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霞
不简单的“一对一”
石霞
农村学校的后进生,是一群个性鲜明、难以撼动的孩子。初入职的我,该怎么与他们打交道?
读书和实习过程中,我对后进生有了一些了解,凭借着这些了解,我自信地认为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后进生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就能改善后进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可,事实并非如此。31名孩子,有7名成绩在60分以下,更有5位孩子分数仅在60分边缘徘徊。如此众多的后进生人数,让我简单、模糊的对策失效、失重。怎么办呢?
请教与思考后,我发现优生辅导后进生这一策略不错。于是,我兴奋地采用,谁曾想,又出问题了!
小老师们开始挺认真的,可不久就出现急于求成、直接告知答案的情况,甚至存在指导错误的现象。在一次巡查中我发现,优等生田浩在“指导”后进生田双写出关于“ABCC式”的词语时,将“兴致勃勃”的“勃”字右边的“力”写成了反文旁。实际上田双一开始写对了,但由于是优等生田浩指出的“错误”,他就信以为真,结果反而改成了错的。在老师指出错误之后,明显感觉到田双对田浩后面的辅导开始不信任,偶尔会讲条件,甚至推三阻四。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经过观察和实践,我调整了辅导策略,主要让中等生辅导后进生。这样做的原因有二:第一,部分中等生比较注重成败,但也更期待挑战,让能力不相上下的学生组成小组,更有利于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二,中等生这个群体人数多,可塑性强,但是往往也容易被忽视掉,如果班级有他们一席之地,他们必定会紧紧抓住,比其他人更加用心、认真地对待这些机会。例如,我们班的陈凤芝语文成绩一般,课堂上害怕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也总是固定与几个人在一起玩。某次我请她检查某位后进生的作业,她极其认真负责,不确定、不知道的,就一遍遍地请教老师。我把她这种做事态度在班上点了出来,请同学评价,同学都给予积极肯定,我也及时表扬了一番,并将该名后进生交由她来负责,她非常高兴。从此以后,陈凤芝课堂上爱举手了,在反复辅导他人的过程中她不断巩固、提高自己,一个学期下来,不仅自己有了行为上的转变,被辅导者也欣然接受,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变化了的,还有我。一学期下来,身为班主任的我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一对一”的不简单,也对如何开展中等生辅导后进生有了更具体的把握。
1.都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性格迥异的人在一起相处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将性格不同的学生放在一起学习更为融洽,劲儿更足。
2.有的放矢。我们班存在以下几种“后进生”类型:慢智型,表现为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反映较慢、理解力差。信心不足型,表现为害怕失败,因而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情绪型,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学习上忽冷忽热,高兴时上课积极发言;不高兴时,对学习不闻不问。个性型,表现为脾气急躁、焦虑,一受外界刺激,就暴跳如雷,以不想读书为借口,不思进取。
针对这几种类型,我会给出不同推荐。慢智型,推荐有耐心、脾气温和的学生去辅导;信心不足型,推荐比较爱说话的活跃分子去辅导;情绪型,推荐特别爱表现且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去辅导;个性型,推荐性格冷静、上课认真听讲但极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去辅导。
3.形成共同体。我力促辅导双方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他们寻找对方的闪光点和弱点,引导他们发扬优点的同时攻破弱点。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学习状态越好。因此,老师对于兴趣的形成要及时引导、鼓励。
(作者单位:吉首市太平希望学校)
编者按:这是一篇新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记录。作者将焦点聚于农村学校后进生,在寻找教育他们的有效途径中,优等生、中等生也悉数被纳入视野,最终盘活了全班学生,自己也习得了教育研究的正确路径:在实践中发现课题并在实践中攻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