,即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关联的对联文化,在实现这个目的方面,比其他的文学样式更加直接、更加便利。毛泽东的重视对联创作,其核心的原因也就在此。从现存文献来看,毛泽东倡导对联创作主要在延安时期。1944年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这篇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边区有35万户,每家都挂起有新内容的春联,也会使边区面貌为之一新。两个宣传部的同志要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写春联就要编几个本子,要搞新的春联。新春联是群众的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2]。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毛泽东重视和倡导春联创作,其目的很明确,就是用春联(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实用对联)来达到两个功效。一是引导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众识字,从而普及文化知识。二是通过对联的创作和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和认同中央的政策、路线,从而团结起来参与边区的战斗和建设。毛泽东亲自执笔创作对联时,目的非常明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郭化若记录:“大约是1938年3月的一个夜晚,听说第二天要开大会,一方面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一方面追悼抗战阵亡将士。……时间已过了半夜,大约到凌晨一时或二时左右,由毛主席办公室又送来新的挽联稿。这是毛主席亲自拟的,不但内容格式好,写在白宣纸上的毛笔字也分外生动有力。”[3]毛泽东当时所作的挽联,现在有一副流传下来,即:

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创作此联,不但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和追悼抗战阵亡战士,而且借此契机,义正辞严地表明了立场,生动地阐明和宣扬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在整个抗战时期,毛泽东为阵亡的国共两党将士和逝世党外民主人士创作了12副挽联。这些挽联无一不是旗帜鲜明地高扬爱国激情,宣扬抗战精神,紧紧围绕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任务而创作,完美地实现了其作为“政治课本”的目的。而纵观这个时期,在诗词创作方面,毛泽东仅仅有一首挽戴安澜将军的五律传世。可见,对联成了毛泽东用以宣传抗战思想的首选文体。究其原因,除了毛泽东对于对联文体的熟稔和偏爱,还在于这种文体比诗词更加具有实用性,更能达到宣传的目的。

二、语体论

语体,又称言语的体式,它是在语境类型作用下的言语功能变体,在特定语境类型中表现出来的使用语言材料特点的体系[4]。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倡导文言语体向白话语体的转变。新文化的主将之一的胡适曾说过,想通过提倡白话文创造“国语的文学”,又想通过提倡新闻学创造“文学的国语”,即他心目中的白话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得白话文在教育领域迅速普及,扩大了新思潮在知识阶层的影响力。但从造就一直健康的民族语体角度来说,其贡献则大可商榷。因为它基本上是用欧化白话写出的西洋形式的文学。这种所谓的新体白话与大众的隔阂程度比之文言似乎更甚,新文学登场不久,文坛就有“新文艺腔”的批评。到了30-4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风行和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党八股腔”和“社论腔”。毛泽东亲身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此后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于新文化思潮也多有接触和吸收。但对于这种语体的几次改变却都不认同。

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在1942年延安干部会上发表的《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毛泽东大致梳理了五四以来文化思潮的变化,其中就涉及到了语体的转变:“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但到后来就产生了洋八股、洋教条。……这样看来,“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反对封建主义的老八股、老教条的运动,后来被一些人发展到了它的反对方面,产生了新八股、新教条。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了;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了;不是革命的东西,而是阻碍革命的东西了。这就是说,洋八股或党八股,是五四运动本来性质的反动。”那么,毛泽东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一种语体呢?这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

关于对联创作应该用什么语体,毛泽东没有相关的论述传世,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创作中窥见一斑。我们举毛泽东对联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挽联来说明。其二十年代挽王尔琢的对联为: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难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三十年代则有挽黄公略烈士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甚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四十年代有挽彭雪枫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垂,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这些对联既表达了对于战友们的哀悼深情,从全民族抗战何解放的高度来评价牺牲者的价值,激励后死者为夺取最终胜利而奋斗。从语体方面来说,都是纯正的白话,既没有“新文艺腔”和“党八股腔”,正是毛泽东提出的主张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关于这一点,如果将毛泽东关于旧体诗词的论述来对比,就更加明晰了。

在1965年《致陈毅的信》中,毛泽东:“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1)但在同时他所创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一开篇“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以及随后的“吓倒蓬间雀”就都是化用《庄子·逍遥游》的语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和“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都是化用古典。其实,用典本是旧体诗词的基本修辞方法,对于增强作品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既然要用典故来增强诗词的艺术性,则其语体就必然不能不显得古奥,因而与毛泽东当时提出的文艺须“利于普及”的要求必定会产生不小的距离。因此,他多次提出,旧体诗词不宜提倡。相反,却明确提出了要“每家都挂起有新内容的春联”。这与对联文体比旧体诗词更具有语体特征通俗化的可能性是紧密相关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这种文体首要特征就是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所说的“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所谓‘平易畅达’。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毛泽东从1910年秋第一次看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后,就开始模仿梁氏的文风,还给自己取了“学任”(梁启超号“任公”)的笔名。以至于后来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的国文课上,很快就被教员袁仲谦看出其文风着意模仿梁氏。到了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文化先驱积极倡导白话文,更成为整个时代的主流。毛泽东后来与斯诺交谈时回忆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时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模范。”[5]可以说,毛泽东所倡导和实践的新的文学语体,正是沿着梁启超的“新文体”、五四的“白话文体”的方向而形成的一种更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语体。而对联,正是将毛泽东语体改革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典型的文学样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对联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对比。1943年,抗日名将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缅甸壮烈牺牲,毛泽东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海鸥将军千古》表示悼念: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与历代的律诗相比,此作语言算是十分平易甚至比较现代化了,但整体上还是谨守传统律诗凝练典雅原则的。不仅“采薇”用了《诗经·小雅》的典故,非接触过《诗经》的人不能理解。即便是“熊罴”、“浴血”、“殒命”等词恐怕也并非明白如话。

而同样是哀悼烈士,其1939年代中共中央挽平江惨案烈士的对联的风格则迥然不同:

顽固分子,罪不容诛,挟成见,作内奸,专以残害爱国英雄为能事;

共产党员,应该警惕,既坚决,又灵活,乃是对付民族败类之方针。

全联以人们最易接受的散文句法写成,不求含蓄蕴藉,但求明晰透彻。笔者认为,这就是最能代表毛泽东所倡导的语体的风格。

三、格律论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诗歌和对联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对于格律,毛泽东是很熟稔而重视的。1965年,在与陈毅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据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所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所载,《鲁迅全集》第四卷之《二心集》中的《唐朝的钉梢》中有一段:“那里有张泌的《浣溪纱》调十首,其九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从,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毛泽东在“消息未通何计从”后,做了标记,将“从”字改为“是”字。从内容表达上看,“从”字也说得通,但按照词谱,此处当用仄声字。毛泽东的修改,正是依据格律来的。至于对联的格律,在毛泽东创作对联的时代,并没有如诗词格律一样有权威的一套规矩。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含《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在对于对联作品进行批评时,涉及对联格律时,常常以是对仗是否“工整”为标准。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要求相对应的字词在性质方面能够相当,古人将汉语词,分为虚实两大类,两大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类,如虚字又分为生虚字和死虚字;实字又分为天文门、地理门、时令门、动物门、植物门等等小类。所谓对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若要做到对仗“工整”,则要深入考察到小类方面。比如,《楹联丛话·杂缀谐语篇》记载:黄右原曰:巴园中牡丹最盛,原作‘花节过丁香,喜我至刚逢谷雨;名园依丙舍,愿君家看到仍云。’盖语语关照牡丹,而‘丙丁’、‘云雨’属对尤为工致也。”所谓属对尤为工致,是因为下联“丙舍”之“丙”与上联“丁香”之“丁”同属于干支门,下联的“仍云”之“云”和上联的“谷雨”之“雨”同属于天文门[6]。

《楹联丛话》中也偶尔涉及平仄,如《楹联续话》卷二之格言篇载:

余尝入万廉山郡丞书室,读其自集子部语篆联云:“凡避嫌者内不足;有争气者无与辨。”是极好格言。惜其字句未能匀称,平仄亦尚未谐耳。[6]

毛泽东曾认真阅读过《楹联丛话》,并且有不少圈划和评点。对于前人关于对联格律方面的要求,也应该是有所了解的。但他自己在创作对联时,常常出现对仗不工,平仄不叶的情况。根据吴直雄先生的考察,毛泽东创作的对联中,不拘平仄的作品占总数的72%[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这和毛泽东对于对联文体的认识以及接受对象的重视是相关的。首先,毛泽东对于对联的格律,包括对仗和平仄的要求都是熟稔于心的。只要考察一下他早年所作的两副挽母对联就可明了: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两联都可以算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百分之百的符合格律的对联。但在同一时期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礼堂题联则是: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在平仄方面,除了末尾字是上仄下平,这一点符合一般对联声律规则,其余部分都是不合的。在对仗方面,下联“做事”与上联“世界”完全没有对仗,“大家”与“我们”也只能算宽对。如果以前面两副挽联所遵守的格律来衡量,这副题礼堂联是可以被视为“非对联”的。为什么在几乎同一时期的对联创作中,对于格律的守和破有如此两个极端的表现呢?笔者认为,这并非毛泽东在撰写礼堂联时无意之失,而恰恰是其有意打破格律束缚的实践。为什么要打破格律束缚呢?第一,这是毛泽东在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下有意识打破传统的实践。本文在前述“语体论”部分中引了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可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经典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八大文学主张中,第七条就明确提出了“不讲对仗”的要求。其原因是为文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但对联文体是不以对仗为前提的,不讲对仗就谈不上对联,所以,毛泽东在这副礼堂联中进行了一种尝试,即大致保存上下联的对称性,使其在宏观上有对仗的形式倾向,但微观上绝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另一方面,主要是从受众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挽母联是在家乡韶山冲农村来展示,因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在农村的影响还很小,那里的对联的受众主要是受过私塾教育的人,毛泽东在创作对联时除了真切表达自己的情感,主要考虑的就是这样一批旧式读书人的接受习惯,所以按照传统的风味来撰联就是必然选择了。而在城市,特别像长沙这样从近代以来一直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省会,新文化的影响是较大的。更何况,是为省立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作联,毛泽东所设定的受众应该主要是两类人:除了他迫切希望以新文化给予熏陶的学生和教师之外,还包括那些有可能接受文学改良思想的社会人士。因此,一师附小礼堂联的对仗不工与平仄不叶,不是毛泽东的疏忽失误,而是在五四新文学主张影响下的突破格律束缚的大胆尝试。此后,毛泽东在公共场所所提的具有宣传目的的对联就是沿着这个道路来创作的。如1930年,为江西宁都小布召开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会场题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又如1939年,题延安新市场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

这两副对联都只是宏观上体现了对仗的特点,若从字、词方面考查,则只能算宽对。至于平仄,则仅仅遵守了末句仄起平收的大原则。

这种对于格律的态度,不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文学改良理念的继承,更是毛泽东经过多年思考而形成的文艺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6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8-119.

[3]郭化若.远谋自有深韬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1-92.

[4]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9.

[5]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68.

[6]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65.

[7]吴直雄.跟毛泽东学楹联[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45.

[责任编辑:刘济远]

On Mao Zedong’s Thought of Couplet Composing

LU Xiao-ch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News Broadcasting,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Abstract:Mao Zedong was fond of couplets.He not only made comments on lots of couplets in the history,but composed many couplets too.His thought of couplet composing can be concluded into three points: first,couplet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e and spreading revolutionary ideas; second,couplets should express in a popular way with vernacular language; last,composing couplets should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rhythm,based on multilateral rule in general,and achieve a greater feeling of space and freedom.

Key words:Mao Zedong; couplet; thought of creation

作者简介:鲁晓川(1977-),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对联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0C0540)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71-05

猜你喜欢
对联
小议对联
巧对对联
学生天地(2020年33期)2020-06-09 03:00:28
鸡年对联摘抄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9
解缙二改对联
对联写作要领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0
对联知识小问答
对联(2011年2期)2011-11-19 23:03:52
“对联乐园”第十六期出句
对联(2011年10期)2011-11-19 21:49:03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对联(2011年22期)2011-09-19 06:39:46
小对联 大气魄——初写实用对联有感
对联(2011年18期)2011-09-19 06:23:50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2011年8期)2011-09-18 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