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王渊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李晖,王渊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为了全面提升自由发展的“网络生存”能力,急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因此,文章提出了网络信息素养问题,并对其原因做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明确了三层教育目标和三个主要内容。
网络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生
信息时代的教育问题探讨要关注当前的信息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的是,信息网络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模式等都产生了根本的转向——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新课题,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使用信息的技能,更能规范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且大学生思维活跃,是信息社会的生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还能促使信息社会朝有序化方向发展。
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海量的信息工具、信息源得到解答问题的技术、技能”。后来,他又将其补充解释为“人们充分利用信息解答问题的技术、技能”。而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布鲁斯在1994年总结了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表现出来的关键特征:即具有独立学习、完成信息获取的过程;能有效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促进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升其内在化价值;最大限度完善对信息领域的知识,用批判性的眼光处理各种信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住处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了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包含信息素养、独立学习以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信息素养要求有技能、态度、品德等要素。
信息素养除了强调要具备有效利用信息工具、资源的能力外,还包括读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获取信息的主体能够将获取的有效信息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创新上。而且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逐渐成为新时期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认为,通过教育来提高信息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表现为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信息常识、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同时旨在促进大学生能够在信息环境中获取、运用信息。
网络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交中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具体指如何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信息创造。它除了强调信息的获取、表达和传递外,还强调要有开展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同时,在信息环境下,要能够承担学习与生活的责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它包括网络信息意识、网络信息伦理道德、网络信息知识以及网络信息应用能力[1][2]。
2.1网络技术本身对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
网络媒介相比较报纸、电视等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信息海量,且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大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大学生们在搜取想要的信息时,不得不接受许多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如何正确选择信息,并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都是大学生还需要面对且提高的方面。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让信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给大学生强烈的新鲜感。匿名性的特点又使得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表达、畅所欲言。这种技术的不可控性,对于大学生认辨信息、过滤信息、到最后能否接收正确的信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2大学生网络使用不当在客观上需要开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部分大学生因为不当使用网络而成为信息时代的“问题”青年,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都凸显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欠缺。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度地使用网络,或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使得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公开报道的资料显示,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利用网络犯罪的情况在逐年递增,且犯罪人员的年龄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数量在增多。可见,青少年犯罪增多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刻不容缓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2.3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偏低要求加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还处在一个偏低的水平。首先表现为信息能力亟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对信息的深度获取和有效利用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制定去阅读书刊的计划,在整理已有的参考文献时,也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如何挖掘有效信息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其次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学生们的信息要求存在应急心理,为了应付一些在校学习的课程上的任务,或者是作一些学业要求的报告或论文,才在某一个阶段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态度上只把它当作一个应付任务的过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开阔眼界的意识。最后表现为信息道德和法规意识欠缺。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犯罪”只是一些违法的现象。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对知识产权和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以及“个人网络恶习”等也是违法的。
目前,部分大学生“对网络霸权行为认识很不到位,不能够判别黑客伦理性质,在考虑和参与很多网络活动时是出于猎奇的心理,亟待提升自身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3]。总体来看,大学生亟待加强自身网络信息甄别意识、信息安全素养、合理运用网络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引导。以尊重人的价值和自由发展为教育目的,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教育价值观,应是信息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身成长需要的信息需求,发现问题,从获取到的信息集合中去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大学生要能够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挖掘到的新信息进行融会贯通,在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要能够创造性地去运用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为网络信息社会树立健康的网络道德规范作出自己的贡献。初级目标主要是大学生信息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如能够对各类网络工具软件、浏览器、搜索引擎等进行熟悉使用。中级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引导他们形成适合自身的相关知识体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地根据课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源、运用合理的检索技巧去筛选并获取需要的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评价、综合利用以完成具体的任务。这一阶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级目标是培养网络信息道德。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开展相关活动时,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的集合,这个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包括信息使用者、加工者和传播者等,都应遵守事先制定好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这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4]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网络信息能力的教育、网络信息意识的教育及网络信息道德与法规的教育三个方面。
3.1网络信息能力教育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要求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明确的搜索内容和目的来限定大学生的具体操作范围,让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通过掌握有效的检索方法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满足求知欲,这种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依据而设计的教学可以排除无关刺激,避免造成大学生信息超载。学生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既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又不至于在各种信息面前无所适从。久之,学生便能对自己学习的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及进度等作出较好的规划和管理,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能有效地吸收、提取信息;要能够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进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造自己的信息技术体系,用于学习知识和提升自己。这里又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他们利用已有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遴选、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使他们能够有效消化、积累所获取的信息,同时能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二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网络信息同样具备事物的两面性特征。网络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青少年犯罪。教育者要通过教育方法和措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信息、科学评价信息,提升他们对有效信息的甄别能力。三是驾驭信息和创新信息。要培养大学生在收集信息的技术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此通过一些碰撞产生新的火花,来创造新信息。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
3.2网络信息意识教育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道德主体要求
网络信息道德意识主要表现为:首先,是高度的责任感。为了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和现实网络生活的秩序和谐,每一位网络成员都应对网络具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因为网络是大家共有的家园。其次,是强烈的规范意识。身处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就要遵守世界各国制定的法律条款,也要有规范的网络道德意识。一个无人遵守交通规则的道路安全是不可想象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也是如此。所以,每一个成员都应有强烈的遵守网络规范的意识。最后,是良心:是指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积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5]。网络的平等与开放更是决定了网络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因此,大学生网络信息意识教育的归宿是寻找内化的自律准则——良心,他们要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网络的活动、维护网络的道德准则、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所以,网络信息意识教育应该让大学生“接触网络——获取信息;解读网络——批判性地接受网络信息;利用网络——借助网络工具和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见解并维护自己的合理利益”[6]。在网络生活实践中,认识并强化自身的道德主体要求,充分发挥网民在虚拟社区的规范意识责任感。
3.3网络信息道德与法规教育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社会要求
1)加强监控,立法先行。首先,要通过相关主管部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改变当前有害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猖獗、且监管乏力的现状。其次,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保证网络社会信息获取和流通的安全性[7]。再次,学校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开展严格的审查过程,建立上网用户日志记录留存制度和电子公告服务信息巡查制度,通过审查和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2)提高认识,增强免疫。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影响下慢慢发生改变[8]。要通过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同时加强其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其一,结合大学生的心身特点适时开设网络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积极开展种类众多的心理咨询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其二,通过集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增加人与人之间现实互动的亲和力,让大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学习的一种工具,且这个数字空间也只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克服部分大学生因网络的介入而产生人际道德冷漠现象。
3)因势利导,激发需求。“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各自的优势潜能”[9]。通过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道德素质。首先,我们要学会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思潮中增强其道德认知、辨别、分析并自觉择善而从的能力。人是开展道德行为的主体,往往因为内心具备道德准则,所以具有道德自我判断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让大学生获得自尊、自信,并产生情感体验,然后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1]李智晔.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与方法[J].情报科学,2005(5):678-681.
[2]潘燕桃,晙赟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新视野,2014(4):21-27.
[3]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刘艳,陈华平.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拓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3-46.
[5]曹腾觉.对网络道德主体信息素养的多维透视[J].江西社会科学,2006(4):190-193.
[6]段京肃,杜骏飞.网络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7]陈永生.计算机网络犯罪对刑事诉讼的挑战与制度应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140-153.
[8]肖铁岩.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2(8):58-59.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s'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 odel
LI Hui,WANG Yuan
(China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Wuhan,Hubei,China 430074)
It isurgent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s'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topromote their“network survival”abil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in detail.On thisbasis,itdiscuss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including three levelsofeducationalgoalsand content for the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undergraduate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2.017】
G252.7
A
2095-7661(2016)02-0056-03
2016-4-13
李晖(1967-),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发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网德教育。