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2016-03-15 15:16于敏韩雪峰盛进路
航海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陆交通管理水运

于敏,韩雪峰,盛进路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新形势下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于敏,韩雪峰,盛进路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从交通管理专业内涵及内陆高校自身特点出发,总结了内陆高校交通管理(原航运管理)专业的主要特性,结合当前所面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新形势,提出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交通管理专业;内陆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结构

一、引言

目前,我国开设具有水运特色交通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并不多,主要有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而相似专业的开设还是以专科、高职院校为主,如广州航海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由于此类专业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海上运输提供服务,为航运、港口类企业培养人才,因此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于沿海城市,少数即使处于内陆城市,但也接近长江黄金水道,如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这也决定了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与沿海型之间的本质区别,也进一步决定了两者之间在专业建设上的差异性。从专业性质来看,沿海型交通管理专业更具有优势,更接近市场,教学、实践体系更完善。但随着专业名称的更改、长江黄金水道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新形势出现,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必须结合新形势提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建设思路。

二、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的基本认识

1.专业性质模糊

航运管理正式更名为交通管理已有3年,每年新生入学都会提出若干疑问,将该专业与道路交通管理、交通指挥相混淆,甚至出现大量学生要求转专业的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下:一是专业名称不直接体现水运特色,容易与道路交通管理混同,而国内成熟的公安警官院校开设该名称专业年份久远;二是内陆高校开设的本科交通管理专业在生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生源来自于内陆边远地区,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管理专业2015年招生情况为例,西部地区的生源占了整个生源60%以上,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源不到15%,生活环境的限制使得大部分新生对水运、海运接触少,更不了解该专业的基本情况。

2.非优势专业

目前,就中国大学的发展情况来看,除少数几所院校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大学,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发展往往是由某个或几个优势专业支撑起来的。开设交通管理专业的沿海高校大多以航运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历史传承,此类专业设置较早,培养体系比较成熟,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这些高校的优势专业。优势专业往往能得到更多的重视,财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多,因此在就业、招生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具有自豪感[1]。

与沿海相比,内陆高校开设的交通管理专业往往不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一是专业成立的时间较短,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二是招生方面存在一定劣势,生源质量不高,有很多是其他优势专业的调剂生源;三是学生对该专业理解不够,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学生和社会中尚未形成良好口碑,构成恶性循环,对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师资结构需完善

交通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主要是为国际及内河航运业服务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而也要求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能力。从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师资情况来看,年轻人较多,层次高的较少,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主要是因为内陆待遇、专业氛围等条件不及沿海,资历相对丰富的研究人才不愿到内陆重新开始,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学术梯队,年轻教师提升较慢,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3.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大力建设,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内河水运也迎来了较大发展,内陆地区对以水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加,沿海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对内陆运输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到内陆工作,而内陆高校开设的交通管理专业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三、新形势下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目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既包括陆路交通“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给涉及的内陆省份带来了“大机遇”,各省份均已出台相应政策、规划方案以促进经济带的建设和带动本省经济发展,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国际海上、陆上物流大通道的打开,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为提供贸易运输服务人才的交通管理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内陆地区更具有先天优势。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要充分抓住该机遇,通过专业建设转型升级,优化培养方案,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撑。

2.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

与沿海高校相比,内陆高校开设的交通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内陆及内河特色,毕业生大多在沿江省份从事航运物流业务。当前,国家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这为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提供了较大机遇,可充分发挥沿江和内陆唯一的优势,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3.航运业处于低迷周期

最近几年,世界经济下滑,国际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航运业处于低迷状态,直接影响到航运类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这给仅以水运为特色的交通管理专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内陆高校开设的交通管理与同校物流类专业课程相似,也导致就业竞争加剧;另外,由于生源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到机会多的沿海就业,而内陆地区相关就业岗位一般比较少。

四、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从内陆高校开设的交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出发,再结合当前国际航运业发展情况、国家对内河水运的扶持以及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内陆高校在交通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情况,抓住当前机遇,找准自身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对于内陆高校开设的交通管理专业,合理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方针。确定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是充分解析专业内涵,再依据行业背景、用人市场、人才需求等多方调研,结合当前的航运形势、政策环境、地域特点等综合确定,而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与当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一致。

结合我国内河水运发展情况以及专业自身特点,建议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充分发挥内陆地域特色,为国际海运的集疏运服务,既要考虑就业情况,也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发展。内陆高校原航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码头公司、船公司以及货物船舶代理等中介服务企业,专业名称更改后,交通管理专业可突破原航运管理专业的水运行业限定范围,抓住当前内陆地区经济开放机遇,朝着以水运为主的多式联运方向发展。当前情况下,既要抓住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给水运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继续开设内河水运相关特色课程,如内河集装箱运输等,一方面保证本专业继续立足于内河水运,有助于本专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与内河水运相联系的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以及多式联运业务等相关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市场开拓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综上,对于内陆型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内河水运,培养熟悉国际贸易和国际多式联运业务,掌握内陆运输实务、水运经营管理知识,英语水平高,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交通管理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具体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建构和管理等环节上,并且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2]

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内陆高校在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紧抓国际航运、内河水运等相关行业市场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及时了解当前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人才有哪些要求;二是结合市场情况,交通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充分预测、超前培养市场所需人才;三是如何使学生具备市场所需的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或素质,这就需要理论、实践、创新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充分结合[3]。

3.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既体现了专业的特色与内涵,也是市场选人用人的参考依据,更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框架体系。对于高校,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协作的能力,同时也应适当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交通管理专业当前具体情形,本文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两个突出。一是突出专业特色。交通管理专业在现有本科目录中虽属管理学,但可以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再从实践的角度看,市场更需要具有工学背景的人才,由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要直接从事业务操作相关工作,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授予学位转变的可能性,增加专业理论的课程。二是突出行业特性。课程体系设置应与市场当前及未来人才需求相适应。由于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波动较大,所以制订培养方案时可适当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开设实际所需的课程。

其次是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建议将所学课程按照修习先后关系(即时间维度)划分若干层次,同时每个层次再进行更细的分类,确定基本固定不变的课程和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变更的课程。既保证主干课程体系总体稳定,也要使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航运业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不同发展周期对人才的需求变动较大,因此,交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找准缺口,抢占市场。目前,对于运输、仓储、货代、港口类的人才比较大众化,而综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提供服务的人才较少,而航运高端人才,如航运金融及租赁等相关的人才比较稀缺,再有可增加丝绸之路、黄金水道建设等相关课程以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因此,交通管理专业应该在满足基础课程的同时,设置紧跟行业需求的综合运输解决、航运金融租赁相关课程,让学生对此方向有充分的理论认识,方便就业时的快速切入。

4.优化教学组织

内陆高校在师资方面的优势一般不如沿海高校,需要通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来完善。因此建议如下:一是制订合理详细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优化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加大有效的实践教学、双语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充分掌握实践能力与英语技能;三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优秀教师观摩学习,促进教学相长,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推广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杜绝“填鸭式”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适时引进企业经验丰富人员进课堂讲授相关课程,由此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5.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师资力量强大有利于专业的快速壮大和发展,因此,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应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及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国内外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二是尽量建立学术梯队或团队,帮助青年教师融入学术氛围,加强自身的培养;三是教师要加强与行业、市场的联系,更新和巩固所具备的知识体系。

五、结语

本文从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相关情况,结合航运业低迷现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等当前新形势,探讨了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建设主要思路。内陆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应根据专业内涵和行业市场,确定自身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性,还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既能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又能紧跟市场需求。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优化教学组织以促进交通管理专业更好更快发展。

[1] 于敏,牛文彬.内陆高校航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2(1):37-39.

[2] 袁炎清.应用型本科航运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6-38.

[3] 翟群臻,李立鑫.欧美日韩等国家航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219-222.

2015-12-03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学科大类招生视阈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CQGJ15129B);重庆交通大学一般教改课题“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404001);重庆交通大学重点教改课题“基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403002)

于敏(1986-),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运管理研究。

G640

A

1006-8724(2016)03-0009-04

猜你喜欢
内陆交通管理水运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大数据下的智能化交通管理
内陆移民(外二首)
交通管理大数据 智能研判平台SEARI-TBDS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